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

遙遠經典 近在眼前:中國畫原論(9): 中國畫的創作?

zhuanlan.zhihu.com
圖標

----------------------------------------------------------------------------------------------

解讀范寬《溪山行旅圖》里的宇宙密碼

北宋范寬《溪山行旅圖》不僅被譽為中國山水畫里最高的一座山,外國人想了解中國山水畫時,一定不能不提到它。看過這幅畫的人幾乎全是「一見難忘」,許多人好奇,許多人感動……,這幅畫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力量?本文就將試著解讀在這幅「其實很數學」的畫中,到底蘊藏了哪些秘密。

《溪山行旅圖》北宋 范寬

【提醒:上圖為超清大圖,在圖片上點擊可查看原大圖】

引言

李霖燦在《中國美術史稿》中談到:「記得劉國松氏對我說過,有一次他對這幅巨軸凝眸深思,竟然『感激』得流下了眼淚!」劉國松是台灣早期現代藝術的開拓者,看了這幅畫後,感激的流下眼淚。在此,「感激」二字用的很有趣,一般我們對於施恩於我們的任何人、事、物感激,是因為我們從對方身上得到了升華,或是得到啟發、包容和諒解。而劉國松,一個從事現代藝術的人,為什麼會對一幅千年古畫感激呢?李霖燦解釋了這個感激的眼淚是怎麼來的:「劉國松氏不過是被范寬的『誠懇』所感動了而已。試看那千筆萬擢不厭其煩的『雨點皴』法,若不把山的莊嚴偉大,從心坎中畫到了頑石點頭誓不罷休,哪個人能不為范華原的『誠懇』所感動?」——李霖燦認為他是被范寬的「誠懇」所感動的。

范寬的「誠懇」無疑是十分動人的,但只因為他使用了「雨點皴」嗎?這幅畫感動了古今無數人,也許畫中還蘊含了更多的「感動因子」有待我們去發掘。

一、關於范寬

范寬

范寬(活耀於十世紀),名中正,字中立,陝西華原(今耀縣)人。北宋劉道醇《聖朝名畫評》說到范寬:「性溫厚,有大度,故時人目為范寬。居山林間,常危坐終日,縱目四顧,以求其妙。」北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說他:「進止疏野,性嗜酒好道。」看來是位個性落拓的求道者。

他擅長山水畫,北宋《宣和畫譜》描述了他學畫悟道的經過:「初學李成(五代山東畫家),既悟,乃嘆曰:『前人之法,未嘗不近取諸物。吾與其師於人者,未若師諸物也。吾與其師於物者,未若師諸心。』於是舍其舊習,卜居終南、太華岩隈林麓之間,而覽其雲煙慘淡、風月陰霽難狀之景,默與神遇……,故天下皆稱寬善與山傳神。」可見他之所以能畫出山的精神面貌和神采,而不是只描繪了表象,究其原因就是范寬讓自己完全融入山水間,「理通神會」,觀照自然與自身、天人合一,因此他能將山的真精神於筆下自然流露。

二、《溪山行旅圖》構圖特性

宋 范寬 溪山行旅圖 軸 205.5x103cm 詩塘 31x103cm

(一)、中峰鼎立,中軸巨碑式構圖

《溪山行旅圖》是故宮的鎮院之寶。畫面樸實、穩定,這些特質從他的構圖看的出來,比如他的構圖是中軸式、巨碑式構圖,本身就有中正平衡的效果,相當對襯、而且居中。

(二)、主山(遠景)占畫面2/3,且幾近滿幅

這幅畫的尺寸很有趣,206x103cm剛好是2:1。遠景山形圓渾,佔滿了畫面的2/3,遠山就是這幅畫的主角。他這種滿幅的效果,造成了永恆、穩定、包容的視覺感。

(三)、等比級數的比例造成視覺的跳躍

這幅畫還有著很獨特的構圖,前景、中景、遠景的比例剛好是1:3:9。等比級數的構圖比例,造成視覺的跳躍:一方面產生節奏感,另一方面也成就了中軸主山的巨大感。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效果?打個比方,我們看台北101大樓,如果遠距離看,我們並不會覺得它特別高,我們只會覺得它比其他地方高;但是,你一到台北101底部,你就知道它有多高了。

