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少年的標準是什麼?奧數、奧信息、奧物理、奧化學和奧生物這五大被國人一再唾罵的奧賽,就是這些少年藏龍卧虎之地!

任正非舉了一個例子:「新西伯利亞大學連續六年拿到世界計算機競賽冠軍、亞軍,但是所有冠軍、亞軍都被Google用五、六倍的工資挖走了,從今年開始,我們要開出比Google更高的薪酬挖他們來,在俄羅斯的土地上創新,我們要和Google爭奪人才。」

任正非是這麼多年來第一個正面評價國際學術競賽,並且向國人展示全球高科技企業對參加高端學術競賽得獎的天才少年火熱追捧。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國內媒體一群其實根本不懂數學、信息學為何物的「文人」把奧賽妖魔化,大肆詆毀奧賽,弄得國內教育界談奧色變。如果深究一下這些批評奧賽的人士,大多本身不懂奧賽,家中也沒有人曾經參加奧賽獲獎,他們根本不懂奧賽在選拔優秀人才過程中的重要意義。奧數不過60年的歷史,奧信息(電腦演算法比賽)不過三十年。就這樣短短的歷史,奧數已經培養出越來越多的菲爾茲獎(數學界的諾貝爾獎)獲得者;而奧信息的選手更是小小年紀已經可以橫行矽谷,很多人高中沒畢業就開始被高科技公司追逐。

排名全球第一的麻省理工大學這一次在國內僅僅招收了三名男生:一名曾經在美國英代爾科技大賽中獲得一等獎、一名是國際奧數銀牌選手、還有一名是國際奧物理金牌選手。全球知名的企業和高校都懂得從奧賽中選拔自己需要的人才。

離開奧賽,看一下全球最著名的大學生級別電腦編程/演算法大賽,比如ICPC、Top Coder、Code Jam、等等,其實這些大賽每年的贏家在中學時代也都是前奧信息賽獎牌選手。

當全世界都在追逐這些天才少年的時候,我們卻一直以無知為樂趣,鄙視這些人中龍鳳,讓人覺得何等悲哀。非常希望任正非的這番話可以重新引起國內教育界對奧賽的重視,排除世俗偏見,大膽挑選人才。


從人才角度看,華為的視野已經跳出中國人傳統的格局,實際是世界級的大公司都是這麼的做的,由此可以推斷出華為的成功實際就是在企業經營管理上和國際接軌,畢竟國際上那套模式是經過幾百年的進化並被現實證明是成功的。由華為看國家也一樣,中國的成功就是因為我們改革開放。這就牽涉到我們對傳統,文化和所謂尊嚴的認知。最起碼華偉沒給中國人丟面"子。你要是老守著"自己的一畝二分地,那丟的不僅是面子的事。我想像華為那種在市場摸爬滾打的一定非常現實,現實到就是為企業能活下去,前進道路上的那些阻力就來自滿腹經綸,五穀不分,或是把自己的私利凌駕於國家和民族之上的,還有就是哪些思想僵化的閉眼不看實際情況的人。


任正非具有戰略家的眼光和胸懷,企業家的洞察力和商業嗅覺。華為在美國打壓的情況下,越挫越勇,很給中國提振士氣。而這背後正是他對於人才和教育的高度重視。

重視天才少年,華為要「贏在未來」

毋庸置疑,華為是科技公司中最重視人才的,而且尊重人才、吸引人才、使用人才、培養人才等手段和方式是許多公司無法比擬的。目前,華為已經籠絡到了許多世界頂級科學家,但仍重視天才少年具有真正的戰略眼光:

第一,可以加強、夯實科學家梯隊建設。招募天才少年,就可以後繼有人,做厚人才儲備。而且,從少年就開始培養,他們必然會對華為有很高的忠誠度。可以更加保持科研團隊的穩定和科學項目的延續性,更容易出重大專項和成果。

第二,可以把資金用在刀刃上。因為花大價錢「挖」來的人,花費不菲、且也有使用風險。在重大領域不空白的前提下,儘可能把資金投入到天才少年,可以培養出自己的未來領軍人物。因為,未來是科技之爭,本質是人才之爭。早有儲備,才能手中有糧,心中不慌。

