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多多,這個一向備受矚目的女孩,最近又火了。而這一次,是因為她的新發色。

在媽媽孫莉曬出的照片中,多多染頭髮了。只見她一頭紫發,巧笑嫣然,顯得時尚又活力。曾經可愛的小丫頭如今已長成亭亭玉立的少女,讓我們看到了青春最美好的模樣。

在網友一邊倒的讚譽聲中,出現頻率最高的一個詞,便是「羨慕」——

羨慕黃磊孫莉,把女兒培養得那麼出眾;

羨慕多多,擁有如此開明的父母,允許她做了很多同齡人無法做到的事;而最最羨慕的,則是他們平等又開放的家庭關係,能讓孩子真正做自己。

是的,在養育孩子方面,黃磊和孫莉的確是「別人家的爸媽」。就拿女兒愛打扮這件事來說,他們就表現出了難得的包容與支持。

比如,孫莉曾陪多多打耳洞,幫她參謀衣服搭配,同意她穿露臍裝、戴戒指,甚至還親自給她化妝,再來一組美美的自拍……而現在,他們的二女兒人兒也加入了愛美大軍,學著姐姐的樣子戴起了耳環、塗上了指甲油。說來也很奇妙,儘管多多的這些行為,在世俗的定義中很是「叛逆」,但她卻表現得越發優秀。8歲翻譯英文原版繪本,9歲用英文寫劇本,12歲登台演話劇,此外鋼琴、畫畫、設計……樣樣都很拿手。

自信、美麗、有張揚的實力,卻毫不乖張。擁有像多多這樣的孩子,是我們所有父母的希望。

正因為如此,黃磊和孫莉的教育方式被大家廣為稱道,甚至還一度衝上了熱搜榜榜首。黃磊曾說:「我從未把她(多多)當做孩子,她是一個有思想的人,她有她的秘密,她的想法,她的人生。她不屬於我,我們之間是彼此獨立的個體,我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她 ,我們像朋友一樣相處。」其實在我看來,這種教育方式的核心便在於一個詞——尊重

不被尊重的孩子,過得有多慘

周國平曾說:「愛孩子是一種本能,尊重孩子是一種教養。」

相信每一位父母都深愛著自己的孩子,但是很多時候,這份愛里卻帶著專制、蠻橫、以及說一不二的決絕。上個月的17號,上海一名17歲高中男生翻越盧浦大橋自殺的悲劇,震驚了全國。

據了解,事件的直接原因,便是男孩因為學校瑣事與母親發生了激烈爭吵。在他衝動做出傻事的前一刻,他母親甚至在車流滾滾的盧浦大橋上把車停下,只為了狠狠責罵兒子一通。而正是這個舉動,擊垮了男孩最後的理智,讓他徹底崩潰。#17歲男孩跳橋喪生,是這一代的孩子出問題了嗎?

我們總習慣了把最壞的情緒、最難聽的言語留給孩子,並打著愛的名義,肆意控制著他們。因為在我們的潛意識裡,孩子不過是我們的附屬,尊重一詞,是根本不存在的。

知乎上,在提問「中國父母有哪些典型的不尊重子女的行為?」之下,有網友總結了這樣幾句父母經常對孩子說的話——

「不行/不好/我不同意/我不喜歡你這樣子/我不允許你這麼做。」

「你要干這個/我希望你學這個/你必須這樣做/別人都可以你為什麼不可以?」「我是你媽,你必須聽我的/你再這樣我就不認你這個兒子/你還敢這麼做我就跟你斷絕母女關係!」

