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年春】

「知道最讓人難過的事實是什麼嗎?我甚至都還沒中年呢......」

 

  每年最討厭的時刻,一是生日二是新年,後者快到了,想到就煩。這篇邊寫的時候邊能感受到,什麼叫狀態不好的時候不如別做正事;但部落格久沒更新會流失讀者,要不是出於對現實生活的強烈孤獨,誰又會閒著沒事上網呼喊沒人問你的私人想法呢。這一前後對照,前者像後者的藉口,後者像前者的阻撓,根本死結一般的詭異現況,到底該怎麼辦?

  鬼才知道,畢竟知道的話就不用寫這些了。雖然對自己又煩又沒法解決,不過最近地震頻發,還是希望大家都能好好的,這點奢望還是讓我許一下吧。《三月的獅子》年後待補。

 

《搖曳露營▲》~#05

「兩種風景,共享一種心情,標題下的真好。」

 

  原作本來就已經如此(畢竟是芳文),動畫成品又更加依賴角色消費,整體的鏡頭都太黏著人物不放了。不過想想這能算某種媒體變換後帶來的必然吧,而且調性上也完全不是令人討厭的那種販賣,只是更著重於用人物動態反應來描繪氛圍罷了,所以即便意識的到改編後這個微妙不同,追番下來還是看得非常舒服。

  真是好喜歡動畫版這種五官都略略八字往下垂的人設啊,不用刻意頻繁的切換Q化繪柄,光是單純表情動起來就自然有種軟趴趴的感覺,小明束起瀏海之後也更有部長感了。配樂也非常明亮,總有種讓人想圍著篝火轉圈圈跳舞的感覺,看完真有種想出門上山的衝動。

 

《妖精森林的小不點》~#03

「喜歡用ED補記正篇的方式,碼頭都市三大老都好可愛。」

 

  可愛的小品,舒心的成人童話。改編微調了故事順序,尤其第一話以添購馬克杯為細軸串起來,比起原作來的更顯流暢。有趣的或許還是第一話,華風與御地子重逢之所以讓人感動,在於相處情感的沉澱,能夠跨越種族間無法溝通的先天隔閡,可這故事的世界觀明明除了華風以外的動物與昆蟲,全都是擬人的啊,為了開篇事件而事件的感覺還是有些重了,不過原作爾後就不再出現類似的敘事結構,所以也別深究吧。

  當初看PV的時候就略有提過了,這次動畫化最引人注目的其中一點是邊線粗細不一的特殊處理,這種畫法之前在《超自然九人組》跟《碧藍幻想》看過,近期最好的代表則是上一季的《泥鯨之子們在沙地上歌唱》,能夠重現類似鉛筆描線般的視覺效果,舉例的後兩者以及本作都是希望藉此法達成某種溫暖筆觸或是懷舊效果,對上原作中故事的氣氛。回看這個近年開始逐漸變多的表現手法,似乎還未可稱得上成熟,《碧藍》人物的筆觸確實達成目的,但與背景的契合反而成為問題,前幾話在森林中奔跑的戲都顯得人物與背景不在一個次元上,逆向地讓人物動態變得模糊難認;直到在風之島第一次空戰時,懸空的飄浮巖島也加了一些類似處理,整個戰鬥場面才獲得明顯改善,可以推測製作當下其實也都還在為了這些部分進行微調。《泥鯨》面對類似問題則用了更大的手筆,全篇的背景美術都直接同步採用了這種仿鉛筆描線的效果,當然即便外行如我們觀眾也都可以明白,後者的作法必然費工無比。

  回到《妖精森林的小不點》,這種技法只用在人物身上,靜態的背景偶爾會有餘力加工一下,但大多移動中的鏡頭只有動起來的物品才會這麼做。或許是出於避免背景與人物出現違和感,也可能出於動畫組認為小不點的樣態更適合這麼拍,全片的特寫與半身景平搖真是非常非常的多,人物的動作幅度也都非常的小,盡可能避免人物與背景發生互動,採用了畫格直接框特寫的方式,取代了整個畫面的分鏡邏輯;即便是需要大氣魄運動的戲如第一話黃昏之鳶起飛時,背景也用了非實在的虛擬場景,飛行在晨曦時也用滑翔的方式呈現。這導致整個作品看起來,比起動畫,或許更像是動起來的漫畫。不敢說這樣倒底算好算壞,只是終究有點惋惜。

