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清明。受訪者供圖

  長江商報消息本報訊(特派記者 陳妮希 北京報道)如何集聚匹配各類要素資源,加快中國醫療器械產發展,讓先進的醫療器械儘早進入市場,惠及百姓家,是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醫療器械有限公司董事長於清明一直心心念唸的事。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加快新藥審評審批改革,17種抗癌藥大幅降價並納入國家醫保目錄。於清明表示,有效緩解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抗癌藥等“救命藥”進入醫保是第一步,而如何讓先進的醫療設備及時跟進,發揮治病救人、保護健康的作用同樣非常重要。

  增加質量檢測部門數量

  “通過大數據、共享經濟、互聯網等,實現醫療資源合理配置,有機結合診斷方式和診療方法,緩解看病難、看病貴的難題。”於清明建議,增加質量檢測部門數量,解決待檢產品排隊問題,以此加速醫療設備落地進程,規範行業發展。

  “醫療研發企業往往投入大、週期長、運營成本高,如果資金未能及時跟上,不利於企業加大創新投入。”對此,於清明建議,加強應收賬款管理機制,以此減輕醫療企業生產成本,提升醫療機構診療水平、降低醫療成本,惠及百姓。

  “醫療行業多票制可以向兩票制普及。”於清明介紹,“採用兩票制,既可以降低大企業採購成本,也可以讓企業集中精力搞研發、搞創新,有利於營造更好的營商氛圍。”於清明表示。

  打造高端產業平臺

  在於清明看來,醫療器械產業的發展大致分爲三個階段。其中,第一階段是從無到有的過程;第二階段國內企業一直在跟跑,追趕國際醫療器械技術的發展;現在是第三個階段,國內企業從跟跑向並跑發展,個別的門類甚至已經領跑,“中國醫療器械正進入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時刻。”

  於清明介紹,相關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醫療器械市場規模大概在6500億左右,但是跟國際上較爲發達區域市場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因此,他建議實施醫療產業相關政策,打造中國醫療器械產業集聚地,整合資源,帶動產業轉型升級。

  “醫療器械產業要想快速發展,需要集聚行業之力協同發展,打造高端產業平臺,湖北武漢光谷就具備建立這類產業平臺的基礎條件。”於清明說,以武漢光谷生物城爲代表的醫療產業鏈已具有一定規模,形成了以龍頭企業爲代表的創新和服務體系。同時,武漢高校衆多,在人才和科研資源上具有優勢,爲行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科技和人才保障。

  現代醫療器械作爲高科技產品,未來將如何發展?於清明認爲,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將深化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研發應用,培育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生物醫藥、新材料等新興產業集羣作爲今年的主要工作任務,醫療器械發展完全符合這些要求,未來除目前大多數爲臨牀用醫療器械外,還需向家用康復保健醫療器械領域、智能可穿戴醫療器械方向發展,在醫療器械領域的核心和關鍵技術上趕超世界水平,用高質量產品搶跑國際賽場。

  全國人大代表胡勝雲——

  加強商業航天領域頂層設計和立法

  本報訊(特派記者 陳妮希 北京報道)春節期間,一部《流浪地球》帶火了電影票房,也將商業航天帶進了人們的視野。從數量和規模上看,全球航天舞臺上唱大戲的主角,正逐漸變爲商業航天。“商業航天發展正當時。”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四院型號總設計師胡勝雲建議,商業航天的發展還需要開展頂層設計,建立健全相關法則,引導行業可持續和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我國商業航天產業發展呈現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生動局面,一大批有潛力、有市場、有活力的航天產品與航天項目應運而生。更加值得期待的是,商業航天對於探索太空領域而言,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太空運輸、太空製造、太空農業、太空健康等“未來產業”,都與領域的發展緊密相關。然而,隨着產業市場規模的擴大,商業航天領域的科技創新人才和資源變得十分緊缺。

  “短期來看,商業航天這個行業規模是千億級別,未來或將是萬億級別甚至更高。”胡勝雲建議,要加速商業航天相關領域國企改革步伐,重視科技人才培養,不僅要增強科技帶頭人、領軍人的獲得感,也要關注科技梯隊人才的發展。

  此外,胡勝雲建議,加快商業航天頂層設計和立法,爲行業高質量發展提供製度和法制保障。

  全國政協委員王瓊——

  推進人工智能教育均衡發展

  本報訊(特派記者 張衡 北京報道)全國政協委員、湖北省總商會副會長、新冠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王瓊建議,政府部門要強化產學研體系建設,引導企業間開展合作,大力發展繼續教育,爲人工智能領域的創新發展提供更多人才。

  在王瓊看來,湖北作爲科教大省,區域內雲集了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衆多知名高校和高端科技研機構,在發展人工智能產業,建設相關人才隊伍上有着天然優勢。她認爲,高校應成爲建設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創新中心的核心力量,引領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的人才高地,爲我國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提供科技支撐和人才保障。同時,政府要強化產學研體系建設,引導企業增強對外合作。

  對於人才缺口,王瓊說,一方面要加強國內與國外優秀企業合作,通過人才引進增強自身人才培養實力;另一方面要積極推動企業與高校等教育機構交流,緊隨行業發展,通過校企合作共同培養滿足市場需求的實用型人才。她還建議,將人工智能學科的發展賦能於繼續教育,貫徹終身學習的概念,利用智能技術支撐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構建智能化、網絡化、個性化、終身化的科學教育體系,推進人工智能教育均衡發展,強化高層次人才培養模式,爲人工智能的創新發展提供更多人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