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看哆啦A夢,總羨慕大雄可以擁有各種各樣的神奇道具。

比如能應對考試的記憶麪包,只要把書本內容印在麪包上,再喫下去,就能瞬間記住。

還有電腦鉛筆,只要拿在手裏,就會自動填寫答案,大小考試滿分不在話下。

可動畫畢竟是藝術想象的,讓我喫驚的是,身邊竟然真的出現了“聰明藥”這種玩意,聲稱“一喫提神醒腦,二喫秒殺高考”。

深入瞭解後,我只想對這些賣藥的商家個戶說一句:人血饅頭,好喫嗎?

——鹿媽

文 | 豆媽

來源 | 女兒派主筆,二胎女兒的媽媽

3年前,央視網和北京青年報發佈了一則關於“聰明藥”的新聞,轟動一時。

“新型益智,考生必備。一喫提神醒腦,二喫秒殺高考。”這樣的標語一打出來,瞬間風靡國內家長圈和學生圈。

爲了孩子的成績,不少家長想方設法地從美國和韓國代購“可以提升孩子認知力和注意力”的“智力藥丸”。

相比商家和個戶口中說的“20%的常青藤名校學生和科學家都在喫”,“沒有任何副作用”而言,不少孩子服藥過後都出現了頭疼、抑鬱、心慌、神經錯亂的徵兆。

於是,“聰明藥”一度銷聲匿跡。

3年後,距離高考不過百天,“聰明藥”打着“學生益智保健品”的標籤,再次捲土而來。

這一次,直接掛鉤毒品。

1

“聰明藥”上癮

根據新京報的報道,故事是這樣的。

女孩田靜(化名)是一所市級重點中學的學生,她讀高三,成績一直在下滑,從高一、二的班級前五,到現在跌出前十。

高考在即,女兒的成績讓全家人都慌了,田靜媽媽不知從何處聽說了“聰明藥”,託人買來了一些。

(田靜服用的藥片:利他林)

田靜對這種藥並不瞭解,也不清楚媽媽知道多少,只知道媽媽說:“這是聰明藥,有人喫了成績就變好了,你試試。”

最初,田靜每天早晨上學前喫一片,可喫了藥,攤開書,心思依然不在課本里,尤其是最難學的物理,做題依然沒思路。

發現藥效不明顯,田靜把每天一片的劑量,加到了每天兩片、三片。

兩個月後,田靜覺得自己的課堂專注度提高了,物理習題也會了,連月考也再次進入班級前十。

這一粒粒指甲蓋大小的白色藥丸,成了田靜離不開的祕密武器。

但事情並沒有這麼簡單,早在服藥後的一個月,田靜就開始掉髮、失眠。高三上學期快結束時,媽媽發現了異常,讓田靜停了藥。

可停藥後的田靜開始頭疼、噁心、焦躁,聽不進去課,看不下去書。

她一改往常溫婉的性格,在家裏吵着鬧着重新喫藥,但媽媽不準,於是她開始騙錢在網上偷偷買藥。

她找到一位賣家,藥房裏20塊左右的“利他林”,賣家開價1片100,田靜買了3片,拿到手後發現藥片不是以往的白色,而是粉紅色。

賣家說,這些是“不同生產廠家”引起的差異。

喫完這3片藥,田靜覺得恢復不少,於是再次找到這位賣家轉賬購藥,徹底離不開了。

高三下學期,田靜的失眠和脫髮情況越來越嚴重,她總覺得同學在背後議論她,瞧不起她,還總感覺被人跟蹤,要殺害她。

2

從“聰明藥”到搖頭丸

高考結束後媽媽帶着田靜就醫,醫生說,田靜是利他林成癮,而後期她服用的粉紅色藥片,經檢測後不是“聰明藥”,而是亞甲雙氧甲基安非他命,俗稱“搖頭丸”。

(圖片來源@新京報)

北京高新醫院主任醫師徐傑說:

“到我們這戒毒的,有一成左右是利他林服用者,超過一半都是從‘聰明藥’開始,最後變成麻古、冰毒等毒品的成癮者。”

還有更多被矇在鼓裏的孩子和家長,抱着提升學習效率的初衷服用“聰明藥”,最終卻成了癮君子。

其中年齡最小的一個孩子才14歲,和田靜一樣,在網上購買“聰明藥”時買到了搖頭丸。

看完新聞我去百度了一下,“聰明藥”的主要成分是哌醋甲酯,一種中樞神經系統興奮劑。臨牀醫學中,常用於治療兒童注意力缺陷、多動症障礙和嗜睡症,是嚴格的處方藥。

(圖片來源@新京報)

常見商品包括利他林(Ritalin),專注達,阿德拉(Adderall)等。

藥效內,哌醋甲酯能加快多巴胺和去甲腎上腺素釋放,讓人的專注度提升,疲勞感下降,讓人有提升學習效率的錯覺。

但是在我國,哌醋甲酯被衛生行政部門列爲第一類精神藥品名單,和冰毒、麻古、K粉、新型毒品並列。

北京華佑醫院主任醫師張銳敏說:“作爲精神興奮劑,利他林(哌醋甲酯)的作用原理和冰毒的主要成分苯丙胺相似,大劑量服用會產生成癮性。”

美國禁毒署也把此類藥品劃爲“二類受管制物質”,等同於嗎啡和可卡因。

“聰明藥”的本質,是一種軟性毒品。

BBC在紀錄片《藥品依賴》裏,採訪了服用“聰明藥”的學生。

他們表示,這些藥在提高注意力的同時,也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副作用:口乾舌燥,手指和腿情不自禁顫抖,頭暈噁心,當藥效過去,身體會是成倍的疲倦與虛脫。

而下一次,需要服用更大劑量的藥物,才能達到原有的效果。

還有個孩子告訴醫生:“剛開始喫有些忐忑,因爲你不知道這是什麼,但當你喫下這類藥物,還能拿到好成績的時候,一切就順理成章了。”

這個孩子,也是從一粒“聰明藥”開始,然後是兩粒、三粒,然後開始追求更多的刺激,然後是搖頭丸,大麻,海洛因......

