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定叛亂方面,漢景帝的水平要遠勝與唐玄宗。

先說說漢景帝在七王之亂中的表現;

當時七國諸侯因為漢景帝的削藩行動,於是打著「清君側,誅晁錯」的旗號,起兵叛亂。之後漢景帝聽從袁盎的建議,腰斬晁錯,並誅其三族,希望以此平息叛亂。結果,七國的叛亂並沒有因此而平息。

雖然後世很多人都覺得晁錯死得很冤,他的死並沒能避免戰亂。但實際上,漢景帝殺晁錯也並非完全是無用之舉。畢竟,七國叛軍打著的是「清君側,誅晁錯」的旗號。漢景帝既然已經把晁錯誅殺了,就意味七國叛軍失去了繼續發動叛亂的政治借口。而他們繼續發動叛亂,將失去民心和軍心。所以漢景帝誅殺晁錯,其實在政治上是很重要的一步,就是要向天下昭示七國叛亂的謀逆實質!

之後,漢景帝派名將周亞夫率軍平叛,並且對給予周亞夫高度的信任和支持,同意周亞夫以梁王軍隊拖住吳、楚主力,再尋找戰機切斷對方補給,進而伺機擊潰叛軍,這項合理的策略。

所以,漢景帝得以快速平息叛亂,避免其對漢王朝國力造成巨大的打擊。

我們再看看唐玄宗在安史之亂中的表現;

實際上,安史之亂本來是可以快速平息的。因為,在哥舒翰被唐玄宗強令出關迎敵之前,潼關在他苦心經營下,早已成為一座固若金湯的雄關。當時,唐軍已經在哥舒翰的指揮下,堅守潼關半年之久,期間數次擊退安史叛軍的猛烈進攻。

而就在哥舒翰在潼關與安祿山相持不下之時,李光弼與郭子儀等人又率軍接連擊敗史思明的部隊,切斷了叛軍前線與老巢范陽之間的補給線。

與此同時,安史叛軍向東被張巡阻於雍丘,向南又被魯炅阻於南陽。處於四面環敵之勢下的安祿山,本來已打算放棄洛陽,回守老巢范陽了。也就是說,當時勝利的天枰已經開始倒向唐朝了。

然而,唐玄宗卻被接連的捷報沖昏了頭腦,完全忽視了唐朝官軍野戰實力遠不如安史叛軍的客觀條件,強令哥舒翰出關迎戰,最終葬送了二十萬唐軍將士的性命。

攻破潼關後,安史叛軍得以長驅直入,直取長安。面對來勢洶洶的叛軍,唐玄宗當即放棄長安,直奔四川。而在此期間,唐玄宗還帶著自己的寵妃楊玉環和禍國殃民的楊國忠,最終又引發了馬嵬坡兵變。

因此,安史之亂最終給大唐造成如此嚴重的破壞,唐玄宗的昏庸其實需要負主要責任的。


本文作者:小賤賤


謝謝邀請。

在平叛方面,漢景帝完勝唐玄宗。

關於「七國之亂」,中學歷史教材幾乎一筆帶過,因為漢初的主要知識點是「文景之治」,其他的都是為其做鋪墊。漢景帝即位前,以吳王劉濞為代表的諸侯國就已經逐漸做大,即位後,御史大夫晁錯提出了「削藩」的建議,結果,前元三年(前154年),吳王劉濞聯合另外六個諸侯王打著「誅晁錯、清君側」的旗號反叛作亂,史稱為「七國之亂」。景帝立即做出反應,派周亞夫等名將出兵平叛。但是,派兵的同時,年輕的景帝其實還在猶豫不決,此時,曾在吳國為相的袁盎來到,讓景帝做出了一個錯誤的決策:殺晁錯。但這個妥協投降的決定不僅沒有讓劉濞們退兵,更讓他們得寸進尺,晁錯白當了「投名狀」。這是漢景帝劉啟的一大政治污點,不過這被他的勝利和政績給掩蓋了。總體來說,除了錯殺晁錯之外,景帝在平定七國之亂的過程中,無論宏觀戰略還是具體決策都沒出現大的問題,之後的順利平叛更給他的「文景之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與漢景帝相比,唐玄宗在「安史之亂」中就差遠了,如果不知道「開元盛世」的話,那他的表現直接就是昏君的標配。

