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時全天候營業,這是著名的日本最大連鎖便利店品牌7-11一直堅持的營業模式,更是便利店相較於其他零售業態最大的優勢與特色。但是由於人手不足、店鋪飽和等原因,現在在日本,這種十分依賴人力的經營模式越來越難以為繼,因此7-11公司正在考慮是否仍然堅持24小時營業的原則。7-11之所以叫7-11,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成立之初其營業時間是從早上7點至晚上11點。後來為了滿足消費者的隨時購物需求,又改成了“24小時全天候營業”的模式。

人們擔憂的是,7-11公司自1975年堅持至今的24小時營業制一旦就此取消,可能會使日本便利店行業跟風縮短營業時間,從而在便利性上大打折扣,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那麼,非24小時營業的便利店還叫便利店嗎?

面臨諸多困擾,日本7 新聞 第1張

7-11要放棄24小時營業制嗎

4月初,7-11集團總部對外宣佈,其旗下負責運營便利店業務的日本子公司7-11正式換帥,執着於“全天候營業”的社長古屋一樹將卸任。此次人事調整也被外界解讀為“放棄24小時營業制”已經被7-11公司高層列入可考慮的選項。

實際上,從3月中旬起,7-11公司已經在其位於東京、千葉等地的10家直營店鋪中進行縮短營業時間的試驗,營業時間恢復到了成立初期的早上7時至晚上11時。雖然官方宣稱“至少需要數月時間才能最終決定是否推廣這一模式”,但此舉依舊引發了日本民眾的熱議。

在日本,便利店作為具有社會服務屬性的民生設施,除了零售業務外,還承載着快遞、銀行、行政繳費等多項公共職能。因此,便利店縮短營業時間肯定會給消費者帶來不便。

同時,有機構統計,目前日本便利店的店均日營業額在63萬日元左右(約合人民幣3.8萬元),其中有三成來自深夜時段。不僅如此,商品的接貨、補貨、理貨都需要在夜間完成。

有分析指出,7-11公司採取這樣的措施可能會帶動其他外食產業跟進修正24小時營業模式。

日本東麗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永井知美指出,雖然24小時營業制能帶來巨大的收益,但勞動力嚴重不足已經讓這個制度到了無法維持的邊緣。如何找到營業時間與收益之間的平衡,是便利店行業今後面臨的最大課題。

實際上,便利店行業的處境只是整個日本社會“用工荒”的一個縮影。有調查機構預測,到2030年,日本勞動力缺口將擴大至644萬,遍佈各行各業。為應對這一局面,日本政府從今年4月起增設新的簽證種類,計劃在未來五年引進約35萬人次的外國勞動力,填補用人缺口,維持社會的正常運轉。

全面取消並不能一蹴而就

據日本經濟新聞社報道,日本7-11公司通過連鎖經營的模式擴展店鋪,加盟店和總部共同分享店鋪的毛利潤(營業收入減去商品成本)。雖然利潤的分配因合約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但7-11集團總部可以拿到毛利潤的40%至60%左右,加盟店則僅靠剩下的毛利承擔人力等成本。

在這一機制下,7-11集團總部的收入不會直接受到人力成本上升的影響,可對加盟店來說,如果營業收入沒有增長而人力成本卻增加了,那麼加盟店的利潤就會持續減少。因此,加盟店要求總部縮減營業時間的呼聲越來越高。

從集團總部的角度來看,縮短營業時間將直接導致店鋪營業收入和自身獲得的毛利減少。而依照合約,加盟店原則上無權選擇縮短營業時間。報道稱,加盟店的數量佔日本2萬多家7-11店的98%。

此前,大阪府東大阪市的一家分店負責人以人手不足為由不再徹夜營業,結果被7-11集團總部要求解除合作協議,並被要求支付1700萬日元(約合102萬元人民幣)的違約金。這一事件引起加盟者的抗議,他們組成了加盟店聯盟,要求7-11集團總部修改24小時的營業原則,不過被拒絕了。

然而不久之後,7-11集團總部又突然宣佈,為應對高齡化及人口減少的社會結構改變,將進行縮短營業時間的試驗,也算是對加盟店主要求的一種反應。除此之外,還下調了1%的加盟費。但加盟店負責人認為,比起人工成本上升帶來的壓力,授權費用的減少幅度幾乎不值得一提。

目前來看,“全天候營業”模式也不是輕易說取消就能取消的。因為7-11公司以標準化連鎖機制經營,配合的廠商也多以24小時的工作制運轉,比如每天早上出售的便當等早餐就涉及深夜配送的物流以及便當的供應商。如果7-11公司取消24小時營業制,那麼包括供應商在內的所有關聯方都需要大幅度調整工作機制。此外,取消深夜營業也許會緩解人力成本加大帶來的問題,但營收的減少也可能會超出預期。

