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我曾做過考證和研究,希望對研討探究發現歷史真相有所幫助。噶爾丹生於順治元年(1644年),是準噶爾政權的奠基者巴圖爾琿台吉第六子,自幼便被定為藏傳佛教格魯派第三世活佛薩溫的轉世。他生來富貴,同時擁有著眾人景仰的貴族血統和顯赫的宗教地位。噶爾丹13歲入藏,在五世達賴喇嘛羅桑嘉錯和四世班禪羅桑卻吉堅贊門下學習,頗受這兩位西藏宗教領袖賞識。康熙五年(1666年),噶爾丹經過十年學習,自西藏返回本部。康熙九年(1670年),噶爾丹的哥哥,時任準噶爾部首領僧格在內亂中被殺,當時僧格的兩個兒子索諾木阿喇布坦和策妄阿喇布坦都未成年,噶爾丹順勢出頭,召集死去兄長的舊部,迅速平息內亂,居功至偉,被推任為準噶爾部最高統治者。

登上準噶爾部最高權力寶座的噶爾丹擁有活佛和部首領的雙重身份,與西藏宗教領袖保持著良好關係,又得到準噶爾部從貴族到平民的擁戴和支持,這些因素驅使他逐漸樹立起雄心勃勃的政治目標,開始不斷擴充勢力範圍,逐步統一了漠西衛拉特蒙古各部,並通過攻伐吞併了天山南麓的回疆,向西擴張至哈薩克,建立了強大的政權,成為當時毗鄰大清帝國西部疆域的一支實力不容小視的蒙古汗國,史稱準噶爾汗國。值得一提的是,噶爾丹統治期間的準噶爾汗國是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存在的,始終沒有歸降清廷。雖然他執政初期與清廷互市貿易不斷,使節往來頻繁,但他始終秉持著獨立自主的氣度,也確實保持了準噶爾汗國獨立自主的政治地位。即使在相互往來接受康熙帝敕書時,噶爾丹也是在汗帳盤腿而坐俯身雙手領受,絕不跪拜,以表明自己不是康熙臣屬。康熙帝在噶爾丹身上也表現出難得的開明與務實,在與噶爾丹的交往中也屈尊使用蒙古禮節,所以從嚴格意義上來講,關於烏蘭布統之戰是康熙平定噶爾丹反叛的說法是不夠嚴謹的。

噶爾丹作為獨立汗國的首領,率領部眾南攻北伐,疆域擴大,聲望日增。可以想見,處於權力強盛期的噶爾丹肯定有一個宏大的政治夢想,那就是像成吉思汗那樣東進西討,征服漠北的喀爾喀蒙古,進而征服整個蒙古,重建統一的蒙古汗國。也不排除他甚至遐想過與天朝大國清王朝一爭短長。出於這一戰略考慮,噶爾丹利用地緣上的便利條件,積極與比鄰而居的沙俄靠攏,尋求得到沙俄方面的幫助支持。這一時期的沙俄,也在彼得大帝領導下處於向遠東擴張領土的高峰時期,噶爾丹的同盟姿態,當然是符合沙俄戰略利益的好事,雙方建立起比較融洽的關係。

而在此際,漠北喀爾喀蒙古札薩克圖汗部和土謝圖汗部兩個部之間的摩擦和衝突卻愈演愈烈。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秋,土謝圖汗部竟然在首領察琿多爾濟率領下做出驚世之舉,突然襲擊了札薩克圖汗部,以殘暴手段殺死了該部時任首領沙喇,這一突發局面讓以札薩克圖汗部保護者自居的噶爾丹大動肝火。但事態的惡化還沒有到頂峰,康熙二十七年(1688)正月,察琿多爾濟之子噶爾亶又在衝突中殺死了噶爾丹的親弟弟多爾濟扎卜,拉足了仇恨,也給足了噶爾丹大舉用兵的理由,從而使喀爾喀部內部爭端升級為喀爾喀與準噶爾兩大部族之間的大規模戰爭。

康熙二十七年(1688)春,噶爾丹發兵3萬征伐喀爾喀部。土謝圖汗部和車臣汗部無力抵擋噶爾丹大軍的強勁勢頭,屢嘗敗績,攜10餘萬殘餘部眾南逃,在走投無路的情形下,於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九月歸降清朝。清廷對降服的喀爾喀土謝圖汗部和車臣汗部也很負責,分別安置於蘇尼特和烏珠穆沁地界,在朝廷的幫助下重起爐灶。