這幅畫也是如此,遠景主山墨色跟前景一樣重,又非常巨大,他的強度其實比前景的石塊還要強,直接打到你的眼前,這時你好像被迫站在山腳下,但很有趣的是,雖然你好像站在山腳下,但是你不是,這裡還有一個很虛靈的雲霧,你根本不知道他的距離有多遠;有修鍊的人就知道,范寬運用了「移念到眼前」的概念。

【提醒:上圖為GIF動圖,點擊可查看其動態】

三、《溪山行旅圖》筆墨技法特性

(一)、寫實與寫意-形神俱足

這幅畫雖然旨在將山的內在精神傳達出來,但一方面又很寫實,他將陝北高原特殊的地形地貌也充分表現出來了。

(二)、創「雨點皴」

他創立雨點皴,就是為了表達山石的堅硬,使山的形體跟質感俱足。

溪山行旅圖中的雨點皴

(三)、用筆雄強老硬、強韌堅實

畫中的用筆都非常剛硬,但又很有韌性、很堅實。不管皴法或是輪廓線,都非常的堅實,宛若工匠的鑿刻。

(四)、輪廓線內側留白

范寬在山石輪廓線內幾乎都留了一道白,一般的山水畫家很少這麼做的。外國人一直詬病中國畫沒有光影的處理,好像畫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意思隨便畫,其實不是的。我們畫西畫時,都會處理反光,范寬在山石輪廓線內的留白,就像是反光線一樣;有修鍊的人還能知道,在另外空間里,有些東西是自體微微發光,他這樣的表現也有那樣空間的感覺。范寬一方面處理了石塊間的距離感,一方面也傳達了這樣的意涵。

范寬 溪山行旅圖中水口的表現

四、密碼解讀-1:3:9代表何意?

(一)九層天乎?

中國人特別重視「九」這個數字,據說它是由龍形圖騰演變成文字,象徵著神秘與神聖。古代皇帝有「九五之尊」之稱,而帝王也喜用有「九」字的吉言,代表吉慶祥瑞,例如清朝雍正皇帝五十大壽時,就有「無量九尊」、「天保九如」、「禹貢九鼎」等物獻壽。

而中國的陰陽五行學說中,「九」是最大陽數,象徵著天,天有九層,九層天就是指天之極處。《黃帝內經素問》中也提到:「天地之數,始於一,終於九。」因此推論畫中1:3:9的比例很可能與宇宙結構、與天之極處十分相關。

(二)三段景代表三種層次,象徵人和宇宙的關係與宇宙的基本結構

因為有了1:3:9的比例關係,讓我們似乎看到了這幅畫中「人」和「天」的關係與脈絡,畫中清晰的展現三種層次:

1、前景-凡俗世界

北宋 范寬 溪山行旅圖軸(局部)

前景行旅二人在炎夏中打赤膊、扇扇子,四頭驢背駝重物、步履蹣跚。就好像塵俗的世界,人們有數不盡的包袱,放不下的執著,很忙碌又辛苦的生活著。畫中旅人前行的道路似乎寬廣,但卻永遠無法提升層次,而且看不到天,因為連抬頭的時間都沒有。現世的人們也一樣,在這個層次中你感覺很自由,好像可以任意做很多事,可是你卻可能發現日復一日,你彷彿永遠在同一個平面上無法提升。

【提醒:上圖為GIF動圖,點擊可查看其動態】

【提醒:上圖為高清大圖,在圖片上點擊可查看原大圖】

2、中景-好道、求道、修道的層次

如果仔細看,你會看到中景畫幅左方的樹叢後有一位穿著僧侶袍的求道者。而這名僧人要從畫幅的左方翻山越嶺,經過危橋,在道路隱晦、叢林密布中探求摸索,才能到達畫幅右方樹叢後的寺院。其實接觸過修鍊的人們都知道修鍊的困難,彷彿你一開始修鍊就要面對觸及你心靈的真正考驗。中景象徵著修鍊者辛苦以求道、以及一道被遮掩的、不明的求道之路。

(注意:一位僧人,一組商隊,僧人和商人的追求不同,就連走的方向也是相反的,這就形成了對比。)

(有了山水,一定要有行旅的人,否則只能叫《溪山圖》。這條小路是傾斜的——從技巧上看,是為了避免與中線垂直,從而避免構圖上的大忌。)

