明世宗嘉靖皇帝是大明王朝第十一位皇帝,同時也是明朝開國以來第一位非皇子繼位的皇帝。他本是興獻王朱祐杬的次子,原本應該在藩地安穩的過著自己藩王的日子,但是由於正值壯年卻無子嗣的明武宗突然駕崩,所以,朱厚熜被皇太后張氏和內閣首輔楊廷和共同決定,擁立為帝。明朝有史以來最為精明的皇帝就這樣登場了。

朱厚熜雖然是藩王,但是實際上也是明朝皇室近支宗室,其父興獻王朱祐杬與明孝宗朱祐樘均為明憲宗之子,二人實際上是同父異母的兄弟。朱厚熜實際上是孝宗皇帝的親侄子,是武宗皇帝的堂弟。不過,如果不是無子的武宗皇帝早逝,皇位是鐵定了輪不上朱厚熜來坐的。皇太后張氏和首輔楊廷和選擇朱厚熜繼位既有其聰明賢德的原因,更重要是的此時的在朱厚熜年僅十五歲,易於控制。張太后和明朝的大臣們都想在皇帝年幼時掌握權利。然而,在與朱厚熜鬥爭的幾個回合後,和不論是太后還是大臣,最終都敗下陣去。

一、皇位空缺危機,女主意欲臨朝:

皇太后張氏於成化二十三年被冊封為皇后,從此開始了母儀天下三十五載的後宮生涯。張皇后與孝宗皇帝感情極好,孝宗皇帝終其一生只有張皇后一名妻子,這並非是因為張皇后善妒,更不是孝宗皇帝懼內,而是帝後之間的伉儷情深。張氏要做到這點,不僅要有皇帝的恩寵和美麗的容貌,更重要的是要有很好的德行和足夠的能力。張氏在弘治和正德兩朝享有崇高的威望和權勢,但是歷史上並沒有留下張氏弄權亂政的記錄。但是正德朝的一些大事,皇帝還是要請示張氏的意見的,諸如剷除權監劉瑾和平定寧王朱宸濠叛亂等大事,武宗都是事先與張氏商議的。足以見得,張氏不僅德高望重,同時也具備一定的處事能力。武宗駕崩之前曾留下遺詔,說自己命不久矣,在自己百年之後到嗣君入朝這段時期,一切朝政事務由皇太后總攬。也因此,張氏主持國政變得名正言順,合理合法,張氏至此成為皇帝空缺時期朝政事務的實際負責人。嘉靖帝即位後,群臣奏請皇太后垂簾聽政,嘉靖帝卻以「此舉與本朝家法祖制相違」為由加以拒絕,同時,嘉靖帝通過大禮議之爭將生母追封為皇后,而張太后卻被嘉靖帝改稱為伯母。張太后親弟弟犯罪,嘉靖帝要求嚴懲,張氏苦跪求情未果,其弟被處死,張氏因此一病不起,凄涼離世。死後喪儀也被嘉靖帝大幅殺減。

二、朝臣虎視眈眈,內閣意欲攬權:

實際上,朱厚熜這位藩王出身的皇帝最初還是被群臣小看了的。從一件事中我們就可以看出,朱厚熜的性格是多麼的堅毅。話說朱厚熜被迎立為皇帝後就一路北上,趕往北京,趕到北京後第一件事情就是入宮,但是就在入宮的問題上,朱厚熜與群臣產生了衝突,明朝的大臣們認為朱厚熜此時還是藩王身份,應該走旁門進入禁城,而朱厚熜則認為自己是來做皇帝的,不是來做臣子的,必須走正門進入,為此兩方各不相讓,朱厚熜為此直接甩出了一句「本來就不是我要來做皇帝的,是你們請我來做這個皇帝的,既然不讓我進去,那我就不做這個皇帝了」,說罷就要返回封地,大臣們慌了,只能妥協。最終朱厚熜得以從正門進入紫禁城。大臣們給朱厚熜的第一個下馬威實際上失敗了。後來朱厚熜繼位後,要追封自己的父母為皇帝、皇后,其實,這種事情只是個空名分,人都死了,都是做個活人看的,說白了,嘉靖帝就是要個面子而已,但是群臣卻以嘉靖帝繼承的是孝宗皇帝的皇位為由加以拒絕,但是嘉靖皇帝是個不妥協的人,最終雙方為了名分問題進行了長達三年的拉鋸戰,嘉靖帝大獲全勝,不僅追尊了父母的帝、後之名,還貶斥了群臣,徹底掌握了朝政大權。

