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你为什么爱我?(正书封).jpg

法国哲学作家 奥斯卡.柏尼菲Oscar Brenifier 经典作品

小小乐思系列《爸爸,你为什么爱我?》
褚士莹 专文导读



【因为学会恨,所以才能爱】
 
我一个很好的日本男性朋友杉原,他青春期的儿子进入高中,两个人之间的冲突不断,有时候我坐在同一个餐桌,目睹他们激烈的争执,双方都脸红脖子粗,令其他人都坐立难安,不敢说话。
 
高中的儿子砰一声站起来,愤而离席。
 
我的朋友杉原静静地扒饭,喝了一口啤酒以后,满足地笑著说:「啊!我终于可以放心了!」
「咦?你不是很生气吗?」我对于这前后的落差觉得很诧异。
听我这么一说,反而是杉原觉得很惊讶,瞪大了眼睛说:
「我儿子在青春期啊!」
「是啊,所以呢?」我不解地问。
「如果青春期却不反抗,这样的孩子才需要让人担心,不是吗?」
他这么一说,我突然明白了。
 
两个人之间的冲突,就是一种「恨」的具体表现,这在每一个人「个体化」的成长过程中,都是必须的,而且起著非常重要的意义。这就是为什么古希腊神话「伊底帕斯王」里的弑父情节,在后现代的今天,被认为是每一个男孩成长变成男人的必要过程。
 
当儿子在跟父亲的争执中,第一次直瞪著父亲的眼,直到父亲的眼光闪避为止,那一刻,心理上的「弑父」就完成了。这个儿子就正式变成一个独立的男人,而不再是依附于父亲的孩子。
 
我的朋友杉原,正是因为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一点也不在意儿子在这个特定时刻对他的恨意。我打从心里觉得,能够做杉原的儿子,真是幸运!虽然青春期的他,或许现在还无法体会这个道理。
 
上个世纪的英国心理学家温尼科特 (D. W. Winnicott, 1896 ∼ 1971),曾经发展出一套有趣的理论。在他写的《父母──婴儿关系的理论》中,提倡「够好的母亲(good-enough mother)」,里面有一段乍听之下毫无道理的话:「我建议,在孩子开始仇恨母亲之前,母亲就开始仇恨孩子;而且在孩子知道母亲仇恨自己之前,就仇恨孩子。」
 
做为孩子,肯定都有恨母亲的经验,只是愿不愿意承认而已。
比如当我们说:「妈,要不要穿外套、会不会感冒,都是我自己的事,妳不要管我那么多!」其实就是一种恨父母的经验。
 
温尼科特关于先仇恨孩子的说法,就像妈妈感觉到自己受不了了,要与孩子隔离开一阵子。所以说出「算了算了,不管你了……」就可以帮助一个母亲,用「仇恨」的方式,剪断她和孩子之间隐形的脐带,保持和孩子的距离,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否则就会变成一个控制欲很强烈的家长。
 
但是如果父母亲在这时刻到来之前,就已经有足够的「恨」先下手为强「杀子」,那么面对必然而来的「弑父」、「弑母」的时刻,就不会那么痛苦了,甚至可以像我的朋友杉原那样,觉得如释重负。
 
这样说来,原来我也是超级幸运的,因为我有一个从我还在娘胎里,就恨著我、巴不得把我堕胎掉的母亲。我的母亲怀孕的时候,已经开始「恨」我,恨不得想要把我堕胎的心情,反而让她在我的生命当中,成为一个「够好的母亲」。
 
因为她对我的「恨」,发生得很早,在我根本还没有出生、还没有机会恨她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所以母亲从来没有急于想要抓紧我和她之间的脐带。拜著这种仇恨之赐,我才能从小获得自我独立性的发展,很小的年纪,就一个人去很远的地方旅行,没有觉得牵绊、不安,或是内疚。
 
不像很多被爱牢牢捆绑住的亲子关系,做孩子的基于对父母的爱,不敢远游,不敢冒险,不敢自己做决定,这样的子女到年纪大了,才开始恨父母,为什么不早一点放手。那时候,父母肯定伤心欲绝,无法理性地接受来自子女的「恨」。
 

【什么是「爱」的理由?】
 
我的法国哲学老师奥斯卡.柏尼菲,在法国出版了一套「小小乐思系列」,这四本儿童哲学绘本当中,其中有一本叫做《爸爸,你为什么爱我?》,用说故事的方式,帮助父母跟孩子,一起去思考「爱」这件似乎极为抽象的事。书里面的主角,是一个叫做乐乐的孩子,他很爱问问题,而他这次问爸爸为什么爱他,爸爸的解释是「我就是爱你呀!」这是个大人不知道如何回答孩子的时候,常用的答案。
 
