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一向以善於識人聞名,應該知道自己的身邊人呂后陰險毒辣,不會放過自己最愛的女人戚姬,可是為什麼在生前沒有選擇讓呂后陪葬以絕後患呢?結合當時劉邦所處的環境,不讓呂后陪葬的原因有以下三個原因:

1.呂后有強大的政治勢力,殺不了

劉邦不選擇讓呂后陪葬,大部分原因可能就是殺不了呂后,呂雉地位已經無法撼動,呂后有政治基礎和政治能力,劉邦真正信任依靠的那幾個臣子,比如蕭何、樊噲這些人和呂后也同樣是舊相識,況且樊噲還是呂后的親妹夫,這些人都不會同意劉邦隨便讓呂后陪葬的。

呂后作為堂堂一國之母,劉邦的原配結髮妻子,一旦強行讓呂后陪葬,沒有人牽制權臣,也會導致朝野動蕩,和江山比起來,呂后在自己死後清算報復自己生前寵愛的嬪妃戚姬也就算不了什麼了,更多的是為了自己的江山穩固考慮,這種情況下,廢后都很難,更別說讓呂后陪葬,劉邦既不敢,也沒有能力讓呂后陪葬。

2.呂后是劉邦安排的託孤之人

劉邦死前相當於把漢惠帝劉盈託付了給了呂后,劉盈也是呂后的親兒子,是嫡子,繼承皇位名正言順,劉邦對其他大臣都不大信賴,相比而言,更信任自己老婆呂后,呂后當年趁劉邦不在殺了韓信,劉邦都沒有怪她,可見還是默許她參政的,覺得自己老婆還是有點政治才幹和魄力的,劉盈當時才16歲,而且性格軟弱無能,一定要有手段狠辣的呂后坐鎮,才能鎮得住那些大臣們,因此劉邦是萬萬不可能讓呂后陪葬的。

3.劉邦不忍心讓呂后陪葬

呂后畢竟是劉邦的原配結髮妻子,從他是個混混的時候,就對他不離不棄的跟隨著他,吃了不少苦,不僅受苦受難,還要忍受劉邦的見異思遷,而且他自己領兵在外,呂后一直是自己最堅定的大後方,照顧一家老小,對呂后更像親人,充滿了依賴和感激,因此也不會忍心讓呂后陪葬。

綜上所述,即使劉邦知道呂后心狠手辣,可是呂后地位已成定局,動搖不得,因此不可能有讓呂后陪葬的舉動,劉邦不敢也不能。

我是小聰歷史客棧,本文章首發於悟空問答,堅持原創,每日更新,喜歡請關注我哦!


劉邦為人是卑鄙無恥的小人,是偽君子。當初,劉邦和地痞流氓沒什麼差別。劉邦已有了老婆了,還想年輕稅貌美的呂雉。劉邦是窮小子,呂雉是大戶人家的大小姐,也是千金小姐。劉邦臉皮厚,死皮賴臉地去看呂雉美人。呂雉美人嫁給他劉邦,真是鮮花插在牛糞上呀!劉邦因娶到一個十里八鄉的遠近聞名的大美人呂錐,就有驕傲的資本,才會信心十足地在外面打拚事業。呂雉任勞任怨,顧全大局,不和劉邦爭長論短,一般見識。呂雉有文化,有謀略,有計謀,有膽有識,是劉邦軍師和賢內助,才有劉邦事業上偉大成功。呂雉沒有功勞,也有苦勞。何況,呂錐立下天大之功。劉邦的一切成就,就有呂雉很大功勞。劉邦的戚夫人,美麗純潔,真的比仙女還美。戚夫人涉世未深,不知江湖險惡,不知朝廷為官之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戚夫人憑藉自己美貌,橫刀奪愛,和呂皇后搶男人,搶丈夫。她太不懂事了,太不給呂雉面子,臉面了,太自不量力,借有劉邦皇帝撐腰,有意無意去挑戰呂雉皇后的權威和底線,真是活得不耐煩了,不死找死。劉邦貪戀戚夫人美色,更看重呂后的才能,他愛呂后,勝過戚夫人。劉邦一死,戚夫人跟著去見閻王爺。劉邦死時,要戚夫人到她自己兒子封國去躲避呂后的迫害,以免被呂后下毒手。可戚夫人和她的兒子比豬還愚蠢,不明白劉邦說話的意思。當然,劉邦也不敢明說,怕得罪呂后,怕激怒呂后,怕呂后做出瘋狂的舉動。戚夫人,死不認錯,還牽怒呂后,後被呂后手下做成人渣。劉邦在病重中,呂后專權執政。劉邦手上沒有大權,也下不了命令。劉邦如果下令呂后陪葬,呂后也要戚夫人陪葬。


