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請自來。

其實想問的就是朱允炆為何失敗吧。

自古削藩皆反,七國之亂、靖難之役、三藩之亂,怎麼去削、怎麼擺平才是體現王朝統治者內心是否強大,手段是否高超的最佳方式。

對比前兩次由「削藩」引起的大規模國家內訌,會發現太多的相似之處。

第一,都是書獃子主持工作。

西漢晁錯摒棄賈誼在治安策中「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方針,以「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的假設為削藩依據明火執仗地下手,必然火速激發雙方矛盾;其父曾指出自古疏不間親,削藩乃取禍之道,卻沒有聽從,最終被「朝服斬於市」。

明初齊泰、黃子澄主持削藩,一個認為先從燕王朱棣下手,一個計劃找軟柿子捏,其實真正有威脅的不過是燕王而已,但提前拿下許多沒有過錯的藩王,導致燕王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同情感和認同感。

第二,地方並非完全理虧。

腹黑的漢景帝當太子時曾經用一塊棋盤砸死吳王劉濞的長子,導致劉濞二十年不來朝拜;且手段過於激烈,叛亂的諸侯國只有七個,不滿的則是全體;

史書上「穎慧好學,性至孝」的建文帝下起黑手一點不含糊,周王、岷王廢為庶人;湘王朱柏為保名節舉家自焚;齊王朱榑被軟禁在南京;代王朱桂被軟禁在封地大同。

這TM的不是在削藩,而是除了自家親兄弟之外把所有的叔叔和堂兄弟們一網打盡的節奏,這樣肯定是不對的。燕王就不是在造反,而是為了保命而殊死一搏了,一眾殘存的藩王乃至天下百姓都會對燕王有一種兔死狐悲的同情。

第三,造反口號雷同。

七國的口號是「清君側,誅晁錯」,朱棣的口號「清君側,靖國難」,幾乎沒區別,都是打著針對朝堂奸臣的口號來的。

七國之亂的三個月搞定給了建文帝信心,然而他的周亞夫呢?

兩次「清君側」行為最大的區別在於雙方實力的對比,七國之合力遠在中央之上,而朱棣空有一身文韜武略,卻求得以太平王爺不得,眼巴巴地帶著800親兵造反了。

那麼為何800親兵就能拿下數十萬甚至前後出動過百萬的中央大軍呢?

第一,燕王很快獲得了軍事支持。

在以800親兵拿下南京方面的監視者葛誠、盧振之後,朱棣迅速出擊拿下通州、薊縣等京畿要地,同時收編軍隊、發動民眾,拼湊了一支數萬人的軍隊。雖然倉促,確實以邊軍為核心打造,戰鬥力不弱。

後朱棣親自策反寧王,獲得山西大同邊軍八萬和蒙古降軍朵顏三衛的騎兵,並迅速回師北京,與守軍里因外和擊潰草包李景龍的五十萬大軍。

第二,燕王的軍事能力和燕軍的戰鬥力極為出眾。

討伐漠北蒙古戰爭中屢建奇功的永樂大帝是中國歷史上與李世民並列的馬上皇帝,明初之精銳邊軍也是歷史上少有的強軍,其綜合戰鬥力比江南溫婉之地耍了幾十年的禁軍兵將要高出一個檔次。

南京這邊滿朝名將被朱元璋殺了個乾淨,沒有周亞夫而只剩一群草包,建文帝屢次「勿傷朕叔」的神奇命令讓性命幾不可保的朱棣轉眼化身成了長坂坡的趙子龍。

第三,戰略的正確性。

應該說,戰爭打久了燕王必敗無疑,哪怕是每戰必勝。

自古北伐,當先取青徐之地作為依仗,南征也是如此,不然很容易被抄後路。燕軍二阻於濟南,一阻於徐州,在極為不利的情況下,燕王都主動跳過戰略要地而南下,尤其最後一戰接到南京方面密報之後,直接將中央的百萬大軍和無數城池甩在身後,越過徐州和長江,一舉攻克南京。

第四,最重要的,建文帝的離心離德導致天下袖手旁觀。

當年帥帥的山爭哥

前文說到朱允炆對於藩王的不恰當手段導致其正義性只剩下了法理上的不可侵犯,這在方孝孺等腐儒眼中是天,但在久經考驗的官僚隊伍和看熱鬧的百姓眼中這不過是朱家的內訌,大家安安心心等他們分出個勝負即可,犯不著為中央賣命。

不然燕王安能跳過濟南和徐州而直搗黃龍呢?

