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說,對這個命題,無論怎樣回答,都有事後諸葛亮的嫌疑。但既然是個假設,我也來侃一下我的想法:如果我有的是李斯的基因,我會那樣做,也一定會那樣做的!

我李斯出生於布衣家庭,也想改變生活的困頓。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兩隻老鼠:一隻生活在廁所,長得又瘦又小,偷吃點屎,還誠惶誠恐;另一隻生活在糧倉,長得又肥又大,肆意糟蹋糧食,還悠哉游哉。起先我想不明白,同樣是鼠,生活境遇怎麼就天壤之別呢?後來我想通了,不是鼠不同,而是生活的機遇境況不同!

人何嘗又不是呢?我要改變自己的階層,做人世間的倉鼠,享盡世間的榮華富貴!

怎樣才能達成我的人生理想呢?像吳起、孫武一樣成為武將軍?好像不行,我對領兵打仗,好像沒有什麼興趣。像子牙、管仲一樣有經世之才,輔助君王治理國家?要得的。我師從著名的荀子老師學習「帝王之術」,並以優異的成績畢業。

我,一個擁有雄才大略的楚國人,照理來說應該為自己的國家效力的,可是我經過分析比較,發現地處關中的秦國,此時正在崛起,也許在這裡,才能實現我的人生抱負。不要笑話我,祖國在我腦海中是沒有概念的。事實證明,我的選擇是正確的。

來到秦國,我憑著自己紮實的學識,一步步向著權力的巔峰攀登。初來乍到,要感謝我的伯樂呂不韋丞相,他委任我為郎。這雖然是個小官,但卻給我創造了接近秦王的機會。在以後的日子裡,我的一系列計謀都為秦王採納,從而幫助他橫掃六國,一統天下。我也先後被任為長史、客卿、廷尉和丞相,我終於做到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我是靠著自己的淵博學識、勤奮耕耘,才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的。在我的字典里,沒有我那個時代的愚蠢理念「士為知己者死」!如果你問我有什麼,不好意思說嘛,「萬念私為先」。

我的主上始皇在他巡遊的路上突然駕崩了,心裡是悲痛萬分啊!可在這個節骨眼上,趙高卻拋給我一個世紀難題——篡改遺詔立胡亥為帝!我當時是驚得下巴都掉了的。我這個人,雖然自私一點,卻也沒有壞到想做這麼大逆不道的事!

我不停與內心的我辯論——到底要不要與趙高沆瀣一氣。內心的我說:不能與他同流合污,你已經是秦朝卓越的文學家、書法家,你為秦朝創立了那麼多第一,作為大一統的第一丞相,不能留下污點。然而,另一個我立即抗議:要使扶蘇為帝,這丞相一職肯定是蒙恬的了,扶蘇是我的女婿又怎樣,在權力面前,親情不值錢。要使那樣,我前半生的努力就都白費了,我只要今生的榮華富貴!

一句話,我不甘心由此失去我的一切!

我還是先假意與趙高合作,我還做我的丞相,等到合適的時機,將這小子辦了,我不相信我這丞相治不了他個中車府令!我是太看得起我自己了!

然而,後來的事態並未朝著我想的方向發展。我把自己及整個家族送上了不歸路,也讓自己曾經看好的大秦僅歷二世而亡,實在是慚愧至極啊!

今天,一位調皮的小夥伴提出「秦始皇巡遊途中突然駕崩,如果你是李斯,會不會夥同趙高篡改遺詔立胡亥為二世」這個命題,我在地下是欲哭無淚啊,但願世人不要學我「萬念私為先」!


謝謝悟空邀請,會不會夥同趙高篡改遺詔立胡亥為秦二世?關於這個問題還得從秦始皇駕崩,沙丘政變說起。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他人生的第五次巡遊中暴病駕崩沙丘,李斯出於政局和刺客等因素考慮對喪事密而不發,此時陪同秦始皇出巡的三個核心人物李斯、趙高、和皇子胡亥,都為私利沆瀣一氣。趙高以其敏銳的政治眼光,抓住了改變自己政治仕途,由近臣走向重臣的絕佳時機。野心勃勃的趙高首先打動了胡亥篡位稱帝的私心,隨即又將按照已故秦皇遺詔立太子扶蘇的利害關係說動了李斯,成功的策划了沙丘政變。

