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之所以被秦昭襄王賜死,表面上看起來是范雎出於自身利益考量,向秦昭襄王進讒,最終導致白起被殺。但是,細想想,秦昭襄王何等睿智之人?豈會僅僅因為范雎之言就稀里糊塗地處決了這麼一位戰功赫赫的「國之柱石」?說到底,白起之所以被賜死,還是秦昭襄王要他死,不是嗎?如果秦昭襄王不想要白起死,任憑范雎三寸不爛之舌可以把死人說活,也純屬徒勞。那麼,為什麼秦昭襄王想要白起的命呢?

首先是因為白起不聽用了!白起以軍功起家,他之所以能夠在秦國為將三十載,最大的原因就是他太能打了!對魏、對楚、對趙,接連作戰,幾乎是所向披靡,打得這些所謂大國滿地找牙、聞白起色變。有人統計過白起的戰績,白起一生殲敵近百萬!單對趙長平一役,白起就坑死了趙國降卒四十萬,說白起是「戰爭屠夫」並不為過。換句話說,白起就是為戰爭而生的,他對秦國唯一的作用就是作戰。

長平之役時,白起本欲一舉滅趙,范雎擔心白起滅趙後會影響到自身地位,於是以「秦軍疲憊,急需修養」為由,力軟秦昭襄王接受趙國割地求和。或許秦昭襄王也擔心白起滅趙後會憑藉巨大的軍功形成尾大不掉之勢。於是,採納了范雎的意見,停戰納降。為此,白起頗為不悅,歸國之後便「病」了,開始養病。如果是白起沒病,那倒也未必,畢竟久經沙場、戰傷難免,但起碼應該不是什麼要命的病。個人認為,心病、託病甩臉子的成分居多。

在修整不久後,秦軍再次攻趙。但是,白起以「病」為由,拒絕領軍出戰。秦昭襄王不得已,只得改派他人。誰料想,秦軍遇到了趙軍激烈的抵抗,久攻不下。楚國、魏國見領軍者不時白起、且秦軍攻趙久攻不下,於是趁火打劫、橫插一杠子。秦軍遭遇兩面夾攻,大敗。這時候,秦昭襄王再次敦促白起出山,可白起依舊以「病」為由,拒絕領軍出戰。數月之後,秦軍慘敗,在秦昭襄王下了死命令之後,白起才很不情願地動身啟程、前往戰場。而白起被秦昭襄王賜死,就是動身啟程之後不久。那麼,秦昭襄王為什麼如此呢?很簡單,白起不想打仗了。白起對秦國而言,唯一的作用就是作戰,除了打仗,別無他用。可這個時候,白起卻不願打仗了。那麼,對秦昭襄王而言他還有什麼用?一旦白起閑出反心或者為他國所用,對秦國而言是有著嚴重威脅的。與其如此,倒不如先下手為強,免除不必要的麻煩。

其次,白起之所以被發掘、重用,和一個人有著密切的關係,他就是秦昭襄王的親娘舅——穰侯魏冉。白起與魏冉關係密切,正是魏冉這個伯樂給了白起充分發揮的舞台。換句話說,白起是秦昭襄王老娘宣太后與娘舅穰侯魏冉的嫡系。而白起尥蹶子、甩臉子的當口是什麼時侯?秦昭襄王剛剛在范雎的協助下驅逐娘舅、兄弟等所謂「四貴」,讓替自己做了四十年主的老娘宣太后「光榮退休」之後不久。那麼問題就來了,白起此舉讓秦昭襄王怎麼想?「我老娘、老舅退休了,我還用得動您白大爺嗎?很明顯,現在我已經不太用得動了!既然用不動,還留著你幹嘛?等你造反嗎?」秦昭襄王之所以賜死白起,不能說和宣太后、魏冉沒有一點兒關係,這裡面多少事有聯繫的。如果白起夾起尾巴做人,主動向秦昭襄王示好、遞上投名狀,或許也就得以善終了,畢竟白起的戰術造詣整個戰國時期能夠企及的人也並不多,留著還是有大用的。只可惜,白起的性格決定了他的命運,白起不僅沒有主動投靠,還甩死了臉子、擺起了老資格,甚至揚言:秦昭襄王若聽他言,不至有後來秦軍的慘敗,這就明顯是在作死了……