 

《庫洛魔法使 透明卡篇》#~03

「啊!啊!啊啊啊!!!」

 

總覺得這部只要一直啊啊啊地叫就能表達我的意思了www

 

《紫羅蘭永恆花園》#~04

 

  過於直接地肯定言語的功效,實際上和否定溝通的價值是同一件事,第三話正是此例。但故事卻認為信可以「只是」契機,兄妹兩人僅僅是回復正常溝通的第一步而已,就足以做為正面宣告,甚至單篇結局。而第四話則換了相反的切入點,完全攤開的自我告白,非到家人之間,甚至故鄉情感都要徹底和解為止,對愛麗絲而言纔算是一封信的完滿。這兩層的天差地別,不只在訴說信擁有的多面意義,同時也讓代筆寫信的人輪換了一次書寫位置:前者是未經同意下主動替對方架起橋梁,後者是純粹做為溝通的紀錄者與見證者。固然將這些劇中人物自我解剖的動機,依附在先天設定不懂人性的三無少女身上,難免有些方便行事,而且三四話彼此對照而定的架構也有些刻意。

  不過若是世上真有個身世這麼悲慘又無法理解情感為何物的少女,那故事安排給她的課程還真是無比用心。只是仔細想想,三四兩話順序反過來,不知道對比效果會不會好一點,畢竟對觀眾而言,擅自代筆與促成溝通,應該遠比逼問私人祕密更需要勇氣的多吧。就算只從「推測並假定他人需求」這點來看,第三話的故事也該排在一次成功的信件執筆之後,也就是第四話之後才對。

  動畫最大的問題是特寫太多,尤其一二話,乍聽或許無傷大雅,不過我京一向是非常擅長取景的,山田尚子更是將佇立遠處靜靜凝望的守候,拍成一種屬於近年京阿尼動畫獨有的韻味。如《紫羅蘭》第一話這樣每個小動作都要用特寫,而且反覆往肢體語言的更近處逼近,好像深怕觀眾無法感知似的拍法,即便回看監督自己的上一部作品都不曾如此,這到底是動畫過度自我沉溺而不自覺黏著每個細節,還是本作被寄予的厚望導致創作者無形的焦慮呢?比起只有第一話黏稠過度,而後就回歸正常的攝影模糊處理,這個不斷切碎畫面節奏的特寫強迫症,或許纔是最大的問題。至少第四話做為一個好的起頭,希望之後不要重蹈覆轍了。

  然後提個額外的,我真的好喜歡茅原啊,完全是抱著在教堂接受禮讚的感恩的心在看第二話......

 

 

《戀如雨止》~#04

「啊~~~我懂這種情境啊!!!」

 

  第一話,跨欄鬆開的暗示配上幾組腳部特寫,對社團的日常凝視又離場,缺席又不自覺並行,三段影像的調度,成功提前將故事全部元素都濃縮到短短一段放學離校的路程,這個開場改編簡直滿分。其他部分就相對中規中矩,只有第四話為了對立而設的衝突戲碼顯得太急,故事調性的急轉沒有鋪上足夠緩衝。除此之外全篇的配樂也一直保持著過滿與搶戲的問題,粉紅泡沫的氣場切換更是簡單粗暴,每每自述心境的時候都還是回歸依賴朗讀劇式的演員加持;不過或許是我的老套戀愛故事胃口太好滿足了吧,說實話想看的就是這麼直觀的演出方式,因為戀愛中的少女跟其他正常人類,本來就不在一個世界的啊www

  動畫刪除了大部分路人的閒言閒語,把行動的理由與心境更加往人物自身的內面推,是目前看起來最喜歡的一點。

 

《Darling in the FRANXX》~#03

 

  投影的大人,封閉的蛋殼,不被需要的孩子之間彼此仰望與失望,構起了多麼熟悉又絕不懷唸的羞恥,那些光景名為幼稚,人人皆曾懷抱的真實。極簡化社會層面的實存,關注那些特例又扭曲,卻無處不在反照你我成長經驗的狡猾敘事,讓年齡限定的,一坨坨無所謂又註定被遺忘的小情小愛小病態,配著對生與自我認同的極端飢渴,還有刻意且剝離對性與慾望的無知,成為角色們唯一具體的行動,並以此撼動一個故事,一個世界,因為對這羣令人厭惡的臭小鬼而言,那就是全世界。