歷史上關於嘉靖皇帝的爭議很多,說他不孝順吧,他針鋒相對的為自己的父母正名,說他孝順呢,他如此對待張太后又實在說不過去。說他不理朝政吧,但是一切權利和朝政事務又盡在他的掌握之中。嘉靖帝是在那說是個好皇帝,更談不上是個好人。

原創:歷史課課代表


主要就是通過大禮議。就是替他爹他媽爭名份,因為他是藩王入京當皇帝,所以,他的爹不是皇帝,他的媽也不是皇帝。但這位哥們,卻偏要把他的爹追封為大皇帝,這一來,自然跟那些大臣們起了衝突。而借著證明自己的爹是自己爹的這個機會,嘉靖,這個十六歲入京的小夥子把一群老江湖給打敗了。

下面腦洞跟大家詳聊一下。

嘉靖叫朱厚熜,熜讀cōng。煙囪的意思。所以嘉靖其實就是朱家大煙囪。

明朝的皇帝取名字很怪,都是按五行相生來進行排順序。比如朱厚熜的父親叫朱祐杬,用木字偏旁杬作名字,木生火,朱厚熜就用火偏房的熜字。朱祐杬往上就是水,水上就是金我。可以說,自朱元璋以下的明朝皇帝,就是一串又一串的葫蘆娃。

朱厚熜的父親朱祐杬是明憲宗朱見深的兒子。水娃朱見深把皇位傳給了朱祐杬的哥哥明孝宗朱祐樘(另一個木娃)。所以朱祐杬只有去他的封地湖北安陸當一個土財主啦,不出意外,他基本上就是一個王爺的身份。畢竟大明一朝,能夠再進步的就只有他們的祖宗朱棣啦。可朱祐杬沒想到的是,他後面竟然也成了皇帝(雖然只是名譽皇帝),更沒有想到,這個名份是他兒子朱厚熜爭來的。

怎麼回事呢?我們先說他大哥明孝宗朱祐樘死了之後,皇位傳給了他兒子,也就是明武宗朱厚照。朱厚照一死,問題來了。朱厚照這個皇帝特別能玩,什麼八虎啊,豹房啊,都是這位人民幣玩家整出來的,但玩得只見開花,不見結果,沒有兒子。

那怎麼辦,皇位總要有人繼續啊。朱厚照又沒有什麼兄弟。所以只好往下翻。找到了朱祐杬這一支。朱祐杬當時已經去世了,所以又往下找到了朱祐杬的兒子,也就是嘉靖皇帝朱厚熜。

所以說,朱厚熜這是中大獎哪。什麼事情都沒幹,就被當選為皇帝。

接到消息後,朱厚熜當然也不客氣,跟媽咪說了再見,又去給死去的爹燒了紙錢,然後就出發了。

這一年,朱厚熜十五歲。

十五歲被這麼大的獎砸中,還不得當場砸暈。說幹啥就幹啥?!

當時的大明朝臣們包括太監以及宮中的老太太們都是這麼想的。

他們想錯了。

第一次,迎接的人就吃了一個下馬威。當時明朝派出了一個高規格的迎接團。裡面有一個大太監谷大用。

太監嘛,比較會來事,就想先跟朱厚熜接觸一下,畢竟以後一個是主人,一個是家奴了。可是朱厚熜不見他。說一切按規矩來。

我們知道,明朝的太監權勢很大,尤其是嘉靖朝,有批紅權,就是蓋章的權力,但從這一天開始,太監基本上就註定是嘉靖的一個工具而已了。

接下就是上路了,從湖北到北京也是一段不短的路途了。快到北京城時,朱厚熜突然不走了。

為啥呢?

