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大壯來回答吧!

韋俊是能征善戰的大將,天京事變後,韋昌輝被殺,韋俊不容於天國,窮途末路之下,降清是唯一選擇。而清朝政府此時招降他,政治意義更濃厚,是想借招降他達到勸一批和他類似處境的太平天國將領投降的目的。

陳玉成是太平天國後期的兩大支柱,勸降他可以達到進一步徹底瓦解太平天國的目的!

而石達開,是太平天國起事時期的領導人,多次大敗湘軍,逼得曾國藩險些自殺,大破江南大營,數次挽救太平天國於水火,可以說清朝對他恨之入骨!

另外,他在天國事變後,如此窘迫的形勢逼迫下,還不肯背叛天國,轉而帶人出走天京,想建立新的根據地,本身就說明他對天國的忠心,這樣的硬漢,沒有爭取的必要!事實上,石達開最後被凌遲處死,直到最後不吭一聲,正說明他鐵骨錚錚!

從外圍形勢看,此時天國已經末路,天京被圍,跟隨石達開的將領死的死,跑的跑,他的影響力大不如前,因此,清朝沒有必要招降一個對太平天國如此忠心的翼王!


當時的太平天國對立面清庭內部有高人,曾胡左李外的駱秉章絕對是史書上低估了的高人。湘軍初期的組建,擴軍壯大,沒有時任湖南巡撫的駱秉章的絕對支持是不可能的。駱對左宗棠的信用,超過了任何一家上市公司董事長對總經理的信用:名歸你享有,出了錯責任我來擔。石達開竄犯四川,正巧遇上駱秉章+人稱小諸葛的劉蓉的組合拳。焉能不敗?

石達開首義六王之一,首惡必懲,從犯不糾。本身能力遠在韋俊,陳玉成之上,招降石達開,萬一天下又起動蕩,石達開沒準就是第二個張獻忠,故不得不殺之,駱秉章遠見卓識,平定四川,消除隱患,功不可沒。


韋俊屬於敵人的敵人,他的親哥哥、北王韋昌輝在天京內亂中被洪秀全下令誅殺,他和清廷有共同的敵人——洪秀全,這是他們合作的基礎。

陳玉成雖然被封為英王,又是太平天國後期的兩大軍事支柱之一,但畢竟年齡太小,資歷太淺,加上性格原因,與李秀成、李侍賢、賴文光等將領都有隔閡,他的嫡系部隊在安慶等地拼光後,本人已經沒有太大號召力和威脅,不然也不會急於擴充力量,落入苗沛霖的陷阱。

石達開則不同,他是太平天國早期分封的永安五王之一,加上智勇兼備、屢立戰功,在太平軍中威信很高,天京內亂後隨他出走的精銳部隊達十餘萬,號召力實在太大,不管什麼時候、安置在什麼地方都是巨大威脅,還是殺掉保險。


陳玉成,韋俊那時候太平天國還很有勢力,所以他們就有利用價值,招降他們有利於進一步招降其他太平軍將領,從而分化瓦解太平天國。而石達開在大渡河時候已經是幾乎全軍盡沒。而且此時太平天國已經日落西山,崩潰只是時間問題了,石達開沒有利用價值了。所以不會招降他了。正所謂時也勢也,命也運也。


石達開兵敗被殺是在1863年,且此時距他出走太平天國已過了七年,大部分自己的親信已被自己帶走,因為他的出走,其在天國內的名氣與威望跌落到了極限,他在清軍眼裡已沒有了可利用價值,況且石達開是太平天國初期永安五王之一屬於首惡,並給清軍帶來了極大的打擊與傷亡,必須殺掉才能雪恨並振奮激勵士氣以儆效尤,反觀韋俊,與陳玉成,韋俊在天京事變後與洪秀全已然是不共戴天,況且他又是手握重兵鎮守一方猛將,清軍肯定會極力拉攏,陳玉成在太平軍後期則是獨撐大局之一,理所應當也在拉攏之例,


沒必要了。1856年太平天國領導集團發生分裂,北王韋昌輝被殺。其弟於1858年投降清廷,而當時韋俊已經彈盡糧絕。石達開於1857年5月底離開天京,雖然出走所帶的兵不多,但幾個月後也會集成了數萬人的軍隊。石達開於1863年兵敗,此時太平天國已經在末路了。即使說服石達開投降,對戰局也沒有什麼重大影響。而1858年韋俊的投降,它的作用就是千金買馬骨。


第一,石達開是太平天國運動的開國元勛,對於發起者必然要重型,而陳玉成只是後來的參與者

第二,石達開是天平天國的忠實執行者,勸降成功的可能性比較低,而陳玉成則不然


玩過三國群傳的人都知道,前期抓獲的每一個將領,哪怕武力值只有40,也要先關起來,一遍一遍的想辦法勸降,力爭為我所用。而等到了後期,天下大局已定,百分之八九十的地盤都是我們的,這個時候即使抓到那些武力值很高的,也是問一遍:降不降?不降就殺。


簡單說就是不同時間點,清庭的需求不同而已。韋俊降得早且主動,清方自然樂於接受,但從其降後所受待遇看,並不被清庭信任,能善終運氣算極好了。石達開請降(又說假降)已是窮途未路,且天國岌岌可危,加之其妄圖保存兵士之舉,當時稍有見識的人都知其必死無疑。


很簡單,前者是將才,如能收為己用,就是對付敵人的一把尖刀。而石達開就不同了,他是帥才,更是一面旗幟,有很高的威望。有這樣的人,人心就不會只向著自己,所以他必須死。就像和朱元璋鬥了很多年的張士誠,這個人也是很得民心,所以失敗後他也被殺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