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經濟觀察網記者黃蕾實習記者趙文悅3月21日,在首屆清華五道口首席經濟學家論壇上,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黃益平在發言中指出,從跨國數據分析來看,槓桿率增速的重要性,遠遠超過了槓桿率水平的重要性。控制總量不如控制部門,意味着一刀切的去槓桿可能還不如結構性的去槓桿。控水平不如控增速,意味着穩槓桿可能比去槓桿更加合適。

在會上,黃益平分享了其最近有關什麼樣的槓桿率和什麼地方的杆槓率會導致金融風險的研究。通過蒐集43個經濟體、從1980年到2017年的數據進行實證分析。

從分析結果來看,首先,從總體槓桿率和分部門槓桿率(包括政府、企業、居民)來看,危機前5年的平均值都低於全樣本平均,也就是說槓桿率高容易引發金融危機這個判斷可能不成立;其次,從看槓桿增速,可以看到危機前5年總槓桿和分部門槓桿確實遠高於全樣本平均,唯一例外的政府槓桿率,危機前5年的增速遠低於全樣本平均。其它槓桿率指標都是在危機以前出現了明顯的加速;再者從部門槓桿率的相對增速來看,危機前私人部門即居民和企業的槓桿率增速明顯快於政府槓桿率增速,居民槓桿率增速明顯快於企業槓桿率增速。

黃益平指出,從數據結果可以發現,如果控制了槓桿率之後,總的槓桿率水平不是非常重要,各個部門之間的槓桿率差異性非常明顯,也就是說槓桿的結構可能比總量更重要。因此他認爲控制總量不如控制部門,這也就是意味着一刀切的去槓桿可能不如結構性的去槓桿,控水平不如控增速,意味着穩槓桿可能比去槓桿更合適。

回顧中國過去幾年槓桿率的演變,黃益平指出有四方面特徵:一是總體杆槓率增速很快,全球金融危機以來中國的槓桿率直線上升,不過最近總槓桿率顯出穩定的跡象;二是政府槓桿率一直在上升,不過和發展中國家比還是和發達國家相比,仍處於較低水平;三是企業槓桿率上升特別快,而且已經處於全世界的高水平,遠遠超出了發展中和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但最近已經看到明顯的平穩甚至下降的趨勢;四是居民的槓桿率水平並不是那麼高,但是最近上升的勢頭也比較明顯。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20日發佈的《中國槓桿率進程2018年度報告》顯示,總體來看,2018年實體經濟部門槓桿率出現了自2011年以來的首次下降。2018年,包括居民部門、非金融企業部門和政府部門的實體經濟槓桿率由2017年的244.0%下降到243.7%,下降了0.3個百分點。

具體看,非金融企業部門槓桿率從2017年的158.2%下降至153.6%,全年共下降了4.6個百分點;政府部門總槓桿率由2017年的36.4%微升至37.0%,全年共上升0.6個百分點;居民部門槓桿率由2017年的49.4%升至53.2%,全年上升了3.8個百分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