帝王之愛,究竟是雨露均沾還是獨寵一人,這個問題亘古至今,未有人能給出一個答案,一如千百年來,在世人眼裡,漢高祖劉邦一生中雖有後宮佳麗三千人,最喜歡的卻只有一個戚夫人。然而,世人看到的,就是真的嗎?答案是否定的。

無論是在正史里還是野史中,劉邦對戚夫人的寵愛就連呂后都無法相提並論,正史中記載劉邦常常留宿在戚夫人宮中,野史里更是將兩人的相處描寫的浪漫無比,七夕點燈賞月,建樓送給戚夫人跳舞等等,你儂我儂親密恩愛。可是,如果劉邦真的深愛著戚夫人,那麼戚夫人在他死後為何會淪為人彘呢?難道真的是因為呂后的嫉妒嗎?不,在這背後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因為劉邦並沒有為戚夫人的將來謀劃周全,是他一步步將戚夫人推上了風尖浪口。此話何講?舉兩個例子就能很好的解釋了。

第一個例子是流傳很廣的敬酒一事,說的是有一年呂后在一場宴會上率眾夫人一同向劉邦敬酒,呂后與其他夫人都是畢恭畢敬向劉邦敬酒,偏偏到了戚夫人時,她不一樣,她並不循規蹈矩,而是出人意料的用嘴喂酒給劉邦,而劉邦在眾目睽睽之下,先是喝下了戚夫人喂來的酒,然後又自己喝了一口也用嘴巴餵給了戚夫人。第二個例子照例也是世人皆知的,那就是立太子一事,說的是劉邦寵愛戚夫人,愛屋及烏對他們的兒子劉如意也是寵愛很深,甚至動了立其為太子做儲君的念頭,不過,最後由於呂后強大的公關能力,讓劉邦看到劉盈已經是天下人心歸向,已成大氣候,這件事就此作罷。

以上兩個例子通常被人用以佐證劉邦對戚夫人寵愛頗深,情真意切,然而,皇室並不是普通人家,裡面充滿著勾心鬥角,後宮之爭並不遜於朝堂爾虞我詐,劉邦在以上兩個例子中的所作所為,其實並不是真的喜歡戚夫人,恰恰是他對戚夫人的感情並不深厚的表現。

敬酒一事,在場的有那麼多夫人,尤其還有呂后,可劉邦卻絲毫不避諱,反而還餵了回去,這讓在場的諸位如何看待戚夫人?別人姑且不論,呂后心裡必然是恨的咬牙切齒,這樣一來,等到劉邦駕崩,戚夫人還會有好日子過嗎?

或許有人會反駁,呂后的心思誰知道啊?不,呂后的心思,戚夫人可能不知道,但是劉邦一定知道,他們是結髮夫妻,對彼此的了解透徹,劉邦一向知人善用,也因此步步高升,換言之,他永遠都很清楚自己身邊人是什麼樣的,包括呂后。呂后在劉邦心裡,是一個謀略與狠毒並存的女人,她幫他多年來排除異己,誅殺功臣,這樣的女人怎麼會簡單?她的眼睛裡是容不了沙子的,當戚夫人明目張胆的在她面前與自己親密,加上平時的種種事迹,在呂后心裡早就已起殺心,只等時機到來了。劉邦明知如此,卻依然任戚夫人張狂行事,還行為輕佻的配合她,這不是將她推到風口浪尖,讓她成為眾矢之的,又是什麼?