因為前來迎接的人說:小夥子,你應該從東安門進宮,到文華殿暫住。

這個方案說是禮部提出來的,但其實最主要是兩個人,一個是當時的內閣首輔楊延和,這個人很牛啦,久經官場,鬥倒政敵無數,是位老江湖。另一位是前任皇帝朱厚照的媽張太后。這兩個人一合計,就給朱厚熜定了這麼一個路線。

這個路線其實是個不太厚道的路線,因為這是太子走的道,是旁道。而且張太后還要求朱厚熜進宮之後先去拜她。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定一個母子的名份。以後她這個張太后的太后之位才更穩當。

這下,朱厚熜就不幹了,他媽還在湖北呢,怎麼能又跑出一個媽來?而且他跟前任皇帝是堂兄弟,怎麼能以太子的身份登基?

這個時候朱厚熜體現出一個少年罕見的心智,他很講策略,不是胡攪蠻纏,而是拿出了證據講道理。

什麼證據呢,就是遺詔!當然這個遺詔不是明武宗朱厚照寫的,是楊廷和以他的口氣寫的,就是說我要掛啦,讓我堂弟來「嗣皇帝位」吧。

關鍵是這個嗣皇帝位。這個張太后也發了一個意見稿,官方稱為懿旨:「皇帝寢疾彌留,已迎取興獻王長子厚熜來京,嗣皇帝位,一應事務俱待嗣君至日處分。」

這裡張太后也使用了「嗣皇帝位」。朱厚熜說你們看,這明明說我是嗣皇帝位。不是當皇子。我幹嘛走皇子走過的路,讓你們把我的路卡死。我就要走皇帝走過的路。我的道路我作主!

「我要從大明門入,進奉天殿!」

從京城正門進入,進奉天殿登基,當完皇帝之後,我們再說其它的事情,該哀悼我那倒霉堂兄的就哀悼,該慰問我那可憐伯母的就慰問。但這都是以後的事情了!這一下,把明朝接待的官員是唬得一楞一愣的,這是十五歲的屁娃嗎?怎麼說起東西來一套一套的。心眼比我們這些老江湖還多。這是啥原因?難道是在湖北呆多了,精明成這個樣子了?明朝的大臣也不是吃乾飯的啊,他們一直跟皇帝在進行權力的拔河遊戲。此來彼往,不亦樂乎。前面被朱厚照這個混世魔王搞得精疲力盡。好不容易送走魔神,盼來個小屁孩。要是讓你第一天就得逞了,我們文官的日子還怎麼過。

雙方就在北京城外僵持不下。看到底誰耗得過誰。論耗功,明朝大臣可是專業八級久經考驗的。他們不相信這個毛頭小子能比他們強。

朱厚熜一看這些大臣也挺頑固的。自己是來當皇帝的,他們怎麼就不聽話呢?在他的印象里,皇帝的權力不是最大嗎?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應該聽皇帝的話啊。

可以說,朱厚熜以後的一生都在為皇帝說話最算話這個很有前途的理想而奮鬥。

所以,朱厚熜馬上開始使用恐嚇術:你們再不讓路,我當了皇帝立馬就收拾你們。

文官馬上露出鄙夷的表情。嚇唬誰啊。大家又不是嚇大的。朱厚熜說了這話後,這些大臣把門堵得更嚴實了,有剛下班的,有換班的,自發前來參與堵路行動。

朱厚熜第一次領悟到了明朝文官的厲害。這是他接下來四十年要面對的對手。

這是一個開頭,是絕不能輸的開始,輸了就會成為這群文官控制的棋子。

過了一會,朱厚熜擺手。

「行,你不讓我進大明門,那好,我不進了,我要回安陸。」

不讓我進大明門,我就不幹了。你們愛找誰找誰去。

這就干玩笑了,楊大人都發了遺詔了,就是選了你小子。太后的文件也發下來了。你不幹,我們再找人,這不是違抗先帝遺詔嘛。

聽到這一招。文官們紛紛讓開了道路。這位爺咋惹不起。

朱厚熜成功從大明門進入了皇宮。這讓他避免了成為張太后的兒子,保住了他爹就是他爹,他媽還是他媽的現實。但是這僅僅是一個開頭。

在首輔辦公室里,老江湖楊廷和雖然沒去堵門。他地位高,不必干這種粗活,但他對這件事情了如指掌。

必須打壓這個小皇帝的氣焰!

