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燒瓷」在古代是次品的代名次,絕不是指用柴燒的瓷,宋以前唯有用柴火燒,沒有選擇,但燒制沒問題的成品不會用柴子加頭,眾人皆知都是用柴燒制,何必叫柴燒瓷,而新華大字典裏柴字另外一個意思是指東西不成,難看,中國漢字博大精深啊,一個「柴」字,形象化了,既是指燒製法,又指瓷器燒殘了,一語雙關。

古代無論是官窯還是民窯出現了柴燒瓷基本按次品處理,官家不計成本,直接手起砸落,比王剛老師還砸的還利索,民窯有個成本問題,能換兩銅板就換兩,不成換一個,再不成送人,送人都不要了,扔了別佔地。

現在燒瓷可用電、氣、煤等,出現次品機會很少,但人往往是喫多了山珍海味,總想償償粗茶淡飯,要憶苦思甜。所以在完美中放點不完美的更顯的完美,於是呼!柴燒成了一門技術,「柴燒瓷"卻成了一門回歸藝術,利用柴燒技術製造賣點,追求突變美效果。

個性化的今天成就了柴燒瓷,柴燒瓷終於千年翻身,成了主流個性化追求普素淡雅生活的代名詞,這真是連皇帝老子也想不到的事。


關於《柴燒瓷》是否古代次品瓷,要砸碎是有爭論的,在清代之前都是用柴燒瓷,都是柴燒瓷,那麼我們再來說陶瓷次品處理問題,先從汝窯說起,有確實證據表明,清涼寺汝窯是官搭民燒,就是市場經濟,先由皇家挑選之後,次之官選,再次之流入民間市場,質量達不到市場銷售的再砸碎丟掉,元明清有御窯廠之後,那生產皇家用瓷便不計成本了,有一點問題便會砸碎丟棄,這在景德鎮御窯廠地下考古出土之豐富便可證明,再說民窯,那是市場經濟,只要能賣得出得,肯定不會砸掉的,都會進入市場,所以《柴燒瓷》只能是指元明清之後的官窯次品瓷了!圖①鈞瓷,②汝瓷,③清官窯


對於古代陶瓷燒火用材料,直至北宋早期,基於地域不同、燒制習慣的不同,多數以柴燒為主,沒有柴燒的陶瓷就要砸碎之說,只是對出窯後出現變形、開裂、和嚴重瑕疵的陶瓷,做淘汰處理;哪怕是景德鎮燒制的陶瓷,也是有這種現象的

這種提問一看就不太專業,或另有想法,包括宋代的五大名窯,汝、官、哥、鈞、定,早期都是柴窯所燒,難道都是次品了嗎?


在古代是一種次品,因為古人燒窯,木材是主要燃料,如果陶瓷在燒制過程中,釉面上落了灰或者胎體上有了火的痕跡,這在古代瓷器審美中,是嚴重的缺陷,被認為是「瑕」。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