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除了齊桓公、晉文公和楚莊王外,其他兩位是誰,說法不一,一般是指鄭莊公、秦穆公、楚成王和宋襄公中兩位。按照稱霸的標準,要會盟諸侯,並在諸侯們的推舉下成為霸主,並且能領導諸侯「尊天子以令不臣」,才標誌著霸主地位的形成。也就是說,既需要會盟諸侯的形式,還需要尊王攘夷的號召力。按照這個標準,我們來對照一下宋襄公。

宋襄公霸主地位受到質疑的原因
  • 1.會盟諸侯的形式

宋襄公第一次會盟諸侯,是在幫助齊孝公即位後,參加會盟的國家只有衛、邾、曹、滑這幾個小國。大概覺得與會國過於寒酸,周襄王十三年,宋襄公在鹿地再次會合諸侯,這次齊、楚兩個大國與會了。

盟會由宋襄公發起,他也就不謙虛地以盟主自居,舉行了相關禮儀,會盟結束,他還宣布秋季舉行再次會盟。

也就是這次會盟,宋襄公遭遇了恥辱性的結局。會前,宋襄公不顧公子目夷的告誡,對楚成王過於信任,不帶軍隊出席會盟,結果被狡詐的楚成王帶兵俘虜,楚成王不但搶了盟主位置,還直接把宋襄公抓到楚國。後來在魯國的調停下,才被釋放回國。

從表現形式上看,宋襄公的盟主有點勉強,第一次連自己都不好意思說,第二次雖然有齊和楚兩個大國,但數量不夠。第三次數量和質量都不錯,但為別人做了嫁衣,自己被弄成個笑話。

  • 2.「國際行動」的號召力

這方面宋襄公更蒼白,第一次會盟,他令邾國國君把鄫國國君當祭品,扔進睢水,談不上「國際行動」。唯一一次能體現他價值的「國際援助行動」,是他應齊桓公生前之託,率領衛、曹、邾及本國人馬,平定了齊國內亂,協助齊孝公登基。

不過,這次行動是在他圖霸之前。

如此看來,宋襄公稱霸,有打了折扣的儀式,無霸主的實際作用。從形式上勉強算霸主,從實質上根本算不上霸主。這就是長期以來,宋襄公春秋五霸地位受到質疑的原因。

宋襄公的「仁義」表現

對宋襄公的「仁義」,歷史上爭議頗多,我們先來看看宋襄公的「仁義」,體現在什麼地方:

  • 1.推讓繼承權

宋襄公是宋桓公的嫡子,但不是長子,長子是目夷。但目夷是庶子,按照古代嫡長子繼承製,宋襄公是理所當然的繼承人。

但宋襄公對父親說,請立哥哥目夷為太子,因為目夷比我更「仁」。目夷說,要說仁,哪有讓君位的弟弟「仁」吶。於是目夷乾脆逃到國外,堅持不受。

在這種情況下,宋襄公才繼位為君,而後他立刻召回哥哥目夷,委以國政。

  • 2.忠於所託

在葵丘會盟上,宋襄公見到了當時的天下霸主齊桓公。齊桓公非常賞識宋襄公,大有相見恨晚的意思,臨分別,齊桓公竟然囑託宋襄公一件事:幫他照看齊太子昭。這件事背後的含義很深,齊桓公等於把齊國的未來,託付給了宋襄公,可見,齊桓公對宋襄公的信任度有多深!

宋襄公真沒辜負齊桓公的託付,齊桓公去世後,齊國內亂,太子昭逃往。宋襄公向各諸侯國發出救齊扶立太子昭的號召,除了衛、曹、邾三個小國,竟沒有一個大國響應。就是這種情況下,宋襄公依然決定率兵入齊,對抗強大的齊國新君無虧。

在齊國人的幫助下,宋襄公完成了使命,助太子昭順利即位。

  • 3.會盟如約

就是那次使他被俘的盟會,他不顧目夷的勸阻,堅決不帶兵,理由是:這是會盟的條件之一,不能背信棄義!結果人家楚成王不管這一套!

