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歷史基本被司馬遷壟斷了,成了一家之言,所以他說什麼就是什麼了。

加上《史記》里有摸黑劉邦、哄抬項羽額成分,更讓人覺得司馬遷「董狐之筆」,尊重史實,不畏權貴,

其實呢,《史記》雖然是二十四史之一,但杜撰的東西太多了,都可以把劉邦寫成他媽跟蛇生的他,

司馬遷不知道胡亥的年紀到底是十二歲還是二十一歲,怎麼就知道趙高李斯的密室之言?這應該是只有他們兩個人知道吧?並且死都不會傳出去吧!

很多人一看「嬴政梓棺費鮑魚」,隱瞞贏政去世的消息,用鮑魚遮臭,肯定是有陰謀的。

實際上呢?皇帝在外巡視去世了,消息肯定會隱瞞的,因為如果消息傳出去了,在朝廷的官員擁立秦始皇的兒子做皇帝,誰能阻止?蒙恬擁立扶蘇,然後發兵咸陽,護送他回去登基,誰能阻止?

繼續李斯的利益,他肯定想自己擁立皇帝,這樣憑藉擁立之功,繼續做丞相,肯定是他擁立皇帝啊,必然會隱瞞消息的。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五月二十六日,唐太宗駕崩於終南山的翠微宮。長孫無忌也是秘不發喪,先把太子李治送回長安,第二天才發喪的,也是基於同樣的考慮,怕其他皇子提前登基了。

《資治通鑒·唐紀十五》:太子擁無忌頸,號慟將絕。無忌攬涕,請處分眾事以安內外。太子哀號不已,無忌曰:「主上以宗廟社稷付殿下,豈得效匹夫唯哭泣乎!」乃秘不發喪。庚午,無忌等請太子先還,飛騎、勁兵及舊將皆從。辛未,太子入京城。

所以,李斯和趙高能合作,並沒有什麼奇怪的。

至於說,篡改遺詔,殺扶蘇,殺扶蘇是真,篡改遺詔就不一定了,即使篡改,也不會是傳位扶蘇。

扶蘇能讓他去守邊疆,基本就不可能傳給他了,當初晉獻公讓太子申生去邊疆,老百姓都知道太子要被廢了,因為太子是國本,不需要軍事才能,應該留在都城,讓你去守邊疆,基本就不可能做皇帝了。

殺扶蘇只是為了除潛敵罷了,防止蒙恬以篡改遺詔,清君側為理由,發動兵變,擁立扶蘇。

至於說,篡改遺詔,這個還真不一定,傳給胡亥也不是不可能的事,因為後來秦國滅亡了,所以胡亥被醜化,看不到原來的樣子,但是,能得到秦始皇的寵愛,能是傻子?

所以,應該就是傳給胡亥的,傳給在咸陽的其他皇子是不大可能的,因為秦始皇死了,遺詔有多大能量他自己都不敢相信的,而李斯趙高為了防止秦始皇去世的消息泄露,其他皇子被擁立,於是隱瞞消息,回到咸陽才公開,賜死扶蘇也是為了除潛敵。

篡改遺詔,擁立胡亥,賜死扶蘇,這個是陳勝吳廣造反的時候,他們說出來的,或者六國後裔說的,原因很簡單,說秦始皇是呂不韋的私生子,說胡亥是篡改遺詔的結果,是在否定他們的正統性,為自己造反獲得話語權和正義性,這也是為什麼陳勝要打扶蘇的口號了。


李斯,拿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一個學者型的專家,精緻的現實主義者。秦始皇在沙丘暴斃後,作為大秦帝國丞相的李斯,下令秘不發喪本無可厚非。全國剛剛統一不久,書同文,車同軌等等的中央集權制正在形成。正值壯年的秦始皇駕崩,帝國的繼任者牽動著帝國的命運和個人的利益榮辱。李斯為什麼會同意趙高篡改遺囑?說白了就是私慾作祟。

秦始皇死前是立有遺命,要長公子扶蘇回咸陽主政。可是遺詔被趙高扣押了,趙高一心想立自己帶大的玩伴和學生胡亥為皇帝。於是找到了身為帝國丞相的李斯商議這件事情。趙高說,現在立誰為皇帝掌握在我們兩個人的手裡。在趙高剛剛去找李斯讓他一起支持胡亥的時候,李斯並不同意反而是大義凜然的斥責趙高不遵皇命,目無法紀,這不是作為臣子應該做的事情。

趙高是有備而來,自然不會因為李斯的幾句話就放棄自己的想法,並且直接告訴李斯要做的事情也是為了給他一點時間思考,讓他做好準備。事實上,在趙高說服李斯的時候其實起到作用的也就是一句話,公子扶蘇是一個非常勇猛果斷的一個人,他的性格偏向於戰鬥,所以在他登基之後肯定會讓蒙恬做新的丞相,到時候李斯在朝廷就沒有容身之處了。

李斯作為當時大秦帝國的丞相,已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人,說他受到趙高的威逼利誘,本身就是言過其實的。如果不是私心作祟,迷戀權勢,僅憑當時區區的趙高根本不可能威脅到李斯的地位。從龍之功歷來都是權臣的夢想,對於熟讀史書的李斯不可能不知道擁立一個思想成熟的扶蘇和擁立一個不經世事的玩主胡亥,哪一個更容易控制?哪一個更容易確保現在的好處和第位。

