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一過,北方的天氣愈發寒冷了。不過對於喫貨來說,這也是喫火鍋的好時節。中國地域遼闊,火鍋也有好多種:廣東的海鮮火鍋,鮮而不膩;蘇杭一帶的菊花火鍋,清新爽神;重慶的毛肚火鍋,麻辣醇香......可我們今天要聊的,則是擁有悠久歷史的——老北京涮羊肉。

涮羊肉的歷史

傳說涮羊肉起源於元代。當年忽必烈統帥大軍南下遠徵,一日,人困馬乏飢腸轆轆,他猛想起家鄉的菜餚——清燉羊肉,於是吩咐部下殺羊燒火。正當夥伕宰羊割肉時,探馬飛奔進帳報告敵軍逼近。

飢餓難忍的忽必烈一面下令部隊開拔一面喊:“羊肉!羊肉!”廚師知道他性情暴躁,於是急中生智,飛刀切下十多片薄肉,放在沸水裏攪拌幾下,待肉色一變,馬上撈入碗中,撒下細鹽。忽必烈連喫幾碗翻身上馬率軍迎敵,結果旗開得勝。

在籌辦慶功酒宴時,忽必烈特別點了那道羊肉片。廚師選了綿羊嫩肉,切成薄片,再配上各種佐料,將帥們喫後讚不絕口。廚師忙迎上前說:“此菜尚無名稱,請帥爺賜名。”忽必烈笑答:“我看就叫‘涮羊肉’吧!”從此“涮羊肉”就成了宮廷佳餚。

何爲老北京涮羊肉

來北京,除了耳熟能詳的烤鴨豆汁糖葫蘆,老北京涮羊肉也是必須去感觸的味道。如今時令從深秋進入冬季,羊肉作爲上好的溫補食材,正是肉質最鮮美的時候。喫上一鍋熱氣騰騰的涮羊肉,便做好了迎接漫長冬日的準備。而要想喫到地道和原汁原味的涮羊肉,還得喫傳統的銅鍋涮。

① 銅鍋木炭

老北京涮羊肉用的是鍋爐一體的銅火鍋,紅銅色立式鍋身,中間是圓錐狀的爐子,高高的煙囪上還有個用來控制火候的鐵片夾子。

銅鍋導熱性能極好,炭火的熱量迅速而均勻地傳遞出來,挨着爐邊的水迅速蒸騰,滋滋作響,湯底如浪花般翻騰起來。放入食材,總能以最快的熟讀滾熟,這樣才能達到“涮”的效果,涮出的食材口感也更嫩更鮮。

② 清湯鍋底

與其他大部分火鍋或重油或重辣的鍋底不同,老北京涮羊肉用的是白開水。一點薑片、蔥段、香菇、枸杞、大棗,便是鍋底的全部內容。

據說最初鍋底也是高湯熬製而成,後來因各商家競爭,有人想到推出清湯鍋底來證明自家的羊肉肉質好,所謂“好肉配清湯”,這才漸漸流行開來。清湯的淡,羊肉的鮮,二者不爭不搶,和諧統一,這是中國式的美食智慧。不過,並不是所有的羊肉都禁得起清湯的考驗。

③ 優質羊肉

爲什麼涮羊肉過去能登大雅之堂?首先選料講究。羊肉必須選用內蒙古集寧(西蒙)地區養殖的小尾綿羊,尤以經過閹割的公羊肉爲佳。這種羊肉不但肉質鮮嫩,而且羶味小,一般每隻出肉40-45斤左右,供切制涮羊肉的標準精肉可出20-30斤左右

一隻羊身上真正適合涮的肉只有40%。“上腦(頸後肉)”、“三叉(羊腿上部)”、“磨檔(臀尖肉)”、“裏脊(脊椎兩側)”、“腱子(後腿下部)”、“黃瓜條(後腿內側)”、“一頭沉(大腿外側)”、“羊筋肉(腰窩)”。這些地方肉質相對較嫩,瘦而不柴、肥而不膩,不同的部位又因肥瘦與質地不同有着迥異豐富的口感。

新鮮的肉在食用前一天要進行排酸處理。將肉切塊壓以大石,置於低溫處過一夜,放出血水,這樣處理之後,肉更乾淨緊實,也更好切。切鮮羊肉是門技術活,必須斷絲切,每片厚度在0.9~1.2mm之間,薄到透光,一涮就熟,沒有幾年功底的師傅是做不來的。切好的肉碼進盤子裏,倒過來不會掉纔算合格。

④ 蘸料豐富

再好的肉質,沒有蘸料的加持,好像也不夠盡興。老北京涮羊肉在蘸料上下足了功夫。芝麻醬、韭菜花、腐乳汁三大京味配上蝦油、耗油、蔥花、香菜、油炸辣椒。五顏六色擺在一起,熱熱鬧鬧地拼湊起一場味覺的狂歡。人們根據自己的喜好隨意搭配,與涮得滾燙的食物相遇,送進口中的每一次都是滿足。

⑤ 喫法講究

怎麼喫也是一門大學問。北京老饕們往往會先涮上幾片羊尾巴油肥肥鍋,讓湯底更鮮美。然後纔開始涮肉。

涮肉時,都是各涮各的,用筷子夾着在沸水中輕輕抖摟,左三下右三下,涮到發粉肉就熟了。夾進盤子裏,淋點調製好的蘸醬就可以喫了。很多人喜歡直接蘸料喫,也很美,但喫到後來蘸料稀了,味道會大打折扣。

涮完了肉,可以小歇一會,喫兩瓣糖蒜解解膩,然後就可以涮菜了。現在蔬菜種類豐富,選擇很多,但必喫的是經典“老三套”:白菜、豆腐、粉絲。它們本身清淡,可以吸收羊湯的鮮香,又不至破壞了原來的味道。

後記

如今北京的各式火鍋早已遍佈京城,但“老北京涮羊肉”這京味佳餚,早已成爲北京傳統飲食文化的一個代表符號,名傳五湖四海,享譽全球。如果童鞋們來北京,無論匆忙與否,都要抽一刻時間,來這裏感受它那醇厚的韻味。

互動話題

你最喜歡喫哪種?

文中部分素材源自網絡

如有侵權聯繫後臺刪除

戳《【0元送福利】老闆瘋了!錢都不要了!一大箱直接送給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