準噶爾部與喀爾喀部這場戰爭以準噶爾部勝利告終,噶爾丹佔據了整個喀爾喀部領地。對於清廷來說,喀爾喀部已經歸降,佔據了其領地而且日益強大的準噶爾部噶爾丹勢力讓清廷忌憚,成為北方邊境的一大威脅。噶爾丹與沙俄的親密接觸更讓清廷不安,用武力去除這種威脅成為一個十分現實的問題。

就在此當口,恰如電影《無間道》所言:「出來混,總是要還的」。征伐戰場上順風順水的噶爾丹遇到了一件決定他今後命運的大事。噶爾丹的侄子,他那位被害兄長僧格長大成人的兒子索諾木阿喇布坦和策妄阿喇布坦趁噶爾丹率部東征之際,在後方發動政變,噶爾丹回師殺了前者,但策妄阿喇布坦率部屬西逃,歸集部族力量,迅速壯大實力,控制了天山北麓準噶爾原有屬地。噶爾丹大本營被端,有家難回,而他新近佔領並駐紮的喀爾喀科布多地區(位於今俄羅斯、哈薩克、蒙古、中國交界地帶)因部眾南逃,經濟基礎遭到嚴重破壞,百廢待興,難以支撐噶爾丹麾下部眾的生產生活需求,面臨經濟困頓和生存危機。

為了維持生計,噶爾丹在西邊的故園已經難歸的情形下,向東向南尋找機會似乎是條光明的道路。但在噶爾丹看來,國勢強盛的大清國畢竟不是好招惹的,兩權相害取其輕,如果想在喀爾喀地區建立長久統治,只有讓喀爾喀部原屬民回歸,讓領地匯聚起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而實現這個構想,對話的對象唯有逃入清境的喀爾喀部首領土謝圖汗和哲布尊丹巴這兩位冤親債主,如果征服了他們倆,才有可能將南逃的喀爾喀屬民收歸己有。

正是基於此,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末,噶爾丹自科布多發兵兩萬,開始第二次征伐喀爾喀部。噶爾丹大軍自科布多向東進軍,並折向南,一路劫掠追蹤,試圖搜捕土謝圖汗和哲布尊丹巴。

清廷在偵知噶爾丹的軍事動向後,急派由清朝理藩院尚書阿剌尼和兵部尚書紀爾他布率領的清軍迎擊,雙方於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六月二十一日在烏爾會河(今烏拉蓋河)拉開戰幕。由於清軍進攻倉促,戰術死板,缺乏火器兵,在噶爾丹擺下的口袋陣中,被其呈兩翼分布的兵將使用得自沙俄的火槍交叉射擊,清軍慘敗。據當時在噶爾丹軍中的俄國使者著文回憶,噶爾丹「大殺中國軍隊……繳獲大車五百多輛以及全部輜重」。

這一仗給了噶爾丹很大的信心,也讓他產生了清軍不堪一擊的驕縱心理。在迫使清廷遣返喀爾喀部眾的戰略意圖尚未實現的情況下,他未能客觀冷靜地評估雙方實力,有恃無恐地繼續揮兵南下,避開清軍的堵截,出其不意地進逼到距離京師僅僅700多里的烏蘭布統地區,給清廷和京城造成極大恐慌,一度造成了「京師戒嚴,米價上漲」的局面。

1690年時,康熙皇帝年齡36歲,登基已近三十年,剛剛平定三藩,與沙俄也通過在一年前簽訂《尼布楚條約》結束了延續多時的邊境紛爭。可以說,此時的康熙帝正是年富力強、執政德望漸入佳境的時期。在這位胸有宏圖大略的帝王眼中,噶爾丹此前一系列南攻北伐的擴張行為早就值得關注,原本就是他考慮解決的心腹大患,如今他屢屢犯邊滋生事端,敗其王師,眼下又變本加厲找上門來,以區區幾萬人馬挑戰大清天朝大國的威德,這當然是絕不能容忍的事情,老賬新賬必須一起算,所以說這場戰爭是不可避免的。

清廷在1690年烏蘭布統之戰並不能說有多大勝果,因為噶爾丹在戰鬥中審時度勢,比較明智地及時撤退,戰場的傷亡並不慘重。但在向大本營科布多撤退途中,因為遇到瘟疫,軍中卻大量減員,最後回到科布多的只有數千人,從結果來看,這次出征還是做了一次賠本買賣。在深刻總結了經驗教訓後,經過數年籌備,康熙帝於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二月、九月和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二月,連續三次親征噶爾丹。在清朝大軍的一系列打擊下,噶爾丹走向窮途末路,部屬眾叛親離,到最後已經不足千人。這位草原梟雄,帶著無盡的怨恨,於1697年清明節的晚上,走完了54歲的人生,下場可謂非常凄涼。對噶爾丹這個人,大家怎麼看?


