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水果技術推廣人員,也在晚稻楊梅主產區,因此關於楊梅的技術問題也回答了不少。不過對於本問題我希望問這個問題的朋友最好能夠補充一點信息,比如楊梅的品種,種了多長時間(樹有多少大),種在什麼樣的地方?甚至是在楊梅出現落葉前是否進行過怎麼樣的管理?在這些信息沒有的情況下,確實很難瞭解為啥會出現落葉的原因,而不知道原因,原則上防治就無從談起。因此正如電話或面對面諮詢的情況下能夠更多的瞭解問題,在當下這樣的情況下我還是說幾種情況吧。

1、新種植的楊梅出現落葉。一般情況下,祼根的楊梅無論是小苗還是大苗,種植後都會出現落葉,主要是根系受損後吸收水分無法滿足葉片蒸發需求,從而出現落葉以減少蒸發的情況。因此在種植時要剪除部分枝葉,以平衡根冠,這樣可以提高成活率。當然營養杯苗往往就不存在這樣的問題。

2、已經種植的楊梅出現落葉,這裡的情況就比較複雜了。

其一:是否落的葉片上有褐斑,如果有,那麼應該是褐斑病引起的落葉。這種情況下,應該要評估下落葉量的多少,也就是說病嚴重與否?如果很少,那就不用管了。如果多的話,那就防治下吧,首先通過修剪,剪除部分危害的枝葉,然後用殺菌劑防治,可用農藥較多,常見的就可以了。

其二:是楊梅葉片黃化,然後落葉,使得整個楊梅樹較為衰弱。這種情況往往是由於其它部位的病變造成的,最為主要的是根系的受損或病害。如根腐病,前期就會出現落葉情況。如枝幹凋萎病,中後期也是大量落葉。對於這些情況,防治上還是要採用綜合的方式處理。首先是做好楊梅地的排水工作,有些粘性重的楊梅地,由於排水不暢,在梅雨季節或遇到長時間雨季時會局部積水,使得其下部根系死亡,這種情況出現楊梅受損落葉等情況是很常見的,因此,保持根系生長環境是防治病害的前提。其次是改良土壤,提高土壤的有機質含量和通氣性。楊梅根是肉質根,如果土壤過粘,通氣性差,往往對水分比較敏感,容易造成落葉,而有機質和良好的土壤菌羣能夠降低楊梅根系病害的發生。比如施有機菌肥和土壤改良能夠降低楊梅枝幹凋萎病的危害程度。第三是積極防治。我一直認為,楊梅的落葉於根系關係非常密切。因此當楊梅樹衰弱並出現落葉時,應該要挖根進行確認,看根系是否出現爛根的情況,如果有就應該多外向內挖,挖除爛根,然後澆施殺菌劑,如多菌靈200倍液或撒施,每平方米20-30克,撒施的需要進行翻動。在對根系的處理時,上部楊梅也需要進行相應的修剪,平衡根冠比。

第三:是由於樹體衰弱落葉。 這種情況下,可以通過增施有機肥,補充一些肥料,對上部進行回縮修剪,就能夠複壯。

第四:是由於肥害。如果落葉前施過量的肥料,或你在施肥區發現根系已經變黑之類,那麼可以斷定是出現肥害了。要避免這種情況,以後施肥注意點就行。

最後希望我們的提問者能夠提供更多的信息,更歡迎相互交流。


可能是有病菌吧,要不用海潤試試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