李斯本來就是一個貧民出生的小人,知道老鼠要在哪裡才能活的滋潤。他能借僱主呂不韋的人頭往上爬,自然也能想借擁立胡亥上位保住自己的榮華富貴。李斯的政策和為人在秦國是不得人心的。他的法治基礎是皇權天授,而不是現在所說的依法治國。就算是胡亥玩樂不成器,李斯為了害怕失寵依然勸胡亥「專權督責」,最終還是死在自己制定的大秦嚴刑苛法「刺字,割鼻,再斷左右足趾,然後割去生殖器,最後腰斬的五刑」之下。


李斯和扶蘇根本是兩個利益集團的。扶蘇上台,李斯必然被貶

李斯代表的是自己一手建立的"以吏為師"的職業官僚系統。而扶蘇背後的蒙恬是秦國軍功貴族集團的代表。這兩種是水火不容的利益集團,沒有和衷共濟的前提。

在這種局勢下,在結合李斯本人仕途成長,對權利榮華的執著

《李斯列傳》的開頭,李斯說過這麼兩段話:

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

故詬莫大於卑賤,而悲莫甚於窮困。

李斯從年輕時候,就追求榮華富貴,他能夠有急流勇退的智慧嗎?

其次趙高那套說辭說服力非常大,先看看《李斯列傳》是怎麼說的:

高乃報胡亥曰「臣請奉太子之明命以報丞相,丞相斯敢不奉令」。敢不奉令啊,

趙高已經完全看穿李斯是不能捨棄富貴榮華的人。

其次趙高說辭的裡面的兩個點:

  • 如果公子扶蘇上台,誰當丞相? 蒙恬是公子扶蘇的死黨,有戰功,李斯肯定要被換下來。
  • 前朝的丞相下台後怎麼樣? 呂不韋的故事不是才過去20年嗎?他的下場難道李斯不清楚嗎?

李斯參與趙高的陰謀是可以理解的。只是李斯權謀的能力遠不及他治國的智慧---他既然讓趙高先想到這點,而不是自己主動找胡亥,失去擁立的首功,導致之後每一步都落於下手。被趙高輕易地翻盤!

求關注?


李斯在同意趙高篡改遺詔的時候肯定沒有想到,他們後來所立的胡亥會是一個那樣殘暴不聽勸的君主,殘暴到居然可以殺死自己30多個兄弟姐妹。

我們知道李斯是法家代表人物,兩個人還有同一個老師就是荀子。他們的關係以及後來的相愛相殺,像極了更早時候的孫臏和龐涓。但是不同的是,韓非最後被李斯害死了。

在李斯眼裡,韓非的才能是他實現自我抱負的障礙(韓非提出的「法術勢」帝王之術對後世影響深遠,可見其才能見識),所以李斯妒殺韓非這件事如果成立的話,自然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李斯為了自己的前途,可以不擇手段。

那麼我們再來看一看公子扶蘇是什麼樣的人?現在很多對秦朝歷史有了解的人總是喜歡對扶蘇假設,假設如果是扶蘇登基,秦朝的歷史將被改寫,至少不至於只是短短的15年。所以正如史書當中記載的,扶蘇和他爸嬴政是完全不同秉性的人,這對父子的差異,頗像後世明太祖和太子朱標的關係。

扶蘇反對暴政,為人正派,所以對於阿諛奉承的小人趙高是瞧不起的,等掌權以後斷然也不會重用他,這一點趙高自己肯定心知肚明。而這也是趙高在秦始皇死後冒著巨大的風險也要篡改遺詔的原因。

但趙高為什麼要讓胡亥成為太子?因為說起來,趙高是胡亥的老師,胡亥算是自己人。

我們前面說過扶蘇是一個反對用重典治世的人(這我們從他後邊的結局也可以看得出來,胡亥趙高假傳聖旨,讓他自殺他就自殺,連反抗的念頭都沒有),這樣的扶蘇自然不會是李斯心中滿意的君主人選。所以這時候趙高來拉攏他,他可能腦子一熱就從了,畢竟自己當時是宰相,一人之上萬人之下,如果換了一個和自己意見相左的人當皇帝,宰相的位置很可能就不保了。

李斯後來的結局很悲慘,被趙高腰斬並且夷三族。當然胡亥也沒做惡多久,被趙高逼死了。趙高最後也不能獨善其身,被子嬰殺掉。這幾位如能早些看到自己的結局,應該也不會做出篡改遺詔這樣讓他們後來腸子都悔青了的事,可是歷史不容假設。

【更多精彩,歡迎關註:鼓樓博牛志】


當時的李斯已經不是最初的那個單純的李斯了,當他做到丞相之位且受到秦始皇寵信的時候,他肯定想自己的權勢能長久下去。

扶蘇和蒙氏家族比較親近,李斯和蒙恬政見不和,如果扶蘇繼位會不會繼續重用李斯不確定,但是肯定會重用蒙恬。

這一點李斯肯定考慮過,在加上一些客觀的原因導致了李斯做出了自己的選擇。


因為私利,他不想失去對權力的追逐,扶蘇蒙毅蒙恬並不是他天然的盟友,況且趙高又一位絕代高手,揣摩透了他的心理,他也很難做出別樣的選擇。

政治在一個重大歷史轉折時期往往起決定作用的就是人的品質,李斯的自私成就了趙高的陰謀,也鑄就了他悲慘的結局。


起初是為了自己利益、明哲保身;後來被趙高玩弄鼓掌,無能為力了。


秦朝歷史早已一把火沒了,現在已知大部分為猜測或根據先人的猜測再進行修改。


不是同意,而是受到脅迫。


只要自乙有吃有用,老龠哲學,膽小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