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譜名文濤,幼名成蹊,學名廣侯,字息霜,別號漱筒。

李叔同是著名音樂家、美術教育家、書法家、戲劇活動家,是中國話劇的開拓者之一。他從日本留學歸國後,擔任過教師、編輯之職,後剃度為僧,法名演音,號弘一,晚號晚晴老人,後被人尊稱為弘一法師。

1913年受聘為浙江兩級師範學校(後改為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音樂、圖畫教師。1915年起兼任南京高等師範學校音樂、圖畫教師,並譜曲南京大學歷史上第一首校歌。

1927年(丁卯民國十六年)48歲春,居杭州吳山常寂光寺。7月移居靈隱後山本來寺。秋,至上海,居江灣豐子愷家。主持豐子愷皈依三寶儀式。期間與豐子愷共同商定編《護生畫集》計劃。是年春,豐子愷等編《中文名歌五十曲》出版,內收李叔同在俗時歌曲13首。豐子愷在序言中說:「李先生有深大的心靈,又兼備文才與樂才。據我們所知,中國作曲作歌的只有李先生一人

1928年(戊辰民國十七年)49歲春夏之間,在溫州大羅山誅茆坐禪。秋至上海,與豐子愷、李圓凈具體商編《護生畫集》。冬,劉質平、夏丏尊、豐子愷、經亨頤等共同集資在白馬湖築「晚晴山房」,供大師居住。

1929年(己巳民國十八年)50歲正月,自南安小雪峰至廈門南普陀寺,居閩南佛學院,參與整頓學院教育。春,返溫州,途經福州,在鼓山湧泉寺藏經閣發現《華嚴經疏論纂要》刻本,嘆為稀有,發願刊印。9月,在「晚晴山房」小住,10月重至廈門、南安,與太虛法師在小雪峰寺度歲,併合作《三寶歌》。是年2月,《護生畫集》第一份由上海開明書店出版。50幅護生畫皆由大師配詩並題寫。大師在跋中曰:「我依畫意,為白話詩;意在導俗,不尚文詞。普願眾生,承斯功德;同發菩提,往生樂國。」並云:「蓋以藝術作方便,人道主義為宗趣。」是年,夏丏尊將所藏大師在俗時所臨各種碑帖出版,名《李息翁臨古法書》(上海開明書店)。是年,仲兄李文熙卒,年62歲。

1930年(庚午民國十九年)51歲正月,自小雪峰至泉州承天寺,與性願法師相聚。4月赴溫州,後至白馬湖「晚晴山房」。秋赴慈溪金仙寺,講律兩次。11月赴溫州慶福寺。時人稱弘一大師為孤雲野鶴,弘法四方。1931年(辛未民國二十年)52歲2月,自溫州過寧波,旋赴白馬湖橫塘鎮法界寺。發願棄捨有部律,專學南山,從此由新律家變為舊律家。9月,廣洽法師函邀大師赴廈門。同月在金仙寺作「清涼歌」。歲末在鎮海伏龍寺度歲。

1932年(壬申民國二十一年)53歲是年在鎮海龍山伏龍寺為劉質平作書法。年底,至廈門,住山邊岩(即萬壽岩),在妙釋寺講《人生之最後》。

1933年(癸酉民國二十二年)54歲2月初曾赴廈門,旋返妙釋寺。是年在妙釋寺講《改過經驗談》,在萬壽岩開講《隨機羯磨》,重編蕅益大師警訓為《寒茄集》。在開元寺圈點《南山律鈔記》,在承天寺講《常隨佛學》。

1934年(甲戌民國二十三年)55歲2月,至廈門南普陀寺講律。協助常惺院長整頓閩南佛學院。見學僧紀律鬆弛,認定機緣未熟,倡辦佛教養正院。是年,跋《一夢漫言》,作寶華山《見月律師行腳略圖》。冬移居萬壽岩,講《阿彌陀經》。又編《彌陀經義疏擷錄》。

1935年(乙亥民國二十四年)56歲正月在萬壽岩撰《凈宗問辨》。3月,至泉州開元寺講《一夢漫言》。5月抵凈峰寺,後應泉州承天寺之請,於戒期中講《律學要略》。

1936年(丙子民國二十五年)57歲春,卧病草庵,數月方愈。5月居鼓浪嶼日光岩。年末移居南普陀寺。是年,《清涼歌集》由上海開明書店出版。

1937年丁丑民國二十六年)58歲年初在南普陀寺講《隨機羯磨》。2月在佛教養正院講《南閩十年之夢影》。3月為廈門市第一屆運動大會作會歌。5月應邀至青島講律,10月返廈門。歲末赴泉州草庵。