如果說敬酒之事還只是說明劉邦對戚夫人的喜歡只是出於美色當前,享受第一,那麼立太子一事,就很明顯的說明了,劉邦心裡戚夫人真的不算什麼。立劉如意廢劉盈,這件事一經公開就必須要成功,不然日後以劉盈登基,呂雉為太后,一定會對戚夫人母子趕盡殺絕,因為呂后她和戚夫人不同,她除了是劉邦的妻子,後宮之主以外,她還是一個政治家,而這一點,從出身草根,一路廝殺,最後君臨天下的劉邦他心知肚明,因為他也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可最後的結果呢?此事公開是公開了,可劉盈終究沒有被廢,劉如意也沒有成為太子。無論呂雉在這之中做了怎樣的努力,其實都不是最重要的,其實這件事,最終還是由劉邦決定的,如果他堅持廢太子,沒有人能違抗,可他沒有,這隻能說明,戚夫人在劉邦心中的地位,到底沒有高到哪裡去,那一句立劉如意為太子,也只不過是一時興起,口頭說說罷了,他沒有為戚夫人和劉如意考慮後果,換言之,沒有想到保護好他們,這樣的喜歡真的是喜歡嗎?

劉邦對戚夫人的寵愛,如同對待一隻金絲雀,他豢養她,給她看似尊榮的一切,可在這之後呢?是劉邦明明看到了波濤暗涌,看到戚夫人身處漩渦而不自知,可他卻沒有在任何時候點醒過她,甚至也沒有為她想到以後,縱觀整個漢朝歷史,帝王之愛,無論是雨露均沾,還是獨寵一人,當一個皇帝真正動情之時,都會為了心愛的女子計之深遠,所以漢景帝除掉栗妃,漢武帝廢掉陳阿嬌的時候決絕不容反抗……

劉邦在很久之前,就已經知道了戚夫人的結局,可戚夫人卻不知道,她太傻了,不顧一切的對劉邦付出,去爭寵,她甚至天真到了在劉邦死後還作詩觸怒呂后,這樣的一個女子不懂後宮險惡,以為劉邦就是自己的終身依靠,最終慘死,她到死都還怨恨呂后,就像世人也一直覺得是呂后的嫉妒害死了她一樣。可她不知道,其實從一開始,讓她最後落得如此下場的,不是別的女人,而是她的枕邊人。那年初見,劉邦給她的,從一開始就是錯的。

參考文獻。

《漢書》

司馬遷《史記》


呂后的狠辣雖然在劉邦活著的時候,就已經顯現出來了。

但是,那時候的呂后,也都是對外人下的狠手。比如說能威脅到他們大漢江山安穩的功臣韓信和彭岳,就是呂后給弄死的。

不過劉邦知道,呂后之所以這樣做,只是做了劉邦想做,但是,沒有敢做的事情。

可以說,這樣的呂后,在劉邦活著的時候,正好是劉邦的政治合作夥伴。

劉邦怎麼可能殺呂后呢?