楊廷和下定決定。而他的突破口依然選擇了讓朱厚熜去證明他爹是他爹,他媽是他媽。

嘉靖進了城,正式當了皇帝。他也感覺有必要真正證明一下自己的爹媽就是自己的爹媽。

嘉靖給下面的大臣發了一個文件。議論自己父親的廟號問題。然後把他爹朱祐杬的牌位移到北京的太廟裡面來。

嘉靖的爹朱祐杬已經去世了。他之前不是皇帝,而是分封的一個興獻王。封地在湖北安陸。嘉靖想,我進了宮當了皇帝。那我老子的牌位也應該進京啊,進京就得在太廟裡的呆著。

太廟那前任皇帝牌位集中營。等於把他老子興獻王死後提拔為先帝。

這個證明方法馬上被內閣首輔楊廷和打了回來。當時,由禮部尚書毛澄出面,給出一個反證明,證明嘉靖的爹其實不是嘉靖的爹了。他的爹是前前皇帝明孝宗,也就是嘉靖的伯父。因為你的皇位就是繼承自這一宗,得了人家的帝座,叫人家一聲爹總是應該的嘛。

當然啦,要求把他爹的牌位移到北京來,也是可以的。不過,你以後祭拜時,就不能叫他爹了,叫什麼呢?叫「皇叔考興獻大王」,從爹地變成皇叔了!同時他媽也不再是他媽,而是「皇叔母興國大妃」

嘉靖當時就氣得夠嗆,誰是我爹我媽,我說了不算?你們說了算!

嘉靖知道這背後就是楊廷和搞得鬼,所以他也不跟禮部尚書毛澄廢話,而是直接找來了楊廷和,請人家喝茶,和和氣氣的表示我爹還是我爹,行不行。

楊廷和說不行。接下來,楊廷和給嘉靖講道理擺事實。什麼孝宗不能絕嗣啊。楊廷和還舉了很多例子,比如漢哀帝沒有兒子,就是把別人的兒子過繼過來當了太子,宋英宗沒有兒子,也是過繼了別人的兒子過來。所以說,你就是過繼過來的。既然是過繼,當然以前的父子關係就斷開了嘛。所以你爹就不是你爹,這個爹才是你爹了。

嘉靖總感覺對方話里有什麼不對的地方,但就是說不出來哪裡不對,要麼一個勁的點頭,要麼就被打了悶棍似的沉默。這也難怪啊,嘉靖不過十五歲,楊廷和是誰,數朝元老。楊廷和跟八虎們斗的時候,嘉靖連液體都還不是呢。

說白了,楊廷和就是利用知識差打壓對方。

跟楊廷和談完,嘉靖不但沒說服對方,反而被對方說得無力反駁。茶水錢是搭進去了。但嘉靖畢竟有一股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氣勢。數前天,就是靠這個贏了第一仗。所以他不再講道理。直接下旨,必須把我爹請到太廟裡供著。你們執行吧。

結果,他的命令原封不動被打了回來。

原來,明朝內閣也不是吃醋的,自古以來,宰相就有一個權力,就是可以封駁皇帝的命令。就是我們討論了講的命令不正確 ,我們拒絕執行。

到了這一步,嘉靖才知道利用皇帝的威力是嚇不倒這些官場老油條的。要想找誰他爹,還得提高理論水平,從知識層面找回爹來。當然,楊廷和是老牌學霸,嘉靖要是現學現用,那肯定是來不及了。不過,皇帝有個好處,就是自己不行的,可以請人干。

嘉靖第一個想的是禮部尚書毛澄。畢竟這是禮學官方權威嘛,要是能夠策反他,還不佔據知識的制高點啊。但怎麼拉攏呢?送錢!

沒錢,嘉靖要賄賂毛澄,給他送了一筆金子。結果,這個毛澄根本不給面子。死活不肯出具嘉靖父子關係論證說明。禮部尚書都不肯論證,還有誰敢出面呢?

