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所周知,大部分動物都需要雌雄兩性才能結婚生子(女)

來源:google

經過交配 分裂 受精 妊娠 分娩等一系列複雜的流程,才能繁育後代。然而,有那麼些特別的傢伙纔不用那麼多事,它們靠自己,就能搞定。

來源:bing

比諾埃守宮(學名:Heteronotia binoei)也被稱爲多刺守宮,是一種澳大利亞特有的中小型守宮。

來源:wikipedia

這種守宮的身影幾乎出現在澳大利亞全境,棲息在各種乾燥開闊的環境中。最常見於林地草原間的原木、樹樁、白蟻丘、落葉堆、樹根底部以及動物洞穴附近,甚至在不少人造設施裏也能見到它們。

來源:google

在野外,比諾埃守宮通常會在夜間活動,獵食各種各樣的昆蟲和小型無脊椎動物。雖然這種守宮是地棲物種,但它們偶爾也會用爪在樹上或岩石間攀行。

01多刺守宮

比諾埃守宮的英文名是“Prickly gecko”,即“帶刺的守宮”。那是因爲在它們的背部,長有一排突起的小型骨質鈍刺,沿着背部從頸開始向下延伸。

來源:youtube

它們擁有細長的體形,其體長可達11-12釐米,而其尾巴長度可達4—5釐米。全身被細小的鱗片所覆蓋,身體表面比較粗糙,但手感卻很柔軟

來源:bing

與很多地棲守宮類似,比諾埃守宮的腳上並沒有腳趾墊,取而代之的是腳趾其末端長有爪子。它有一雙大眼睛,但卻沒有眼皮,眼睛被透明的鱗片所覆蓋。爲了保證視力不受干擾,它們需要經常用舌頭舔去黏在眼睛上的灰塵。

02多色守宮

一條比諾埃守宮的體色,通常取決於它所居住的地面的顏色,常見的包括黃色紅色黑色白色等,而其中大多數個體都擁有兩到三種顏色。

來源:bing、google

來源:bing、google

來源:bing、google

每年的7月至9月,是比諾埃守宮的繁殖高峯期,而雌性的產卵時間則是每年的9月到來年1月。它們通常一年只生產一窩,每窩會產下兩到四枚卵,幼守宮會在出生後的一到三年內達到性成熟。

來源:google

觀察與研究表明,比諾埃守宮三分之二的種羣成員,

都能夠進行孤雌生殖。

03孤雌生殖

孤雌生殖,是一種特殊的生殖現象,進行孤雌生殖的生物,無需雄性進行授精,只需要雌性產下的未受精卵,即可發育爲成熟的個體。

來源:google

一般來說,進行孤雌生殖的子代只能“繼承”來自母體的基因,但是這種生殖方式可以使種羣中個體數量快速增加,佔領新的地盤。

在澳大利亞,能進行孤雌生殖的比諾埃守宮主要分佈在環境惡劣的中西部沙漠地區,而無法進行孤雌生殖的個體主要分佈在東部平原地區

研究認爲,比諾埃守宮的孤雌生殖能力,應該是偶然的變異引起的,這種變異能力能幫助它們在澳洲荒蕪的沙漠中更好的生存,因而被自然篩選保留了下來。

來源:IUCN

04不止它們

孤雌生殖在自然界其實並不罕見,自從亞里士多德最早發現蜜蜂能進行孤雌生殖之後,生物學界就一直在研究這一現象。

來源:百度圖片

如今全世界隨處可見的蚜蟲,就擁有孤雌生殖的能力,而且還是可控的。在夏天植物繁茂的時候,雌性蚜蟲會進行孤雌生殖,多快好省的產下大量的後代。而到了食物匱乏的冬季,蚜蟲又會迴歸到正常兩性生殖的方式。

來源:google

而在昆蟲圈,除了蚜蟲之外,部分蜂科(學名:Apidae)竹節蟲目(學名:Phasmatodea)的成員也擁有孤雌生殖能力。

來源:google

在更爲高級的脊椎動物中,蜥蜴、蛇和守宮中都有不少可以進行孤雌生殖的成員,這其中就包括了科莫多巨蜥(學名:Varanus komodoensis),以及上文介紹的比諾埃守宮

來源:百度圖片

水生生物也經常會出現孤雌生殖的情況,櫛齒鋸鰩(學名:Pristis pectinata)即是世界上第一種被發現,可以在自然環境下孤雌生殖的魚類。

來源:google

小龍蝦(學名:Procambarus clarkii)泥鰍(學名: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 )部分鯊魚都可以在人工養殖環境下進行孤雌生殖。

來源:google

甚至一些更爲高級一些的哺乳動物與鳥類也可以孤雌生殖,鴿子,雞和火雞都有在人工飼養環境下進行孤雌生殖的案例。而實驗室中,早在上個世紀,就已經實現了兔子與小白鼠的孤雌生殖。但在野外自然環境下,哺乳動物幾乎沒被發現過有孤雌生殖的案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