3、遠景-宇宙最高意志的主宰

(這種在畫面正中央構圖的方式很少見,可能是作者為了體現頂天立地所採用的嘗試;正中央巨大山體的右邊,有一道瀑布)

占畫面2/3的遠景主峰,是這幅畫中最獨特的部份。堅實渾圓的主山巨大無比,高聳入天之極處,這似乎表現著堅強的意志,象徵了宇宙最高意志的主宰,而一直恆常不變的注視著下方的生命。此外,山體兩側畫有流泉、飛瀑和煙嵐,似象徵著流動靈源;山頂密林於中景針葉林之上,除了畫出難以測量的高度,也傳達了極高無華的意涵。

如斧鑿般的雨點皴,鑿出山的實質與風骨,點點雨點,如細胞、如分子、如構成萬物的基本元素。畫家畫作時如雕刻工匠般,一點一點的,細心耐心但雄強的畫出,就如同修行一般,日復一日,勇猛精進。

畫面里的流水出口

圖右上角有一道瀑布:

(這道瀑布沒有那種要淹沒一切的磅礴,原因是這道深谷非常深,這道白線只是一道反光而已。並且這道白線是留白,不是畫的。)

(乾隆在判定兩幅溪山行旅圖時,將贗品定為了真跡,還在贗品上面題詩一首。)

(下圖是真跡:瀑布從高處流下會產生水霧,所以在畫面的三分之一處是漸變的。這層水霧也正好連接了前景與遠景)

遠景主山體旁直瀉而下的流泉,不斷流泄到中景,再奔入前景而越見寬廣,彷彿正說明著造物之恩如天降甘露,披及萬物。這道隱密深處的瀑布在畫中剛好位於寺廟的正上方,也就是暗示著「法源」、「道源」的流瀑與修行者的距離最為接近,傳達了「唯修鍊得聞天音」的訊息。另外,此唯一能夠與主山體連結的流瀑細弱的泉聲,又如同是感知生命來自何方的一道細微線索。

值得一提的是,這條通天之道既窄且幽微,山勢(道體)如此之高,平面距離又難以測量,且無路攀登,人如何上得去呢?

北宋 范寬《溪山行旅圖》

小結

《溪山行旅圖》或許是范寬心中的宇宙結構簡單示意圖。更重要的是這幅畫其實是在呼喚著所有的觀者--回歸與升華,而那也許正是你內心受到感動的真實原因。

地理攝影

---------------------------------------------------------------------------------------------

文化解謎之三:畫之道——怎樣欣賞國畫

轉載自:品嘗孤獨的博客

我先前遊歷龍脈時,曾在名山深處,拜訪過畫道中的世外異人,他帶著兩名童子在世外獨修。我與他們交遊過一段時日,我們一起談論畫之道,並從他們那一門中了解了畫道中的一些精妙部分。現在,我就將其中一些精妙之處向世人展示出來,讓世人大概了解一下畫之道,以免讓現代的一些偽藝術家將中華傳統國畫導入魔道,而走向末路。

  另外,以我所知,畫道並不止一門,有一些不同的門派在世外傳,他們中都有借畫修行的因素。而我知道的只是其中一門中的一些東西,並代表不了全部畫道。所以不能以我這篇所說的當作全部。而且記憶畢竟太久遠,不是這一世發生的,只是有一個痕迹,現在被打開,所以有些地方可能會有些出入,因此這篇只能當作是我個人對畫道的參悟,不代表全部。這篇文章只是起個拋磚引玉的作用,不要將我所說的當作是畫之全部內涵和絕對真理,那樣就會對後世社會起到干擾和局限作用。切記,謝謝!   這一篇請結合我的道悟自然系列中,關於藝術的四篇文章來看,將別有收穫。   我道悟自然系列中,用四篇論述了藝之道,因為藝對人類來說,真的很重要,在人類社會生活中,占的比重相當大,對人類社會道德的維持作用也是舉足輕重的,所以我文化解謎系列中,將根據具體的藝術再對神傳之藝進行解讀。這一篇解讀畫之道。   國畫主要是指山水畫,當然還包括人物畫,蟲鳥花草畫等,但山水畫最能通神,境界最高,最難看懂,所以此文我就主要以山水畫為例。另外國畫的手法上,還分為工筆畫,寫意畫,其實工筆畫已走入了西洋畫的模式,就像現代的中醫一樣,所以它不是純正的國畫祖脈傳承下來的,而是走入了旁脈,雖然它自五代時就有了,但我不欣賞。用它來寫實還可以,但用來寫意就不行,其表達的境界不高,意境太小,承載不了國畫的巨大內涵。   另外寫意,人們還分為大寫意和小寫意。其實我覺得沒有這個概念,寫意就是寫意,國畫本來就是寫意,只有境界高低之分,沒有大小之分。這只是凡人弄出來的概念。萬事都有一個度,超過了這個度就不行,就走了極端,入了魔道,特別是到了現代。我看到很多所謂大寫意的作品,完全就是魔道,神魂顛倒的,入了魔了,與現代派的那些東西差不多,和現代出現的那些個什麼抽象派類似吧。都是魔道。   古人講天人合一,我在道悟自然四篇中也都說過了,這就不多說。古代真正秉承畫道的畫家作畫前,先得沐浴更衣,焚香、禱告、齋戒,然後靜息打坐,慢慢入定,清心寡欲,與世無爭。先要達到慢慢忘記世間萬物,即忘物,然後再慢慢達到忘我的境界,將自己融為自然宇宙的一體,達到天人合一,這時就可以提筆作畫了。