感謝邀請!

今天咱們就來說說康熙和葛爾丹的故事,葛爾丹身處大西北,康熙為什麼非要御駕親征滅了他呢?看下面一張圖片大家就明白了。

從當時的地圖上看,葛爾丹的勢力範圍可以說與清朝疆域已難分仲伯。這是要幹嘛?要與清朝平分天下嗎?這是康熙絕對不能忍受的。想想之前的滅三藩和收台灣,可以說康熙在維護領土主權這一方面是絕對不含糊的。何況葛爾丹在大西北擁有如此廣闊的土地,所以御駕親征那是必須的,也能看出康熙滅葛爾丹的決心,那是勢在必行啊。

1690年,康熙親征葛爾丹,葛爾丹兵敗身亡。那麼葛爾丹死後,他的准格爾部滅亡了嗎?當然沒有,准格爾部在之後的幾十年里依舊是清朝的心腹大患。

葛爾丹死後,他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繼承了葛爾丹的衣缽,繼續稱霸西北。在公元1716年,策妄阿拉布坦還出兵西藏,把拉薩都劃入了自己的勢力範圍。看下當時的地圖吧!

幾年後,在清軍的進攻下,才把策妄阿拉布坦的准格爾勢力趕出了西藏。當然,這也只是把准格爾的勢力趕出西藏,徹底解決准格爾部,那是1755年的事情了。當時清朝的掌舵人已換成乾隆了,1755年乾隆趁准格爾內亂,再次出兵才徹底解決了清朝的西北之患。


主要還是葛爾丹太厲害了,已經到了威脅清朝統治的存在了,康熙剿滅葛爾丹也實屬不得已。

當清軍入關建立大清朝後,西北部崛起的准格爾汗國也是一個強勢的國家,雖然我們一再用平定或者剿滅的字眼來稱呼對準格爾的討伐,但是實際上,準噶爾是被承認的的汗國,建國長達百餘年。

尤其是在噶爾丹時期,更是將準噶爾帶上了巔峰,最強盛的時候控制超過七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但是,葛爾丹屬於蒙古部落之一,而清朝的皇帝不僅是滿族的大汗,也是蒙古的大汗,這一點早在皇太極時期就已經確認了的。所以,清朝對準噶爾的戰事可以用平叛來看待。

作為清朝十分有作為的皇帝,康熙早就對準噶爾有所防範,也一再對葛爾丹的囂張跋扈進行忍讓。

主要當時康熙剛剛親政,國內局勢一片混亂,平定吳三桂叛亂,收復台灣、抗拒沙俄等等事項,根本就不給康熙太多的時間來對付葛爾丹,以致葛爾丹以為清朝是怕了他了。

當時有將康熙、葛爾丹、彼得大帝稱為東亞的三大帝,於是噶爾丹野心勃勃要跟清朝打一下子,說不定就打敗清朝了呢。

1688年葛爾丹率軍進攻喀爾喀,喀爾喀實際上當時已經歸屬清朝,葛爾丹的這一舉動已經威脅到了北京的安危,在葛爾丹的再三挑釁下,國內局勢也已經趨於穩定,康熙於是親征準噶爾。

最終葛爾丹兵敗身亡,這並不意味著準噶爾就失敗了,清朝和準噶爾的戰爭一直持續到乾隆時期才徹底結束,為了應對和西北的戰爭,雍正更是設立軍機處,專門負責西北軍事。

針對葛爾丹的準噶爾政權對於當時的康熙來說就是,卧榻之下豈容他人鼾睡!


葛爾丹全名綽羅斯·噶爾丹,是漠西衛拉特蒙古準噶爾部首領巴圖爾琿台吉第六子。西藏黃教派人到準噶爾認定噶爾丹為西藏尹咱呼圖克圖的第八世化身,將不到10歲的噶爾丹請到西藏班禪和達賴處學佛法。1670年其兄僧格琿台吉在準噶爾貴族內訌中被殺。噶爾丹得到達賴允許而還俗,贈之「博碩克圖」(靈異者)佳號,自西藏返回,擊敗政敵,成為準噶爾部琿台吉。