  真是教科書般標準的世界系動畫,畢竟世界系的狹隘就是它如今沒人想拍的理由,成人後,或許誰也不再對這些孩子的畢業典禮感到興趣了吧。然而他在第一話就用衝撞鳥巢而死的屍體揭幕,一但雛鳥們打從一開始就自知蛋殼的存在與其功能,那麼我將期待這個故事與過去那些迎戰具體化命運的、逃離蛋殼的,走出根本意義上的不同。

 

《比宇宙更遙遠的地方》~#05

「我的青春踏出步伐,所以企鵝往前跑,真是超級可愛的啊~~~」

  

  原以為是旅行加科普類型的作品,想不到前半段居然是實打實的青春片,一到五話做為第一段落,很認真的處理了旅行之所以有意義的理由,選用女子高校生做主角,並不是出於妝點旅行描繪而用,而是因為想講這些孩子的故事,想講一個從青春向前踏步的故事,所以才必然是以她們。

  報瀨將對母親的思念化做動身的責任,實際上也完全可以是嚮往與追求的目標,隨著南極之行越來越具體,這份心情也慢慢浮現出來,與《來自深淵》那樣的勇往直前多麼相似。真理想要對一成不變又庸庸碌碌的自己來一巴掌,卻始終無法推自己那關鍵的一把,南極妹的無理妄想與任信邀約成為了外面世界的風景想像。原來認真走向前方的人是長這個樣子,原來有時在完備好成長所需的自決前,為了某種仰望而衝動行事,也可以這麼浪漫,所謂自決是可以在過程中逐漸發現的。

  日向的故事目前還未細筆,但她做為團隊中的大姐,既是最為早熟的對稱著前面兩人,也是最大智若愚的身為青春當下;她似有若無的提前踏入其他少女所未達的獨立風範,卻也理所當然地逕自駐足在這個年紀應享的限制裡,真是個令人著迷的角色。結月則剛好與日向相反,童星出身的鎂光燈寵兒,同樣提早將她拉進某個偏離高校生的生存狀態,然而這樣的異化對她帶來的並不是早熟,反倒是不斷地用各種幼稚的手段作為反抗,反抗被強制抽離的身分認同、反抗不平凡。這樣的幼稚在其他三個少女看來多麼難以理解,卻也最能隨手為其鬆綁,畢竟她們就是結月所想像的對方,於是四個少女只憑著共同目的地就能順勢結伴,不為多麼熱血或深刻的情誼,但無論戲裡戲外,無言之中誰都明白,她們將會成為最好的朋友。對結月而言更是如此,那並非什麼稱得上所謂救贖之類的高大解放,只是此時此刻出發的她,終於被溫柔地提醒了一下,其實妳與期望中的自己,並沒有那麼遙遠。

  小惠的故事雖受限於篇幅,但前幾回埋藏線索都算精巧,作為故事第一階段的情感爆發,既複雜又惱人,那是累計自相處經驗的依賴在一夕間崩塌,將對自我的認同建立在他人身上,這樣危險又幼稚的想法。第五話清晨的告白非常單方面,小惠單向地認錯並道歉,真理單方面的原諒她,故事沒有對真理的釋懷做任何解釋,一切情感轉折都依賴在影像表現上,從背後偷偷抱上去的一句「絕交無效」,或許就是對小惠的出發遞上祝福吧;現實即將出發旅行的真理,來替心裡即將出發的青梅竹馬送行,或許意識到自己的惡意與封閉,並坦承面對它,就是小惠成長的第一步吧。兩個少女出發前往沒有彼此的地方,為的是歸來時能夠更愛自己,也更愛對方。一到五話有個首尾對稱的回憶意象,真理喜歡堆沙看著水流傾瀉而出的樣子,那個畫面有種累積到足夠階段後,一切都順暢而自然地開始流動的感覺,而這正是本作第一段落的故事。

  真理作為故事的主角,有個愛稱叫做キマリ,決定了。相信看完第一個段落的觀眾,都會對這個命名感到會心一笑吧,真是聰明可愛的設定。

  還有個特別好看的部分是攝影,自然光的撒落非常輕巧,也善用了攝影機在平搖與對焦時的輕微模糊,作為寫實系的故事背景而言,發揮了百分之百以上的加分作用。最喜歡的一卡是第一話結尾,受到報瀨無俚頭邀約的真理感受到心底某處被觸動了,發現從未想像過的契機,微微仰望對方的這卡特寫,有個一閃而過的失焦。畫面在不搶奪敘事情緒的前提下,在那個閃動的瞬間,讓鏡頭同理了角色的心情,這正是我最愛最愛的。

  (話說結尾講個幹話,怎麼又是天降系獲勝啊,整個日本的創作者們到底跟青梅竹馬什麼仇喇,我已經快想不起來上次看到青梅竹馬獲勝的作品是多久以前了......)