事實上,還是有人的,這個人不是民間的,也不是其它部門的,正是禮部的。此人是禮部剛分配來的一個實習生,叫張璁。

這個人在明朝歷史上應該是一個很不錯的官,但某些文章為了突顯其他人物的高大,把他做了矮化處理。

當然了,這個人的起點確實不像楊廷和他們那麼耀眼,比如他的應試能力很差,考了七八次才考上進士,因為成績一般,優秀考生」庶吉士」也沒有評上,所以工作分配的也一般,在清水衙門禮部當個小科員式的官。

一般來說,是沒啥前途啦,但只要肯用心,機遇總是會有的。

這位張璁因為是禮部,所以他的部門老大禮部尚書那個「論皇帝他爹其實是他叔」的文章之後,馬上發現自己的機會來了。

滿朝上下都不讓嘉靖叫他爹為爹,如果我證明了嘉靖的爹讓是他爹,這是什麼功勞?!成功之後,皇帝會咋賞我啊!

想著這些,張璁就充滿幹勁,說實話,他這個舉動是個很危險的舉動。因為嘉靖的爹媽問題,已經有他的部門老總親自定了調,你現在寫一篇唱反調,這不是找死嗎?

但想了想,自己在禮部混了這些日子,基本上也是跟等死沒啥關係。等死還不如直接找死!萬一有機會呢。

經過仔細論證,張璁洋洋洒洒寫了一篇大文章,事實證明,這個張璁別的命題作文不行,但寫這種文章竟然極有天賦。很快就寫成功了。裡面的核心觀點就是嘉靖是繼承皇統,而不是繼承皇嗣。當皇帝跟要不要過繼沒有什麼關聯。也就是說嘉靖的爹依然是他爹。

文章上交。嘉靖一口氣看完,激動萬分,仰天長笑:我爹終於還是我爹了!(此論出,吾父子獲全矣!)

嘉靖馬上把楊廷和叫過來。

你看,上回你說我爹不是我爹吧,現在有人證明了,我爹就是我爹!

嘉靖認為,楊先生是講道理的,現在自己的道理這麼充分,楊先生應該會認可了。那知道老楊也是耍流氓出身的。

老楊看完這篇論文,也不說人家那裡寫得不對,只是一句話:「他算老幾,這種事情也是他能議的。」(書生焉知國體)

這太欺負人了,我跟你說權威,你說要講道理,現在我講道理了,你又要講權威,好,那老子就跟你講權威。

嘉靖直接下令,馬上封我爹為皇帝,我媽為皇后!

結果,楊廷和又把他的文件封上,原路返回。碰上這種能講道理又能不講理的老頭,嘉靖他的心裡應該是崩潰的。好在,在這個世界上能治老頭的人不多,但不能說沒有,比如老太婆就是其一。

嘉靖的媽來了!

嘉靖在北京當了這麼些天皇帝,他媽也從湖北趕過來,也享享福啊。結果走到北京附近出事了。她聽說北京要按王妃的禮節迎接她,而不是皇后的禮節。而且她也聽說了,他兒子正在北京打一場親爹親媽保衛戰。老太太一聽,我兒子為我跟人爭得面紅耳赤,我不能裝不知道,去過清閑日子,我得參戰!

所以老太太當場下令,停轎,咱不進京了。啥時候讓老楊那些人說清楚我倒底是誰。

你看,這其實就是前面嘉靖用過的招數,罷工術。

嘉靖一聽他媽來援戰了,立馬就來了精神,立刻響應,你們要是不同意我爹當皇帝,我媽當皇后,我也不幹了,我陪我媽回湖北!

