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每座城市都有這樣一條街,人山人海,全是遊客。它們以老街而文明,以文藝而著稱,千遍一律的賣着批發市場的工藝品,賣着臭豆腐烤魷魚和奶茶…這條街在武漢叫戶部巷,在你那叫什麼呢?

類似戶部巷這樣的一條小吃街,凡是來武漢旅遊的遊客多不會錯過這裏。雖然規模不大,但歷史悠久,被譽爲“漢味小吃第一巷”。地處位置也十分繁華,著名的黃鶴樓和文藝曇華林都在其附近,一整天的吃吃喝喝拍拍照基本上靠步行。

戶部巷於明代形成,是過去武漢人“過早”的地方,也就是吃早點的一條巷子。民間有“早嘗戶部巷,宵夜吉慶街”之說,是來武漢的遊人必到的景點之一。

但這條巷子如今早已沒有“過早”的氛圍,本地人也不再會來這裏覓食,它完完全全變成了一條遊客光顧的小吃街,賣着臭豆腐烤魷魚和奶茶,雖然本地特色的三鮮豆皮、熱乾麪等包括湖北的一些小吃也集中裏面,但放眼望去,巷子裏大多數吃的在其他城市都可以吃到。

比如去揚州的東關街、北京的南鑼鼓巷、桂林的西街、杭州的河坊街、南京的夫子廟、西安的回民街、重慶的磁器口、青島的劈柴院、成都的寬窄巷子等等,但凡有些名氣的旅遊城市都會有一條遊客必去的某條街,它們以老街而文明,以文藝而著稱,吃的喝的包括紀念品幾乎千遍一律。至於本地特色的東西只能遠離遊客涉足的地方,更有可能得去角落裏找。

因此,當我帶朋友去戶部巷溜達一圈的時候,除了吃了一份三鮮豆皮和鍋盔,其餘的再無食慾。朋友好奇的問我爲何要帶她去戶部巷走走,全國哪裏都有的這麼一條街實在沒意思。話雖如此,但作爲一座城市的一條歷史名街,本地人固然多不不會去,但外地朋友一旦進入武漢,通常時候都會去這條街走一走的。

而且我也相信,當外地遊客探訪本地朋友的時候,武漢本地人肯定也會帶朋友來這裏逛一逛的。哪怕是我這種生活或者工作在武漢的外地人,當有朋友來武漢的時候,我也少不了帶對方去戶部巷轉一轉的,哪怕是匆忙穿過人羣,從瀰漫着各種食物香氣的街巷裏走過。

對於遊客而言,戶部巷跟其他城市的小吃美食紀念品一條街並無什麼區別,但對於武漢人而言,這條街是武漢“過早”的標誌,是老武漢形象的縮影,雖然它已經完全商業,成爲旅遊必去景點,但有些東西依舊是無法模仿的,它可能是文化,是歷史,是某種時代記憶,不管遊客能否感受或體驗到,這種積澱了百年的底蘊大概只有老武漢人心裏才清楚吧。

所以,當我們再去南鑼鼓巷、夫子廟、回民街、磁器口、寬窄巷子等地的時候,外地遊客看的只是一種新鮮,嘗的也是一種新鮮,當這個地方非常熱鬧,具有人氣的時候,遊客更是扎堆前往。

玩到最後的心情不論是好還是壞,這樣的一條街也是繁華都市裏越來越難得的市井俗情,就拿武漢說吧,比起較有僞文藝氣息的曇華林,戶部巷肯定是不矯揉造作的。

戶部巷,如今已有400多年曆史了,不僅是在今天,在歷史它的名氣就已經響亮,雖小但聲名遠播。此巷東臨負責管理戶籍錢糧、民事財政的藩署(直屬京城的戶部)而得名。

由於它緊靠長江,古往今來,此處就舟車絡繹,人氣鼎沸。小巷人家勤勞巧作,匯江漢五糧、天下乾鮮精烹細調,以鮮、香、快、熱之漢味小吃惠及熙攘人羣,聲名鵲起,經久不衰。

20世紀40年代至90年代,戶部巷的“過早”風味極爲顯著,全市乃至散居在外的老武漢,一有機會,隔江隔水也要來此“過早”,成爲名副其實的漢味早點第一巷。但在2003年,通過仿古打造之後,戶部巷就漸漸走向了旅遊景點道路,以另一種身份依舊享譽武漢,變成遊客一有機會來武漢玩,“再難吃再擁堵”也要來看一看的地方。

每逢節假日,這條改造後的街巷裏人聲鼎沸,人多得幾乎轉不開身。面對哪裏都有的臭豆腐、鐵板燒魷魚、醬豬蹄和奶茶等小吃,遊客依舊吃得津津有味,滿嘴油漬。

全國都有這樣一條武漢戶部巷:本地人通常不去,遊客紛紛扎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