1938年(戊寅民國二十七年)59歲1月31日在草庵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2月19日入泉州。3月2日講經於承天寺。後赴梅石書院、開元寺、清塵堂及惠安、廈門等處講經。5月4日,即廈門陷落前數日離廈門至漳州南山寺。冬初至泉州承天寺,後移居溫陵養老院。

在中國近百年文化發展史中,弘一大師李叔同是學術界公認的通才和奇才,作為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他最早將西方油畫、鋼琴、話劇等引入國內,且以擅書法、工詩詞、通丹青、達音律、精金石、善演藝而馳名於世。

中國僧俗兩界聞名於世弘一法師,在近代文藝領域裡無不涉足,詩詞歌賦音律、金石篆刻書藝、丹青文學戲劇皆早具才名。而他在皈依佛門之後,一洗鉛華,篤志苦行,成為世人景仰的一代佛教宗師。他被佛教弟子奉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傳奇的一生為我國近代文化、藝術、教育、宗教領域裡貢獻了十三個第一,堪稱卓越的文藝先驅,他愛國的抱負和義舉更貫穿於一生。


文學藝術全才。下面是弘一大師的語錄詩詞。

悲欣交集。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象而求,咫尺千里。問余何適,廓爾亡言,華枝春滿,天心月圓。

度量如海涵春育,持身如玉潔冰清,襟抱如光風霽月,氣概如喬嶽泰山。

人生多艱,不如意事常八九,吾人於此當鎮定精神,胸中必另有一番境界。

今人見人敬慢,輒生喜慍心,皆外重者也。此迷不破,胸中冰炭一生。

不盡人情,舉足儘是危機。不體物情,一生俱成夢境。

世出世事,非苦心經營其成就必不驚人;若要超脫塵障,更須一番風霜磨礪。

修己以清心為要,涉世以慎言為先。

不讓古人是謂有志,不讓今人是謂無量。

何以息謗?曰:"無辯"。何以止怨?曰:"不爭"。人之謗我也,與其能辯,不如能寬。人之侮我也,與其能防,不如能化。

會心當處即是,泉水在山乃清。

餘五十年改過遷善之事,今且舉十條為常人所不注意者,先與諸君言之:一、虛心。二、慎獨。三、寬厚。四、吃虧。五、寡言。六、不說人過。七、不文已過。八、不覆己過。九、聞謗不辯。十、不瞋。

瞋習最不易除。古人云:"二十年治一怒字,尚未消磨得盡。"但我等亦不可不儘力對治也。

日日行不怕千萬里,常常做不怕千萬事。

有才而性緩,定屬大才。有智而氣和,斯為大智。

靜坐常思已過。閑談莫論人非。

對失意人,莫談得意事。處得意日,莫忘失意時。

德盛者其心平和,見人皆可取,故口中所許可者多。德薄者,其心刻傲,見人皆可憎,故目中所鄙棄者眾。

步步佔先者,必有人以擠之。事事爭勝者,必有人以挫之。

惡,莫大於縱已之欲。禍,莫大於言人之非;施之君子,則喪吾德,施之小人,則殺吾身。

事當快意處須轉。言到快意時須住。殃咎之來,未有不始於快心者。故君子得意而憂,逢喜而懼。

盛喜中,勿許人物。盛怒中,勿答人書。喜時之言,多失信。怒時之言,多失體。

以虛養心,以德養身,以仁養天下萬物。以道德養天下萬世。

氣忌盛。心忌滿。才忌露。

自處超然,處人藹然。無事澄然,有事斬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以淡字交友,以聾字止謗,以刻字責已,以弱字禦侮。居安慮危。處治思亂。

不為外物所動之謂靜。不為外物所實之謂虛。

意粗性躁,一事無成。心平氣和,千祥駢集。

公生明者,不蔽於私也。誠生明者,不雜以偽也。從容生明者,不淆於惑也。

心志要苦,意趣要樂,氣度要宏,言動要謹。

事能常足心常愜。人到無求品自高。

人好剛我以柔勝之,人好術我以誠感之。

知足常樂,終生不恥。知止常止,終生不辱。

謙退是保身第一法,安祥是處事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養心第一法。心術,以光明篤實為第一。容貌,以正大老成為第一。言語,以簡重真切為第一。平生無一事可瞞人,此是大快。

律已宜帶秋氣。處世須帶春風。

論人之非,當原其心,不可徒泥其跡。取人之善,當據其跡,不必深究其心。

人褊急,我受之以寬宏。人險仄,我待之以坦蕩。

心不妄念,身不妄動,口不妄言,君子所以存誠。內不欺已,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獨。

物忌全勝。事忌全美。人忌全盛。

安,莫安於知足。危,莫危於多言。

處難處之事愈宜寬。處難處之人愈宜厚。處至急之事愈宜緩。

一動於欲,欲迷則昏。一任乎氣,氣偏則戾。

一念疏忽是錯起頭,一念決裂是錯到底。

省察以後,若知是過,即力改之。諸君應知:改過之事,乃是十分光明磊落,足以表示偉大之人格。故子貢云:"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又古人云:"過而能知,可以謂明;知而能改,可以即聖"。諸君可不勉乎?