"古者之世,古庶勝於今,風俗美於今?上下親治過於今,國之盛強且久過於今"--朱允炆

且建文帝作為長於深宮、學於腐儒的帝王,一門心思在於復古,其看人和駕馭的本領完全不合格,其治下亦並無給百姓臣子太多恩惠,天下無效死之心。

在這場離奇的戰爭中,燕王幾乎是以最小的代價和破壞實現了政權的交接,永樂大帝五伐漠北、七下西洋,四海歸服,百靈來朝,再次開創了自久遠的漢唐以來漢民族無敵於天下的時代。這一切如果朱元璋泉下有知,想必也可以安心了吧。

我是涼州七里,專註於別具一格的文史,請多多交流,不吝賜教,煩請點個贊先,要不再幫我加一個關注吧,反正都已經看到這裡來了。


明太祖朱元璋面對剛剛建立新政權,需要解決幾大問題:

一、防止奪嫡慘案重蹈覆轍:雖然當時已經立了朱標為太子,但是京城中的其他皇子也比較優秀,有政治謀略和軍事經驗,在朝中威望很高,如果皇子和大臣相互勾結,歷史上的奪嫡慘案將會重蹈覆轍。

二、防止元朝反撲邊防垂危:雖然朱元璋建立了新政權,但是北方元軍實力尚存,為了防止元朝軍隊捲土重來,朝廷必須要派人鎮守邊陲。而朱元璋的皇子們,大多有豐富的作戰經驗,是最合適的人選,派去鎮守著實可以讓明太祖放心。

三、防止邊陲大將擁兵自重:朱元璋自己也是造反得來的皇位,新政權還未穩定,皇子們雖比不上身經百戰的將軍,但是自己的兒子用起來畢竟放心。朝中大臣他著實不敢重用,怕他們在邊疆擁兵自重,一旦內外勾結,新政權危矣!

出於以上幾方面的考慮,朱元璋把自己的皇子們派去各地做了藩王,既防止為了奪嫡兄弟們手足相殘,又可以鎮守邊關保衛大明江山。朱元璋死後,把皇位傳給了皇孫朱允炆,史稱建文帝。朱允炆登上皇位,發現藩王們濫用職權、氣焰囂張,嚴重影響了大明的安危。

在朝中幾個大臣的慫恿下,朱允炆開始著手削藩。他操之過急,用非正常手段,先拿周王、岷王開刀,貶為庶人;湘王不堪受辱全家自焚;齊王被軟禁在京城;代王被關押在封地。如此削藩,讓燕王明白坐以待斃,將難逃一死,於是他暗中謀劃,做殊死一搏。在眾多藩王中,屬燕王朱棣實力最強,朱允炆先易後難的削藩策略,給了朱棣充分的準備時間,朱允炆萬沒想到,正當他想對朱棣下手,朱棣以「清君側,靖內難」的名義起兵造反,發動了靖難之戰。

燕王先以800多親兵起兵後,迅速拿下通州、薊縣等戰略要地,收編軍隊、發動民眾,很快拉起了一支數萬人的軍隊。雖然比較倉促,但該軍隊的打造是以邊軍為核心,戰鬥力是不弱的。朱棣而後又策反寧王,獲山西大同邊軍八萬和蒙古降軍朵顏騎兵三萬,此時燕王實力大增,可以和朱允炆一決雌雄。朱棣軍隊擴張後迅速揮師北京,與守軍里因外,擊潰草包李景龍的五十萬大軍。

建文帝削藩太急,把大明宗親都推到了他得對立面,朱允炆離心離德,大家袖手旁觀,靜等朱家內訌的勝負結果。已經坐擁天下的朱允炆,幾十萬大軍為何不敵燕王800親兵?

一、在政治上表現幼稚:據史書記載,在大軍出發前,朱允炆告誡將士:「與燕王對壘,毋使朕有殺叔父名。」兩軍對壘,朱允炆婦人之仁,導致將士們每每見到朱棣衝鋒陷陣,束手束腳不敢下手。而朱棣一心求生,不擇手段,屢屢獲勝。

二、在用人上嚴重失察:燕王起兵造反,朱允炆任長興侯耿炳文為大將軍,率三十萬伐燕。當時朱允炆自已與文儒討論周官法度,把軍事決策權交給了齊泰、黃子澄。此二人是軍事小白,只能紙上談兵,並無實際的作戰經驗,如何能堪重用去應對用兵老辣的燕王,朱允炆簡直是自取滅亡。

第三、在軍事上無力回天:待燕王攻打京城時,朝廷之前已經接二連三的大敗,朱允炆此時手下幾乎沒有可調遣的軍隊了,京城空虛只剩幾千老弱殘兵,屋漏偏遭連夜雨,朱允炆又遭到手下叛變,朱棣乘虛而入,很快兵臨城下。

明成祖朱棣大概用了約四年時間,成功登上了皇帝寶座,成為明朝第三任皇帝,年號永樂,故後人也稱其為永樂大帝。


多謝邀請

皇位在我國封建王朝的歷史中,一直是備受覬覦的存在,對於這個至高無上的皇位,總是吸引著無數的能人垂涎,都知道明太祖朱元璋開闢了大明江山,在一眾的子嗣中,更是早早的培養了接班人太子朱標,然而朱標的早亡,使得朱元璋只能是無奈的將皇位傳給了皇孫朱允炆。並且為了幫助朱允炆坐穩皇位,朱元璋更是大開殺戒,清理了一眾的功勛老臣,並且在朱元璋病逝之前,因為擔心一眾在外的藩王回京搞事,為此特地寫下詔令後續所有藩王不得以「弔唁」為理由進京,然而即便是朱元璋再怎麼努力,一切都是徒勞無功的,畢竟後續的歷史中朱允炆的皇位,被叔叔朱棣拿下了。