其實,他的昏聵在叛亂之前早已顯露,李林甫的十四年獨相和王忠嗣等名將的被棄用,表明他的識人用人已經出現嚴重問題。在內,李林甫獨霸朝綱和由此而來的「一言堂」使得朝堂大空,什麼話都止於宰相,李隆基聽不到也根本不願聽到任何不和諧的建議,完全變成了李「聾」基。在外,安祿山獨攬三鎮節度使,讓帝國的藩籬變成扎向自己的刺刀。不僅如此,從叛亂髮生到西逃四川,他一直昏招不斷:宦官監軍、殺高仙芝封常清自斷臂膀、信楊國忠逼殺哥舒翰,導致潼關長安相繼失守。可以說,盛世大唐一夜崩塌,幾乎全由李隆基一人所致。


我是安排,和大家分享下我的看法。

首先分別說下叛亂的原因,漢景帝時的七王之亂,是因為藩鎮比中央富裕,強大,讓漢景帝感受到了威脅,所以漢景帝二年(前155年),御史大夫晁錯上疏《削藩策》,提議削弱諸侯王勢力、加強中央集權。這樣就導致漢景帝的各位叔叔伯伯堂兄堂弟不滿意,所以借口「誅晁錯、清君側」開始反叛。

唐玄宗呢,他是一直活在盛世的夢裡,以為天下還是他執政前半期的天下,他還能掌控住天下的節度使,前期精力旺盛,比較勤政,都能掌握,但是執政後期精力不足,一味地信任楊國忠和獨寵楊貴妃,加上安祿山馬屁拍的好,給予了安祿山足夠的地盤和野心,結果叛亂爆發,一發不可收拾!安史之亂也是唐帝國乃至整個中華文明前所未有的一次浩劫,共歷時八年,席捲唐朝大半江山,是整個唐朝乃至中華文明由開放轉向保守的轉折點。

漢景帝面對叛亂時,初期比較幼稚,竟然相信誅殺晁錯後七王會退兵,但是殺晁錯後導致七王愈加認為漢景帝軟弱,更加囂張,這是漢景帝初期的最大敗筆。後期與梁王劉武(漢景帝親兄弟)合兵抵抗,這時候智商全開,期間私下許諾劉武平叛後他可為下一任皇帝(殺晁錯後智商大開啊,劉武竟然相信了),所以劉武無比賣命的抵抗七王的攻打,為漢景帝爭取了招兵和訓練的準備(期間有個小插曲,招募新兵時,漢景帝沒錢,竟然向民間高利貸借錢,但是竟然只有一家子錢家借給他,還要10倍利息償還,由此可見大家當時對中央的悲觀情緒)。出兵後在周亞夫正確指揮下,截斷七王大軍的糧道補給線,導致七王軍隊缺糧崩盤,由此取勝。七王之亂後,漢景帝一面休養生息,一面加強中央集權,為漢武大帝鋪平了稱霸的路子。所以對漢武帝劉徹來說真是有個好爹啊,不然他也就只能想想吊打匈奴,國內的一個爛攤子就夠他收拾了。