為人強力、通宵法律的趙高精明之處就在於他能充分地利用人性的弱點。胡亥一個乳臭未乾的黃毛小子那有什麼政治頭腦,就連他的皇兄扶蘇亦是如此,閱歷太差、政治敏感度太低,一道諭旨也不加核查就稀里糊塗的自殺了,愚忠、愚孝、愚蠢。而李斯作為一個從秦皇十年到秦皇三十七,到沙丘事件已經為秦國服務了27年的老臣、重臣。最終還是沒能放下對手中權力的貪念,同意了與趙高一起篡改遺詔立胡亥為秦二世。

如果我是李斯一定會遵循秦始皇的遺詔,順勢而為之後退隱。這樣即便是與扶蘇政見不合也不至於少來殺身之禍。趙高在說服李斯時確實擊中了所擔心的事實,因為在李斯提出的焚書坑儒事件中,扶蘇正是因為反對秦皇的做法,激怒了秦皇被派監軍離京守邊。這一事件讓李斯充分的意識到自己的政見與扶蘇不合,扶蘇繼位後自己也不可能再留在權力的核心位子上。

人畢竟是人,是人就會犯混。曾經一人之下權傾朝野的李斯最終沒能戰勝自己權力的貪念,同時也低估了趙高的小人野心。等到李斯鋃鐺入獄才明白是趙高精心策劃的誣陷時,一切的努力都是徒勞,身敗名裂冤死於獄中。盛極而衰是人生仕途發展的必然,貪念權欲則是人性的弱點,又有幾個人能像范蠡、曾國藩那樣急流勇退呢?

好了,今天就聊到這裡請多加關注,謝謝!


我不是古人,不知道古人當時的想法。我就用現代人的想法來回答這個問題。秦始皇去世、知道的人只有丞相李斯,和趙高,趙高擔任中車府令和行符璽令事,秦始皇知道自己的病情很嚴重,就提前把詔書寫好。叫扶蘇回來主持自己的傷勢。然後就去世了。然後趙高就篡改詔書。賜公子扶蘇自殺,將軍蒙恬。判有罪。然後賜死,趙高在下詔書之前和丞相李斯合謀過,所以才有進一步的動作。他為什麼不喜歡公子扶蘇?因為公主扶蘇賢良忠厚。不是那種糊塗昏庸的人,如果公子扶蘇做了皇帝,那麼趙高他就不能在朝廷。把持朝政。自己的貪慾和利益之心就不能得到滿足。就是因為這樣的心態,才是中國王朝的格局。隨之改變,如果是我我肯定不會這樣做,我會按詔書來做讓公子扶蘇繼位,做秦二世。也許中國王朝的格局會改變。甚至會影響幾千年以後的中國。但是誰能預料得到呢,歷史往往是和人們想像的背道而馳。


假如我是李斯,不僅不會和胡亥,趙高篡改遺詔,而是我會去幫助扶蘇,剷除趙高,胡亥。後人都知道李斯在趙高的煽動下,篡改了遺詔,處死了長子扶蘇,胡亥順利登上皇位,而隨後被趙高陷害,腰斬於咸陽鬧事。

所以大多數人認為李斯和趙高合謀篡改遺詔是錯誤的,要知道李斯當時是秦國的丞相,能當上丞相的人,智慧可不是一般人能比的。當秦始皇在出巡路上剛剛駕崩後,趙高對李斯提出改遺詔時,李斯也是進退兩難,因為他明白扶蘇和蒙恬的關係遠勝於自己。一旦扶蘇登上皇位,自己的丞相位置可能會被蒙恬取代,還有可能會被處死。他知道秦國退位的丞相沒有一個好下場的。但是他站在胡亥這一邊又有什麼好處呢?胡亥依然和自己關係不好,和胡亥關係好的是趙高。正當他猶豫不決的時候,趙高趕緊加了一把火,他告訴李斯,如果你同意篡改遺詔。胡亥繼位後,你繼續做你的丞相,享受榮華富貴。李斯其實在當時的情況下同意趙高的建議時,還有另外的顧慮,因為當時秦始皇駕崩的消息和篡改遺詔的事只有他和趙高,胡亥三個人知道,他要是拒絕的話,可能在沒有回到咸陽,就被趙高和胡亥在半路上就給害死了,這樣一來,非但沒有阻止趙高和胡亥的陰謀。自己也會搭進一條性命,他死了不說,他的族人還會被牽連誅殺。要是同意他們的建議,自己不但不會有什麼生命危險,回去照樣可以做秦朝的丞相,胡亥雖對自己關係不太好,但自己仍舊是丞相,關係可以慢慢搞好。至於趙高,他只是個伺候主子的宦官,不足為慮,以後可以慢慢來對付。當然李斯最終忽略了趙高的能力,以至於引火上身,反被趙高給害死了。所以假如我是李斯的話,最好的辦法就是先同意趙高和胡亥的陰謀。在取得他們的信任後,偷偷派人去通知扶蘇,並把真相告訴他,讓他和蒙恬的軍隊趕在胡亥回咸陽之前,在路上發動政變,除掉胡亥和趙高,在扶蘇登基後,自己親自辭去丞相一職,回家養老。俗話說伴君如伴虎,雖然丟失丞相一職重要,但比起自己的性命那算不了什麼。那麼還有人可能會問,既然你要辭去丞相,丟失權利,選誰都一樣。難道胡亥登基後,你辭去丞相回家養老,他會直接處死你嗎?其實我選扶蘇的另一個理由是:扶蘇是李斯的女婿,俗話說肥水不流外人田,儘管扶蘇對自己不太好,但畢竟他還是自己的親人。以上是我個人觀點,不足之處,歡迎批評指正。

