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檜是個就連小孩子聽到都會唾口吐沫的名字,常言道“狼狽爲奸”,秦檜在朝中橫行,他的身後自然站着一羣死黨。但是,秦檜是個生性多疑的人,能得到他信任的黨羽可不多。

  王次翁算是一個。

  王次翁本是湖南一小官,因與上司志向不合,便辭官回鄉賦閒了。紹興年間,秦檜返回朝廷時,途經王次翁的老家。王次翁把寶壓在秦檜身上,年過六旬的王次翁想要再賭一把,靠着秦檜這個大靠山飛黃騰達。王次翁主動對秦檜示好,做盡巴結討好之事,終於獲得秦檜賞識。

  秦檜拜相後,秦黨們雞犬昇天,王次翁也不例外,被秦檜引薦入朝爲官,從吏部員外一路提拔到中書舍人。《朱子語類》卷一三一中稱:王次翁被“秦檜召來作臺官,受檜風旨治善類,自此人始”。受到秦檜重用,王次翁自然感激涕零。

  秦檜身邊的奴顏婢膝之輩不在少數,那麼,王次翁又是如何從這羣人中脫穎而出,成爲秦相爺身邊最受寵信的官員呢?

  這還得從“紹興和議”說起。

  第一次和議後,宋金兩國的主和派們獲得了全面勝利,可是,沒過多久金國便發生劇變,主和派們被主戰派盡數誅殺。在這場政變中,包括完顏昌在內的一衆金國主和派全被處死,最終,導致和議條約作廢。

  隨着金國軍隊再次襲來,促成和議的秦檜成了衆矢之的,不論官方還是民間全都把秦檜視作罪人,就連宋高宗都覺得金國捲土重來是秦檜造成的。至此,秦檜的仕途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機中,烏紗帽難保倒是小事,如果,金兵襲來恐怕連腦袋都得搬家。

  爲了平息高宗的怒火,關鍵時刻王次翁站了出來,在皇帝面前替自己的上司說好話:

  “跟金人簽訂和議,這不完全是秦相爺一人的主張,如今,事態惡化,我們不能把黑鍋全都推給相爺。就算將秦檜罷免,那麼,宰相之位由誰來擔任呢?恐怕新宰相做得未必比秦相爺好,況且,新宰相上位後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扶持自己的黨羽,朝廷已經不起這樣的折騰了。所以,還望皇上多考慮考慮,別聽信讒言。”

  王次翁這番話完全是偷換概念,邏輯顛三倒四,非常無恥。偏偏高宗聽信了王次翁的鬼話,不打算爲難秦檜。秦檜聽說這件事後,覺得王次翁這老頭辦事得力,對他非常滿意,等到輿論風波結束後,秦檜親自舉薦王次翁爲副相。

  之後,他又與秦檜合謀,罷韓世忠、張竣嶽飛三大將兵權,這是宋朝歷史上的第二次“杯酒釋兵權”。事後,王次翁回到家裏還不無得意地對他兒子王伯庠透露:這事兒“吾與秦相謀之久矣”。《宋史》稱:“秦檜擅權19年,只有王次翁一人始終與其沆瀣一氣,未生嫌隙。”

  隨着第二次紹興和議的進行,宋金雙方的主和派再次大獲全勝,金國按照和議將韋太后送還南宋。母親脫離險境,高宗非常高興,當即指派王次翁爲奉迎使,接老太后回家。韋太后是個聰明人,如果金人半途耍賴,自己可能此生都無法返回故土,爲此韋太后想了一個妙招。

  她向金國副使借了一大筆銀子,聲稱:要買些禮佛用具,並且,承諾等她回國後立即返還,而且是加倍償還。金國副使欣然應允,當即借給老太后三百兩黃金。韋太后拿到錢後,只是買了一小部分的禮佛用具裝裝樣子,其他全部用來打賞給了隨行的金兵。

  金兵們得了賞賜,自然對韋太后言聽計從,韋太后藉機勸士兵們儘快南下,士兵們均無異議。就這樣,韋太后一行加快了步伐,到了八月已抵達兩國交界。這時,金國副使卻後悔了,他擔心韋太后回國後不還錢,於是,便讓韋太后先把約定的雙倍借款返還,再讓韋太后回國。

  此時,王次翁等人已守在邊境多時,韋太后爲了活命,向王次翁借錢,誰知道王次翁卻一口回絕,不肯借錢。其實,倒不是王次翁摳門,是因爲,他害怕自己將錢借給老太后會讓秦檜多心,畢竟,這是個向老太后邀功的大好機會。

  王次翁的身家皆由秦檜所賜,哪敢得罪秦檜?任由金國人扣押老太后三天,王次翁始終不爲所動。最終,還是秦檜的妻兄出面,還了金國副使六百兩黃金,這才讓老太后平安回國。

  韋太后回到皇宮後,與高宗母子相見,一番寒暄後,韋太后始終不忘王次翁的絕情,立馬向兒子告了狀:“使臣王次翁,不懂得顧全大局,倘若金人反悔,恐怕你我母子再難相見。”高宗聽完這句話龍顏大怒,想要處死王次翁。

  王次翁心下忐忑,來到秦檜府上求助,秦檜聽說王次翁是因爲對自己忠心耿耿,才未借錢給太后,於是,便想方設法替王次翁開脫,並暫時將王次翁送到金國避難。之後,秦檜替王次翁說盡了好話,可惜,高宗始終厭惡王次翁,秦檜沒有辦法,只能勸王次翁告老還鄉。

  返鄉的王次翁對秦檜的知遇之恩、救命之恩念念不忘,每年都送去大筆金銀,直到紹興十九年王次翁過世。這二人雖都是知恩圖報之輩,但是,他們所行之事卻都是禍國殃民之舉,這等狼狽爲奸之徒註定被釘在恥辱柱上。

  濟南像其他任何城市一樣,出過無數英雄豪傑,當然,也出過王次翁這樣遭人唾棄的敗類,這絲毫不足爲怪。我們瞭解到了這些敗類的行徑,但卻絲毫無損於一座歷史文化名城的光輝,歷史的“唯物主義”總是這樣的告誡我們。

  參考資料:

  【《朱子語類》、《宋史·王次翁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