再其次,白起的人緣比較差。諸葛亮曾經評價白起:「長於攻取,不可以廣眾。」這話說得比較客氣了,實際上什麼意思?白起雖然很能打,人緣卻不咋地!而這一點也註定了白起的命運。宣太后、秦昭襄王重用白起時,其他人自然是只能忍受白起的臭脾氣。可是,秦昭襄王想動白起了,其他人還會那麼安分嗎?不破鼓眾人錘就已經謝天謝地了,幾乎沒有一個人站出來替白起說話。同時,由於白起人緣不行,幾乎沒有形成自己的私人勢力或者說是黨羽,秦昭襄王賜死白起時,多少也有那麼點兒有恃無恐,這也是秦昭襄王敢直接賜死白起的原因之一。而范雎恰恰是吃准了這一點,也是吃准了秦昭襄王的心思,才提出了殺白起的建議。伴君如伴虎,范雎何等聰明?如果秦昭襄王不想動白起,他怎麼可能出這個頭?即便和白起私怨再深,也不可能。說白了,范雎的目的雖然不純正,但也的確是在替秦昭襄王出頭,並不完全是出於私人利益,這一點我們還是要搞清楚的。

綜上所述,實際上想要白起死的還是秦昭襄王,范雎與白起的矛盾與之相比算不得什麼大問題。范雎實際上就是充當了秦昭襄王殺人的一把槍而已。當然,順帶著范雎也達到了自己的目的,雙贏。倒霉的只有白起,一代「戰神」就此謝幕……


諸葛亮對殺神白起有句評價很到位,白起長於攻取,不可以廣眾,一語道破天機,白起雖然善於攻城略地,但是他不善於凝聚人心。白起不僅沒能凝聚普通大眾的心,他還不懂君王的心啊,白起的悲劇,就源於他的性格!

神擋殺神佛擋殺佛,屬於殺神白起的戰國37年

公元294年,出生關西的白起,在韓國的新城外,白起第一次亮出了自己的利劍,開始了他37年戰無不勝的傳奇之路。以左庶長身份指揮軍隊的白起在新城首戰告捷,初步展示了自己的軍事才華。

隨著新城被秦軍攻下,韓國為奪回新城,聯合魏國集結24萬大軍聚集在伊闕現洛陽龍門,圍攻白起,面對兩倍於己的對手,白起利用韓魏兩軍各存私心的唯一的破綻,先繞道魏軍背後突襲,在掉轉頭全殲韓軍,對他們各個擊破,殲滅韓魏聯軍24萬人,以少敵多取得大勝。

隨後白起揮師南下攻楚,白起又水淹楚軍十萬餘人,逼得楚王棄國都南逃,白起也因赫赫戰功被封為武安君,以武安民。

之後的長平之戰,秦趙兩國生死大戰,參戰兵力共計百萬餘人,可以說誰贏了此戰,誰就能奪得一統天下的先機,趙國派出了老將廉頗,老將廉頗經驗老道,直到秦軍遠道而來求勝心切,自己就堅壁清野,三年不出戰,迫使秦軍陷入僵持,無可奈何的秦國人利用反間計,使得趙王派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替換隻守不攻的廉頗。但是只會 紙上談兵不懂臨陣應變的趙括那是身經百戰的白起的對手,趙括作戰失敗,被秦軍射殺,40萬趙兵投降,但是有沒有那麼多糧食養活如此多俘虜,養又養不起,又不敢放回去,

在電影投名狀里有句話,這40萬人拿起武器就是兵,沒有更多的糧食和人力看管俘虜,如果戰場倒戈更為致命。

於是白起義無反顧的坑殺了這40萬降兵,獲得了殺神之稱

長平之戰使白起達到了名聲中最巔峰,這在論功行賞的秦國,立下如此大功,已經到達無法賞賜的地步了,即是把秦王位讓給他都不足以表彰其功績。

然而此時的白起卻因趙王的反間計與秦王產生了嫌隙

白起:秦王你不懂戰爭! 秦王:白起你不懂我! 互相猜忌引發悲劇結局

長平之戰後,是秦國滅趙的最好時機,白起希望能乘勝追擊,一舉攻下趙國首都邯鄲,但是此時的趙王也想到了反間計,趙王委託說客帶上厚禮去拜訪秦相范雎,激起范雎嫉妒之心,范雎勸秦昭王和談,這令白起大失所望,君臣嫌隙初起。

一年後,趙國將許諾送給秦國的6座城池送給了齊國,引得秦昭王大怒,發兵攻趙,此時的趙國勵精圖治,已經從重創中喘息過來,再加上籠絡5國,合縱抗秦,白起此時認為,秦國雖長平大勝,但自己也折損過半,加上國內空虛,遠征趙國,趙國以逸待勞,五國聯軍裡應外合,攻趙必敗!秦昭王不聽,強行派兵,果然被趙楚魏三國夾擊。白起不免自鳴得意,被昭王得知,昭王惱羞成怒,派國相親自請白起出山,白起偏不從命!

