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認為皇帝想幹嘛就幹嘛,想殺誰就殺誰?所謂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這種想法過於天真了。就連紂王這樣殘暴無道的,殺皇后還要找個罪名。更何況劉邦這樣的老牌政治家;如果要殺呂后(國母),這等同於殺自己;不但歷史上會給他記錄一筆(皇帝非常在乎這個,不然不會修史書了);而且朝堂上下會立刻炸了鍋,各地王打著劉邦無道的旗號反叛,天下人會覺得劉邦無道而跟他分心離德。所以,殺皇后這是一件既不符合當時法律也不符合社會道德事情,一般皇帝最多是廢了皇后,殺皇后這種冒天線之大不韙的事情,一般皇帝是不會幹的,也幹不成的。

劉邦逃跑的時候,連自己的親生兒女都能丟下的人,你覺會是擔心一個女人?

劉邦要殺樊噲,不是因為擔心樊噲和呂后合夥害戚夫人和兒子如意;而是因為有人告發說樊噲和呂后串通圖謀不軌——也就是謀反。劉邦的最根本的利益是——保證天下姓劉不變。至於戚夫人,只是他的一個愛好而已,就像一個男孩的玩具,再愛也比不上讓他失去家裡的地位重要。

俗話說,最鐵的兄弟是:一起扛過槍,一起同過窗;一起嫖過娼,一起經過商。這四樣樊噲和劉邦都有:打仗、一起住、一起找樂子、樊噲賣狗肉的時候劉邦也來。但是面對謀反這個問題上——劉邦的決定很簡單:殺了。

劉邦奪取天下後,面臨了最大的挑戰就是各地的異姓王的威脅——每一個地方諸侯都擁有強大的軍力。而且個個都是飽經戰場洗禮的名將,自己都不一定能鎮得住這些異姓王,一旦自己不在人世了。自己的兒孫面對這些叔叔異姓王,能坐的穩?更可怕的是,這些異姓王都對自己的封賞覺得不滿意。再劉邦看來,這些人造反只是一個時間問題。為了大漢江山姓劉,為了自己得兒孫。劉邦做夢都想除掉這些異姓王,尤其是最厲害得兩個——楚王兵仙韓信、梁王彭越。看看韓信得綽號就知道這人有多厲害了,曾經3萬打陳餘20萬,最後得戰果是擊潰了陳余;這還只是他其中一個戰例;梁王彭越也不是個善茬,跟項羽打了那麼多年,依然是一個神奇得存在,讓項羽頭疼不已。但是這兩個人戰功卓著——殺了人心就散了,隊伍沒法帶了。

於是劉邦就各種陰招,把韓信弄到洛陽貶為淮陰侯,彭越也弄到洛陽然後讓他去四川。

其實,劉邦是想殺了他們的——畢竟死人才不會造反。但是如果真殺了,立刻就會人心散了,天下大亂。畢竟都是為了混個榮華富貴妻妾成群才跟著劉邦的,殺了這倆人等於畫的餅就破了,跟隨劉邦的人立刻會因為恐懼而聯合起來幹掉劉邦。

殺韓信太難了——韓信被封為三不見:見天不殺、見地不殺、見鐵不殺;這太難了。但是這時候呂后出來了,對於呂后這個女人來講——辦法總比困難多。呂后對自己的老公心思實在是太熟悉了;呂后劫持了蕭何,里用韓信對蕭何的信任,把韓信騙進宮裡。呂后創造性的實現了三不見,再閣樓上,讓韓信站在凳子上,用布把他圍起來,讓一群宮女用竹子把韓信扎死。

劉邦回來,看到韓信死了,也沒說什麼;心裡卻舒了一口氣,韓信終於死了。

還有彭越呢,咋辦?彭越就沒那麼幸運了。彭越再路上對人抱怨,結果怨言傳到了京城洛陽,呂后得知了。如果你仔細想想呂后是怎麼知道一個王在路上的抱怨的,你就能感受到這個女人有多可怕了。呂后做法很簡單:剁了他。一代勇將彭越就這樣被剁成了肉醬。這還沒結束,呂后把彭越做成了肉丸,然後把九江王英布(猛將出身)叫到京城,讓九江王英布吃。

九江王英布吃了之後,總感覺哪裡不對。回去的時候走到河邊,當得知吃的是彭越的時候,吐了。吐出來的彭越變成了一種小蝦(傳說)。

劉邦對這個老婆很滿意,也很恐懼;這個老婆已經不是一個女人了;她已經是自己不能隨便除掉的一個人了,是一個自己的盟友了——也可以說是綁架了自己。如果殺了呂后,就等於說殺韓信、彭越是錯的,自己也會成了過河拆橋的人。