未來創造標準,是華為追求的更高目標

因為科技之爭的核心內容就是標準之爭。華為要成功,不僅要成為產業鏈的中上游,掌控核心技術,而且要掌控規制制定話語權。被美國制裁了,促使了多少市場份額是可以用金錢衡量的。但一旦缺乏話語權和規則制定權和參與權,只能成為遊戲規則的被動接受者,這個損失是無法用金錢衡量的。華為的想法,就是要做業界最好的自己,拿出自己的標準,要世界向自己靠攏。從根本上打造自己的科技體系,避免受制於人的局面。目前華為很低調,為識時務之舉。但從長遠看,創造屬於未來的自己標準,讓世界主動與華為合作,做科技界的強者,才是他們的真正目標和訴求。加油,拭目以待!


中國高科技企業都愛招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員工,好利於管理,可是華為卻不同,喜歡有創新意識的年青人,而且不限國籍。

這就好比正規軍與外籍軍團的差別,正規軍受過良好的教育,喜歡接步就搬地行軍打仗,外籍軍團就不一樣,喜歡創造性地發揮想像力,打一些讓人拍案叫絕的仗。

外籍軍團是拿破崙一個偉大的創舉,大家不問國籍,不問出身,不問政治,為了一個共同理想而奮鬥,往往能發揮出意想不到的效果,成就了拿破崙,也成就了自己,真正做到了英雄不問出處。

可是外籍軍團不好管理,裡面都是由各種特長的士兵組成,沒有博大的胸懷的管理者,很難管住這些人。

任正非是軍人出身,深知拿破崙的軍事管理哲學,不用條條框框去約束他們,而是用榮譽去刺激他們,激發他們的創造力。

大家都知道天才不好管理,少年天才更是難上加難,可任正非卻要知難而上,將天下英才盡收華為,並為華為所用,真正做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


謝謝您的問題。華為引入天才少年,說明了華為注重人才,致力發展。

任正非重視教育。 任正非高度重視基礎教育,認為教育才能打造人才,而中國目前缺的就是基礎教育,所以培養人才的壓力不得不轉嫁給像華為這樣的企業。華為一方面以高薪倒逼員工成才,另一方面也在全世界招募頂級科學家,人的素質、技能、貢獻,對華為至關重要。

任正非重視青年。一方面,華為是眾多畢業大學生理想的就業單位。另一方面,華為也從優秀高校中招募大量畢業生,比如2018年華為就招募了清華大學畢業生167人,主要是碩士134人。任正非打算今年招募二三十個天才少年進入華為,今年這個數目還要提升上兩三百人。青年這個群體具有活力和創造力,能對華為的基礎理論研究、技術與產品研發、組織機制創新帶來新鮮的活力。華為比任何時候都需要人才。華為面臨技術封鎖,下一步,鴻蒙系統、方舟編譯器、海思麒麟晶元等技術和產品要在生態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而5G建設、智能終端銷售、雲服務等業務壓力巨大,儘管華為員工有一半負責研發,但華為要做眾多領域的標準締造者、技術領先者,完全依靠現有人員的創新力、承載力,壓力無疑是巨大的。在封鎖之下,華為只有做到最好才有更廣生機,所以任正非與華為越是危難之時,越需要人才。歡迎關注,批評指正。

華為的自我認識和自我規劃已經超出了國人現階段對企業存在及發展的基本認識。這也說明該企業目前的存在狀態領先國內一般水平的距離果然很明顯。

小到個人大到國家,只要存在,都會遇到問題,要解決問題必須清醒意識到問題,冷靜面對問題,而後形成有效的解決方案。直至最後解決問題。

大膽說一句,華為的做法有一定道理。

原始積累完成了,品牌建設做到了,市場覆蓋初步完成了,後面還有什麼了做的呢?

首先,肯定不是無事可做。否則就只有坐著等死了。

十年、二十年的問題沒有了,那麼就是百年大計了,自然就是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如何打造穩定持久之基礎,讓企業的生存和發展長期保持一個有效的水平。這也是企業發展到了一個相當階段後不了迴避的問題極其解決思路。

那麼,這麼做會不會有畫地為牢的嫌疑呢?

是啊,社會上本身就有很多大學,現在的人才貢獻不錯,相信將來會更好。現在的華為每年也在招收大量學生。為什麼還要自己費那麼大的力氣和成本去做呢?

