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慷慨悲歌的陳子昂

陳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遂寧市射洪縣)人,初唐著名詩人。因曾任右拾遺,後世稱他為陳拾遺。

陳子昂出身於官宦世家,他家祖上就有慷慨好施的俠義之風,他的父親雖然不是官員,但在地方上的威信很高,人們有了紛爭,不去找官府,往往聽從他的調解。陳子昂小時候很聰明,也繼承了父輩的任俠精神。《唐才子傳》記述,陳子昂「貌柔雅,為性褊躁,輕財好施,篤朋友之義」,「初年十八,未知書,以富家子,任俠尚氣弋博」。也就是說,陳子昂雖然長相儒雅,但性格固執,樂於交友,輕財好義,很有古代俠士的風範。

陳子昂十八歲時,還不能好好讀書。後來因為擊劍傷了人,才幡然醒悟,棄武從文。他立下志願,和過去的朋友斷絕了來往,刻苦鑽研經史,沒過幾年就精通了百家典籍。

高宗調露元年(679年),陳子昂北上長安,進入國子監學習,並參加了第二年的科舉考試,落第後回到家鄉。永淳元年(682年),他再次入京應試,仍然沒能考中。直到文明元年(684年),才終於進士及第。這年唐高宗病逝在洛陽,武則天執掌朝政,和大臣商議要把高宗歸葬乾陵。陳子昂上書勸諫,他認為洛陽地形很好,可以安置高宗的靈柩,不必遷回關中。武則天看了他的文章,讚賞他的才華,任命他為麟臺正字,不久又升遷為右拾遺。

拾遺是諫官,陳子昂為人耿直,心懷天下,所以屢屢上書言事,毫不顧忌。當然,他的直言敢諫,使他屢次遭受當權者的排斥和打擊。

他主張興文化、罷戰爭,他認為戰爭對國家沒有好處,只能對那些「奸臣」「貪夫」有利。當時武氏家族把持朝政,多次利用戰爭謀取私利,陳子昂的言論,不但未被採納,反而多次遭到了斥責和降職。甚至,他一度因「逆黨」「反對武后」的罪名而下獄。

陳子昂曾兩次從軍北征。萬歲通天元年(696年),契丹李盡忠、孫萬榮等人攻陷了營州。武則天派武攸宜帶兵出征,陳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擔任參謀。武攸宜為人輕率,缺乏謀略。第二年就打了敗仗,眼看情況緊急,陳子昂請求帶領一萬士兵作為前鋒攻打敵人,武攸宜不答應。隨後,陳子昂又向武攸宜進言,武攸宜不聽,反而把他降為軍曹。接連受挫,報國志願無法實現,滿懷悲涼的他登上薊北樓,寫下了那首著名的《登幽州臺歌》: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他有滿腔的報國雄心,卻屢遭奸佞的打擊,此刻登樓遠眺,憑今弔古,無盡的憂憤,只能慷慨悲歌。這首詩雖然只有短短四句,卻極富感染力,可以說是思接古今,氣吞山河。他在無限的時空裏感慨著人生的坎坷,感悟著生命的價值,全詩充沛著一股震動天地的浩然之氣。

陳子昂一生鬱鬱不得志,他的三十多首《感遇》詩,也是文學史上的名篇。比如其中的第二首:

蘭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獨空林色,朱蕤冒紫莖。

遲遲白日晚,裊裊秋風生。

歲華盡搖落,芳意竟何成!

這首詩寫春夏之間的蘭若在秋風起時便枯萎調零的命運,藉以抒發自己才華出眾卻報國無門的苦悶。

再比如第三十五首:

本為貴公子,平生實愛才。

感時思報國,拔劍起蒿萊。

西馳丁零塞,北上單於臺。

登山見千里,懷古心悠哉。

誰言未忘禍,磨滅成塵埃。

這一首是他第一次出征邊塞時所作,表現了自己的理想抱負以及壯志難酬的憤懣憂傷。

陳子昂的詩受建安、正始詩人影響很大,他主張改革初唐詩歌的綺靡纖弱的習氣,倡導寫詩要注重「興寄」和「風骨」。他是初唐詩文革新的重要人物,在初唐到盛唐詩風發展轉變的過程中,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盧藏用在《右拾遺陳子昂文集序》裏說:「橫制頹波,天下翕然質文一變。」元好問的《論詩絕句》說:「沈宋橫馳翰墨場,風流初不廢齊梁。論功若準平吳例,合著黃金鑄子昂。」

聖曆元年(698年),陳子昂因父親年老辭職還鄉。父親去世後,他在家居喪。武三思指使射洪縣令段簡羅織罪名,誣陷迫害他。陳子昂冤死獄中,年僅四十一歲。

這位正直豪爽的詩人就這樣走到了生命的盡頭。盧藏用在《陳子昂別傳》裏說他在獄中曾用蓍草為自己算了一卦,卦成後,仰天長嘆說:「天命不佑,吾殆死矣!」

《唐才子傳》評論他說:「古來才大或難為用。象以有齒,卒焚其身。信哉,子昂之謂歟!」辛文房把陳子昂比作大象,大象因為有珍貴的象牙,所以被人殺害。那麼陳子昂的悲劇命運,又是因為什麼呢?

