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洋史上,張作霖能夠崛起成爲叱吒關外的“東北王”,除了熟諗智深需能忍,也貴在兵行險招,關鍵時刻拿得起,放得下,敢出手,其中“寬城子事件”成爲張作霖爭雄東三省,所行之策中比較具有戲劇性的一記險招。不僅爲張作霖奪取吉林創造了有利條件,也是張作霖稱雄東北的最後關鍵一步。它不是一次簡單的日軍與吉軍之間的衝突,它折射的是張作霖與日軍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其中關於張作霖的廟堂謀略和對日交往的妥協、利用、反抗以及抵制的兩面性,而這恰恰也是張作霖與日交往中的一種常態。至於在吉林一省耕耘多年的“拾簪將軍”孟恩遠,這位吉林督軍則成了張作霖這位後起之秀的陪襯。

但是稱雄東三省,一直是張作霖在崛起的過程中,確立的一個重要廟堂追求。早在民國六年七月,張作霖將黑龍江省納入奉系軍閥勢力範圍後,就開始謀劃兼併吉林省。然而,吉林督軍孟恩遠在吉林經營十餘年,資格比張作霖老,當然不會束手就範。張作霖趁孟恩遠支持張勳失敗之機,利用吉、黑兩省彈劾孟恩遠,並要求將其罷免。段祺瑞也下令免除孟恩遠吉林督軍的職務,並任命自己的心腹田中玉爲吉林督軍。孟恩遠予以拒絕,還以地方各界的名義通電,籲請收回成命,同時調集兵力進行部署以示威脅,並於十月二十二日宣告吉省脫離北洋。田中玉並非張作霖嫡系,吉林軍閥也拒絕田中玉赴任。

在此情況下,張作霖暫時放棄了驅逐孟恩遠的念頭,站在孟恩遠與北洋中樞之間,居中採取幹旋態度。段祺瑞只好允許孟恩遠“督任延期”,張作霖兼併吉林的計劃不得不推後,遂開始謀劃藉助日軍之手。隨着民國七年,張作霖登上“東三省巡閱使”之位,奉天、黑龍江兩省已在張作霖的心腹掌握之中。唯獨吉林省督軍孟恩遠,表面上服從節制,實際有所保留,因而成爲張作霖稱雄東三省的一大障礙,張作霖再次開始兼併吉林的活動。而孟恩遠明顯感到張作霖的威脅,於是開始籌備應對。張作霖見孟恩遠拒不卸任,於是着手準備武力討伐奉吉兩軍對峙,如箭在弦,大有一觸即發之勢。爲對抗張作霖吉軍各部開始向長春一帶集結,在北郊二道溝站界內扎,不料與日軍發生摩擦。

“爭論間日官即解手槍皮套鈕釦,其他日兵見之,隨即將槍平擡,致彼此開槍”。日軍陸續增兵近百名,戰約一小時之後,日軍退回駐地。吉軍東退20裏。此戰雙方互有傷亡,日軍死傷36人,吉軍死傷26人,史稱“寬城子事件”。隨後,日軍調兵五營到吉林,給吉軍造成大軍壓境,身爲“東三省巡閱使”的張作霖,嚴令奉軍不準外出,不準介人,採取袖手旁觀的態度。而這次交火,是日軍闖入吉軍防線而引起,責任在日軍,張作霖並非不知,但他想借日軍之手驅逐孟恩遠,奪取吉林,故在寬城子事件發生後,開始向吉軍施壓,同時向日軍示好,以博得北洋中樞的支持,最終不戰而得吉林。對於幫了忙的日軍,張作霖的的回報是曾經的許諾“不願當交涉之任”,誰是是的棋子,不得而知。

參開資料:《菜根譚》、《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史話》、《大連近代史研究》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