一代名將,不為王所用,比為王所棄!白起被奪官削巨爵,最後被秦昭王刺死!

昭王明知必敗仍強令其出征,這根本不是對白起軍事能力的考驗,而是對他是否聽命的檢測,白起卻執拗的抗命,看不懂秦昭王的心,於是悲劇釀成,一代名將白起沒能善終!


白起被賜死一方面是自身原因,另一方面是秦國廟堂原因。

白起無疑是個卓越的軍事家,但卻不懂政治,不懂與廟堂斡旋。這也使他在於昭襄王意見不一致時,他仍堅持自己主張,稱病不出。其後秦國沒聽他的意見被趙國大敗,白起稱都是沒有聽自己的意見。對於任何一個帝王來說,聽到這種言論無疑都是對自己權威的挑戰,況且還是功高震主的殺神白起,這也導致了其後被賜死的結局。

另一方面昭襄王在位四十幾年,在母親宣太后和舅舅魏冉掌權下不僅沒有消沉,反而一直蓄積薄發,可見其心智和毅力非常人所比。雖然白起的功勞確實很大,但在昭襄王看來已經到了無法自己擺布的地步,對自己的權威起到了威脅,對於一個連自己母親和舅舅都能下手的人來說,白起又有什麼不能殺的。

綜上來看,白起的死是必然因素。從無敗績的殺神敗給了廟堂,也直接導致了自己身死。

歡迎大家共同交流探討~


司馬遷說過,人固有一死,或輕若鴻毛,或重若泰山。

我們從歷史上看,有些歷史上的功臣名將在轟轟烈烈的建立了不世之功以後邊稀里糊塗的死了。死的莫名其妙,對於死者來說,匹夫無罪,懷璧其罪。他們的那些豐功偉績就是最大罪狀。

如果說起古代最有名的武將,白起可能不會拔得頭籌,但是要論殺人最多的武將,那白起絕對的當之無愧。一生征戰都是大集團軍作戰,全無敗績,根據史料記載,粗略的統計,死在白起手下的人數不下百萬。

百萬人放在現在看來,都不是一個小的數字,在古代,別說這樣的一個數字多麼震撼!且不論大規模集團軍作戰的指揮有多複雜困難。也不說他白起有多少戰績。筆者分析一下這一類文臣武將為什麼死不得其所?更加別說死的有什麼意義了。

譬如很多的文臣武將都在開國之初成了冤魂,但是,白起的死又有一些特別,他被迫自殺的時候,正是秦國欲圖吞併天下的時候,也就是說最需要人才的時候,他所遇到的君王也是秦昭襄王,顯然不是昏君,也不是暴君。

而且,秦昭襄王在為多年,要說明君也不失格。白起的功績全部都是昭襄王時代的,換句話說,兩人是相輔相成的,昭襄王靠白起才南破楚收漢中,黔中,西敗韓魏,強壓趙齊,在長平之戰中,白起更加坑殺40萬趙卒,可以說幾乎掃除了秦國的山東六國的最大障礙。

可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白起在長平之戰後,功績達到巔峰,此後他的軍事生涯和人生生涯都快到了盡頭。這場戰爭不僅埋葬了幾十萬秦趙士族,也埋葬了白起!

因為,戰爭以後,殺上勁頭的白起企圖一舉圍邯鄲而滅趙國。當時趙國南邊的精銳幾乎全軍覆沒,除了北方防備匈奴的軍隊之外,國內空虛,不可不說這是一個好時機。如果忽略秦軍傷亡過半,勞師遠征數年的情況下。

這個情況給趙國機會,派水課前往遊說范雎以及秦王,成功的讓白起撤兵。這裡白起和范雎結怨。范雎是誰?睚眥必報的人!白起和他結怨那不是找死?所以後來臨門一腳沒有范雎可能白起還不會死。

也就是說,這個時期的秦國雖然取得戰爭的勝利,但是也是慘勝的。用白起自己的話說就是傷亡過半,國內空虛。這句話是白起後來在秦昭襄王多次催促上前線時候說的。但是戰爭剛剛結束時候白起為什麼要忽略?很令人不解白起的理由怎麼來的。

長平之戰結束不到一年,秦國在接受韓趙獻上的城池之後再次派兵圍攻邯鄲,由於白起這時候重病,所以換了王齕統兵企圖攻滅趙國,但是這次戰爭非常的不順利,接連的損兵折將,而且後勤補給消耗非常大。秦接連換將都不能取勝,得到的消息都是從前線傳來的戰敗的小心。