  一般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以後,心特別純凈,沒有雜念,此時便與天上對應的神國世界連接上了,這根脈就接通了。過去基本都是修副元神的,達到這個狀態以後,天國世界的玄妙便會慢慢在畫家眼前展現,還未提筆,境像就已經完全展現在宣紙上了,畫家要做的,就是將紙上呈現的境像用純熟的筆墨表達出來。這同時,如果畫家的心發出純正的一念時,會引起了對應神國世界的振動,便會有相應的畫道之神,在畫家背後用神力相助,共同完成這幅神作,此畫便能通神。所以有很多畫家的作品創作出來以後,他自己對自己作品的真正內涵都不了解,因為並不是他創作的,只是神藉助了他的手將神意表達了出來。所以有一些傳世的畫作,連原作者都不知道其真正內涵,所以凡人更不可知。

【提醒:上圖為GIF動圖,點擊可查看其動態】

  以上是神作的誕生過程。下面就說說怎麼欣賞神作吧。古人留下來的傳世畫作非常多,但真正能稱得上神作的卻不算多,有很多資質平平的畫作,被不知欣賞的世人大大抬高了身價。而且還有很多糟粕的東西留了下來,也被後人當作藝術,評頭論足,附庸風雅。   對於傳世的畫作,我也幾乎沒有太多地欣賞過,而真正世外神人創作的畫作,凡人是看不到的。現然為了寫這篇文章,我就臨時從網上搜羅了一些古畫,將其中好一點的選出來,拿來與大家一起欣賞。因為是網上臨時搜的,所以境界不一定都很高,只用來作為例子,臨時解說。   山水畫故名思義,就是畫山水的。一般山為主,水為輔,所以其中山的比重很大。每幅成功的畫,都有脈。山水畫的脈,就是山脈,也就是龍脈。有時水佔主體的畫,其脈就是水脈。   我發上來的一些畫,在我的這個博客的相冊中,一共有12幅,都編了號,大家打開我的相冊,先把畫都下載下來,然後對照我的這篇文章來慢慢欣賞。   先看一下01至04這四幅畫,是不是每幅畫都有一條從上至下,延綿下來的山脈?尤其是前兩幅,這條脈非常地突出,這就是這幅畫的主脈。當然並不是所有的畫,主脈都這麼明顯突出,有些畫的主脈是半藏半露的,還有些畫的主脈是完全隱藏起來的,得欣賞者自己去感悟發現。篇幅有限,我不能所有畫都拿出來一一與大家欣賞,所以這裡只舉出較有代表性的一批畫作來說明,其它的就大家自己去甄別了。

(圖1左)(圖2右)

(圖3左)(圖4右)

