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爭鬥紛紛道家、儒家、法家、縱橫家,俠士、刺客在歷史上書寫了一篇壯麗的詩篇。

… 司馬遷《史記》單列了一篇《刺客列傳》對捨生取義的幾大義士大大謳歌讚頌。其中以四大刺客最為出名。

趙襄子斬殺了智伯本無可厚非但是, "趙襄子漆智伯之頭,以為飲器"豫讓捨身忘死為智伯報仇,最後用劍三擊趙無恤錦袍,傳說所砍之處皆有鮮血,(註:趙無恤即趙襄子),最後趙無恤因此病逝。

俠累為知己報仇,明知必死仍義無反顧最後被人亂刀砍死。其姐甘冒天下之大不韙扶屍痛哭,最後自盡,也可稱得上俠女。

專諸為了報答公子光(即吳王闔閭)的知遇之恩在太湖學習烹魚技術三年,將??魚腸劍藏於魚腹中,成功剌殺吳王僚。

荊軻在易水河畔唱出了"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千古名 句每當讀到這裡筆者也不禁潸然淚下,在明知必死的情況下荊軻毅然踏上了不歸路,在筆者看來荊軻乃千古第一大英雄也,為了知己不惜以身犯險,面對秦王談笑自若試問千古能有幾人能夠做到。我們應該感謝司馬遷老先生,沒有他的不畏強權、奮筆直書沒有他的生花妙筆,這些千古義士終將湮滅於歷史長河中。

到了秦皇及至漢武形成了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國家,刺客文化逐漸沒落,也沒有哪個史官再為刺客著書立傳,刺客逐漸消失於史冊當中。


士為知己者死,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士大夫有非常大的財力養許多食客,最著名的是戰國四大公子,齊國孟嘗君,趙國平原君,魏國信陵君和楚國春申君。他們每個人供養門客數千人,文武兼俱,食客們為報答主子們的知遇之恩,不惜赴湯蹈火再所不惜。司馬遷《史記---刺客列傳中》記載了春秋戰國時期四大刺客故事,專諸刺王僚,聶政刺俠累,豫讓刺趙襄子,荊軻刺秦王。司馬遷對這些氣壯山河的壯舉進行了熱情謳歌。風瀟瀟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探虎穴兮,入蛟宮,仰天呼氣兮,成白虹。"荊軻刺秦王的故事最悲壯。他們是時代的產物,各國統治者為達到政治目的無所不用其極。秦始皇統一天下後,為加強中央集權,鞏固自己的統治是不允許大臣們養死士,相反歷代帝王幾乎都有自己的特務機構監察百官,刺客們失去了自己生存的土壤。漢武帝時以儒加思想為統治思想,宣揚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統治秩序,如果有人搞暗殺那一套,天下共誅之,全國共討之。他們宣揚忠孝禮義,君讓臣死不得不死的思想麻罪人民。簡而言之,一切思想必須服務於政治。


謝謝邀請。的確少了。原因一一

一、這是戰國及其以前中國社會一個階層。在那種時代,其形成存在和發展經歷了很長時間,在春秋戰國達到高峰。這個階層的人被稱為「士」。武士只是其中之一。這個階層在整個社會中介於大夫和平民之間。是一種合法的存在。但在秦統一全國後,這個階層在法理上就不存在了。

二、這個階層的人講的是「信"和「義」。這種價值觀在諸侯國林立的社會背景下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事實上也很受歡迎。比如那些遊走諸候之間問說客,大夫門客等,就都是這一路人。但國家統一之後,他們生存的政治土壤大部分消失了,其生存空間得到不斷地擠壓,顯得越來越小。其價值觀也與主流的矛盾,所以只能慢慢消失。

三、統一的國家政權打壓。因為其存在的合法性消失,那對於中央集權,他們就是危害,對於公權力就是挑戰。因此,從秦到漢,對民間殘存的這類力量的打壓就一直進行,漢武帝時期達到高峰。漢武帝給這個運動的名字叫「抑豪強"。武帝六後,這種人作為一種現象勢力基本消失。


謝謝邀請;不同的時代都會湧現出一些傳奇式的人物,豫讓、專諸、荊軻這樣的人物,史書中並不多見,但實際上這樣的人物還是不斷湧現的,只是關注度有所減弱。人們的評判標準注意力轉移到別的方面上去,對這方面人物的記載就冷落下來。

中華上下五千年,要謳歌的人物不計其數,特別是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在抵禦外敵入侵、反抗殖民統治、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中湧現出了許多英烈,他們可歌可泣的英雄業績是最為感人的,最值得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們景仰和崇拜。