下面說說唐玄宗,感覺唐玄宗面對安祿山時,簡直就是安祿山的助攻小能手,安祿山反叛前,安祿山想要什麼,唐玄宗就能給什麼,(742年)安祿山任平盧節度使,(744年)任范陽、平盧節度使,(751年)又兼任河東節度使。至此,唐朝60萬大軍,僅安祿山就掌握18萬,其他兵馬還主要在邊區守邊,輕易不得調動,而安祿山無後之憂,755年起兵反叛。反叛前期,唐玄宗還是繼續他的助攻,指揮混亂,前期讓楊國忠領新兵抵抗失敗,聽信宦官邊令誠讒言,殺潼關大將封常清、高仙芝,啟用養病在家的大將哥舒翰,又聽信叛軍兵疲,催促哥舒翰出擊,結果大敗,潼關失守,長安不保,唐玄宗遂出逃長安,避往成都。在靈武遭太子逼宮,退位與太子,做太上皇去了。安史之亂造成的社會動蕩是唐王朝一次浩劫,此後加劇了邊疆不穩、西域丟失、以及為藩鎮割據的局面,自此唐王朝自盛而衰,一蹶不振。

總結來說,唐玄宗比起漢景帝來說,面對反叛就是個廢柴,沒有認清局勢,狂妄自大,剛愎自用,比起發動神龍政變推翻武則天時的李隆基簡直是天上地下的兩個人!


肯定是漢景帝技高一籌!同樣是面對叛亂,漢景帝先是抬祭出自己的老師晁錯,來當替罪羊,穩住叛軍。另一方面調兵譴將,積極準備迎戰。親自到細柳營去拜訪大將周亞夫。並授于軍權,指揮中央漢軍。

再有就是能夠聽取手下大臣的計策,不給派一兵一卒的情況下,讓他的弟弟l梁王劉武,頂住了七國聯軍有月余的瘋狂進攻。

最後抓住機會,切斷七國的糧草供應,一擊而湊效。徹底的平息了叛亂。

反觀唐玄宗,一聽到安祿山的叛亂,先就慌了陣腳,不思如何應對,一溜煙跑到了四川。留下不知所措的大臣們來,面對如狼似虎的叛軍,最後雖然各地的節度使,相繼出兵平叛,但安祿山為各藩鎮的地方勢力,開了個壞頭!

雖然叛亂也被平息,各地藩鎮尾大不掉的局面,並沒有徹底改變。為以後留下了隱患!

所以通過他倆面對叛軍的態度上,就一目了然,高下立判!顯然漢景帝更勝一籌!


漢景帝略高一點:

1-唐玄宗李隆基雖然開創了開元盛世,但是他寵信楊國忠和楊貴妃,還連年對外征戰,邊關將領為爭功肆意挑起戰爭,導致原本安寧的邊境又不安寧,所以爆發了安史之亂

2-安史之亂爆發以後,唐玄宗不放心守城將領,逼其出兵,導致臨時招募的新兵全軍覆沒,長安陷落,玄宗倉皇出逃到馬嵬坡,士兵嘩變殺死楊國忠,玄宗無奈叫高力士勒死楊貴妃,把皇位傳給兒子李亨(唐肅宗),唐肅宗調兵遣將,平定了安史之亂

3-漢景帝時,七國諸侯以「清君側,誅晁錯」的名義聯合叛亂,漢景帝聽了袁盎的建議腰斬了晁錯,誅了他三族,但是叛亂並沒有停止,漢景帝後悔之餘,啟用周亞夫平叛,並且獲得了成功

所以就平叛來講,漢景帝要高於唐玄宗的


同樣面臨平定叛亂。漢景帝和唐玄宗他們兩個能力誰高誰低,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我想提出這個問踢的人。是看到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勝利了,而唐玄宗平定安史之亂卻失敗了。所以他才提出這個問題。

這個問題不是一句話兩句話可以說清楚的,因為安史之亂和七國之亂並不是在同一個朝代,同一條件下所爆發的叛亂他們有著不同的階級矛盾和利益衝突時是相當複雜,並不是一個皇帝能力的高低就能決定這場叛亂平定的勝負。

漢朝七國之亂之所以能夠平定,是因為分封制已經到了瓦解的邊緣,最先自責是順應了歷史的潮流,是從宏觀上來講,漢景帝為什麼能夠平定叛亂的原因。因為七國之亂是被逆歷史潮流的,而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推行郡縣制是順應歷史潮流。

漢王朝當時正在上升時期,無論是從軍事力量還是群眾基礎,都是相當的強。所以中央王朝擁有較大權力的微信,最終平定了諸侯我的判斷。

那麼唐玄宗時期的安史之亂,為什麼在唐玄宗1時代卻失敗了呢?