世出世事,莫不成於慈忍,敗於忿躁。故君子以慈育德,以忍養情。德育,天地萬物皆歸我春風和氣之中;情養,乖戾妖孽皆消於光天化日之下;然後以之自成,則為凈滿自尊;以之成物,則為慈力悲仰。僅一念瞋起,百萬不過積恚所招;世局土崩,皆無遠慮所致;士生斯世,宜如何努力以障狂瀾也。

人情應酬可省則省,不必遷就勉強敷衍。

以仁義存心,以忍讓接物。

小人樂聞君子之過。君子恥聞小人之惡。此存心厚薄之分,故人品因之而別。

欲論人者,先自論。欲知人者,先自知。

嚴著此心以拒外誘,須如一團烈火,遇物即燒。寬著此心以待同群,須如一片春陽,無人不暖。

事不可做盡,言不可道盡。

恩怕先益後損,威怕先松後緊。

涵容以待人,恬淡以處世。

以和氣迎人,則乖戾滅;以正氣接物,則妖氛消。以浩氣臨事,則疑畏釋;以靜氣養生,則夢寐恬。

凜閑居以體獨,卜動念以知幾,謹威儀以定命,敦大倫以凝道,備百行以考德,遷善過以作聖。

忍與讓,足以消無窮之災悔。古人有言:「終身讓路,不失尺寸。」

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濟。

觀天地生物氣象,學聖賢克己功夫。

自家有好處,要掩藏幾分,這是涵育以養深。別人不好處,要掩藏幾分,這是渾厚以養大。

青天白日的節義,自暗室屋漏中培來。旋乾轉坤的經綸,自臨深履薄處得力。

應事接物,常覺得心中有從容閑暇時,才見涵養。

人性褊急則氣盛,氣盛則心粗,心粗則神昏,乖桀謬戾,可勝言哉?

逆境順境看襟度,臨喜臨怒看涵養。

聰明睿知,守之以愚。道德隆重,守之以謙。

人生最不幸處,是偶一失言,而禍不及;偶一失謀,而事倖成;偶一恣行,而獲小利。後乃視為故常,而不恬不為意。則莫大之患,由此生矣。

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禍。

聰明者戒太察,剛強者戒太暴。

精細者,無苛察之心。光明者,無淺露之病。

論人當節取其長,曲諒其短。做事必先審其害,後計其利。

遇事只一味鎮定從容,雖紛若亂絲,終當就緒。待人無半毫矯偽欺詐,縱狡如山鬼,亦自獻誠。

窮天下之辯者,不在辯而在訥。伏天下之勇者,不在勇而在怯。

善用威者不輕怒,善用恩者不妄施。

凡勸人,不可遽指其過,必須先美其長,蓋人喜則言易入,怒則言難入也。善化人者,心誠色溫,氣和辭婉;容其所不及,而諒其所不能;恕其所不知,而體其所不欲;隨事講說,隨時開導。彼樂接引之誠,而喜於所好;感督則之寬,而愧其不材。人非木石,未有不長進者。我若疾惡如仇,彼亦趨死如鶩,雖欲自新而不可得,哀哉!

持身不可太皎潔,一切污辱垢穢要茹納得。處世不可太分明,一切賢愚好醜要包容得。

精明須藏在渾厚里作用。古人得禍,精明人十居其九,未有渾厚而得禍者。

面諛之詞,有識者未必悅心。背後之議,受憾者常若刻骨。

己性不可任,當用逆法制之,其道在一忍字。人性不可拂,當用順法調之,其道在一恕字。

以冰霜之操自勵,則品日清高;以穹窿之量容人,則德日廣大;以切磋之誼取友,則學問日精;以慎重之行利生,則道風日遠。

《送別》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灑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二十自述詩》序

