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戰爭電影裏,經常看到這樣的情節:面對敵人坦克的進攻,堅守陣地的步兵會使用機槍和步槍向坦克射擊,例如蘇聯電影《我們爲祖國二戰》裏,就有步兵團用機槍反擊德軍坦克進攻的橋段。我們直到,坦克是集火力、機動性和防護力於一身的武器,基本上是對機槍和步槍免疫的。那麼,爲何在戰場上還是有步兵使用機槍步槍射擊坦克呢?

機槍和步槍明明打不穿坦克,爲何士兵還是堅持向坦克射擊?

機槍打坦克這種事一般來說不會發生在現代戰爭,基本上都是一戰和二戰那個年代纔會發生的事情了。至於爲什麼當時機槍打不穿坦克還要使勁打,大概有這麼幾個原因。

機槍和步槍明明打不穿坦克,爲何士兵還是堅持向坦克射擊?

第一,自然是爲了騷擾敵人。機槍子彈打不穿坦克的裝甲,但是可以分散敵人的注意力,持續的射擊可以吸引對方坦克兵的關注,從而起到掩護己方的作用。有些情況下,坦克之間對戰時,也用機槍射擊對手,除了儘量分散敵人注意力外,還有用曳光彈指示目標的意圖。

機槍和步槍明明打不穿坦克,爲何士兵還是堅持向坦克射擊?

第二,坦克上有很多脆弱的部位,並非全部鐵板一塊。坦克上有副油箱,打掉還是有損傷的。坦克正面也有駕駛窗,觀察窗或潛望鏡,有瞄準或觀察用的光學鏡片,普通機槍子彈的射擊就可以損壞,要是打壞了,坦克的作戰就大受限制。以色列軍隊就高度重視狙擊手和機槍手的反坦克作用,甚至要求在打擊駕駛員開窗駕駛、車長探出身體指揮的坦克時,要先射殺車長,然後再射殺駕駛員,因爲射殺駕駛員會讓敵人坦克立刻反應過來有伏擊,而車長被打死以後,坦克還需要經過幾秒鐘纔能有反應,這對於戰機的把握很重要。

機槍和步槍明明打不穿坦克,爲何士兵還是堅持向坦克射擊?

一戰時期,坦克出現後,德軍最先爲士兵配備了鎢芯的“K子彈”,具有很強的穿甲能力,普通士兵可以使用7.標準槍管的毛瑟98G步槍,能打穿輕型坦克的前裝甲。在1917年,德軍前線的步兵一般都會配發5發“K子彈”,馬克沁機槍則會裝備一整條“K子彈”的彈鏈,用於打坦克或射擊裝甲目標。

機槍和步槍明明打不穿坦克,爲何士兵還是堅持向坦克射擊?

早在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軍隊就發現有些情況下7.92毫米的輕機槍也能射穿重量15噸的日本97式中型坦克,於是南京金陵兵工廠曾製造過一批7.92毫米的鋼芯穿甲彈,這種子彈在100米距離是可擊穿11毫米厚的鋼板,完全可以對付日本這些“小豆坦克”,淞滬會戰時期的八百壯士戰鬥中,曾用機槍發射鋼芯穿甲彈打壞過一輛日本97式坦克。

機槍和步槍明明打不穿坦克,爲何士兵還是堅持向坦克射擊?

不夠後來隨着坦克裝甲的增強,普通槍彈很難擊穿。12.7毫米口徑以上的重型機槍,或者反坦克槍(比如德軍裝備的20毫米反坦克槍,或者蘇軍大量裝備的14.5毫米反坦克槍),雖然不能擊穿坦克的正面裝甲,但是打爛坦克的觀察窗和潛望鏡等部位是沒有問題的,甚至在側翼射擊時,能打穿坦克的側裝甲。例如蘇聯的B32式14.5x114毫米槍彈,這種彈藥在二戰期間是爲了反坦克槍而開發的,其曳光穿甲彈採用碳化鋼彈芯,在500米距離上能射穿32毫米厚度的垂直裝甲。

機槍和步槍明明打不穿坦克,爲何士兵還是堅持向坦克射擊?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美軍爲了對應蘇聯裝甲部隊大量裝備的輪式裝甲車和裝甲偵察車,提出了一個士兵增強計劃(Soldier Enhancement Program,簡稱SEP計劃),爲步兵的M60機槍和M16步槍配發穿甲彈,研製出北約標準口徑的M993型7.62毫米穿甲彈和M995型5.56毫米穿甲彈,能夠穿透輕型裝甲車的裝甲以後仍有足夠的殺傷力。

機槍和步槍明明打不穿坦克,爲何士兵還是堅持向坦克射擊?

左邊是7.62毫米的M993穿甲彈,中間是5.56毫米的M995穿甲彈,右邊是7.62毫米的M948脫殼穿甲彈。

機槍和步槍明明打不穿坦克,爲何士兵還是堅持向坦克射擊?

還有一些戰場上的各種意外造成的問題。士兵看到坦克自然會害怕,有些太害怕了,明知無效也要用機槍射擊。還有些情況爲了掩護戰友,寧願吸引火力暴露自己。

機槍和步槍明明打不穿坦克,爲何士兵還是堅持向坦克射擊?

最重要的,機槍射擊坦克,更多的是牽制射擊或者幹擾射擊,是爲了擾亂敵人的步坦協同,割斷敵人坦克與步兵之間的聯繫,打擊坦克附近的步兵,使得對方坦克和步兵脫節,方便己方的反坦克力量消滅失去步兵掩護的坦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