 

 

《FATE/EXERA Last Encore》#02

「舞降的影子與血灘重構圖象,一輪盛開之勢,隨後幻化為艷紅的花瓣雨。影像本身宛如文字描繪的詩景。」

「目前看到最有意思的一幕。」

  

  人設採取兩套極端,當然很可能單純只是商業考量,但是那些時而擬態AVG遊戲畫面的鏡頭:僵直正視鏡頭的大頭貼、先覺且全知的對白、刻意延後人物身分的解答(直到燈閃為止),以極端的紅光切換或提示場景的事件性,這幾道比劇本虛擬世界謎題還要張揚的影像,到底只是俗氣的偷工演出,還是為了整個故事的另一層暗示,而直接拿AVG式立繪一巴掌甩在觀眾臉上?

  至少身為個SHAFT腦粉,我期待是後者。

  尤其第二話,巨型都市的樓層本身與其宣傳完全相斥,不拍出邊界卻無比封閉的海洋都市、重複播映同樣幾套歡騰卻配上沒有人的祭典、塞滿設定講解卻配上沒有聖杯戰爭的FATE,受困在虛擬殘像這件事,完全被轉化成空蕩尷尬又違和的畫面,可以說幾乎已經跟觀眾達成了,不久後故事的套路將要一百八十度翻轉的「共識」。

  只是這個翻轉謎底的意圖,打從第一話就開始瘋狂明示,深怕有人把現在的故事當真似的,有誰能忍受的了這樣了無生氣又悶熱難受的氣氛,一路等到故事換段?而且算上已經看膩的虛擬世界騙局,劇中人物皆有自知;另一個已經看膩的大逃殺,也在開頭就先故意架空一番,這樣劇本到底要以哪一個點為軸做自我推翻,纔有辦法顯得驚人啊?暫且猜不到。

  另外是第二話OP,呼應故事不斷強調儀式的沒落,揮劍斬殺的對象也是沒有實體的影子,飛奔、空翻、自旋,組成一支獨秀的舞蹈,隨著時間進行,越後段敵人的存在越趨實體化,大體上也是目前本篇的調性。只是這套作畫與演出意圖,明明訴諸了不可控的輪迴重複,沒有實感與意義的空虛,還有優雅淒美的動態,卻莫名搭上音樂的強勁節奏,看著實在非常痛苦......

 

【TV番以外】

 

《哥吉拉:怪獸惑星》

 

  把文明廢墟的化石指做地球仍然愛著人類的證明,大概跟白人神族、黑人戰鬥民族的記號一個水準,希望這個愚蠢的設置,是為了日後兩部曲的自我辯證所需,否則真是太便宜行事的搞笑設定了。遑論其他關乎對話的戲全部都在依賴聲優演出,動畫本身毫無作為,尤其優子與談及誤炸移民船、對人性的信任時,戲裡戲外都看懂這是主角人格展現與劇本暗藏伏筆的重要橋段,就唯獨拍片的好像看不懂劇本一樣,隨口閒聊式的輕鬆帶過......
  不過故事概念和腳本還是相當完備,從頭到尾就只抓著人類對抗具體化的命運在寫,情節唯一的高潮手段也只有不斷讓後者打臉前者一招,然而即便邏輯單薄,仍能做出很工整的層次,一層打臉一層,每一層的情緒強度也都向上堆疊得很合理。作為系列第一部曲,只就介紹主角出場這件事來說,依舊很好的達成了任務。只有後段打贏小吉拉之後博士太急著解釋劇情了,多相信影像一點吧(?
  好吧,仔細想想還是不要好了,光看那個大吉拉的聲波砲居然拍戰鬥機而不拍整隻怪獸全景,這樣「以人為本」的影像邏輯,就覺得腳本臺詞塞太滿好像並不是什麼壞事......

 

《幸福路上》

 

  為新一年的觀眾們做了最好的開場。部落格另有一篇電影推介,期待更多如此好看的臺灣商業動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