相信問題來自於現實。

1.以華為的發展速度,生產力的轉化速度必定有高要求,要快,還要快

2.全方位發展格局形成後,對於成本的要求只能用精益求精來形容了

3.品牌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利於發展,存在有效並且針對性明顯的做法肯定是積極倡導的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相信這就是答案吧,以更加的速度、效率、針對性來解決自身的人才需求。

祝一路走好!


華為在未來的發展中,還會從全球招聘大量一流人才,這裡面包括頂尖科學家,高級工程師等,這是可以確定的;但此時此刻,為啥任正非專門講,要在全球招攬20~30名天才少年?這裡面,不排除任總所言,用這些天才少年像泥鰍一樣去激活華為現有的科研隊伍,更不排除,以華為現有的科研平台以及良好的科研環境,培育這些少年俊才,讓華為未來更尖端更前沿的科研發展後繼有人。

除上述原因外,專門提出外招天才少年,還有沒有更深層次的考慮?應該有。

我們可以看一看華為任總幾次講話,他認為,今天的華為,就科技進步發展來看,已經進入到了深水區,甚至無人區;華為過去二十多年的科技發展,有西方先進企業確立的方向,路徑,目標,華為在拚命學習,追趕,如今,華為不僅趕上了西方先進企業,在通信行業內,很多方面己處在領先位置;此時的華為覺得自己像飄浮在茫茫大海上的小船,沒有了具體指路航行的標誌,沒有了前進的明確標杆,沒有了往哪去的方向。好多次,華為老總在內外講話中,表達過這種焦慮的心境。

怎麼辦?當然還是要依靠人才,為華為未來的科技發展開闢航道,找准航向。但是,任總也許知道,在深水區,無人區探尋新的航向,需要突破陣規,需要改變路徑依賴,需要自我革命,更需要自我否定,自我批判等等,歸結一句話,需要破除一切己有的條條框框。那麼,華為現有的科學家及工程技術隊伍,乃至新外聘的各類人才,都有可能自我突破,但是,腦子裡最沒有條條框框,最能夠「天馬行空」,最不知「天高地厚」,最不受外界束縛的,也許就是這樣一批年少氣盛的天才少年。

是否可以這樣說,今天的華為己經處在全球通信產業的領航位置,未來全球通信產業怎樣發展,朝何方向發展,華為己經難以退讓,躲不過去。那麼,早一些讓一些無羈無束的天才少年進入華為環境,在了解熟悉華為產業的過程中,施展天才少年的才華,這也許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華為30年持續高投入的研發,使得華為在部分應用領域站在了世界之巔。現在任正非希望華為能夠進入全新領域的探索,引領科技發展,簡單說就是要開創全世界還沒有開發的技術,進入「科技無人區」,這種全新的技術開發,需要天才人物的奇思妙想,所以華為要招收天才少年。

2003年摩托羅拉放棄收購華為後,任正非就講了,未來華為將會與美國大公司在山頂交鋒,如今真的在山頂與這些國際巨頭競爭,但是華為並不滿足現在的狀況,提出來要重構世界網路架構,要讓網路更簡單更高效,突破現有的狀況,需要科技的支持,並且必須要全新的理論知識,而不是以現有的知識去理解,所以,天才少年就成為華為落實設想的重要條件。

少年人不受思維定勢的影響,給他們足夠的條件或者啟示或者引導,有可能開拓新理論。

華為構想的事,往往能夠實現。期待華為的發展,看看未來華為是如何開拓新領域的。


任正非高瞻遠矚運籌帷幄,天才少年是前沿科技的未來!廣攬天下人才服務華為,爭取指定自己的標準免受他人制約,服務社會創造價值!

華為,中華有為!


作為一個財經工作者,我覺得這只不過是一個企業家的情懷,事實要做到這一點很不容易的。

一方面,華為的任總想這麼做,只是一廂情願的事情,不見得就能夠招攬到全球的天才少年;另一方面,一個企業是有壽命周期的,不可能永遠興盛,當企業效益不再待遇下降的時候,能否留住的天才少年又是另外一回事。

總之,有這種想法對於一個企業的持續發展是有利的,也具有獨到的戰略眼光,但要實現這一目標是有很多因素制約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