日本商超面臨多重困擾

據報道,除了7-11公司以外,日本其他便利店巨頭也遇到過類似情況。這些便利店總體上能保證24小時營業時間,但也經常收到一些加盟店由於人手不足希望削減營業時間的報告。

高齡化及人口減少帶來的社會問題使日本商超面臨困局,不僅僱員難找,甚至連加盟店老闆都不一定能撐得下去。以7-11公司為首的日本商超,未來不管是繼續堅持“全天候營業”的模式,還是探索新的模式,都是一個難題。

與此同時,日本商超還面臨著店鋪數量飽和的問題。全家便利店(Family Mart)的社長高柳浩二表示,從服務和客流量來說,便利店可能還有發展空間,但是純就店鋪數量而言,目前日本大概約有近6萬家連鎖便利店,這一數字應該差不多已經到了一個臨界點。

《經濟學人》指出了日本商超面臨的“內憂外患”:

第一,同業競爭激烈。在店鋪數量幾近飽和的狀態下,日本商超三大巨頭仍沒有停下開店的腳步,只是各自的策略不同:7-11公司選擇通過區域密集型方式佈局,全家便利店通過並購進行擴張,羅森公司(LAWSON)則最早把店鋪開遍日本47個都道府縣。目前,7-11公司、全家便利店和羅森公司在日本國內的市場佔有率已經超過九成。但在人口呈負增長、新店持續增開的情況下,店鋪的營業額與去年同期相比已有所下滑。

第二,電商和商超搶佔“最後一公里”。雖然到目前為止商超的主力產品——生鮮和罐裝飲料還沒有太多的競爭者,但在便利性上的競爭對手早已出現。消費者在移動端下單,甚至可能會比去商超更便利。商超雖然在現階段起着“最後一公里”的作用,能方便消費者取件,但終究只消化了全國5%的宅配量。隨着物流業開始廣設宅配箱,將來消費者在就近的宅配箱就能取到貨物,這或許會間接影響到便利店的服務功能。

第三,葯妝搶佔銀發市場。看準超高齡社會下越來越多老人需要更方便的葯品拿取服務,很多商超紛紛入股小型連鎖葯店,開出商超+葯店的店鋪。不過,因為對相同商機的認可,大型連鎖葯店也開始走出城市、佈局郊區,它們不僅會提供葯劑師上門服務,而且其店鋪所售的日用品和食品甚至比商超還要便宜,這勢必會進一步侵蝕便利店的市場佔有率。

人工智能也非靈丹妙藥

日本7-11母公司、Seven &I 控股社長井阪隆一在4月初透露,7-11公司今年將把重心從“開店”轉移至“強化既有店鋪”上。在7-11公司的計劃中,今年僅預計新開850家店鋪,這一數字相比去年大幅度減少了500家;此外,還將更多地投資現有店鋪,發展自助結賬技術。

盡管大刀闊斧減少開店數量並將投資發展自助結賬技術,但與全家便利店和羅森公司相比,7-11公司在人工智能方面還是明顯晚了一步。

全家便利店與松下(Panasonic)合作的智慧商超,已於4月2日正式登場。這家次世代商超內採用了大量物聯網(IoT)與人工智能(AI)技術,包括能夠自動變換價格的電子價格標簽、人臉辨識結賬等各種節省人力、低成本的自動化技術。

羅森公司更是日本連鎖商超中最積極擁抱自動化技術的。早在2016年底,它就開始與松下合作,試行採用自動結賬功能的智慧商超技術,一步步朝着無人商店的目標邁進。在去年10月舉辦的日本電子高新科技展(CEATEC)上,羅森公司展示了虛擬店員協助待客、透過射頻識別技術(RFID)實現自動結賬以及懂得煎鍋貼的機械手臂等技術。羅森公司計劃從今年7月開始,在部分店鋪的深夜時段試行這些技術,以緩解人力不足與工作時長過長的問題。

不過也不是發展了自助結賬技術就能萬事大吉了。有分析指出,單就“無人結賬”這件事而言,對消費者所能創造的價值其實非常有限,且成本不見得比人工結賬低。除非應用此技術的店鋪非常大、客流量非常多,才能大幅度縮短結賬時間,實現該技術的應有價值。

而要把這種技術普及應用到街道邊相對封閉的便利店,那麼不僅成本沒有下降,反而會因為使用大量新技術而導致成本的上升。況且,無人便利店也並不是真的不需要員工,依舊需要有人來理貨與上架補貨,只是櫃臺沒有人而已。而對消費者來說,除了櫃臺採取無人結賬的方式之外,整體消費體驗並沒有太大差異。

當“無人結賬”這種模式使零售商的成本不降反升,對消費者的體驗也沒有明顯改善時,人們不禁要問,這種被看作未來零售業趨勢之一的技術到底該用在哪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