看似關心的愛,卻令人窒息。正如但丁所說:「這世上所有的暴君都借著愛的名義施暴,但這都不是愛。

不被父母尊重的孩子,猶如被縛上了枷鎖,缺乏認可、隱忍壓抑,終其一生都沒有自我。

尊重,讓孩子向陽而生

女兒有段時間進入了審美敏感期,不僅開始臭美,而且主張還特別大,每天穿什麼衣服、帶什麼髮飾,必須自己作主。

記得當時是夏天,她不知怎麼竟翻出一件初冬穿的加絨外套,非得穿著去幼兒園。好說歹說,她就是不聽勸阻,堅持己見。

對此,我決定尊重女兒的決定。我跟她說:「媽媽同意你穿這件衣服,但是你穿上會很熱,到時候受不了,我們再換其他衣服,好嗎?」女兒同意了。

於是,在一個艷陽高照的夏日,人們驚訝地發現一個小女孩穿著冬裝招搖過市。簡單的興奮之後,女兒果然熱得受不了,主動讓我換掉了衣服。

事後,女兒顯得非常開心。她興緻勃勃告訴我:「今天囡囡穿上了喜歡的衣服,但太熱了,下次要等冷一點再穿。」小傢伙後來再也沒有做出類似的事情。這件小事帶給我的感觸很深。尊重,不但帶給孩子快樂,還激發了他們合作的意願,讓他們變得更懂事、更願意配合。這是一種與父母的正向聯結,促進他們不斷進步,積極向上。去年高考結束後,澎湃新聞曾向全國各省的高考狀元們發去了一份「2018年高考學霸問卷調查」。調查結果有一個共同點——那些學霸考生的父母都非常尊重自己的孩子,親子關係更趨向「朋友」。

江西文科狀元劉夢透露了這樣一件小事:「我小時候不喜歡上培訓班,他們(父母)就尊重我的決定,沒給我報過;我想學畫畫,他們就支持我,送我去相關的興趣班學習。」從小到大,她的父母一直很尊重她的意願和選擇,會在她迷茫時給出建議,但一旦她做出了決定,則會選擇支持她。

美國教育家蘇珊·施蒂費爾曼指出,父母對待孩子有三種方式

1、自信冷靜地負責;

2、雙方談判,爭奪做決定的權力;

3、為了控制孩子,與他們爭吵。

其中冷靜自信的父母猶如嚮導,他們對孩子充滿理解和尊重,會在宏觀上把控大方向,但在細節上處處關懷。

唯有這樣的父母,才能讓孩子在民主自由的家庭氛圍中,充分發揮潛力,最終收穫精彩人生。

尊重孩子,我們應該怎麼做

教育家史賓塞認為,教育孩子要從尊重孩子開始。如何做到尊重孩子?在我看來便是三個詞:蹲下,聆聽,放手。

蹲下

教育家阮庚梅曾說過:「多蹲下來聽孩子說話,你看到的將是一個純真無邪的世界。」

唯有從孩子的角度出發,才能更好地明白孩子的喜怒哀樂,才能真正設身處地理解他們的想法。蹲下,不僅僅拉近了親子間距離,也有助於我們更平等地與孩子相處,收穫孩子更多的信任與依賴。

聆聽

著名小提琴家呂思清在談及母親對自己的影響時曾提到,母親一直都是自己最好的聽眾。她會在自己拉琴時陶醉地聆聽,會在日常交流中時不時鼓勵肯定他。儘管母親是一名護士,工作繁忙,話也不算多,但她的愛卻潛移默化推動著自己不斷前進。

尊重有一種詮釋,便是好好聽孩子說話。要想打開孩子心扉,我們不妨努力成為一個好的聆聽者,鼓勵他們說出內心困惑,用心分享他們的日常點滴,並通過有效的溝通交流,引導孩子朝著正確的方向走下去。

放手

《少有人走的路》一書中寫道:「真正愛孩子的父母都明白,愛孩子,就要尊重孩子,尊重他們的意願和感受,尊重他們有做決定的權利;愛的最終目標不是要成為孩子生活的中心,而是要從孩子生命的重心中逐漸抽離出來,讓孩子去走自己的路。」

每一個孩子都有獨一無二的成長軌跡。在這個過程中,父母的作用應該是引導,而不是插手。放手,是尊重,是充分的信任,是父母給孩子最大的底氣。在愛和自由的滋養下,孩子將會有足夠的時間來勇敢探索這個未知的世界。生命的多種可能,正是在這份放手中成就的。

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擁有一個美好人生,希望他們快樂、幸福、有意義地度過此生。殊不知,這一切早已藏在我們的教育中,鐫刻在我們對待孩子的一言一行里。

羅素曾說:「父母之樂在於深切地感受到對孩子的尊重。」其實,尊重一詞,正是關鍵。它讓我們的孩子享受到了父母最好的愛,最終在漫漫人生路上,不懼風雨,向陽而生。


「小熊來玩」,免費公益親子微課堂,北師大心理學寶爸寶媽團隊聯合美國多所名校專家,為0-6歲寶寶家庭研發「對」的親子服務,提升早期發展質量!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