古往今來,能戰勝老太婆的,鮮矣。楊廷和也不例外。嘉靖母子里外夾擊之下,楊廷和只好做出讓步,表示封嘉靖他爹為興獻帝,他媽為興獻後。老太太可以以皇太后的禮節進宮。當然,老楊也不是省油的燈,借著這個機會,順手就給了那個敢善變的文官張璁一悶棍,將他放到南京去當刑部從事。

嘉靖同志認出了親爹親媽,也不管戰友了,準備見好就收。但這個時候,他媽卻依然不同意。老太太沒事愛琢磨,心想這個興獻帝興獻後是什麼意思,為啥不是興獻皇帝跟興獻皇后呢,為啥要省掉這個「皇」字呢。說實在,老太太也不懂啥禮儀,但第六感告訴她,肯定有問題!,所以,她堅稱必須要加上皇字。

這一下,老楊不幹了。這幹什麼呀,不依不饒的,就你們娘倆會罷工啊。

於是,老楊馬上表態。你再不同意,我這個內閣首輔干不下去了,我辭職!

嘉靖服軟了,但他至少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所以見好就收。接受了這個興獻皇跟興獻後的結局。也勸他媽趕緊進宮裡,宮裡地方大,跳廣場舞特別給勁。

這個事情被稱為大禮議事件。

但嘉靖真的就證明了他爹就是他爹,他媽是他媽了嗎?

哪那麼容易!這不過僅僅是一個開始。後面的事實將證明還是老太太政治敏感度高啊。很快,嘉靖將再次需要證明他爹是他爹!

三年後,這個妥協破裂了,這一次惹事的是嘉靖,他要求在父親跟母親的封號前加個「皇」字。叫「興獻皇帝」以及「興獻皇后」。

這天,嘉靖已經從當年的毛頭小子變成成年了,18歲了,對宮裡的事情也摸得門清了,關於禮儀也學了不少。準備跟楊廷和大戰三百回合。

可是,等他把這個意見發到內閣後,收到的卻是楊廷和的辭職信。

老楊頭確實累了,前面他伺侯活寶型皇帝朱厚照已經快崩潰了,現在又來一個心眼又多的嘉靖。不就你爹叫啥名號嗎,有必要天天這麼糾結嗎?行,你糾結吧,我老頭子不陪你玩了。世界這麼大,老子要去逛逛。

楊廷和是真辭職,還是假辭職呢?我個人感覺應該是假的,因為老楊頭那時候雄心勃勃搞改革呢?這一次,也就是嚇唬一下。

誰知道,辭職報告打上去,嘉靖馬上批了。

嘉靖以為楊廷和一走,誰也管不了他爹他媽的事情了。誰知道明朝大臣的戰鬥慾望強,戰鬥能量大。死活不肯多加一個「皇」字。

最終把嘉靖逼急了,甩出了殺手鐧:「我讓張璁進京!」

說起來,這個張璁是嘉靖的老戰友了。當年嘉靖第一次爭爹事件,就是時為禮部小公務員的張璁挺身而出,甘冒得罪上司的風險寫文章支持嘉靖認爹,為嘉靖輸送了第一批禮儀炸彈,打下了理論基礎。

後面張璁被楊廷和黑到南京去了,嘉靖也一時沒想著把他又撈回來。

張璁到了南京這個著名明朝養老院,他對自己是不拋棄不放棄,琢磨著東山再起。他選擇的突破口依然是幫助嘉靖爭爹。但當年嘉靖跟楊廷和達成協議,不許張璁回京,也不許張璁發表相關文章,等於是把嘉靖的這個筆杆子給廢了。

張璁也很容易找到了應對的辦法:找槍手。

在南京,張璁結論了一個叫桂萼的人,是刑部的同事,說白了,也是對社會不滿的基層公務員。兩個人沒事就喝小酒 ,發個牢騷什麼的。經過張璁鼓動,桂萼也決跟他一起干。

嘉靖提出加一個「皇」字,就是桂萼上的書。

明朝的大臣一聽,這個嘉靖筆杆子要進了京,還不得鬧個天翻地覆。最終大臣妥協,同意嘉靖給自己爹媽的稱號上加上「皇」字。他老子的全稱是:「本生皇考恭穆獻皇帝」,母親是「本生母章聖皇太后」。但有一個條件,皇上你趕緊讓張璁跟桂萼滾回南京去,別破壞北京的繁榮與穩定。