成為準噶爾部統治者後葛爾丹便積極向外擴張:自從元朝被明朝驅逐回草原後草原上相對落後的游牧經濟無法支撐一個統一的帝國,於是北元王朝迅速分崩離析,草原重新回到成吉思汗之前的部族割據狀態。到明末清初蒙古各部大體分為三部分:漠南蒙古(今內蒙古自治區)、漠北喀爾喀蒙古(今蒙古國)、漠西衛拉特蒙古(今新疆天山以北)。葛爾丹的準噶爾部屬於漠西衛拉特蒙古,漠西衛拉特蒙古主要由準噶爾、和碩特、杜爾伯特、土爾扈特四大部落和一些小部落共同組成,其中和碩特部長期作為衛拉特聯盟的盟主存在。葛爾丹擊敗和碩特部首領兼衛拉特盟主的鄂齊爾圖汗,遂成為衛拉特霸主,把衛拉特聯盟變為事實上的準噶爾汗國。兩年後獲得達賴喇嘛的贈號「博碩克圖汗」(蒙古諸部信黃教以獲得達賴贈號為榮)。他征服哈薩克、滅葉爾羌汗國,稱雄西域。1688年進攻喀爾喀蒙古土謝圖汗部,繼而進軍內蒙古烏蘭布通,威逼北京。

《康熙王朝》中把葛爾丹塑造成清朝一個不大恭順的藩屬,可實際上當時的準噶爾汗國的版圖甚至和大清帝國不相上下,並且佔據西北高原山地的地緣優勢。不過葛爾丹並不滿足於此:被葛爾丹打敗的和碩特部進入青海建立了和碩特汗國。青海和西藏都位於青藏高原上,歷史上同屬吐蕃王國。吐蕃王國覆滅後藏傳佛教在青藏高原上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權,後來藏傳佛教政權先後歸附元、明兩朝。和碩特部在青海建立和碩特汗國後和西藏的達賴政權合作共同統治青藏高原。葛爾丹在追擊和碩特部的過程中也把自己的勢力擴張到青藏高原。

就在葛爾丹向青藏高原擴張之時西藏達賴政權與青海和碩特汗國政權卻鬧翻了:事情的起因是五世達賴時期他的管家桑結嘉措利用自己和達賴的特殊關係掌握了藏傳佛教的教權,鑒於當時這一地區政教合一的客觀現實要想統治青藏高原必須同時具備教權和兵權,然而桑結嘉措的弄權行為使得青藏高原的教權和兵權出現了分離——教權掌握在桑結嘉措手中,而兵權掌握在青海和碩特汗國的拉藏汗手中。五世達賴死後桑結嘉措擔心拉藏汗乘機剝奪自己的管理權,於是在沒知會拉藏汗的情況下自作主張立了六世達賴。拉藏汗自然不承認這位未經自己認可的達賴,桑結嘉措深知自己手中沒有兵權,真打起來絕不是拉藏汗的對手,於是他利用自己掌握藏傳佛教教權的號召力向葛爾丹發出求援結盟的意向。葛爾丹早年在西藏學佛期間深受桑結嘉措優待,在相同的政治利益和昔日的個人感情驅使下葛爾丹率部大舉進入青藏高原。

事實上一開始清政府並無吞併準噶爾汗國之意,畢竟清軍剛入關奪取了原屬明朝的土地,漠南蒙古各部也臣服於清朝,這對崛起於東北白山黑水之間自身人口並不多的滿清王朝而言:已經是足夠大的疆域了。然而葛爾丹的擴張令康熙越發感覺到威脅:如果任由葛爾丹吞併青藏高原,那麼大清的西部疆界將完全暴露在準噶爾汗國的威脅之下,考慮到青藏高原的地緣優勢將使葛爾丹在面臨清軍時具有居高臨下的巨大優勢。更何況葛爾丹同時還在向喀爾喀蒙古和內蒙古等地擴張,這是擺明了要統一蒙古諸部的架勢,而這是清政府絕對無法容忍的——因為這些蒙古部落也是清王朝竭力要控制的,內蒙古諸部更是已在清王朝控制下並已成為清政府制衡中原漢族的一大勢力。


不是康熙為什麼要剿滅葛爾丹的問題,而是葛爾丹為什麼要主動進攻清朝的問題。

葛爾丹是西蒙古准格爾部首領,曾在西藏出家為僧。後來其兄死去,他返回北疆,在政治鬥爭中獲勝,繼承准格爾汗位,成為準格爾部首領。

之後,他通過不斷的擴張,初步完成了對西蒙古大部分部族的統一,成為蒙古草原上的霸主。接著,他又不斷向東擴張,逐漸威脅到了早在清朝入關以前就已經被清朝征服的蒙古諸部。