墮地苦晚,又攖塵勞。木替花榮,駒隙一瞬。俯仰之間,歲已弱冠。回思曩事,恍如昨晨。欣戚無端,抑鬱誰語?爰托毫素,取志遺蹤。旅邸寒燈,光僅如豆,成之一夕,不事雕劖。言屬心聲,乃多哀怨。江關庾信,花鳥徐陵。為溯前賢,益增慚恧!凡屬知我,庶幾諒予。

《金縷曲》

披髮佯狂走,莽中原,暮鴉啼徹,幾行衰柳。破碎河山誰收拾?零落西風依舊,便惹得離人消瘦。行矣臨流重太息,說相思,刻骨雙紅豆。愁黯黯,濃於酒。

漾情不斷淞波溜。恨年來絮飄萍泊,遮難回首。二十文章驚海內,畢竟空談何有?聽畫底蒼龍狂吼!長夜凄風眠不得,度眾生那惜心肝剖?是祖國,忍孤負!

《夢》

哀遊子煢煢其無依兮,在天之涯。惟長夜漫漫而獨寐兮,時恍惚以魂馳。夢偃卧搖籃以啼笑兮,似嬰兒時。母食我甘酪與粉餌兮,父衣我以綵衣。

哀遊子愴愴而自憐兮,吊形影悲。惟長夜漫漫而獨寐兮,時恍惚以魂馳。夢揮淚出門辭父母兮,嘆生別離。父語我眠食宜珍重兮,母語我以早歸。

月落烏啼,夢影依稀,往事知不知?汩半生哀樂之長逝兮,感親之恩其永垂。

《憶兒時》

春去秋來,歲月如流,遊子傷飄泊。回憶兒時,家居嬉戲,光景宛如昨。茅屋三椽,老梅一樹,樹底迷藏捉。高枝啼嗚,小川游魚,曾把閑情托。兒時歡樂,斯樂不可作。

《幽居》

唯空谷寂寂,有幽人抱貞獨。時逍遙以徜徉,在山之麓。撫磐石以為床,翳長林以為屋。眇萬物而達觀,可以養足。

唯清溪沉沉,有幽人懷靈芬。時逍遙以徜徉,在水之濱。揚素波以濯足,臨清流以低吟。睇天宇之寥廓,可以養真。

《世夢》

卻來觀世間,猶如夢中事。人生自少而壯,自壯而老。俄入胞胎,俄出胞胎,又入又出無窮已。生不知來,死不知去,蒙蒙然,冥冥然,千生萬劫不自知。非真夢歟?枕上片時春夢中,行盡江南數千里。今貪名利,梯出航海,豈必枕上爾!庄生夢蝴蝶,孔子夢周公,夢時固是夢,醒時何非夢?曠大劫來,一時一刻皆夢中。破盡無明,大覺能仁,如是乃為夢醒漢!如是乃名無上尊!

《落花》

紛,紛,紛,紛,紛,紛……惟落花委地無言兮,化作泥塵;

寂,寂,寂,寂,寂,寂……何春光長逝不歸兮,永絕消息。

憶春風之日暝,芬菲菲以爭妍;

既乘榮以發秀,倏節易而時遷。

春殘。覽落紅之辭枝兮,傷花事其闌珊;

已矣!春秋其代序以遞嬗兮,俯念遲暮。

榮枯不須臾,盛衰有常數!

人生之浮華若朝露兮,泉壤興衰;

朱華易消歇,青春不再來。

《西湖夜遊記》

壬子七月,余重來杭州,客師範學舍。殘暑未歇,庭樹肇秋,高樓當風,竟夕寂坐。越六日,偕姜、夏二先生游西湖。於時晚暉落紅,暮山被紫,游眾星散,流螢出林。湖岸風來,輕裾致爽。乃入湖上某亭,命治茗具。又有菱芰,陳粲盈幾。短童侍坐,狂客披襟,申眉高談,樂說舊事。庄諧雜作,繼以長嘯,林鳥驚飛,殘燈不華。起視明湖,瑩然一碧;遠峰蒼蒼,若現若隱,頗涉遐想,因憶舊遊。曩歲來杭,故舊交集,文子耀齋,田子毅侯,時相過從,輒飲湖上。歲月如流,倏逾九稔。生者流離,逝者不作,墜歡莫拾,酒痕在衣。劉孝標云:「魂魄一去,將同秋草。」吾生渺茫,可唏然感矣。漏下三箭,秉燭言歸。星辰在天,萬籟俱寂,野火暗暗,疑似青磷;垂楊沉沉,有如酣睡。歸來篝燈,斗室無寐,秋聲如雨,我勞如何?日暝意倦,濡筆記之。

《訣別之音》

落花辭枝、夕陽欲沉、裂帛一聲、凄入秋心。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