劉邦不願意做的事情,呂后可以去做。劉邦怕殺功臣留下罵名,呂后不怕,因為呂后考慮的沒有那麼長遠,對於她來說,眼下能把兒子的江山守住就行了。

至於身後罵名,她可是不在乎的。

正是因為呂后有政治上的才能,再加上她的狠辣,劉邦才沒有殺害她的。

畢竟劉邦和呂后的兒子,漢惠帝劉盈是一個什麼貨色,劉邦還是知道的,說白了劉邦就沒有看上過劉盈過。

本來劉邦是想廢掉劉盈的太子之位的,但是,因為商山四皓的輔佐,讓劉邦放棄了廢掉劉盈的想法。

既然選擇了劉盈當皇帝,那就把她的母親呂后,也留著給他輔佐他吧。畢竟這個世界上,也只有自己的母親才不會坑自己的兒子。當然了這也僅僅是劉邦這樣想的。

這也許就是劉邦不殺呂后的原因。

劉邦生前也考慮到,自己百年之後,呂后肯定會對戚夫人和她的兒子劉如意下手的。

為此,劉邦還頭疼了好長時間,他頭疼的是,在自己去世之後,如何才能保護好,自己的兒子劉如意。

但是,對於戚夫人,那就不是他要管的了,畢竟戚夫人就是他的一個寵妃。他都死了,留著這個寵妃已經沒有什麼用了。

所以說呂后願意怎麼殺戚夫人,就怎麼殺戚夫人吧。這不是他要考慮的事情了。

但是,至於劉如意,他必須要保護。

因為劉如意是他的兒子,身上是流的他的血液,他不想看著自己的兒子,被呂后殘忍地殺掉。

可惜的是,劉邦萬萬沒有想當,他所託付的那個周昌,並不是最佳人選。

劉邦以為周昌是個十分耿直的人,把劉如意交給周昌,呂后就不敢去為難劉如意去了。但是,他不知道的是,周昌只是對他耿直,對他不怕,對呂后那就是怕的簡直要命了。

所以,劉邦去世之後,呂后就把周昌大罵了一頓,周昌羞憤難當,直接辭職不幹了。

就這樣呂后順手把劉盈給殺了。

劉邦肯定能想得到呂后不會放過戚夫人母子的。但是,他沒想到呂后會用如此殘忍的手段殺害他們。尤其是戚夫人,呂后把人家給製成了人彘,還丟到了廁所里,殺人的手段真的是亘古未有的。

也正是因為劉邦沒有想到呂后會如此的狠辣。所以,她才會把呂后留下來,幫助兒子劉盈守護大漢江山的。

但是,劉邦絕對沒有想到,自己的兒子劉盈會死在呂后的前面。正是因為劉盈的死,導致了呂后的心思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因為兒子劉盈死了,呂后感覺不到安全了,自己的後台要倒了,所以,她就大肆的提拔呂姓的侄子稱王稱霸,極力的打擊劉邦的兒子,而且差點把劉邦的兒子殺個精光。

劉邦若是想到呂后是一個這樣的人的話,恐怕他早就把呂后給殺死了。

所以說後來呂后的性情大變,以及劉盈的早死,全部都是劉邦沒有想到的事情。

所以,劉邦去世前,也就不可能殺呂后了。


你把劉邦當做曹操,然後你又把呂雉當做司馬懿,而匈奴和各諸侯國就是蜀國和吳國。

這麼理解就容易很多了,劉邦對於戚夫人就是一個男人對於一個美女的正常反應,意思就是說,劉邦愛的是戚夫人的美貌和身材。

而呂雉呢?就不同了,雖然長得沒有戚夫人好看,但是她有本事啊,劉邦在外征戰的時候,呂雉就在後方為劉邦看守大本營,而且城府比戚夫人深很多,再說了,呂雉也不能殺,帝國建立之初,國家積貧積弱,內有諸侯國,外有匈奴,開國大將也被劉邦殺了差不多了,能打仗的將軍沒幾個了,這個時候就需要一個牛X的老闆,而漢惠帝呢?沒這個本事,但漢惠帝人不傻,他只是沒他老媽能幹,而且他對於這一點心知肚明,所以就有了虐殺戚夫人,迫使漢惠帝交權的事,但是我個人覺得不可信。在哪個男最女卑的時代,這只是為了不讓身為皇帝的漢惠帝丟面子而已,所以就得找一個合適的理由完成權利的交接,這個黑鍋當然得呂雉來背了。

如果殺了呂雉,單憑漢惠帝的本事,不一定壓得過國內的各個諸侯國,而且,匈奴也是有事沒事的就來打你一下,如果統治者懦弱無能,別人就欺負上癮了,要是諸侯國與匈奴內外夾擊,大漢恐怕就凶多吉少了。而大漢的天下是劉邦和呂雉一起打下來的,沒有人會比呂雉更想要漢帝國變強了。