劉邦的恐懼無奈——來自於一次朝會。劉邦一直想立如意為太子,把呂后生的漢惠帝劉盈給廢了。劉邦在超會上剛剛表達出這個意思;自己最信任也是人品最老實的的周勃跳出來了,公然反對。劉邦一看,只好作罷——朝會上反對聲音浪潮太高了。自己光屁股張大的兄弟都反對。

呂后做了一件讓大家十分感動的事情——下朝後,呂后給周勃跪下感謝。就像當嫂子的感謝小叔子那樣。呂后獲得軍方的支持——劉邦的兄弟們的支持。

加上下棋的四個白鬍子老頭(可以查查史記),不想寫了。

總之,呂后的政治影響力不亞於劉邦。而且在保證大漢江山姓劉這一點上,呂后和劉邦的利益是一致的。

殺呂后已經是不可能的事情了,呂后在朝廷中的根基以及影響力實在是太大了。

當得知樊噲——劉邦的妹夫,娶了呂后的妹妹;和呂后串通謀反,劉邦能做的是先殺樊噲,因為60歲的劉邦身上的箭傷複發了。但是派去的人很有意思——收兵權的是周勃,殺樊噲的是陳平。


首先我要更正一下題主的說法,劉邦在駕崩前殺樊噲,並不是擔心他和呂后會合夥害戚夫人和劉如意,而是擔心自己死後,勇將樊噲擁兵於外,呂后掌權於內,對劉氏江山構成威脅。

帝王之術的關鍵在於制衡。劉邦將江山交給孝惠帝劉盈,實際上就是交給了妻子呂雉,但是呂雉為人剛毅,劉邦又擔心呂雉會權力慾望膨脹而霍亂大漢天下,因此才產生了除掉樊噲的想法,目的就是拔掉呂雉的獠牙,起到制衡朝局的作用。

說到底天下是呂雉和劉邦一起打下的,呂雉對於劉邦並不僅僅是糟糠之妻那麼簡單,呂雉還是劉邦最可信的盟友和幫手。劉呂之盟,帝王之路

首先,呂太公和劉邦通過姻親結盟,讓劉邦獲得了最早的助力,呂雉的兩位兄長更是成為了反秦先鋒,替劉邦不斷開疆拓土。

在呂雉和劉太公一家被項羽所俘時,呂雉堅韌不拔的性格特徵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讓智囊范增也無可奈何。剛毅能斷,誅殺叛逆

大漢建立之後,在剪除異姓王的鬥爭中,呂雉的剛毅狠辣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將發配蜀地的彭越誘騙回京城,讓其親信告發其謀反,之後將彭越剁成肉醬並分發給各路諸侯。

隨後,呂后又聯合蕭何將企圖謀反的韓信誆騙到未央宮,之後用一群宮女以白紗遮住,以竹劍殺之,還沒有違背劉邦的「四不殺」承諾。即用且防,帝王之道

呂雉做了很多劉邦想做而不能做的事,這樣可靠可信的盟友,劉邦是十分欣慰的,但是對於呂后的狠辣,劉邦也有些如芒在背。因此必須採取手段,制衡呂后的權勢,這也是劉邦想除掉樊噲的根本原因。

因此劉邦只會制衡呂后,但不會除掉呂后,殺了呂后才會導致天下大亂,這不是劉邦所希望看到的。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劉邦在臨終前想殺樊噲,並不是因為他擔心樊噲和呂后合夥害戚夫人及趙隱王劉如意。女人對於劉邦而言,僅僅是女人而已,戚夫人再得寵,還上升不到需要劉邦誅殺開國功臣以保全她的地步。至於劉如意,劉邦早已將其分封於趙地,、裂土封王,而且還派了敢頂撞自己的周昌去當趙相,為的就是希望自己去世後劉如意能得以保全。而樊噲作為列侯、武將,還沒有能力處置劉姓諸侯王。劉邦之所以在臨終前想殺樊噲,更多的還是擔心樊噲會倒向呂后陣營,危及其繼任者漢惠帝劉盈的皇權。實際上,劉盈的地位劉邦並不擔心,畢竟劉盈是呂后的親兒子,呂后再強勢,不過弄權而已,絕對不會危及劉盈的地位,而真實歷史也的確如此。只可惜,劉邦的一切如意算盤都因為陳平的自保落空了。樊噲僥倖保住了性命,作為呂后的台柱,呂后專權,無論樊噲站不站到台前,都是一股堅定的支持力量。

而戚夫人和劉如意,劉邦已經顧不得那麼多了。對兒子劉如意,劉邦多少還有保全之心,戚夫人則完全被劉邦拋諸腦後了。臨終前的劉邦更關心的是他創下的大漢王朝,而不是女人,女人註定只能作為政治犧牲品。那麼,劉邦既然預見到了呂后的強勢,為什麼不索性殺了呂后呢?