首先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先稱讚一下出題的人,在人性領域出了一個很難的題給我們,話不多說,我先來談下我自己的想法!

先從大的方向來說會不會改遺詔的問題,人活著總會有自己的追求,名利,名聲和信念決定了一個人的選擇,或許每個人都有這三點共同存在,但關鍵就是自己的思想中總有一種是佔據主導地位的,而歷史上的李斯個人認為則是一個名利至上者,他之所以會選擇和趙高一起篡改遺詔說到底是因為和蒙恬非常不和,勢如水火,而蒙恬又是一位扶蘇的堅定支持者和重要倚仗,如果扶蘇繼位,他的日子一定非常不好過,因為扶蘇在兩者之間做出選擇的話他一定是一個被放棄的人選,所以篡改遺詔符合他的利益,畢竟不改一定會敗或者身死,最好的結果也是告老還鄉,而對於李斯這種在意名利的人來說這也是不可接受的,畢竟還有至少當時來說更好的選擇。

而不能否定的是李斯同樣是一位非常有才的人,對於秦始皇的秦國一統六國他的輔佐也是極為重要的,同時對於秦國而後的法制建設,統一度量文字和車軌和郡縣制都是有著突出貢獻的,同時對於他的忠誠也是沒辦法全面否定的,因為即使他夥同趙高篡改了遺詔但秦國還是在贏姓秦始皇的兒子手中,而他之所以篡改遺詔也只是為了讓自己活得好或者說為了自己能活下去,而這也是人的自私性。

如果換成我,我會做和李斯相同的決定,畢竟名聲都是由勝利者書寫的,如果秦沒有二世而亡,或者李斯後面戰勝了趙高並使得秦朝延續下去,那麼他自然獲得了好的名聲,相信大部分人的選擇都是這樣吧!


↑↑←_←點擊上面的關注,關注我不迷路哦!?

如果我是李斯,不僅不會幫助趙高,成為同盟,相反還會反對他們,支持大公子扶蘇繼位。因為支持大公子才是最好的選擇。

李斯生前風光無限,卻落得個不得好死,究其原因就是因為他聰明過了頭,在選擇秦始皇的繼承人上出了差錯,導致自己身敗名裂。這個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他太過於小心,而且對權力的追求使他蒙蔽了雙眼,正好在這個時候趙高在他旁邊慫恿,這下子正好著了趙高的道,落得個腰斬的下場,一代名相終歸於黃土,想必李斯臨死的時候也沒有想到自己會有這個下場,真的是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我的話自然不會選擇這條不歸路,反而會支持大公子。秦始皇去世的時候,作為丞相的我是有很大的權力的,至少這個時候趙高還不是我的對手,如果我把秦始皇的遺旨給傳下去是沒有人反對的,到時候遠在長城邊的大公子扶蘇必然會回到京城繼承皇位。當然,不用擔心趙高會使壞點子,因為大公子旁邊還有蒙恬和蒙家軍等忠臣守護著,到時候勝利肯定是屬於我這邊。