品不完的詩詞歌賦,道不盡的悲歡離合。敬請關注頭條號和微信公眾號:萬卷縱橫眼欲枯。


陳子昂流淚,具體是在公元697年,他在《登幽州臺歌中》寫道「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是的,陳子昂他哭了,哭的原因是什麼?當時陳子昂在建安郡王武攸宜帳下擔任參軍,隨軍北征契丹。武攸宜這個人,沒有什麼謀略和膽識,做到郡王完全靠和武則天的關係。第二年,也就是公元678年,大將軍王孝傑在東硤石谷兵敗而亡(這和神探狄仁傑有點不一樣),武攸宜就不敢動。這時候陳子昂立功心切,請求率領一萬士兵迎擊敵人,但是沒有得到允許。最後武攸宜被搞煩了,直接將陳子昂降級為軍曹。

陳子昂流淚的背景基本是這樣的。陳子昂心裡鬱悶,登上了當地的幽州臺,幽州臺是哪裡呢?就是戰國時期燕昭王為了招賢納士建立的黃金臺,「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這是一個千古明君賢臣的故事。

陳子昂是有抱負的,少年時仗義疏財,頗有大俠的風格。後來立志讀書,幾年就把諸子百家背熟了,經過兩次科舉,24歲就考上了進士,在當時已經很厲害了。

那麼,陳子昂直到38歲,仕途也依舊沒有什麼頭緒,雖然做了右拾遺,但離自己的夢想還很遠。

背景上了解了,我們看這首詩中,就能明白陳子昂為何「獨愴然而涕下」,因為他苦悶,因為他孤獨。而這種孤獨,是三種疊加的。

第一種是空間的孤獨,當時正是秋天,站在臺上遠眺,人會陷入一種自我渺小的感覺,會生髮出許多感想,這種孤獨,是場景引發的。

第二種是理想的孤獨,因為自己建功立業的仕途遭遇挫折,而無能者又位居上位,畢生之學空負的痛苦與落差。

第三種是歷史的孤獨,陳子昂在初唐文壇是倡導改革的,他說「文章道弊五百年久矣」,打出了風雅興寄的大旗,但是呼應著寥寥,他是在歷史長河中孤獨吶喊的人。

可嘆的是,他的流淚,似乎最終決定了他的悲劇的命運,最後被縣令段簡害死,可惜!


話說公元696年,大唐(嚴格說是大周,因為當時在位的是女皇武則天)東北邊境的契丹族地區發生災荒,百姓食不果腹,流離失所,急需中央和地方政府撥糧賑災,但是,當時唐政府正在集中精力對付吐蕃的侵犯,而營州(治所在今遼寧朝陽)都督不僅對災情漠不關心,還照常徵收賦稅,奴役邊民,在這種情況下,某些野心家打起了反唐自立的大旗。

契丹的一個部落聯盟首領,松漠都督李盡忠自稱「無上可汗」,任命他的大舅子孫萬榮為大元帥,向臨近的營州和崇州發起了大舉進攻。營、崇二州相繼陷落,主將被殺,軍民遭難。

消息傳到東都洛陽,女皇武則天大為震驚,隨即派遣曹仁師、張玄遇、李多祚、麻仁傑等二十八員大將率兵徵討契丹叛軍。

同時,為了一泄心頭之恨,也為了詛咒叛臣,武則天下聖旨把李盡忠和孫萬榮的名字分別改為「李盡滅」「孫萬斬」。

八月底,曹、張、麻三將所率軍隊在黃獐谷(今河北遷安一帶)中了李盡忠的誘敵深入之計,幾乎全軍覆沒。此後,李盡忠故技重施,又給唐軍造成了重大損失。

在這種情況下,大詩人陳子昂跟隨建安王武攸宜奉命來到了戰爭前線。武攸宜是武則天的孃家侄子,太平公主丈夫武攸暨的堂兄,陳子昂在他的幕府中擔任參謀。

陳子昂滿懷報國之志,渴望建功立業,但武攸宜卻並非胸有韜略、知人善任之人。在武攸宜的錯誤指揮導致前鋒受挫後,他便只是敷衍觀望,不敢再次出戰了。陳子昂主動請纓,要求帶領一支軍隊上陣殺敵,武攸宜卻因為他「素是書生,謝而不納」,報國心切的陳子昂幾天後二次請戰,竟然激怒了武攸宜,被削去參謀之職,降為軍曹。

陳子昂壯志難愁,悲憤難抑,在日落黃昏時分,獨自一人登上了幽州臺,燕昭王當年招賢納士復興燕國的地方,這纔有了流傳至今的《登幽州臺歌》: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答疑人:今日頭條年度歷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約撰稿人:憶江南

憶江南,歷史學者。原名張恆濤。出版作品《歷史開卷有疑》、《歷史的傷口》、《歷史江湖》、《並非「史」無對證》等書。代表作《歷史老師沒教過的歷史》1、2、3部暢銷不斷,第四部即將出版。


陳子昂為唐朝中期一位詩人、其人才華橫溢卻一生不得志。他生活在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統治時期、懷雄才大略最後卻以謀反被流放病死他鄉。其最著明的作品是為李敬業(徐敬業)寫的討武曌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