  下面開始進入主題部分,分析一下國畫的精妙之處,同樣以這四幅畫為例:   先將畫定一下方位:畫的最上面部分,稱為畫的背後,即內涵、意境部分,畫的下面,稱為畫的前方,即現實部分。大家看到,山脈是由上面向下面延伸而來的,即是由畫的背後內涵部分延伸到現實中來的。山勢由上至下,是上大下小,上面險峻下面平緩,慢慢過度下來的。這是能量的流向。   我在《道悟自然,人與自然 二》中說過,龍脈是用來流通能量的,宇宙高層的能量通過龍脈流向自然人類,驅動自然的循環發展。這畫中的龍脈,亦是這樣。這畫有兩條線,一條是由上至下的,第二條是由下至上的,這兩條線在不同時空中獨立存在著,但在這畫中,兩條線卻是合一的,都投影在一起,投影到龍脈這根脈上,合為一體。   其實大家都知道,國畫是不講究比例和透視的,也不講究真實的光線和色彩表達,這與西洋畫有大大的不同。為什麼呢?因為我們這個世界是三維的,而國畫是超過三維空間的立體結構的,一幅高境界畫作,是同時展現多層時空的,就是說一幅畫作中同時表現出了許多個層疊的不同的時空世界,它們一個世界一個層面,許多不同的層面交疊起來,然後投影到平面的宣紙上,與現實世界重合為一體形成國畫。所以國畫中有很多不符合現實的地方,也不講究比例和透視,因為講究了精確的比例和透視,就表達的是我們這個三維世界,而無法表達出其背後隱涵的多層時空世界。而西洋畫完全是寫實的,講究以假亂真,表現的是我們這個單一的三維現實世界,沒有背後內涵,所以它講究精確的比例和透視,以及光線色彩等效果。   我們眼睛能看到的就是平面宣紙上的畫,而背後層層疊疊的多層時空世界,就是隱藏著的畫的內涵,畫的意境部分,它們其實都通過平面的畫表現了出來,但得靠欣賞者自己去觀摩品悟,用慧眼去洞析。這就像是我們用眼睛看電腦三維畫一樣,可能有很多人看過電腦三維畫,有的人很輕易就從平面畫中看到了隱藏著的立體影像,覺得很驚奇,而有的人看得都成了鬥雞眼了,也看不出裡面隱藏的三維影像。   現在再回到這四幅畫中,分析一下這兩條線。先說第一條線:第一條線是由上至下的,就是由背後內涵部分延伸到現實部分的,它是延著龍脈走下來的。龍脈中流通著能量,這畫中的脈亦是如此。畫的最上面是主峰,主峰的背後是若隱若現的淡淡的,重重疊疊的山巒,這些山巒慢慢地淡出,最後消失在畫的背後,消失在看不見的畫外。   這山巒消失的畫外部分是什麼?   是仙界!即神的世界,佛的世界,道的福地,奇門的洞天。或層層的天界,或西方的天國世界,東方的極樂世界,琉璃世界,蓮花世界……   神的世界是用人類的筆無法畫出來的。因為沒辦法畫,畫出來,即使畫得再美,也是人類的世界,而不是神的世界。就像將一個大缸裝進一個小缸中一樣,無論你怎麼努力都裝不進去,不是同一個容量,不可同日而語。那怎麼辦?怎樣才能用人的畫筆將無比美好的,高境界的神界表達出來?那就是投影,引申。將神界作為內涵,投影到現實世界中來,投影到平面的畫中,引申到背後的層層內涵之中,讓不同境界的欣賞者自己去品悟,用慧眼去看破。

心理學圖片:是真實世界還是拼圖裡的?