正如曹操一樣,明知如果留下司馬懿,將來肯定是一個禍患,但是你又不能殺他,殺了他就沒有人有本事抵擋諸葛亮了,沒有司馬懿,這家公司一定得倒閉,而留下司馬懿或許還有機會。


我是歷史小玩家!我認為此時的劉邦即使有賊心也沒賊膽!讓我們一起分析下,呂雉是劉邦的結髮夫妻,早期還是很賢惠的,和劉邦育有一子即後來的惠帝劉盈及魯元公主,按理說劉邦中年得子,應該很寵愛孩子和嬌妻的,但劉邦與親情相比明顯更愛江山!

有一次與項羽爭鋒時大敗,劉邦落荒而逃,車夫就是大名鼎鼎的夏侯嬰,劉邦的兩個孩子也在車裡,劉邦看到車子里那麼多人,怎能更好的溜走呢?一狠心,將一對兒女踹下車去,夏侯嬰趕緊下來將他們抱起來放回車中,這樣反覆幾次,劉邦雖然沒有再踢兒女下車了,但不停的對夏侯嬰大罵!劉邦稱帝後期很寵愛戚夫人,戚夫人為劉邦生育劉如意,並想讓劉邦立如意為王儲,以繼大統,劉邦也動了這個念頭,當時呂雉對此非常擔心。雖然此時的呂雉已展示出她的政治才能,能讓蕭何將韓信誘騙至宮內,殘忍的殺害之已讓劉邦領教過她的厲害。但廢嫡長子立幼,劉邦還是有咬過牙下決心的,但呂雉在張良的建議下將商山四皓請來,一次劉邦宴會時發現在劉盈身邊有四位白鬍子老頭,就問是誰?當得知是商山四皓時大吃一驚,說自己都請來的,太子竟然可以請來,也明白了,呂雉的勢力已不可撼動。你看連不問政事,追求黃老之術的張良都出來為呂雉出謀劃策,可見當時的政治形勢是何等的嚴峻!此時的劉邦只好安慰戚夫人,不要在妄想此事了!當時的朝臣的態度也可以看出來,劉邦想在臨死前命令處死樊噲,而樊噲被認為是呂雉的人(樊噲娶的呂雉的親妹妹),而接到命令的周勃和陳平並沒有執行王令,而是靜觀其變,怕的就是得罪呂雉!所以,想讓呂雉來陪葬根本就是知心妄想,不可能的事,這是根據政治勢力來決定的!

我是歷史小玩家,在手機上碼字不容易,如果覺得好就隨手點個贊鼓勵下唄!文中圖片均來自網路,如侵權速刪。謝謝!


這個主意好,為什麼不穿越回去和劉邦說?劉邦討伐英布回來之後,再次受到箭傷,自知來日無多,他多想給自己深愛的戚姬和最像自己的劉如意一個交代,因為他知道呂雉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知道自己死後,戚姬和劉如意又是什麼樣的結局。然而,他最後一次讓戚姬給自己跳了一支舞,安慰她說:「呂雉的地位已經無法撼動,好好生活。」劉邦有自己的無奈。

殺了呂后,新皇帝是誰?劉盈,劉盈生性懦弱,能不能震得住他這幫出生入死的弟兄?肯定不能,戚姬能震得住嗎?震不住。而呂雉行。劉邦起兵造反時,一無所有,呂老太公出錢資助劉邦鬧革命,呂雉的哥哥呂澤、呂釋之跟隨劉邦南征北戰,自己的妹夫樊噲多次救劉邦於危難之中,蕭何很早就與呂家有交情,曹參是呂雉的老鄉。擁有如此勢力的女人完全能夠獨掌一面。