不過之前由於政治方向的不同,還是和大公子有些矛盾,但是至少會做些改變,順應大公子的意思,解除兩人之間的矛盾。大公子是一個仁君,自然不會在意以前的矛盾,如果我去幫助他,他依然是會記得我的功勞,到時候肯定會有好處。之後就是慢慢的聯合大公子,修建的剷除趙高的勢力,把他的勢力連根拔起,除掉趙高這個宦官,到時候朝廷的勢力自然是會回到大公子手裡。到時候憑藉大公子的仁政,秦國也不會滅亡,說不定會變得更興盛。

不過也不能太高興,畢竟伴君如伴虎,還要時刻注意大公子的做法,如果感覺不對頭,立刻就辭去官職,回家養老,否則連小命都沒有了,雖然不太好,但是總能落得個名垂千古,比身敗名裂要好的多,想必這也是很多臣子的心愿。

讀歷史,學道理。個人見解,堅持原創。我是小洲,感謝你的關注和點贊,如果想了解更多的歷史知識,不妨點個關注,你的關注是對我最大的鼓勵,謝謝!


我,不會。算來算去,反誤卿卿性命

在下心想,這樣的題目大家都會怎樣的回答。

想來想去,無論怎樣口吐蓮花,恐怕所有的答案都是在圍繞著「利益」二字在做著各種「精準」的盤算,試圖在衡量各種條件後,得出最佳的選項。自然,這個所謂的最佳選項,必然是自己的利益得到最大化。

這,不就是所謂的「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嗎?我倒是想看看,有沒有朋友能基於自身的價值觀在做判斷,而不是汲汲於利益的盤算。

什麼是信仰,內心中對於自己某種價值觀的堅持就是信仰。

現在,可以說,很多人沒有價值觀,或者說,他們的價值觀就是「利益」二字,精神上的堅持早已理他們而去。

回答這個題目。

我,不會,身為始皇帝的臣子,秉持忠臣之道是臣子的本分,至於旁人的才幹是否威脅到自己的地位,根本不是我考慮的事情,至於趙高這等惡人,必殺之以慰始皇帝,以絕後患。

君不見李斯後來的下場嗎?計較於所謂利益的得失,沒有穩定的價值觀,早晚會被現實算計了你!


我如果是李斯我肯定不會篡改遺詔,原因且聽我細細道來。

一、太子立長立嫡,非錯而更換,取亂之道。先秦和滿清不同,那時候對嫡長子繼承製近乎變態的遵守,不是你有勢力你就能繼承大統的,例如唐太宗非以三子繼承搞出了多大的動靜。

二、收益太低。如果是李斯和趙高二人立胡亥為帝,但胡亥並沒有什麼班底,這需要多大的力量來改變這種不合法繼承的狀態而保證統治順利進行。

三、秦始皇不許。大家可能會問,秦始皇死了怎麼會不許?秦始皇這樣的千古一帝,在繼承人的事兒上的詔書一個太監一個丞相說改就給改了,您信么?不覺得這個事兒跟雍正即位很像么?

我大膽猜測,秦始皇就是要立胡亥為帝,賜死扶蘇也是他下的聖旨,原因可能為他發現扶蘇並不聽話,暗地裡搞些小動作,更可能外戚力量過強,誰在這麼一個老爸下面戰戰兢兢當太子可能也不會是老老實實的,參見康熙的兒子造反一事。後世說胡亥夥同趙高李斯篡改遺詔更多是宣傳的需要杜撰而成吧。


先說結論,李斯不會篡改遺詔,也不需要。

理由有兩點。

一:秦始皇第五次出巡身邊帶的是胡亥,而非扶蘇。作為始皇帝,在長生不死遙遙無期的情況下,把帝國未來的接班人帶在身邊是正確的。這樣可以更加直接培養胡亥,還有贏政應該是喜歡胡亥多於扶蘇的。不然也不會讓扶蘇去抗擊匈奴的前線。

二:修改遺詔的收益太低。冒著滅族風險幫一個政治上曾經對立的接班人,風險太高。李斯不是一個政治目光短淺的人。


看了這麼多答案,看來大家都認為胡亥繼位是非法的,是趙高篡改遺詔而來的。但是據現在某些考古資料證明,胡亥繼位是合法的,也就是不存在趙高聯合丞相李斯篡改遺詔事件,因為秦始皇的遺詔就是讓胡亥繼位。所以這道題無意義,李斯不過是奉命行事而已!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