得,張璁跟桂萼也就是工具嘛,目的達到了,他們去哪不是嘉靖關心的。於是這兩人本來走到半路了,準備到北京大展拳腳呢,嘉靖一個命令下來,讓他們從哪來回哪去。

這也太吭爹了吧。張璁傻了,但他冷靜了下來,仔細分析,馬上高興得跳起來。因為他發現,關於嘉靖爹媽的問題還沒有完。

問題出在「本生」上面。張璁馬上上表告訴嘉靖,皇帝你又被忽悠了,他們讓你加個本生就是給你爹媽降級啊。這還是不是讓你認爹認媽。

嘉靖一琢磨,還真的啊。是親生的就親生的嘛,幹嘛還加個本生呢?這不是畫蛇添足嗎?不行,我要認爹認媽就認最正宗的,這個「本生」必須去掉。

嘉靖馬上告訴張璁,你們兩個馬上進京,我要跟這幫人進行一場有關爹媽文化的大革命。

這兩人進京以及嘉靖要去掉「本生」兩個字的命令一傳開。明朝的文官們終於集體爆發了。

一個人振臂高呼:「國家養士一百五十年,仗節死義,正在今日。"

這個人叫楊慎,他的父親就是前面辭職的內閣首輔楊廷和。此人名氣很大,但最大的名氣不是政治上的,而是文化圈的。他是明朝三大才子之首。另外二位解縉、徐渭還要排在他後面。

這位文化圈大伽的行為卻很熱血,一聽到導致他爹下崗的張璁要進京,馬上組織了一批文官半路攔截,準備半路打死這兩人,結果讓兩人跑掉了。

回過頭來,楊慎又發動非群眾示威遊行。反對嘉靖去掉「本生」二字。楊慎帶著一幫廟堂兄弟衝到了左順門,抱著門就集體哭嚎起來,動作浮誇「撼門大哭」,聲勢頗大「聲震闕庭」。此為「撼門事件」

這一下把嘉靖給惹毛了。這位朱家火娃也是暴脾氣,當場派出綿衛衣,下令給我抓,抓首要分子。抓住就給我打,抓住誰打誰。

於是,明朝最大的打屁股活動開始了,這應該是破了吉尼斯記錄的。一共打了一百四十多個,其中十六個被打死。

當然,很多明朝官員以此榮,很多年以後,他們可以自豪的說起,某某年,我們曾經為國護盤!

最終,棍棒下面出孝子,只是這個棍子是打在別人的屁股上,成全了嘉靖的孝子之名。

嘉靖三年(1524)九月,正式定大禮,宣布嘉靖的伯伯孝宗為"皇伯考",而他的父親則成為"皇考",本生沒有了,還真正成為了「皇考」。

這其實還沒有結束,後面的十多年內,嘉靖經常還為他爹他媽爭福利,比如祭祀的規格等等。而且嘉靖通過證明他爹是他爹的活動,自學成才為一個禮儀學專家。

最後,大家可能覺得奇怪,這明朝的人是不是有毛病啊,為了一個字爭來爭去的。其實,這後面隱藏了一個重要的東西:權力。

一開始是楊廷和不讓嘉靖認他爹為親爹,來給嘉靖一個下馬威,以後控制起來比較方便。但很快,就會嘉靖發現,證明我爹是我爹這個事情是他用來打擊政治對手,奪回權力的最好切入口。

我們要知道,如果要打倒某個人,或者奪取權力,最好的方法就是發起一項道德運動。只要自己掌握了道德制高點。那是打誰誰倒台。

而認爹事件,對於嘉靖來說就是最好的切入口。因為歷來王朝都是以孝治國的。嘉靖認爹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誰也說不過他。當時的老幹部楊一清,文化界思想界教父級人物王陽明都表態支持嘉靖。所以這一場戰爭是嘉靖永遠不會敗的戰爭。

所以,儘管明朝的文官們認可了嘉靖他爹是他爹,但嘉靖依然喜歡這個命題,隔三差五拿出來提一提,然後打倒想打倒的人。比如楊廷和下崗了,他兒子楊慎也被打了屁股,趕出了京城。

當日,楊廷和辭職時,只怕也在後悔自己幹嘛挑起這個話頭吧。

好了,嘉靖爭爹的事就講到這裡,親們點個贊再走吧。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