徐傑醫生的患者裏還有一個女孩,在美國準備SAT考試,由於過量服用利他林導致嚴重抑鬱、自我封閉。

“孩子的媽媽飛到美國時,發現女兒的房間很髒很亂,食品、生活垃圾堆得滿屋子都是。孩子一張嘴,說話已經前言不搭後語了,有點精神錯亂的感覺。”

想要擺脫藥物控制,只能強制戒毒。

圖左:服用“聰明藥”後的大腦,高度運轉

圖右:未服用“聰明藥”的大腦,正常運轉

再次重申:“聰明藥”(利他林),最根本的用途是用來治療兒童多動症和嗜睡症。

如果健康的人過量服用,輕則嘔吐眩暈,成癮抑鬱,重則出現幻覺,全身抽搐,讓大腦認知和記憶受阻,引發心臟驟停。

畢竟弦繃緊了,遲早會斷。

3

“類聰明藥”

趁着高考倒計時100天的風頭,萬能的某寶和無所不賣的微商也開始兜售形形色色的“聰明藥”。

在百度貼吧、微博等社交網站,“聰明藥”廣告也並不少見,有人發微博“求利他林”,就會有賣家應聲而至,還稱這是“最廣泛最主流也最好用的益智類藥物”。

而在鹹魚上,“聰明藥”隱藏在一些看似無關的商品之後。

比如“利他好,利潤很低,專注學習的桌子,來自瑞士”,表面上賣桌子,當你付款後,收到的則是瑞士華諾集團生產的利他林。

這張賣保溫杯的,標註“利他保溫杯,專注瑞士”,實際上同樣也是在售賣瑞士版利他林。

更多的,是每逢考試季,市面上就會出現“類聰明藥”產品。

“讀書輕鬆一點,考試勝人一籌”,這是針對學生的保健品“腦輕鬆”的廣告詞。

廣告一打,就成了家長之間的搶手貨。

有同學稱,當年他一日三餐都被父母父母督促着喫,但是喫完感覺心跳加速,難受得很,一點都不輕鬆。

還有白蘭氏的“贏考”雞精飲品。

百度百科的產品介紹裏寫着,是專爲學生需要研製的雞精產品,讓學生們學得快,記得多。

有高考的學生親生實踐,說“味道特別奇怪,鮮得很,有點像一杯水裏面放了很多很多味精,喝上去有點難受。”

難道你真的覺得,學習不好,只要喝上一瓶雞精就能考贏別人?

最出名的當屬在湖南衛視《天天向上》做過廣告的“腦清新”。

“腦清新”打出的廣告詞是:大腦供氧好,學習效率高,喫了就能考名校,7天見效。

事實上呢?

一位喫了十年“腦清新”的學生說:“當時感覺還行,過後各種後遺症,腸道和心臟都出現很嚴重的問題。”

這一說法,和北京世紀壇醫院臨牀營養師劉曉倩說的如出一轍:“過量服用腦清新會有毒副作用,比如一些臟器異常的鐵沉積。”

沒過多久,連央視也直接出來闢謠“腦清新”:“國家從未批准過補腦、提高智商等功能的保健食品。”

把各種功效吹得神乎其神,打擦邊球,不重視產品質量而是把錢砸在廣告上,不顧孩子的健康,暴利,這就是各種“聰明藥”和“類聰明藥”的真相。

4

世上最黑的不是沒有陽光照耀到的地方,而是看不透的人心。

中國教育部發展規劃司在2月26號發佈報告,2018年中國共有學校51.89萬所,在校生2.76億人。

而根據中國保健品協會統計,2011年中國保健品市場容量應該在3000億元以上。而今,只會更多。

這其中有多少商家昧着良心,高價銷售對孩子有害的“益智保健品”,我不知道。

我知道的是,2億孩子中的每一個人,都可能成爲“聰明藥”和“類聰明藥”的受害者。

商人的眼裏只有錢,沒有你孩子的命。

豆媽只是一位普通的母親,不能和他們抗衡,也沒辦法改變某一行業的黑暗,我只是想讓自己的孩子在這個危機四伏的世界,平安快樂地長大。

一篇文章,或許掀不起多大波瀾。一次發聲,或許很快就被淹沒。

但我永遠記得語文課本里,那個在沙灘上,堅持把滯留在水窪裏的小魚送回大海的男孩。

“這水窪裏有幾百幾千條小魚,你救不過來的。”

“我知道。”

“那你爲什麼還在救,誰在乎呢?”

“這條小魚在乎!”男孩一邊回答,一邊拾起一條魚扔進大海。“這條在乎,這條也在乎!還有這一條、這一條、這一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