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學家馬奇曾說過這樣一句話,那就是:“執行是政策的延續,在政策執行的過程中,執行者必然根據環境等客觀條件的侷限性把自己的理解傾注於其中。”但是,一個再完美的政策,若是太過於以自我意志爲中心,那麼,他的政策則必然會因爲這個系統的存在而有所削弱。

朱元璋就像是一個刻板的肖像畫,很難讓人對其產生一絲一毫的想象力,也很少有人圍繞這位皇帝營造溫柔的緋聞祕事。可以說,正因爲朱元璋的刻板,使他成了歷史上最雷厲風行的皇帝之一,古往今來的統治者中,極少有人像朱元璋那樣以一己之力顛覆整個社會的。

筆者覺得,朱元璋就是在創建一個屬於自己的理想國,借用莫爾的話來說就是“烏託邦”。之所以,朱元璋對建立理想國如此執着,我想是因爲他與衆不同的出身。朱元璋從最底層一步一步爬上龍椅,經歷了太多社會的陰暗面,喫盡苦楚,這也許是他統治國家的最大壓力與動力。

在那些困頓的記憶裏,朱元璋曾沿街行乞,也曾爲了混口飯喫剃度出家,這也許是朱元璋對元朝社會體系充滿敵意的最根本原因。朱元璋一家在短短一個月內相繼離世,這是難以形容的苦與痛,恐怕普天下沒有幾人能理解這種感覺。

因此,即便這些事已成了回憶,朱元璋每每想到父母兄弟閉不上的雙眼,朱元璋總是難以原諒藏在背後的罪魁禍首。那麼,何爲害朱元璋家破人亡的罪魁禍首?朱元璋登基後,與許多臣子都談起過,他一而再再而三地總結元朝覆滅的原因,那就是:“貪污腐敗”。

所以,朱元璋的詔書中出現了古往今來最嚴苛的法令,全都是針對貪贓枉法的朝官和市井流氓的條款。很多年以後,海瑞表示非常懷念這些法令,他覺得:在貪官污吏遍佈朝野的年代裏,只有明太祖的鐵血政策才能拯救社會,只有貪污八十貫銀錢便上絞刑架的鮮血法令,還有將貪官的皮剝下來製成草人的殘暴刑罰,才能淨化這個污穢的官場。

朱元璋處理貪腐問題的態度十分強硬,他從來不在乎自己手上有多少鮮血。有幾樁震驚天下的大案子,幾萬名官員被抄家滅族。朱元璋身邊的許多官員都勸皇帝手下留情,千萬別殺光天下的官員,屆時恐怕沒人再替朱家辦事。朱元璋根本不妥協,回答道:“想做官的人還怕少嗎?”到了最後,朱元璋殺得屍橫遍野,沒人敢在入仕爲官。

此時,許多縣衙都空了出來,朱元璋仍毫不爲意,他將部分罪狀較輕的官員從監獄中放了出來,命令他們帶着枷鎖繼續執行公務。由此,就出現了一個堪稱奇葩的現象:在一個身負重枷的地方官,審問着一羣帶着鐐銬的犯人。當然,朱元璋治理天下的手段雖然過於殘忍,但是,對於老百姓來說,尤其是對於勞苦大衆來說,朱元璋不失爲一個好皇帝。

朱元璋一手緊抓官場貪腐現象,另一手則着力打擊各地魚肉鄉裏爲富不仁的鄉紳和土豪。在朱元璋的“烏託邦”中,不存在均貧富的現象,大幅度的貧富差距,是朱元璋最不想看到的局面。朱元璋清楚,倘若社會的貧富差距加大,那麼,這就意味着有越來越多的流民失去家園,失去了對社會安穩的渴望,轉而追求社會波動。

朱元璋清楚流民的心理活動,因爲,對於朱元璋來說,這是再熟悉不過的想法了。就這樣,朱元璋成了古往今來最“仇富”的皇帝,商人在他的眼中都是些投機倒把的混蛋,只有那些面朝黃土背朝天生產糧食和棉花的農民,纔是國家最需要的人才。江南土豪沈萬三的傳說,就在這樣的仇富統治中油然而生。

相傳,沈萬三是個明事理的商人,在朱元璋登基後,沈萬三曾多次向朝廷捐獻財物,不但出資修建了城牆,還替朱元璋犒賞三軍。那麼,這位沈大商人結局爲何呢?沈萬三的傾囊相助卻絲毫未能改變朱元璋對於商人的偏見,沈萬三最終被朱元璋抄家,本人也被髮配到邊疆。這個故事的真實性有待考證,但不容置疑的是這個故事潛藏的背景:

“一個端坐在龍椅上,以仇富的冷眼俯視天下的鐵血皇帝。”

甚至,爲了貶低商人,朱元璋下令商人只能用絹、布兩種布料做衣服,而農民則不受限制。也許,朱元璋並未考慮到,後者雖有權利穿,但是,他們卻穿不起,而前者沒權利穿,那些華美衣物都成了壓箱底的破布。理想國是美好無垢的,然而,這一切之後都隨着朱元璋的駕崩土崩瓦解,我想這種結果從朱元璋大刀闊斧的改革時就已註定了結局。

有學者說過,打下江山坐了龍庭的朱元璋,仍然不過是一個“小農”,因爲,他的歷史視界非常狹隘,其治國理想就是建立一個以自耕農爲主體的小農社會。 “小農”朱元璋也常常談到要“藏富於民”,不過,他所理解的“富”和我們所理解的差異很大。在朱元璋看來,百姓們只要有田種,喫飽穿暖,就是富裕,一旦越過這個層次,則“富人”就成了他的打擊對象了。

可以說,在這場爲理想國奮鬥的政治基礎只有朱元璋一人罷了,他沒有辦法讓這些政策實現其真正的利益平衡,所以,當他離世後,這些政策也不過只是一個空談罷了。

參考資料:

【《明史》、《朱元璋的“小農”思想》、《朱元璋爲何仇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