其实当时如果爸爸诚实地说「我不知道」,恐怕都比随便搪塞的答案更好。大人对于说「我不知道」往往有严重的排斥,好像说不知道代表家长的失职,却忽略了真正的失败,是让孩子失去一个思考的重要机会。
 
更糟糕的是,乐乐的爸爸这时还补上一枪:「我现在很忙,没时间回答你这些问题……」乐乐问的是「爸爸,你为什么爱我?」但是听完这样的回答,乐乐可能会做出「爸爸并不爱我」的结论,因为爸爸更爱他自己,跟他正在忙的事。
 
还好乐乐不满意爸爸的这个答案,因此拿著同样的问题,去问路上遇到的各种人物。
 
他去问蜜蜂时,忙碌的蜜蜂不断打断乐乐的问话。然而一个不懂得「聆听」的人,能够懂得爱吗?聆听别人说话,为什么是一种爱的表现?我们身边那些宣称爱我们的人,是不是常常没有「倾听」我们说的话,只是急著「告诉」我们他们觉得应该要如何?那是爱的表现吗?

小松鼠爱榛果。但一个只爱物质享受、财富的人,算是懂得爱吗?爱的对象是物,跟爱的对象是人,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
 
小鸭说他爱自己的妈妈,但说不出来为什么。如果我们说不出原因,我们真的能够确定那是爱吗?试想茱丽叶问罗密欧:「你为什么爱我?」但罗密欧一点原因都说不出来的话,茱丽叶应该相信罗密欧真心爱她吗?
 
小蚂蚁认为有人会爱他,是因为他很小,不会妨碍任何人。但不造成别人的麻烦,甚至让人忽略自己的存在,可以算是爱的好理由吗?真正的爱,即使对方对自己造成了妨碍,仍然不会改变,就像每一个为人母的女性都知道,怀孕跟生产的过程是多么麻烦的一件事!但为什么那么多的母亲,还能够爱这个对自己造成很大麻烦的孩子呢?
 
猫咪妈妈说小猫咪爱她,是因为她给小猫们东西吃,并且照顾他们。但「依赖」是不是「爱」的好原因呢?如果父母有一天停止对我们的照顾,我们是不是就要停止爱他们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用「依赖」来换取「爱」,跟做生意、买卖不是一样吗?爱应该是一种买卖吗?
 
绒毛玩具熊宝宝说自己很软很温柔,摸起来很舒服,所以人家才会爱他。但是能够无条件提供「慰藉」,跟「爱」是一样的吗?
 
小花说人们爱他,是因为他又香又美丽。但是如果只喜欢外表的美丽,一旦花稍微枯萎凋谢就不再爱了,那么爱不是短暂、肤浅而残忍的吗?
 
小狗认为有人爱他,是因为他提供人类「陪伴」。如果这是真的,那么爱的条件,不就是要变成别人的附属品吗?为了被爱,你愿意变成别人的附属品吗?
 
书本认为自己懂很多事,所以人们爱他。如果这是真的,那么Google 搜寻引擎,不才应该是全世界最被爱的家伙了吗?因为没有任何一个人、一本书懂得比Google 更多,我却从来没有听过有人说:「我爱Google,更胜于爱我的家人。」即使Google 的创办人,恐怕也不会这样说吧?
 
月亮说自己可以让人做美梦,所以才被人爱。但帮助人看到现实,难道不可以是爱的表现吗?父母将孩子送到学校,让孩子知道自己不是全宇宙的中心,认识「社会」是什么,甚至接受世界有时是不公平的,难道是因为不爱孩子了,所以才不让他们一辈子在家里受到保护,跟外面的世界隔绝,一直活在完美的梦幻世界里吗?
 
最后,爸爸又跟乐乐说:「我爱你,因为你是我的小孩。」所以爱应该是一种身分带来的义务吗?我们常说「警察是人民的保母」,但警察脱掉制服下班以后,如果在路上看到坏人正在欺负好人,他还应不应该保护好人呢?还是警察只有穿著制服的时候,才是警察呢?如果这个坏人,刚好是警察的儿子,那么这个下班的警察,应该要扮演爸爸的角色,爱自己的儿子,还是应该要扮演警察的角色,爱人民呢?
 
不意外的,「爱」带来的问题比答案更多。这本书虽然是奥斯卡老师写给四岁孩子读的,但是相信大人,也能够从这些问题中,对于爱的本质,有更多的思考,因为爱与恨,是人生一辈子的课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