而且,當時諸侯國局勢對秦國也非常不好,印證了白起的判斷,楚國,魏國相繼派兵援助趙國,加上趙國同仇敵愾,致使秦軍處境維艱。這時候秦王再次的指望白起,然後換來的是白起都推脫之詞:「秦軍前者在長平傷亡過半,國內空虛!如果諸侯救援,那麼秦軍必敗,不宜在攻伐趙國。」

但是,秦王這個時候一心攻伐趙國,其他的都不在腦海之中,接連幾個月的攻打,得到消息都是秦軍損兵折將的消息,至此,白起得意忘形:「秦王不聽我的勸阻,結果如何?」

結果就是秦王大怒,因為前線戰敗,秦昭襄王更加的遷怒於白起不肯率兵的緣故,命令他星夜起程,白起於是只好前往前線,可是走了沒多久,昭襄王聽到白起的抱怨,於是派使者賜死。

至此,號稱人屠的白起一帶戰神死了。


秦昭襄王的猜忌,丞相范雎的讒言,白起自身桀驁不馴,趙國垂死掙扎,身為臣子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本身已經功高蓋主令秦王不放心了再加上白起稱病不朝秦王請他出山再次攻打邯鄲又拒不上前線最後只有死路一條了。

秦王的猜忌

秦昭襄王是一位智勇雙全的君主非常長壽秦國在他治理之下秦國實力大增四處征戰已經令六國毫無還手之力再也無力抵抗秦國的進攻了,白起是這個時期最厲害的戰神一到關鍵時刻就能攻必克戰必勝。任何人都不是與生俱來就獲得了一堆榮耀白起也一樣,秦國需要傑出的將領來效力實行軍功爵制提供了一個平台,白起選擇了強秦從普通士兵一步步升為武安君權傾朝野功勛卓著最後受到別人的妒忌君王的猜忌最終成為秦國強大的犧牲品。

白起戰功顯赫功高震主

白起受到丞相魏冉的推薦成為主將去攻打秦軍東進的韓魏聯軍,採用避實就虛誘敵冒進的戰法一戰成名極大的削弱了韓魏兩國的實力攻佔多座城池;在六國之中最有實力統一天下的諸侯國就是秦,楚,齊三國,秦國壯大之後下一個目標就是楚國,秦楚大戰期間白起又勢如破竹打得楚軍丟盔棄甲攻佔大片楚地楚王遷都到陳狼狽不已,實力大不如前成為強弩之末;韓國在強秦面前值得割地求和將上黨郡割讓給秦國結果郡守擅自歸降趙國趙王商議之後欣然接受為長平之戰埋下了禍端,秦國大怒兵鋒直指趙國都城邯鄲在廉頗將軍的指揮之下堅守不出令秦軍損失慘重久攻不下,戰爭考驗的是國力經濟雙方都耗不起僵局面前秦國只好利用反間計讓趙王撤掉廉頗換上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同時派遣白起秘密到達前線指揮作戰,趙軍輕敵冒進被團團包圍失去救援斷絕糧草只得投降成為秦軍的俘虜。四十萬的趙軍在秦王旨意不明的情況下白起將他們全部活埋趙國舉國上下恨透了白起。

趙國垂死掙扎

趙國都城邯鄲危在旦夕,趙王派出使者送給與白起政見不合的丞相范雎大量金銀,范雎此時為壓制白起的勢頭便以國庫空虛為由大軍需要休整再戰,秦王也不願再戰便令白起率領大軍回國錯失了最佳攻下趙國的時機,白起惋惜不已心生不滿。當秦軍再次舉兵進攻邯鄲時趙國軍民想到城破會被殺死舉國上下眾志成城哀兵必勝打退了秦軍的多次進攻,幾路大軍都進攻失利,秦王想到了白起,白起卻抱怨秦王當初不聽他的話范雎前來請他仍然稱病病不去,前線危機秦王強行讓白起出徵到達杜郵這裡,秦王與范雎商議害怕白起會心生不滿大權在手會起兵造反便令他自殺了。


白起之所以死,那是因為昭襄王不聽從他的勸告,犯了錯誤,在昭襄王已經知道自己錯了的情況下,來找白起,目的就是要讓他來彌補自己的過錯,當君王的到這個份上已經是最大的讓步了,而白起呢,不依不撓不搭理,還不時地打擊一下昭襄王,昭襄王能受得了嗎,得,你恃才傲物,那你就去吧,


其實原因很簡單。

秦發源地甘肅,陝西不過是當年東出最先征服的地方。

秦王仁厚,講究不戰而屈人之兵。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

秦王滅六國,靠的是割地,真正攻城的有幾個?

人屠白起敗壞秦王名聲,被秦王直接賜死。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