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比目魚,除了能喫之外,更吸引人的,是它擠在一側的眼睛。

一般魚類的眼睛都長在腦袋兩側,那這傢伙怎麼長歪了呢?

「同一側的眼睛」並不是生來就如此

從卵膜中剛孵化出來的比目魚幼體,完全不象父母,而且跟普通魚類的樣子很相似。眼睛長在頭部兩側。每側各一個,對稱擺放。

它們生活在水的上層,常常在水面附近游泳。

大約經過20多天,神奇的事情開始發生了:比目魚幼體形態開始變化。當比目魚的幼體長到1釐米時,比目魚一側的眼睛開始搬家。

它通過頭的上緣逐漸移動到對面的一邊,直到跟另一隻眼睛接近時,才停止移動。不同種類的比目魚眼睛搬家的方法和路線有所不同。比目魚的頭骨是軟骨構成的。當比目魚的眼睛開始移動時,比目魚兩眼間的軟骨先被身體吸收。

如此一來,便給眼睛移動掃清了障礙。隨著比目魚眼睛的移動,比目魚的體內構造和器官也相應地發生了變化。

比目魚捨棄漂浮生活,逐漸橫臥海底。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

可以說,是自然選擇與自身演化過程的結果。

比目魚通常是側著身子游泳,而且它常常平臥在海底,身上會覆蓋上一層沙子。為了捕食以及更快地發現敵人,將兩隻眼睛長在一起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當然,科學們發現了比目魚體內有關眼睛轉移的基因及發生機制:

(偏口魚學名是比目魚,是硬骨魚綱鰈形目魚類的總稱,包括鮃科、鰈科、鰨科、舌鰨科魚類。褐牙鮃和半滑舌鰨在七千萬年前就已經開始分化,但是兩者的基因組存在高達85%的相似性,且有高達15534個同源基因。)

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海洋漁業科學與食物產出過程功能實驗室、黃海水產研究所陳松林研究員帶領的研究組與上海海洋大學、德國維爾茨堡大學、葡萄牙阿爾加夫大學、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等單位的科研人員聯合破譯了褐牙鮃全基因組序列,通過與半滑舌鰨全基因組比較分析,初步揭示了比目魚類變態發育的分子機制。

該研究成果於2016年12月5日在《自然—遺傳》上發表。

根據褐牙鮃和半滑舌鰨在變態發育不同時期篩選到的同源基因,專家實驗發現,視黃酸和甲狀腺激素能夠抑制褐牙鮃眼睛移動。

(圖片均來自於網路,侵權必刪)


剛出生的它們與普通魚類很相似,眼睛是對稱的長在頭的兩側,生活在海水的中上層。大約長到半寸長時,它們的體形開始變化,一隻眼上移動到頭的另一側,背鰭、臀鰭也向前長至頭部,身體側扁扭轉,大約一百天後,才變成父母的模樣,平臥著居住在海底。它們的身體扁平,雙眼同在身體朝上的一側,這一側的顏色與周圍環境相似,很好的保護了它們,身體的朝下一側為白色。

而且比目魚是變色大王,如果他們眼睛受傷,看不見了,就不能變色啦!


底營動物身體大多會變扁變得就像盤子一樣

這樣才方便藏在水底的沙子裏啊

兩棲動物一般是前胸貼後背比如娃娃魚

當然這個不明顯

你可以看看滅絕了的笠頭螈真的很扁

魚裡面也有蝠鱝啊

至於比目魚

它們只是懶懶的躺在沙地上

這樣就不用經歷身體變扁的進化過程

只是這樣壓在身下的眼睛豈不沒用

但作為偷襲型選手必須

用兩隻眼睛定位啊

唯一的辦法就是把下面那隻眼睛挪上來

至於你覺得怪不合理

那是你偏見以自我為中心

長頸鹿脖子太長

你給它變短試試

分分鐘餓死

生物進化好看有毛用


為什麼不能張一側。在比目魚眼中,我們的眼鏡張兩側才奇怪呢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