首先,呂后無大過,廢后乃至殺後師出無名。相反,在劉邦晚年剿滅異姓諸侯王的過程中,呂后是充當其急先鋒,是立了大功的,韓信、彭越都是亡於呂后之手。因此,在這樣的情況下,劉邦突然想廢后甚至殺了呂后,幾乎沒有拿得上檯面的理由。

其次,呂后在充當急先鋒、協助劉邦剿滅異姓諸侯王的過程中,也在逐漸樹立了自身的政治權威,並培植了自身一定的政治勢力。臨終前的劉邦,想要輕而易舉地除掉呂后,也並不是那麼容易的。

當然,這些都是次要原因,如果劉邦鐵了心要除掉呂后,憑他當時的地位和權力,還是可以做到的。但是,劉邦卻沒有,為什麼?因為劉盈性格較為軟弱,而在刀光劍影中劫後餘生的開國勛臣們都是些虎狼之輩,憑劉盈之力還能否鎮得住這些人,劉邦並不確定,更不放心。那麼,誰又能幫助劉盈鎮住場面呢?任何人都難以讓劉邦絕對放心,相比之下,劉盈的生母呂后是略微讓劉邦放心一些的。畢竟虎毒不食子,呂后再強勢,至少不會危及自己的親生兒子。同時,呂后掌權的法理依據就是他作為劉盈的親媽這個身份,呂后更加不會危及劉盈的地位。換句話說,呂后即便專權,不至於將大漢王朝改了姓。但是,其他人就很難說了。這才是劉邦留下呂后的最主要原因。但是,劉邦又是擔心的,劉盈軟弱,而呂后又過於強勢,這才有了誅殺樊噲以削弱呂后實力的舉動。只可惜,劉邦不是神,沒能料到所有的結局。

不過,從後來的歷史來看,這的確是最佳選擇。呂后雖然專權,卻始終沒有武則天之心,總體上還是維護大漢王朝和劉姓江山的。即便是後來重用諸呂,也僅僅是為了維護和加強自身權威,卻始終守著這個底線。否則,如果呂后有心取劉代之,後來帶頭剿滅諸呂的齊藩還能否存在都很難說,更別說漢文帝劉恆撿漏繼承皇位了。同時,呂后也的確憑著自身的權威和勢力幫軟弱的劉盈鎮住了場面。至於劉如意母子,無非呂后報復而已,畢竟劉邦的大多數兒子和兄弟家族呂后都是保全了的,淮南厲王劉長更是呂后一手撫養長大的。呂后並沒有大肆誅殺劉姓宗室,更沒有改朝換代之心。


劉邦晚年身體不好,猜忌心還是很重的,想殺樊噲也是因為擔心他這個連襟在他百年之後和呂后專權,影響他的劉氏江山,不過被陳平等大臣勸阻了。

劉邦當時也是想過廢后的,殺呂后應該還是沒想過的,畢竟糟糠之妻還是很有感情的。不過廢后的阻力還是很大的,劉邦想廢后,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想廢長立幼,改立劉如意為太子。

提到廢長立幼為啥沒成功,就要說商山四皓的故事了。

相傳呂后曾經逼著張良獻計,怎麼扭轉局面。張良無奈,跟呂后講,「我現在說啥也沒啥大用了,不過我們陛下非常看重商山四皓(隱居在商山的四位年長的高人),卻始終請不來,主要是他們認為陛下對臣子態度總是那麼傲慢。如果你想辦法能把商山四皓請出來,讓他們天天陪著太子,特別上朝的時候陪伴在太子左右。陛下知道商山四皓輔佐太子,應該會有作用。