事實上,呂雉確實能夠獨掌一面,劉邦在前線掙扎,呂雉把後方治理的井井有條。在隨著劉邦流浪之際,辛辛苦苦照顧劉家老小。在帝國初創時期,利用和蕭何的關係,巧妙的除掉了韓信。在劉邦晚年,執意要換掉太子劉盈,呂雉搬出了張良,張良出主意讓劉盈三顧茅廬,四顧茅廬請來了商山四皓。問題不在於劉盈請來的商山的四個老頭有多麼厲害,而在於商山四皓背後代表的朝臣的意見有多麼重要。畢竟,劉邦的很多弟兄是和呂雉一塊摸爬滾打了這麼多年,熟悉的感覺依然存在。劉邦換個太子都這麼難,更別說讓呂雉陪葬了。玩政治,劉邦第一,呂雉第二。

只要有呂雉在,江山就有姓劉的可能,假如呂雉死,朝臣叛亂,匈奴進攻,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很可能就得該名換姓了。有呂雉在,還有劉邦的半壁江山,沒了呂雉,戚姬和劉如意更保不住。在當初想動呂雉的時候,於心有愧,現在想動了,卻發現已經再也動不了了。

在戚姬和江山之間,到底該選誰?肯定是江山。真愛也罷,玩物也罷,戚姬的分量遠遠不夠,遠遠沒有達到讓劉邦下定決心的那種孤注一擲。感情是一回事,江山是一回事,劉邦雖然好色,但是他關鍵時刻分的很清,就像當初他拋棄曹氏一樣,他用一種無奈的方式拋棄了戚姬,拋棄了劉如意,哪怕劉如意有多麼像小時候的自己!


館主來了,我是無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劉邦死後,戚姬的人生就進入了黑暗時代,被呂雉整的形神俱滅,實在是凄慘。

想來題主一定是覺得戚姬實在可憐,才會提出這樣的問題。

而我認為,可以從兩方面來解釋這個問題。

劉邦希望呂雉去死嗎

劉邦希望呂雉去死嗎?

我想聰明的劉邦死之前一定知道呂雉和戚姬水火不相容,他更清楚他的正妻的性格和行事手段。

但劉邦就為了讓戚姬不死,就要殺掉呂雉嗎?

或者說,為了戚姬,劉邦寧可要呂雉去死嗎?

我看不見得吧。

劉邦是寵幸戚姬,但不代表他對呂雉就沒有感情。

在那個年代,男人三妻四妾本來就是很正常,這和現代社會不同。

現代社會,我們遵從一妻一妾,人們往往在對另一半失去感情後,才會選擇離婚或者出軌。

但在三妻四妾社會裡,男人同時喜歡多個女人,是很正常的。

呂雉嫁給劉邦的時候,劉邦可以說屁都不算一個。

從後來呂雉一直伺候劉邦父親,堅守在家庭來看,呂雉是一個對家庭很有責任感的女人,由此可見,對於一家之主劉邦,呂雉是有感情的,那麼,就不用再去探究到底為什麼呂雉會嫁給劉邦了,這兩個人婚後肯定是有感情的。

劉邦出去干大事去了,呂雉留在家中,伺候一家老小,入過獄,也做過人質,一直在忍受吃苦,這份付出,劉邦是有所虧欠的。

呂雉很好的履行了自己作為妻子和媳婦的角色。

劉邦在戚姬的枕邊風下,確實幾次想要廢了劉盈,改立劉如意為太子,但劉邦從來沒有動過廢掉呂雉皇后之位的念頭。

所以,讓呂雉去給劉邦陪葬,以保全戚姬,是不現實的,劉邦對呂雉沒有那麼狠毒。

再者言,陪葬都是選擇死者生前最喜愛的物品,人物。如果劉邦要人陪葬,也該是他最寵幸的戚姬才對。

呂雉隨便能動嗎

在劉邦臨死前,呂雉是說動就能動的嗎?想讓呂雉陪葬,辦的到嗎?