畫家的境界越高,所表達出來的背後內涵就越深,背後引申的神界層次就越高,越美,能量場就越大! 也就是說畫的最上面,超過了畫面,消失在宣紙外面的地方,其實不是空的,那裡其實是隱含著神界的。前面說,畫的脈中,是流通著能量的。而這條畫脈是由上而下延伸下來的,那麼這畫脈中的能量來源於哪裡?肯定來源於神界。   神界的能量從畫上方延著龍脈,綿延而下,一直流通到畫的下部,流向欣賞者。如果你能欣賞到這一點時,你盯著畫慢慢欣賞,融入畫中,是不是能感覺到有一股能量從畫中流向體內?或心中有一種冥冥的感動?   當然,我貼出的這些畫,境界不一定都高,而且也只是盜版的小圖,不能讓欣賞者身臨其境,能量沒那麼強。如果有人能有幸欣賞到原畫,那感覺肯定是不一樣,會感覺能量場很強。   再說一下畫的下部。畫的下部一般畫的都是樹木房屋,或有人煙、溪流、道路,動物等,紛紛繁繁。看到這些景緻,一般都會聯想到紛繁的人世,聯想到現實世界。是的,畫的下部就是現實世界,現實的人類社會。   而畫的下部,超過畫面宣紙的部分,再延伸下來是什麼?再延伸下來就是我們這個人類社會,就是站在畫下面正在賞畫的您。一下子又從仙界回到了現實,真是神遊啊。身在畫外,神在畫內。身在現實,而神在仙界,小小一幅畫,多麼美妙,多麼玄奧。   也就是說,第一條線,是從仙界到現實。高層神界的能量,慢慢延著畫中的龍脈,流向現實,最後流向欣賞者體內,產生一種冥冥的感動,一種內心的共鳴與震撼。這就是畫的境界和能量。這幅畫中的龍脈,就將畫外的欣賞者,與畫內背後隱涵的仙界聯通起來了,形成了一個循環,形成一根脈。也就是這幅畫,就如同一個橋樑,一個時空隧道一樣,將欣賞者所在的現實世界與畫背後隱涵的神界聯接了起來。   我在《文化解謎 一,尋找夢與現實的介面》中,說到過一個夢,我夢見自己來到了一座深山的古屋中,看到一幅畫,這幅畫境界非常高,散發出強大的能量,我走到畫前,這畫中流出的強大能量就將我吸了進去,吸進了另外一個完全不同的神國世界中,這幅畫就如同一個時空之門一樣。可能很多人不解,其實道理就是這樣。

敦煌壁畫,西夏,榆林窟3窟西壁北側-文殊變相(上半部分局部):

一道光芒從門中射出,眾神循著一道長虹直上山巔:

敦煌壁畫,西夏,榆林窟3窟西壁北側-文殊變相圖

  然後,再說第二條線。第二條線是逆著第一條線的。也就是說第二條線是由下至上的,延著龍脈逆脈而上的。張三丰有句話,「順則人,逆則仙,只在其中顛倒顛。」

【說明:張三丰原話是「順為凡,逆為仙,只在中間顛倒顛。」出自:無根樹道情二十四首,張三丰先生全集卷四;詳情可見另一篇文章:

遙遠經典 近在眼前:張三丰詩詞【3】(全集卷四)【附:高僧凌空打坐實拍、24節氣動態字、武當修真三圖】?

zhuanlan.zhihu.com
圖標

  那第二條線,就是修行之路,修行之脈。修行是從凡人起步的,從紛擾繁雜的凡人社會脫穎而出,然後一路艱辛,跌跌爬爬,一關一難,一個山頭,一個峽谷地慢慢爬過,最後爬上最高處的最頂峰,成就仙果,回到仙界。這在某種意義上說,也是畫家對自己修行之路、人生之路的體悟和寫照。這一條路艱難,但又無限美妙,因為每爬過一個山頭,總有無限的風光在前面,這是俗人永遠也無法領略的。   這兩條線,在畫中投影在一起,與龍脈為一體。不管從上往下,還是從下往上,都有不同領略,不同體悟,不同的心境,不同的風景,但內涵卻是一樣的。有時看到一幅神作,能靜靜坐在畫前看一天,那真是相看兩不厭,我自巋然不動,而神騖十方八極,越看越美妙。無限的風光,深遠的意境,如果沒有一雙慧眼,沒有一定境界,是很難欣賞得了的。   上面說了,畫面上面龍脈源頭的背後,即是畫的內涵部分。那怎麼看出不同畫面的不同內涵?是不是所有畫作背後隱含的神界都是一樣的?都是同一個神界,同一個內涵?   回答肯定不是的。如果是這樣,那隻用畫一幅畫就行了,不用再畫其它畫了。也就是說,所有的畫,背後引申的都不是同一個神界。其背後隱涵的神界都不是一樣的。所以每幅畫所表達的內涵都是不同的。

圖5

圖6

圖7

圖8

圖9(左)圖10(右)