呂后聽後,備厚禮,派人帶著太子的新筆書信,真的把商山四皓請來了。劉邦看到他們輔助太子,大為吃驚:「我請你們這麼多年,你們總是逃避我。為什麼要隨從我的兒子呢?」四位老人回答:「陛下輕視讀書,又愛罵人。我們堅決不願受辱,所以才因為恐懼而逃亡。如今聽說太子仁孝恭敬,愛護天下讀書人,天下人都願意為太子效死力,所以我們就來了。」劉邦說:「煩請諸位好好替我照顧好太子。」 事後,劉邦對戚夫人說:「我想更換太子,他們四個人輔佐他,太子的羽翼已經形成,難以更動了。」 從此之後,劉邦再也不提廢立太子之事。

後來劉邦很快就死了,呂后最終也沒有被廢。


感謝邀請。

此問題分三步來講,首先劉邦生命快到盡頭時,想殺掉樊噲是有前因的,那就是與劉邦,樊噲一起的盧綰造反了,雖然被劉邦平定了,但是劉邦會怎麼想?一起出來打天下的盧綰都反了,誰人還可以相信?樊噲的英勇那是有目共睹的,萬一自己死了,他再來造反怎麼辦?況且已經有人諫言說樊噲謀反,那就除掉潛在的隱患,於是派謀士陳平去執行此任務,陳平只執行了一半,那就是把樊噲抓了,但是不殺,而是綁回京城,打算讓劉邦當面處置,樊噲與你劉邦是連襟,萬一你到時又會後了怎麼辦?其二,劉邦是比較寵愛戚夫人的,都打算把太子換成戚夫人的兒子,之時呂雉與一眾大臣的阻止才暫時擱置,萬一自己駕崩後,呂雉姐妹聯合起來,呂雉是後宮之主,樊噲是大將,自己死了倒是乾淨了,戚夫人和他的兒子又該如何?這樣的情況下,樊噲必須得死,至少可以減少呂雉在自己死後,大權獨攬的勢力擴大的可能。最後,劉邦不直接殺掉呂雉,一方面可能是出於補償,常年的征戰,他劉邦沒有盡到一個父親,一個丈夫應該盡到的義務與責任,另外一方面,呂雉除了後宮地位較戚夫人等一眾妃嬪地位高之外,沒有其他可以直接威脅到戚夫人的地方,要不然也不會請外援商山四皓來了,要說有其他的硬實力,那就是呂雉的妹夫樊噲,況且此時的劉邦太清楚朝政走向,文臣武將都在同情呂雉,其威望已經不同往日,真要除掉呂雉,其後果未必能他料想的那樣美好。

劉邦征淮南王英布時受傷,回京養病時聽說燕王盧綰造反簡直萬念俱灰。於是派樊噲領兵十萬征討,後來有人說樊噲欲行不軌,這時能領軍打仗的人沒幾個了,劉邦害怕自己死後出現禍亂,於是派人去殺樊噲。公元前195年淮南王英布造反,劉邦御駕親征很快平定叛亂。劉邦在戰場上中流矢舊傷複發回京養病。這時侯燕王盧綰造反。盧綰是劉邦同年同日生的發小,同生共死的戰友。現在劉邦是萬念俱灰簡直是再沒有可信任的人啦,於是命同鄉焚噲領兵十萬去征討。樊噲剛一出發,有人就在劉邦面前打小報告說樊噲等人日後對趙王如意不利。劉邦一聽火冒三丈,原來劉邦不喜歡呂后生的太子劉盈,打算立戚夫人生的趙王如意為太子。呂后聯合一幫老臣堅決反對才不了了之。劉邦聽說有人打算在他死後對趙王如意不利非常震怒,連自己的發小盧綰都返了,還能信任誰呢?況且樊噲是他手下第一猛將,日後真要是造反就麻煩了,為了劉家江山社稷不如早圖之。劉邦採用陳平計策,陳平去到樊噲大營宣詔,車中暗載大將周勃。陳平立即斬殺樊噲由周勃代領軍隊。陳平二人在路上合計,皇帝在氣頭上下旨,焚噲是劉邦的連襟,位高爵顯。萬一呂氏姐妹勸說皇帝改變注意後悔了,我們二人怎麼辦?最後陳平拿定主意把樊噲擒住押回長安交給皇帝處理。陳平到了樊噲大營命人先叫人築一高台準備宣讀聖旨用,樊噲聽說來個文書沒有防備一個人出來接旨。周勃從台後轉出擒住樊噲,奪了將印。陳平一個人押著樊噲回長安。半路上聽說劉邦崩逝了,這時呂后派人來讓陳平去滎陽駐守。陳平心生一計立刻回到長安。陣平來到劉邦欞前大哭說:"你讓我殺掉樊噲,我不敢自己做主,如今己把樊噲押回長安啦!"這簡直對死人說話給活人聽呢,呂后姐妹在幕後聽說後才鬆口氣。陳平靠自己的機智保全了自己。。劉邦當然不會殺呂后,呂后再怎麼飛揚跋扈也是自己人,不會危害劉家天下(至少他是這麼想的),他防的是異姓王。