建文帝朱允炆行事拖泥帶水,婦人之仁!而燕王朱棣則一心爭奪皇位,不擇手段。據歷史記載,在靖難之役部隊出發前,朱允炆告誡將士:「一門之內自極兵威,不祥之甚。今爾將士與燕王對壘,務體此意,毋使朕有殺叔父名。」有道是擒賊先擒王,朱允炆這麼一說,就讓自己的手下兵將束手束腳,以致於每每朱棣帶頭衝鋒時,朱允炆的兵將無所適從,只能陣破兵敗。

建文帝朱允炆用人不當,識人不明。朱棣起兵造反的消息傳到京師後,朱允炆決定出兵伐燕,並布告天下。他任命老將長興侯耿炳文為大將軍,以附馬都尉李堅、都督寧忠為副,率師三十萬北伐。當時朱允炆方銳意文治,每天與學士方孝孺等人討論周官法度,把軍事決策權交給齊泰、黃子澄二人。齊泰和黃子澄都是什麼樣的人呢?齊泰雖然在洪武一朝為兵部侍郎,但並未見其功勛,至於黃子澄呢,他的履歷就更簡單了。所以建文帝把軍事決策權交給兩個只會紙上談兵的軍事小白,無疑是自毀長城。而朱棣的手下,都是天天和蒙古人打仗的狠角色。


朱允炆上位時手裡有兵無將空有幾十萬大軍缺沒有人能領導,因為那些能打的將軍門早就被他爺爺明太祖朱元璋給殺完了不不過這也是未來給他鋪路,害怕他駕馭不了這些開國元勛門。

而反觀燕王朱棣這邊他自己本身就是精於帶兵打仗的將軍王且擁兵十萬並有朱元璋親封的「節制延邊士馬」的權利。並且用著靖國難和清君側的口號又用一定的人支持他所以才能打到南京登上皇位


古語有擒賊先擒王,遠水解不了近渴之說。宮廷政變具有同樣道理。皇帝身邊的武裝力量發動政變,外圍兵力很難及時救駕。當大勢已去時,帶兵之將領會識時務順應大勢。


謝邀,這個問題小編覺得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明朝的那些開國猛將有一大部分被他爺爺朱元璋殺了,還有部分病死了,只給他留下來個擅長防守的耿炳文,和遠在雲南的沐家軍,導致朱允炆無將可用,只能派耿炳文帶兵出征,最後戰敗。

第二朱允炆由於沒有軍事經驗,在陣前換將,換上了坑爹的李景隆為大將,這個李景隆也是他的豬隊友大儒師傅保薦的。結果李景隆在優勢兵力下一敗塗地,死得更快。

第三顧念親情,命令戰場上不準傷害朱棣,致使其多次躲過死亡。

第四削藩太過於冒進,而且開始削藩後又猶豫不前等等,然後逼反了四叔。

第五對戰爭準備不足,還沒來得急調沐家軍過來,戰鬥就結束了。


朱允炆失敗是有其必然性的。上位之後,位子沒坐熱就開始大張旗鼓削蕃,把藩王都推到了對立面;靖難之役開始後,由於為了便於建文帝統治,朱元璋把一干能打仗的宿將殺的殺貶的貶,朱允炆在軍事上竟然信任並任用幾個文人,腐儒誤國;更致命的是,為了所謂道德,勿使朕有殺叔之名,在戰場上數次放走朱棣,綜上所述,建文帝下落不明實在有些福禍自招的味道。


首先說朱棣只有幾百親兵是不合理的。燕王朱棣自小就被他老爹朱元璋弄了北京當一方大佬,負責阻擋北方蒙元勢力的虎視眈眈,自小就練就了殺伐四方的一身本領,還有一直能征善戰的軍隊。反觀朱允炆,在他登基前,一堆會打仗的將軍就被朱元璋幹掉了,手下無能人;另外他心慈手軟,多次下旨不得傷害他叔父。如此婦人之仁,空有數十萬大軍,也是必敗。


什麼叫朱允炆手上幾十萬大軍 朱棣只有100多人 不要說北京幾萬大軍 就是幾十萬邊軍大都也聽朱棣的 這些軍人都是見過血的 一直和外族交戰 戰鬥力都是一流的 再看看朱允炆 大都是囯內治安部隊 照道理說老將很多 但是後人評論當年朱元璋殺老臣太多了 朝庭沒有幾個能打杖的了 所以大多是名氣大 能力差的人

所以 朱棣在一邊防著北方蒙元殘餘 還很快的打敗朱允炆當上皇帝 也不難理解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