對清朝來說,西蒙古可以放任不管,但是中部和東部蒙古部族必須保證安定。因為這部分蒙古被清朝統治者視為比漢人跟自己更親近的部分,是比漢族更值得信任的。

所以,清朝可以接受一個統一的西蒙古政權,但不能允許其他人從自己手裡奪走對東部和中部蒙古部族的統治權。

因此,首先是葛爾丹的勢力向東擴張,威脅到了清朝對蒙古中部和東部部族的統治,清朝認為已經威脅到了自己的根本,必須反擊。

其次,康熙時期,葛爾丹是主動進攻了清朝,而不是清朝主動進攻了葛爾丹。也就是說,康熙第一次是被動應戰,不是主動挑起戰爭。

葛爾丹進攻清朝有兩個意圖,一個是希望通過擊敗清軍來確定自己對蒙古的統治權,成為蒙古各部唯一的最高統治者,將蒙古諸部從清朝手中奪取過來。

另一個方面,則是希望通過對清朝的大規模主動進攻,來和清朝建立類似漢朝初期那種朝貢關係,能夠從清朝統治下的內地持續穩定的獲取一些物資,以及確立自己的貿易主導權。

不過,葛爾丹對清朝的第一次進攻並未成功,反而被清軍擊敗了,被迫退回草原。清軍第二次主動出征,則是希望以主動出擊的方式,擊潰葛爾丹的主力,讓蒙古重新回到清朝的控制之下。但清軍的這次主動出擊同樣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

清軍這兩次軍事行動雖然並沒有徹底擊敗葛爾丹,但同樣也遏制了葛爾丹的擴張勢頭,打斷了蒙古高原上重新出現一個統一政權的進程,使蒙古各部繼續處於分裂之中,以利於清朝的統治。

葛爾丹的准格爾政權和所有的草原帝國一樣,如果不能在擴張中強大,完成對蒙古草原的統一,就會走向崩潰。

正當葛爾丹在前方與清朝的戰爭處於僵持狀態時,准格爾內部出現了叛亂,他的侄兒策妄阿拉布坦率領十多萬准格爾人發動戰爭,脫離了葛爾丹的統治。

最後,也正是策妄阿拉布坦在背後的致命一擊,讓葛爾丹前功盡棄,最後死去。

《大路朝天:中國道路與中國革命》

作者:蕭武

出版:中信出版社2018年3月


康熙帝只所以要滅葛爾丹,是因為他已經脫離了中央控制,不斷挑起戰亂,葛爾丹將康熙帝分封地其它三個蒙古汗,不是聯盟就是武力征服。這一點康熙皇帝是不會坐視不管地。葛爾丹只所以要做所有蒙古地汗王,在康熙眼裡就是為了和中央王朝分庭抗禮,最終爭奪中國地實際統制權!所以康熙皇帝要滅葛爾丹!


康熙皇帝為什麼要剿滅葛爾丹?這是一個物競天擇,狼和羊的故事,康麻子和葛爾丹互為狼和羊,誰不強大就會被對方吃掉,准葛爾曾打到距北京700里的地方,當時葛爾丹氣勢很盛,要與清朝平分天下嗎。所以康熙要不剿滅葛爾丹,不然就會被葛爾丹剿滅。


葛爾丹仗著沙俄的支持,逐步統一了外蒙和新疆的許多地區,政治和軍事勢力都非常強大,嚴重威脅清朝北部和西北部邊疆。更有甚者,葛爾丹還妄圖進攻清朝首都北京。所以,康熙決定以名將飛揚古為先鋒出古北口,御駕親征葛爾丹。葛爾丹的騎兵和駝隊,在清軍的火炮攻擊下,一觸即潰。葛爾丹逃亡中亞,後被部下殺死。


前面幾位大神說的已經很明白了,不再贅述,我只想說以下幾個點1康熙並不好戰,無論平三番還是簽尼布楚甚至是打台灣,都是被動多餘主動,戰略大於搶地盤,葛爾丹也是一樣

2曾經康熙下嫁了一個公主,這證明康熙還是以和為貴,並不想對西部地區怎樣!

3康熙是在接到戰報球迷葛爾丹造反,才決定討伐的!

因此不是康熙為什麼要打,而是小朋友調皮該挨揍了!


這是康熙皇帝一生中主要的功績之一,也為中華民族的統一作出了巨大貢獻。如果他不剿滅,那麼隨著後期清朝國力衰弱,可能又重演宋末蒙古南下的局面。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