大家再看一下,05至10,這六幅畫。去品悟甄別一下,看各自隱含的神界是什麼。   神的世界,有佛的世界,有道的福地,有奇門的洞天等等等等,在我們這個小小法界之內,就有無窮無盡的無數高層美妙的神國世界,比如我們人類所知的天國世界,蓮花世界,琉璃世界,極樂世界,大梵世界等等。越往高層越美好,越玄妙,直至無窮無盡的宇宙之上。而法界,也只是上層宇宙中的一顆灰塵而已,在法界之外的更更高層神國世界,亦是無窮無盡,無限美妙……語言到了極限也無法描述,所以就不說了。   那這些隱含的神國世界,怎麼從畫面看出來呢?這些,要從畫面的龍脈山形山勢等來看。平先生說過應靈,高層的生命,天上的神,在人間都有對應體,也就是應靈。這些應靈有些能化為生靈異獸,有些是物質。而凡界的不同的山也是與天上不同的神界相對應的,並且不同的山峰都有不同的對應形象。這些一般人是看不出來的,得到了一定境界,天目開到了很高層次了,才能洞穿我們這個時空,看到其對應的本源。也就是說不同的山形和山勢龍脈等,是與不同的神界對應的,聯接到不同的神界。也就是說不同的山勢龍脈,表達著不同的內涵意境,隱涵著不同的神界。這些得靠欣賞者,自己去體悟,用慧眼洞析。這些也無法用語言去表達出來,所以我文中不能具體與大家講出來,只能將這個意思點出來,讓大家自己去看。   我總結了一個規律,可以給大家。就是佛的世界是奇秀的,道的福地是奇峻的,奇門的洞天是奇異的。另外還有真魔的世界,日本修魔道的比較多,這裡就不多說了。我這總結出的只是一般的規律,並不是所有都適用,所以只能是個大概參考,大家得靠自己去一一體悟。   另外反過來,不同的神國世界,它對應的修行之路也是不同的。所以不同的法門,修行的方式都不同,成就的世界果位也不同。所以不同的山形龍脈,往高層去,對應不同的神國世界,反過來,代表的修行之路也不同。一正一反,都可從山形龍脈看出來。所以山水畫的脈是最關鍵。

圖11

圖12

另外我再發兩幅畫來,讓大家大概形象地了解一下不同的山形對應不同的形象。這兩幅畫只是比喻,為了讓人能看懂而作的表面形象化比喻而已,真實的對應可不是這樣的。大家看一下11這幅,它最上面的那個山峰像不像一隻頭朝上,尾朝下的猛虎?比較有氣勢和力度。12這幅,它最上面的那個主峰,像不像一個長鬍子神仙?是的,很像。這只是比喻,為了讓大家知道不同的山勢有不同的對應形象。這個對應形象,其實並不是像這兩幅畫這樣,從表面上畫出來,讓人肉眼一眼看出。真正的對應形象,是得透過表面,看到它的神,它的氣,才能看到其對應形象的。這兩幅畫中的兩個山峰,其實它真實對應的形象並不就是猛虎和長鬍子神仙,只是它們外表象而已,這裡就用來作個比喻,讓人了解這個意思。   另外,國畫還有蟲鳥花草畫,和人物畫等。這與山水畫的欣賞方式又不同,但基本套路是相同的。人物,蟲鳥花草畫等,得看畫傳不傳神,得畫出人物的神韻,通過筆墨表達出來。就是畫物得畫出它的氣,它的神來,這在道悟自然中有說,簡單概括就是:畫佛要畫心,畫道要畫骨,奇門要畫奇,畫人畫物要畫氣,畫面要貫神。其它就不多說了。   另外,欣賞國畫,還有一個基本功的問題,它也是國畫欣賞的一個重要的因素。這就是從畫的構圖,筆法和墨趣等方面,看出畫家的功底來。一個功底深厚的畫家,畫法純熟,構圖和諧,墨趣濃厚。這一般人都能看出來,所以這也不多說了。謝謝大家。

-----------------------------------------------------------------------------------------------

美國《生活》雜誌將范寬評為上一千年對人類最有影響的百大人物第59位,

《溪山行旅圖》為什麼是宋畫第一?

