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座城市或多或少都有一條文藝青年聚集的古老街區或文創藝術區,但比起文創藝術發揮區,古老街區的文藝往往更積澱了一座城市的深厚歷史,在此基礎上發展成的旅遊景點似乎更受年輕人的喜愛。

  如上海的田子坊、廈門的沙坡尾、成都的寬窄巷子、北京的南鑼鼓巷等等。但比起全國各地清一色的美食小吃街,這文藝古街卻獨有特色與個性。

  就武漢而言,你可能在全國大多數城市都能找到類似戶部巷這樣的小吃街,但百年古街曇華林一定是獨一無二的。東起中山路,西至得勝橋,全長1200米,是明洪武四年武昌城擴建定型後逐漸形成的一條老街,其歷史悠久。

  在這條老街上,匯聚了各流派的建築,中西文化的融合十分明顯,是武漢近代文化的一個縮影,有人說如果想要一眼看盡武漢的舊時光,曇華林是必去之地。雖然街道之間不乏咖啡館、奶茶店、小吃店、花店、文創旅遊紀念品店,是全國所有的文藝一條街上都會出現的門面,但曇華林的建築與歷史卻只有來武漢才能感受到的。

  從它建起至今,已有600多年曆史,看似是一條普普通通長1200米的老街區,卻集中了數十處百年以上的老建築,包括有老教堂、老醫院、老學校、老民居、老公寓、老花園、老領事館、老城牆等等,這些令人驚訝或激動的情懷並不僅僅只是房子老,而在於這些老房子所蘊含的歷史內容。

  歷史上,有許多名人大家居住此地,或是每天奔走穿行於這條古街上。雖爲明洪武四年定型並逐漸形成,但蜿蜒的小巷深處,盡收眼底的基本上都是近代歷史建築,當年的名人大家在這裏留下的歷史痕跡依舊清晰。不論是對文藝青年還是僞文藝青年,曇華林是許多人心目中的文化天堂。

  但在這1200米的文藝街上,想要真正摸索曇華林的歷史,還是得深入巷子裏,在不驚擾本地居民的生活下,輕觸他們的生活區域。你會發現那沒有任何粉飾或裝飾的一磚一瓦纔是真正體現歷史印痕的地方。文藝青年最常抒情的“老人文,老情懷”,也多藏匿在這樣的深處。

  不可否認,那飽經風霜的歷史文化已經被包裝成文藝青年所喜歡的樣子,被譽爲是武漢最文藝的地方。我們肉眼所見的西洋建築、名人別墅,還有古樸深邃的街巷,多成爲遊客爭相拍照打卡的背景牆。

  曾有朋友跟我說,如果想文藝一把,曇華林倒是個不錯的地方。尤其是這陽春三月,在樹梢之上的繁花開得燦爛時,磚瓦角落裏的綠色更爲鮮活。雖然我並不是一名文藝青年,但走近巷子深處,瞧見紅色磚房,看見斑駁石階,還是忍不住會拍一些僞文藝青年打卡照,一張看似是沉浸在歲月裏的面孔,內心實則是被這老建築所吸引。

  這比起推開一扇門,走近由老房子改造的咖啡館內,抑或是其他獨具個性的小店,我還是喜歡一個人鑽進巷子深處,在蜿蜒的狹隘的衚衕裏,撥動那歷史跳動的脈搏。在包裹着淡淡咖啡香之外,你會被歷史所包裹。

  中國近代教育發端於此、中國第一座公共圖書館和中國圖書館學科誕生於此、武昌首義的火種在這裏孕育、武漢人第一次在這裏聽到傳播共產主義的演講、南昌起義前在這裏曾有一次重要的會議、抗戰時期這裏曾是全國的“文化首都”等等。

  當別人以文藝情懷走進這裏的時候,你的心情可能是充滿崇敬的。雖然它多了一些現代年輕人喜歡的文藝粉飾,但幽靜靜謐的街巷裏,並沒有人頭攢動的擁擠,也沒有從爛大街的歌曲,更沒有匆忙穿行的腳步聲。

  當我從戶部巷步行來到這裏時,熙熙攘攘的世界慢慢進入佳境。同作爲武漢市區不可錯過的旅遊景點之一,曇華林比戶部巷更爲穩重,具有個性。

  在這裏,依舊有很多老武漢人居住在這裏,不論世界如何繁華騷動,他們依舊沿襲着多年不變的生活方式。而我們,有時候可能是刻意放慢腳步,去尋覓歷史,感受老街文藝,但對生活仍是充滿了錙銖必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