安史之亂的爆發,其實是一個歷史的必然規律。俗話說,盛極必衰,否極泰來。當時唐玄宗治理的大城市,已經達到了唐代輝煌鼎盛的極點。月盈則虧,水滿則溢。當一件事物達到了頂峰之時,必然會走下坡路。這並不是一種宿命論,而是一種外在的不可抗的規律。這是從宏觀哲學角度來探討,唐玄宗為什麼會失敗。

具體的原因有,唐玄宗寵幸小人,例如高力士,楊國忠,李林甫等,整天吃喝玩樂,沉迷在大唐盛世的繁華之夢中而忘記了居安思危的道理。他將7個鎮的節度使全部交給安祿山。被安祿山的花言巧語所迷惑,他沉迷於楊貴妃的溫柔鄉中不能自拔,導致天下動亂而不知,這是剛開始的時候,他就註定要輸了。

後來由於諸多戰略戰術的錯誤,導致從河北漁陽發動的叛亂一直打到了潼關,還沒有平定,這是戰略上的失誤,這也是一個老皇帝的昏聵。

漢景帝和唐玄宗就能力而言,唐玄宗的能力要比焊接力強一些,因為漢景帝的皇位是從父親那裡和平過渡而來,但是唐玄宗卻不是得,唐玄宗的皇位是他一步又一步努力走過來爬上去的。無論是在神龍政變中的果決。還是在誅殺太平公主時的決絕,還是在繼位以後仁政愛民。它都顯示出一個王者,應該有的責任和承擔能力。但是他後期沉迷於大唐的盛世迷夢之中,沉迷於楊貴妃的溫柔鄉之中,沉迷於安祿山的花言巧語之中,這樣的人必然會失敗。

以上是我個人觀點,請指教評論。


其實,我想知道您問這個問題,心裡定位的叛亂是不是包括唐玄宗剿滅韋後和太平公主這茬事!

如果包括,那麼韋後和太平公主奪權我覺得是屬於宮斗政變。論手段和才能,那麼唐玄宗做的可圈可點。唐玄宗的表現我覺得和康熙鬥倒鰲拜有的一比!都是形式複雜,對手都比較棘手,結局都是皇帝鬥倒權臣,艱難勝出。

但要說不包括的話,那麼叛亂對於唐玄宗來說就只有安史之亂和後面的事情。這個可以和漢景帝的七王之亂是一個層次的對比。那麼毫無疑問,景帝要甩李隆基八條街!漢初的幾位皇帝都是大治天下的雄主。沒法比!

景帝平亂,影忍待發,調度得當,適時出手,雷霆之勢剿滅叛王,削藩成功。和康熙的消除三藩可以對比!

李隆基面對安祿山,史思明是一觸即潰,跑的比兔子都快,把爛攤子一丟當太上皇去了。如果沒有郭子儀和各節度使的合力平叛,估計大唐得改姓了。


漢景帝,面對七國反叛,帝國初期中央政府大權不穩,但是依然能識人用人,啟用周亞夫,消滅了叛亂王國,穩固了中央集權,穩固了大漢江山,為漢的興盛奠定了基礎,才有後來漢武大帝,打敗匈奴的勝利,才有了漢民族的驕傲。而唐玄宗則是,耗盡了唐帝國的氣數,讓大唐最後軍閥割據,也沒有保住自己的帝位,可謂敗的很慘。由此漢景帝當然技高一籌。


他們的事情都記載那裡,明眼人一看就能分出高低


唐玄宗應該比漢武帝厲害吧。我個人認為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