感謝邀請。

首先我覺得豫讓,專諸和荊軻是不是義士值得商榷。

豫讓在智伯死後,一門心思的要為他報仇,但幾次都失敗了,最後要來趙襄子的衣服,用劍斬了幾下以示報仇,自己也因為報仇心切而自殘,最後自殺。他要為之報仇的智伯歷來是個爭議很大的人物,有些古人認為智伯的死是自取滅亡,逼人太甚,盛氣凌人造成的。有的古人也評價過豫讓報仇這事,說豫讓在輔佐智伯的時候不好好勸諫智伯,避免智伯兵敗被殺,沒有起到謀士應有的作用,等人死了,再替他報仇,還有啥意義,怎麼不反省下自己呢。所以說豫讓是不是義士值得商榷。

專諸其實就是公子光為了奪位的一個工具,公子光為了奪位,蓄謀已久,對專諸百般的好都是為了利用他刺殺吳王僚,甚至不惜自己的性命,權利鬥爭而已,專諸只是個棋子。

同樣,荊軻也和專諸差不多,被燕太子丹利用,來刺殺秦王嬴政,把國家的命運寄託於刺殺別國的君王,太冒險了,刺殺沒成功反而引來了燕國更快的滅亡,所以荊軻刺秦沒看出有多麼的大義。

司馬遷在《史記》中專門寫了《刺客列傳》來記錄歷史上的刺客,司馬遷寫《史記》這本書也是為了完成他父親司馬談的遺願,他父親在臨終時對司馬遷說到:

夫天下稱誦周公,言其能論歌文武之德,宣周邵之風,達太王王季之思慮,爰及公劉,以尊后稷也。幽厲之後,王道缺,禮樂衰,孔子脩舊起廢,論詩書,作春秋,則學者至今則之。自獲麟以來四百有餘歲,而諸侯相兼,史記放絕。今漢興,海內一統,明主賢君忠臣死義之士,余為太史而弗論載,廢天下之史文,余甚懼焉,汝其念哉!

為了完成父親遺願,使歷史上知名人物不被湮沒,司馬遷發憤著史,因此我們看到了司馬遷寫了好多人物,除了刺客,還有俠士,有算命的,有商人,有縱橫家等各種歷史知名人物。

司馬遷後也有好多刺客,好多知名的人物就是被刺客殺的。但是一來刺殺是很隱秘的事情,背後都有人主使,所以有些刺客的名字不為人所知。二是刺客的行為擾亂了法律,「俠以武犯禁」,有時候刺殺行為也造成了恐慌和混亂,不值得大書特書,所以後代史書見的少了。

堅持原創 感謝閱讀

雄觀歷史 期待您的點評和關注!


題主舉出的這三個人都是《史記·刺客列傳》里的人物,史記是第一部官方正史,所以這個問題可以理解為,為什麼俠客義士從此不在正史里出現了。這就要說一下對這些人的官方態度到底是怎樣的了,其實答案就在《史記·遊俠列傳》郭解傳這一章里明明白白寫著。

郭解的一生算得上是波瀾壯闊,年少時就開始闖蕩江湖,各種殺人犯法的事一點沒少干,不過人家快意恩仇之餘,做事情也是很講原則的。一次嫡親侄子被人在酒席上殺了,一般的黑道混混肯定是,你殺我侄子我砍你全家啊,但郭解這種大哥就不會這樣處理事情,在抓住殺人兇手後他親自審問,發現是自己侄子在酒席上強行灌人酒,結果被人反殺。了解清楚清況後,郭解把已經嚇尿了的兇手給放了,一點都沒有難為人家,事後連親姐姐來哭訴都沒有改主意。你看郭解就明白酒桌上不能隨便灌別人酒的道理,可惜200多年後的張飛不懂,非要灌地頭蛇曹豹的酒,結果同樣被反殺,灰頭土臉地逃出了徐州。

郭解因為做事講原則,平時又經常幫人調停解決糾紛,各種難搞的局面都能擺平,所以在江湖上的地位越來越高,直到有一天連皇帝都聽說了他。當時朝廷下令強行遷徙豪強富戶去茂陵,郭解家也在遷徙之列,結果大將軍衛青出來替他說話:「郭解家窮,不在遷徙之列,為什麼還讓他遷徙呢?」這下可就犯了皇帝的忌諱了,當時在位的是誰啊?漢武帝啊,中國帝王F4啊,區區一個草莽之流,居然讓我親愛的大將軍給你求情,你誰啊?要上天啊?