周勃、陳平二人奉旨來到燕地,剛剛平定燕地的舞陽侯樊噲隆重地迎接了兩位欽差大人。

不料,周勃所奉的旨意是接管樊噲統領的全部軍隊,陳平帶來的旨意是立斬樊噲。樊噲多多少少有些懵,自己剛剛立了大功,為何就要收兵權、上斷頭台呢?

因為垂死之際的劉邦接到密報。

密報稱,樊噲已和呂后商議定了,一旦劉邦晏家,他樊噲就舉燕地兵,直撲臨近燕地的趙地,斬殺趙王劉如意。

據《史記》記載,劉如意可能是劉邦最愛的兒子,劉邦甚至因為對劉如意的愛,而要改立劉如意為太子,將原本的太子劉盈改為一郡國的國王。

雖然劉邦是西漢的開國皇帝,權力很大,但在改易太子一事上,最終還是沒能如劉邦心愿,太子劉盈仍舊是那個太子,趙王劉如意仍舊是那個趙王。

可想而知,先是經歷改易太子的失敗,後又聽聞樊噲欲斬殺劉如意的密報,劉邦焉能不怒?焉能不在自己尚未咽氣之時先搞掉樊噲,免得劉如意受那屠刀之苦?

其實,我們仔細分析劉邦接到的密報,如果密報所言為實,樊噲固然遭劉邦嫉恨,但樊噲在這事上充當的角色不過是一柄屠刀而已,呂后才是手握屠刀的終極BOSS,為何劉邦要收屠刀,卻不斬手握屠刀之人呢?

因為呂后是劉邦的髮妻呀,呂后是太子劉盈的親生母親呀。

如果劉邦斬了呂后,趙王劉如意可能暫時安全了,但劉邦卻成了殺害妻子的男人,太子劉盈則落了一個父殺母的悲劇。

更重要的是,太子劉盈是個仁弱之主,不足以當大任,若想劉盈的江山穩固,則少不了呂后的輔佐。

也就是說,無論是從感情上還是從道義上乃至從利益上,劉邦都不能殺呂后,就算是為了太子劉盈,劉邦也不能殺呂后。

明知道呂后是手握屠刀之人,但劉邦卻只能選擇斷了呂后的屠刀,而留住呂后的性命,這是劉邦的宿命,也是樊噲的宿命。

樊噲是劉邦的臣子,也是劉邦的兄弟,還是劉邦的連襟,他們有著很是深厚的感情,但在樊噲和呂后之間,如果劉邦要做個二選一,只能選擇犧牲樊噲。

當然,劉邦也有第二個選擇,那便是,既不殺樊噲,也不動呂后。

史書上記載此事的結局,便是這樣的。

不過,這個結局,不是劉邦選的,而是陳平幫劉邦選的。

陳平接到聖旨時,劉邦已行將就木,陳平擔心劉邦已經不夠清醒,做出了錯誤的選擇,所以在處理此事時留了一手,既沒直接抗旨,也沒完全按照聖旨來,而是綁住樊噲,押解到京城去。

如果樊噲到京時,劉邦改變了主意,則樊噲就不必死。如果劉邦沒改變主意,那也叫樊噲及樊噲的家人知道,欲殺樊噲的,不是別人,正是皇帝。

出乎陳平意料的是,沒等樊噲到京,劉邦就駕崩了。太子劉盈登基為帝,呂后輔佐劉盈,這樣的政治格局之下,樊噲自然不用死了。

參考資料:《史記·高祖本紀》、《史記·呂太后本紀》、《史記·陳丞相世家》、《史記·樊酈滕灌列傳》


呂后與劉邦是結髮夫妻,有感情,有經歷,楚漢戰爭中過程艱難,經歷生死,是在血與火的考驗過程中走出來的,這是劉邦及其豐沛集團人物都親身經歷過而且看到過的,所以說劉邦殺呂后沒有任何認知上的基礎與確切的理由。況且,呂后雖然是女流之輩,但是她的決絕手段與自我能力非同一般,在當時的漢廷大臣都認知:呂后婦人,專欲以誅異性王及大功臣!劉邦在朝內的夫妻店開的很好,很默契,安劉氏、絕隱禍,誅王侯、抑勢力,醢之梁王彭越,遍賜諸侯,淮南王英布驚覺。呂后用超常的手段誘騙韓信至漢廷的鐘室秘而殺之,劉邦從前線回來:「且喜且憐之。」喜的是呂后的手段,憐之於韓信對漢家的作為。你想,呂后這樣的能力與作為劉邦怎麼能殺了她呢?