范寬更是宋畫里的大師級人物。他被美國評為「對人類最有影響的百大人物」第59位,曹雪芹和居里夫人都排在他之後。他的《溪山行旅圖》現藏於台北故宮,被喻為宋代繪畫「神品」。

山水畫在宋朝達到頂峰,范寬更是宋畫里的大師級人物。他被美國評為「對人類最有影響的百大人物」第59位,曹雪芹和居里夫人都排在他之後。他的《溪山行旅圖》現藏於台北故宮,被喻為宋代繪畫「神品」。

董其昌評價《溪山行旅圖》為「宋畫第一」。首先要判斷是否為真跡,這點不得不防,自古以來造假、販假的層出不窮。

這些印章都不能證實就是范寬真跡,只能證明流轉的歷史。直到李霖燦先生在樹叢處有「范寬」二字才確定是真跡無疑,此畫是世界上唯一一幅有范寬簽名版國畫。

這倆個字隱蔽的極好,和樹叢融合一體,很難被發現,可能還有人要問,難道這簽名不能造假?仔細看:1.簽名的墨色不是後添,2.原絹有一條裂縫,簽名隨裂縫走勢變形,3.小巧隱蔽的簽名是當時的風尚。

宋 范寬 溪山行旅圖(局部)右上有「范寬」款

1958年8月5日,台北故宮博物院的李霖燦在觀賞此畫時在右下角的闊葉樹林間發現「范寬」二字簽款

最令人稱奇的是這幅作於千年前的畫,竟然在千年後的1958年被人發現。畫幅右角樹陰有「范寬」二字款。高山聳立,老樹密布,「范寬」二字卻如此渺小。這是因為他真正懂得自然的偉大,才會感到自身的渺小,對自然充滿敬畏之心。

關於這幅傳世作品的地位,董其昌評價《溪山行旅圖》為「宋畫第一」。徐悲鴻也曾這樣說:「中國所有之寶故宮有二,吾所最傾倒者,則為范中立《溪山行旅圖》。大氣磅礴,沉雄高古,成辟易萬人之作。」可見雖然范寬所傳作品不多,但他的影響卻傳承了千年,經久不衰。

  范寬藝術造詣得益於什麼?

  畫境即是心境,也是畫者的藝術境界。如果范寬像現代人,長期生活在在鋼筋水泥鑄造的繁華喧囂的大都市,每天看到的是滾滾人流、車水馬龍,接觸的是金錢的誘惑以及浮躁的氣息,怎會靜下心來,刻苦修鍊?

  范大師當年又是在哪裡生活?他生活的環境又是怎樣的?

  史料記載,范寬是陝西華原人(今陝西耀州區),如今為耀州「一聖四傑」的一傑。他早年師從荊浩、李成,後來他覺悟到應當重視對自然山川景物的觀察、體驗,因而長期生活于山中,觀覽雲煙慘淡風月陰霽的微妙變化,對景造意,將崇山峻岭的雄強氣勢、老樹密林的荒寒景色,生動地現於筆下。

  耀州的山水哺育了他,他晚年又隱居在這一帶山中,與山為伴,處寺廟行旅之間。

  耀州北依喬山山脈,南接關中平原。境內可謂是萬頃林海、青翠欲滴,崇山峻岭、雲霧繚繞,山中泉、溪、瀑、潭、湖、河等水景形態多樣,有山泉、小溪隨處可見,山水相依,秀麗異常,天然溶洞,鐘乳石形態各異,奇秀無比。

范寬的作品多以故鄉耀州關中一帶真山真水為描寫對象

  華原(今耀州)的地貌特徵真正是土中有石,石中有土,多為土石不分。正是當地特有的土崖斷層的危裂感受加之聳立直挺、林木雜生、小溪懸流的直覺,造就出范寬落筆雄健凝鍊,能用「雨點」「豆瓣」「刮、釘頭」皴布列山石正面、起伏更見狀勢,山頂置密林,水邊置大石,屋宇籠染黑色,畫出了秦隴間峰戀雄渾,嚴峻逼人的景象。

  畫上的大山巍然矗立,渾厚壯觀,具有壓頂逼人的氣勢。他畫山石落筆雄健老硬,以短而有力的筆觸(被後人稱為雨點皴),畫出岩石的形貌質感。「寫山真骨」「與山傳神」,自為一家是華原地貌特徵凝練的最終成果。

范寬強調師法自然的同時,突出獨創,而不是拘於師承某家

  范寬的名作甚豐,宋徽宗在御府就珍藏五十八幅。這位「華原氣格」的巨匠在北宋時已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山水畫大師了。

每個人都有自己心中的山,有自己定義的山頂。我想,自己走在山路的什麼地方只有自己最清楚。路漫漫其修遠兮,吾當上下而求索。

【提醒:上圖為GIF動圖,點擊可查看其動態】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