事實證明,被皇帝記住自己的名字並不一定是什麼好事,終於郭解的手下犯事殺了一戶豪門,這樣的機會還不好好利用那就不是漢武帝了,他當即下旨,出動各路軍警,將郭解抓獲歸案。被捕後,郭解對自己的犯罪事實供認不諱,被判處死刑立即執行,剝奪政治權力終身,西漢最後一位江湖大佬就這樣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倡導法制高於人治的法家鼻祖韓非子早就為這類人定性了:「俠以武犯禁」。不管你如何牛逼閃閃,與國家暴力機關對抗只有死路一條。而且漢朝開始獨尊儒術,講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你看看三位俠客,專諸替在野黨公子光殺了吳國的合法繼承人公子僚;豫讓沒殺成x2的是未來的趙國開國君主趙襄子;荊軻更牛逼,差點把中國千古第一帝給砍了。這種典型的以下犯上,還附帶操作手法的案例,就沒有必要都記在官方史書上了吧...


誠邀!「君子死知己,提劍出燕京。」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這些聽起來浩浩然然,義氣無雙的詩句,彰顯出中國古代俠士的光輝。然而除了《史記-刺客列傳》以外,正史中記載卻寥寥無幾,這是什麼原因呢?

刺客,是人類歷史上最為古老的職業之一。中國歷史上,刺客盛行於春秋戰國,落寞於秦漢年間。比較著名的有荊軻,專諸,聶政,豫讓,曹沫,高漸離等等,而後來西漢年間的郭解等人,名為遊俠,卻跟俠義沾不上邊,說白了就是如今的黑社會之流。那麼刺客在短短几十年間又是如何落寞的呢?小編個人覺得有兩個原因:第一,秦漢以來社會的發展,以及思想的變革,春秋戰國時代古老的仁義禮智信,已經逐漸不適應社會需求。隨著社會發展人口增多,社會生產力和富裕財產的增長,大多數人逐漸變得利己,寡情。而以俠義為根本的刺客義士在當時社會已經很難有出路和存活的根本。第二,秦漢以來,中原不再群雄割據,國家大一統,而法律制度也逐漸完善,使得刺客任務量大幅度減少,而風險也是高出了許多。這樣一來,以刺殺獲得酬勞的刺客職業已經無法在大一統的和平環境下發展和生存,更不要說是能夠興盛起來,流傳於歷史了!

我是小逸聊史,品讀古今史實,探討人生哲理,感謝小夥伴們閱讀觀看,如果覺得小逸說的有道理,求大家動動小手,點點關注!??


歷史不僅僅是用筆墨塗寫的文字,他是真實存在的,卻時常又躲在層層迷霧中,當政者把需要的部分擦亮擺放在世人面前。

題中提到的幾人對僱傭者來說是義士,但對當政者來說卻是刺客,是暴徒,打擊都來不及,誰會去宣揚。

古之四大刺客:專諸刺王僚,聶政刺俠累,豫讓刺趙襄,荊軻刺秦王。他們只是權謀者手中的工具,春秋戰國時期禮樂崩壞,諸侯分裂,相互攻伐,既要攻擊別人,又要保護自己。於是這幫義士就登上歷史舞台,展現在世人面前。

等到華夏一統沒了分裂,只有一個皇帝了,誰也不會再去宣揚一些刺客,加之後來的儒家君君臣臣的一套理論,一切都為忠君,於是另一些任務登上歷史舞台,譬如關聖帝君關羽。刺客們就被棄之如敝履了。

還是那個觀點,歷史是為政治服務的!


古龍小說里寫著:妓女和殺手是最古老的兩個職業。這兩天職業都在春秋時期發展起來。妓女從管仲發展狀大,而殺手如提問所言,在春秋中被稱為士與俠。

除了司馬遷專門著有《刺客列傳》,後世史官對刺客及黑道,都幾乎沒有記載,直到近代武俠小說興起。其實從三國志及很多史書中,也隱藏著刺客身影,如小霸王孫堅被殺。

對文人來說,本就不喜歡打打殺殺,尤其不喜歡涉黑的殺人,對主流社會而言,也不希望把暗殺刺殺登入史冊。所以後世記載要麼隱晦,要麼語焉不詳。


義士就義士,是精神的東西,沒有對錯正義非正義之說。當今社會缺乏義字是最可怕的,義字是道德層面最沉重的存在,和意識形態、價值觀念沒有關係。戰爭中厚葬敵方將士就是具體體現,如果沒有義士的原素存在,中國人的精神層面就是殘缺的。重義敬士,一個民族和國家才有骨血之氣,才會贏得尊重……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