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分成三部分來回答比較合適,涉及到的主要就是明末天啟、崇禎兩朝的歷史內容,並不算很複雜。

一、明熹宗為什麼交代崇禎不能殺魏忠賢?

天啟皇帝(明熹宗)登基時只是個16歲的少年,其父泰昌帝的李妃想要藉此垂簾聽政,後來是倚重東林黨人的力量才得以上位的,所以天啟初期皇帝是重用東林黨人的。然而在之後的國家政事中,天啟皇帝發覺這幫東林黨人高談闊論可以但辦事能力不行,而且還形成一股嚴重威脅皇權的文官勢力。在這種情況下,天啟皇帝開始著手培養身邊的內臣,也就是魏忠賢那幫人,以此來抗衡打壓東林黨人。後來的事實證明,魏忠賢這幫人確實能辦事,而且還相對比較忠心,東林黨人的氣焰被打壓下去了。所以天啟皇帝臨終前交代崇禎「忠賢可議大事」、「勿殺魏忠賢」這類話,就是因為他對這幫東林黨文官很了解,他知道一旦殺了魏忠賢,朝局就會變的很難掌控。

二、崇禎為什麼堅決殺掉魏忠賢?

崇禎殺魏忠賢,這點挺好理解的。魏忠賢當時已經是權勢滔天,會嚴重影響到崇禎的帝權,加上崇禎對魏忠賢在天啟年間的胡作非為肯定是知情的,所以他要剷除魏忠賢。其實從這點來看,崇禎當時對朝局可能沒有太清楚的了解,或者就是對東林黨人太有信心,但都反映出崇禎當時其實還是缺少點政治經驗的。

三、崇禎後來為什麼收集魏忠賢遺骸下葬?

崇禎剷除魏黨後重用東林黨人,東林黨人其實代表的是江南一帶財團的利益,所以不久後商業稅等即被東林黨人運作取消了,這對大明朝廷來說失去了很重要的一份收入。再往後崇禎自己也發現這幫東林黨人的奸滑,所以崇禎在亡國時說他們是亡國之臣,同時他應該也想起了天啟臨終前對他說的那些話,深感自責,覺得當初不該殺魏忠賢,所以命人拾魏忠賢遺骸而厚葬之。


這個話題其實很大,試著回答一下。

無數事實一次又一次的證明,任何職業都要做過職業培訓,考核合格了才能上崗,不然的話,很危險。

其實對於大明朝來說,皇帝也是一份職業。

然而,崇禎卻是沒有經過培訓就上崗的。這位皇帝從上崗開始,到生命結束,一直都兢兢業業。

從感情的角度來說,任何說人說他是個壞皇帝,我都要跟他急。

然而,從專業角度來講,他這個皇帝不合格。

畢竟,做為一個公司的董事長,你把公司干黃了,能說你合格嗎?

皇帝不專業,後果很嚴重,請看下面的數字:

崇禎年間,官方統計人口是6000萬,到了清朝初年只剩1000萬。

有人也許會說,這不準確,清史的記載,入關只殺了800萬人。

行吧,你們愛咋說就咋說,反正這些數字都是記載在史書上的。

說他不合格,從殺魏忠賢這件事情上來講,體現的淋漓盡致。

但是,很明顯,崇禎最後終於明白了,他不應該殺魏忠賢,魏忠賢如果不死,大明最起碼還能多活幾年。所以,在他走上煤山之前,他收拾魏忠賢的遺骸,將他重新安葬。

崇禎殺掉魏忠賢后,又收拾魏忠賢的遺骸,將他重新安葬,原因就是崇禎發現自己被忽悠了,殺錯了。

下面,我們分析一下,崇禎殺魏忠賢事件的前因後果:

先看大明朝最後那段歲月里,是個什麼樣子:

從大環境上講,明朝碰到了小冰河期,天災不斷,北方的老百姓動不動沒吃的。

從朝廷來講,官吏貪腐已經明目張胆,朝廷下撥一筆銀子,每一個經手的人都要雁過拔毛剋扣一點,經過層層盤剝到最後,大概只剩下三分之一。

崇禎最後發現了這是普遍問題,就問當時的內閣首輔魏藻德怎麼辦,結果魏藻德對他說:「歷來如是。」意思就是說涼辦。

大明朝的管理班子,到最後已經完全爛透了。

大明朝在中國封建史上是一個很獨特的朝代,它實行的是「王與士共天下」的政策,士人的地位非常高,並且擁有諸如免稅、免徭役等等一系列的特權。

文人替皇帝管著天下,皇帝替天下管著文人。

但問題在於,文人並不那麼好管,他們人數眾多,而且都是經過多年苦讀或者官場歷練,從而混到了有站在皇帝面前的資格。

因此,整個文人集團的素質是非常高的。一旦他們想跟皇帝爭權,皇帝如果不厲害,那肯定干不過他們。

明朝的皇帝很早就考慮過了這個問題,所以他們想出了兩個辦法來應對:

1、設立廠衛,而廠衛不由朝廷管——在明朝,皇家和朝廷是分得很清楚的兩個系統。

2、提高皇帝的秘書的素質,加強皇帝的力量。皇帝的秘書就是太監。

所以,從成祖文皇帝開始,太監從小要學習文化知識,表現好的才能伺候皇帝。也就是說,秉筆太監和司印太監都是有文化的太監。

從廠衛以及秉筆和司印太監的設立來看,他們就是為了和文官對抗而設立的。

所以,如果廠衛和太監跟文官們一團和氣,那明朝絕對要亡。

如果廠衛和太監沒有了,那明朝也絕對要亡。

可惜的是,天啟皇帝死後,因為沒有兒子,朱由檢做為他的弟弟,一下子撿了個皇帝,他並不不解皇宮裡的這些平衡術。

所以,他一上來,就按文官們的意思,先裁撤了錦衣衛,接著殺了魏忠賢,從而導致徹底失去了駕馭文官集團的手段和人。

所以,到最後,他後悔也來不及了,大明亡在了他手裡。


魏忠賢不死,大明不滅。其實是很有道理的。

崇禎在即將國滅身亡的前夕,下了道匪夷所思的密旨,重新收斂魏忠賢的遺骨,安葬於香山碧雲寺。這說明,他自己十七年前殺了魏忠賢是何等後悔。

不錯,魏忠賢是個死太監。他殘忍陰毒,驕橫跋扈,陷害良臣,雁過拔毛。但是,他在對於事關國家生死存亡的大事上,卻一點都不含糊。

打仗什麼最重要?錢啊,沒錢還打個屁仗。想想崇禎後期何等可憐,為了點銀子求爹告娘而不得,一國之君啊,何等凄涼啊!他為什麼沒錢?就是因為魏忠賢死了。

對,就是這麼簡單,魏忠賢活著時在全國各地徵收商稅,海稅,雖然大有貪污受賄,卻並沒有加重普通老百姓的稅賦。誰有錢?當然是商人富,農民窮了。那為什麼後來朝廷沒錢了?因為被當做世代忠貞的東林黨把控一切了。

商人的代表就是東林黨,你會自己向自己要錢嗎?所以明末只有向農民徵收沒完沒了的稅,再加上天災,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農民都活不下去了,怎麼辦?造反唄,這就是大明朝的內憂。

遼東戰事才是外患。魏忠賢當政期間,用孫承宗經略遼東四年,孫承宗練兵,軍屯,修城,形成了鼎鼎大名的寧錦防線,進可攻退可收,形式一片大好,絕對不是小好。

只可惜,魏忠賢被殺,東林上台,開始了無休無止的爭權奪利,勾心鬥角。用今天的話來說,他們就是一群噴子,就是幹啥都不行只會使壞罵人,沽名釣譽的所謂清流。

奈何?國之所亡,必有妖孽,妖孽不是魏忠賢,是東林黨。


明熹宗不讓殺魏忠賢是因為忠賢是可惡,但是東林黨人這些文官更不是東西,李自成打進北京,文官集團居然勸解崇禎不要南下,說「祖宗之地不可丟」,最後整個大明王朝都沒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