  • 4.正義之師

宋楚「泓水之戰」,楚國人半渡之際,宋襄公認為這是不仁義的行為,拒絕。楚軍全部渡過河,沒來得及集結編隊時,目夷再次建議趁亂髮動攻擊,宋襄公堅持等對方布好陣型再戰,否則「不義」。

結果,本來兵力就不如人家,等對方修補完所有弱項,宋國大敗,宋襄公中箭負傷,第二年箭傷發作薨世。

如何看待宋襄公的「仁」

說宋襄公是「蠢豬式的」仁義,這是毛主席的評語。不過,毛主席這句話是在特定的語境所言,是有所特指,不能簡單理解為就是毛主席對宋襄公的全面評價。

  • 1.以現代戰爭的觀點,宋襄公很愚蠢

戰爭歷來講究詭詐,無所不用其極,宋襄公將仁義用在最不講仁義的場所,不合時宜,說他愚蠢一點不為過。事實上,當時公子目夷就對他表示出了質疑,但宋襄公堅持己見。

有意思的是,宋襄公即使戰敗後,還固執地說:不打受傷的人,不打老人,這是仁德的君子該保守操守;即使宋國滅了,我也不會趁人家沒布好陣就攻擊人家!

是宋襄公愚昧透頂,無藥可救了?其實,還真冤枉了他。

  • 2.宋襄公代表的是春秋「貴族精神」

春秋跟戰國截然不同,跟現在更是沒有可比性。春秋時期的戰爭,很講究風度,雙方很有劍客的「俠氣」,絕對不會幹出乘人之危的事。打之前客客氣氣,甚至雙方還得互相致敬。打完了,勝利的一方也不會窮追猛打。甚至在晉楚戰爭中,還出現過戰敗方車子陷在泥里,勝利一方不但不追殺,還幫對方把車子拉出來。

這就是春秋的貴族氣質,就是「仁義」的表現,所以,不能以此譏笑宋襄公,後人譏笑宋襄公,是因為春秋的貴族精神消失了,這不是宋襄公的錯!

那麼,宋襄公就沒錯嗎?也不是!

宋襄公的錯

宋襄公最大的錯是,忘了自己的實力,做不切實際的事,以為耗子腰裡有桿槍就成了老虎。這桿槍是誰給的呢?正是前任霸主齊桓公。齊桓公的信任,及宋襄公的大義,竟然是他做成了扶立太子昭的義舉,從而是他名氣大振,就像耗子得了桿槍,從此膽肥了!

目夷曾警告他,小國爭霸,早晚是禍,宋襄公已經沉迷於霸主的夢幻,不可自拔。這才是宋襄公迷失的根!

春秋末期,貴族精神已經不合時宜,他還不能適應詭詐的時局。就相當於一個體弱多病的人,本來底子差,還非往污濁的環境里鑽,那不就是找死嗎?

所以,宋襄公的春秋霸主就是個不自量力的笑話。他的愚蠢不在固守「貴族精神」,而是無視自身實力,妄自尊大,自尋死路!


你說宋襄公蠢豬一樣的仁義,是指半渡而擊的事情吧,但我個人理解不能這麼片面。

也許此次戰役宋襄公確實比較死板,但遵循了那個時代的道德準則,爾虞我詐並不是春秋時代的道德準則。

你也許覺得遵守道德準則是蠢豬,但你沒有看到破壞這種道德準則帶來的惡果,那就是群起滅之。

這種事情在歷史上很多,例如日本對珍珠港的突襲、德國進攻蘇聯,都是單方面撕毀條約,引起盟國群起攻之。

例如日本軍人對美軍醫護人員開槍,假投降等,往往遭來報復性殺戮。

規則還是要遵守的,因為破壞規則後果很嚴重,所以宋襄公不是蠢豬式的仁義,而是遵守了那個時代賦予的規則。


以前的貴族確實是專門一台車全程專門監視另外一台車,入泥要專門幫助對方抬起,奴隸自由民野人在商鞅變法當兵階層出現後野蠻起來爭奪戰利品,他是貴族戰爭的結束,之前絕對合法而且是唯一做法,不如此會剝奪貴族身份繼承權力的


因為公道、仁義自在人心!所以奸雄謀私大志,仁義謀人心嚮往之!


因為他尊周攘夷,不耍陰謀詭計,事事以禮法去做,符合儒家的精神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