答案是辦不到。

因為呂雉早就培植了一套自己的親信班底。

呂雉有一個獨到的優勢,那就是呂雉和輔佐劉邦起事的沛縣集團非常熟悉,雙方關係非常融洽。

沛縣集團是劉邦的原始政治資本,後來同時也成了呂雉的政治資本。

這股勢力很大,在朝堂上盤根錯節。

呂雉本身也是個具有強硬性格和靈活手腕的政治型人才,她目光長遠,不糾結於宮闈,而是聚焦於權力。

劉邦臨死前,命令陳平去殺樊噲,但是陳平卻留了一手,改為押解樊噲回京。走到半路上,就聽到劉邦駕崩了,馬上跑到宮裡,明裡哭喪,暗地裡其實向呂雉陳述了自己並未殺樊噲的消息,這樊噲正是呂雉的妹夫,從此陳平也得以在呂雉一朝立足。

這陳平是劉邦手下最玲瓏八面的人物,這樣精明的人正是看出了呂雉的威勢已經不可動搖,才事前做好規劃,以應對這種事態突變的。

呂雉的實力由此可見。

而反觀戚姬,則一個典型的小女人,以色侍人,善長吹枕邊風,女人那點小心思她全有,卻沒有一點點的政治覺悟。

劉邦死後,便可看出戚姬是在政治權力中裸泳,連個救生圈都沒有。情勢已經這麼急迫,戚姬卻仍然看不到危險所在,呂雉最初只是懲罰戚姬穿囚衣做苦力,戚姬不知自保卻還要惹是生非,最終落得凄慘下場,兒子劉如意也被呂雉殺掉。

劉邦想動就能動的人,恰恰是戚姬,而不是呂雉。

綜上,讓呂雉去給劉邦陪葬,是沒可能的事。


原創作品,請勿抄襲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這個問題也忒毒辣了,遠比呂后毒辣得多。

呂后哪裡有那麼陰狠毒辣?跟武則天比起來,呂后是該有多慈眉善目?現在那麼多電視劇都在給武媚娘洗白,卻很少有為呂后說話的。這個問題倒好,直接要把呂后給劉邦陪葬了。

呂后不是沒給過戚姬機會,戚姬不是上來就被呂后做成人彘的,在永巷也做了很長時間的苦力的。如果戚姬真的只想保命為什麼不能學學薄姬,老老實實不吱聲?趙王劉如意能不能學學劉肥,把地方割出來點給魯元公主?呂后殺人,雖然不少,但也沒到那種濫殺無辜的程度,呂后殺的大多是讓她感覺到有威脅的人。

你戚姬天天在劉邦身連吹枕頭風,要廢掉太子劉盈的時候,怎麼沒想過未來會被呂后報復?一點不知悔改,劉邦死了還寄希望兒子來幫你脫離苦海,終於把自己和兒子都害死了。漢高祖的戚姬和漢景帝的栗姬,真是一對兒坑兒子的「好母親」,一個一門心思想讓兒子當皇帝,又不想當不上的後果;另一個只知道嫉妒,把兒子的太子位置都給弄丟了,唉。


撇開相濡以沫的夫妻感情,呂后是劉邦集團重要的原始股東合伙人,以其兄長呂澤和呂釋之為代表的呂氏家族在漢朝開國過程中戰功赫赫,是獨當一面的大將,呂家的另一個女婿(劉邦的連襟)樊噲也是西漢開國功臣。

作為一個成熟的政治家,按照正常的邏輯,劉邦不會因為戚夫人而讓呂后陪葬。

然而,如果要說劉邦沒有過這一類的起心動念,也不完全準確,劉邦曾經因為有人舉報哪一天劉邦去世領兵在外的樊噲會黨附呂后率兵盡數誅殺戚夫人與趙王如意等人,而想要先發制人殺死樊噲,殺死樊噲,可能是逐一誅殺呂后集團成員的第一步。

可是,接受劉邦命令的陳平、周勃因為忌憚呂后,沒有執行殺死樊噲的命令,樊噲被押回長安後自然就被呂后釋放了——從這一點可以看出,真要對付呂后,其實大家都沒有把握,劉邦殺樊噲的旨意可以說是晚年病中的亂命,不執行也罷。

呂后所積累起來的威信和其代表的政治勢力,不是她一個人的事情,所以實際上劉邦真要讓呂后陪葬,或許可操作性也不強。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