呂后的能力與作為連武帝時代嚴謹的史學家司馬遷都讚嘆不已,感慨的說:呂后以女主身份代行皇帝的職權,施政不出門戶,天下卻也安然無事。刑罪很少使用,犯罪的人也很少,百姓專心從事農耕,衣食富足起來了。這樣的能力誰不讚歎?劉邦如何要殺她呢?劉邦的首要目的是為了漢家的國祚啊,不是與呂后在這個問題上是一致的認知嗎?不能殺,也不會殺,這是漢家的根本大業,她倆都是一致的認知罷了。


這是講的劉邦臨死前的事。盧綰反,劉邦派樊哈顧兵去平叛。這時有人在劉邦前說樊噲的壞話,漢書是這樣說的,人有惡噲黨於呂氏,說上一日宮車晏駕,則噲欲以兵盡誅戚氏,趙王如意之屬。高帝大怒,乃使陳平戴繹侯代將,而即軍中斬噲。陳平畏呂后,執噲詣長安。至則高帝已崩,呂后釋噲,得復爵邑。按我們現在的分析有這樣幾層意思,呂后是劉邦的幫手,沒有其他矛盾,唯一的矛盾是太子的廢立,但兩人都是劉邦的兒子。要有矛盾就不會在劉邦病重時問丞相的以後按排,事實證明呂后也是按劉邦的遺囑來辦的。二是樊噲是個粗人戰功卓越並和呂后是親戚,大臣們肯定是另眼相看,說沒說過要殺戚氏的話,說的可能性大,因為他和呂后是姻親。他仗著呂后的勢力說點過頭話是可能的。因為黨附呂后引起其他人的不滿,所以就有人告他的黑狀。問題是派去殺樊噲的人是陳平和周勃,陳平覺得樊噲和呂后是姻親,所以當場並未斬殺樊噲而是帶回來你們自己處理,如果生變也給自己留足了後路,結果是押回樊噲劉邦已經死了,呂后把樊噲給釋放了。這件事是劉邦在病中在氣頭上作出的決定,難免有些草率,這個決定能不能保護戚氏和趙王如意,這只是劉邦的一個想法,至於說呂后對待戚氏太狠毒,也是我們現代人分析,沒有見那一個帝王或掌權王后是厚道的,這是當時宮廷中鬥爭長態。


瀉藥~這個問題可以從三方面分析。

第一,劉邦為了後世子孫千秋萬代,將自己身邊的能打仗的有功之臣基本殺了個乾淨,同時劉邦也算念感情,只要沒有反意的有功之臣也基本都留了下來,所以當劉邦在咸陽稱帝之後陸續接到韓信、英布、彭越,甚至自己的好兄弟盧綰叛變的消息,已經是急火攻心,氣紅了眼了,故而聽到樊噲也有不軌圖謀的時候第一個反應自然也是殺,這是人的自然反應。

第二,劉邦在死之前的託孤的舉動你就看出劉邦是對呂后早有防備,也早有安排的,劉邦這個人一生最毒的地方就是眼光,他深知呂雉有幾斤幾兩,所以知道託孤重臣應付足已,不過如果有樊噲這一層關係和戰力的話,有些事情就沒那麼容易了,雖然也是好兄弟,但盧綰都反了,你樊噲又能好到哪裡去呢?所以能想到的,也是殺。

第三,樊噲就算是兄弟,也算半個親家,但說到底,是個外姓人,劉邦已經白馬之盟了,如果連自己老婆都要殺,在當時有點說不過去,會使得人人自危,剛建立的漢王朝尚不穩定,能穩住的先穩住,劉邦對呂雉雖有戒心,但是不好下手。

所以這三方面都對劉邦的決定造成影響,不過說到底分析就是分析,只是我們後人的一些推測和猜想,劉邦千古一帝,出身、經歷和眼界,不是我們能隨意猜得到的,認識不周,歡迎交流指教,謝謝~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