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下半年開始,你有沒有感覺自己被一個詞包圍了,各個行業的新媒體文案工作者們把它說了一遍又一遍,這個詞就是“硬核”。

  在電影宣傳文案上,這個詞也是頻頻出現,從去年年尾曹保平的《狗十三》,到春節檔創造紀錄的中國科幻片《流浪地球》,連在這周要上的新銳導演小成本青春片《過春天》中,“硬核”都“勤勞”地出席了。

  當然,《過春天》近日也在資深影迷圈引起不小的轟動。

  作爲80後青年女性導演白雪的長片處女作,《過春天》獲得了第69屆柏林電影節新生代單元最佳影片的提名,第13屆亞洲電影大獎最佳導演提名。大象點映舉辦的觀影活動,影票瞬間告罄,甚至很多影迷已經把該片提前預定了“國產年度最佳”。

  這部引起海內外矚目的影片,在宣發時打出了“硬核”這一關鍵詞,在有關該片的報道中,《過春天》被冠以“硬核”青春影片,“硬核”少女十六歲的野蠻生長,暴力“硬核”少女成長記等頭銜。“硬核”似乎成了該片的一大標籤。

  《過春天》劇照

  細心者可以發現,《過春天》並不是最早打出“硬核”概念的電影。“硬核”這個起源於“遊戲”,脫胎於“音樂說唱”,活躍於“微博”的網絡用語,近年已經開始被廣泛用於“電影”之中。

  “硬核”科幻、“硬核”青春、“硬核”驚悚、“硬核”現實主義。“硬核”一詞開始越來越被宣傳方所加以利用。被冠上“硬核”的電影到底擁有哪些氣質?這一詞語是否已經取代了“情懷”、“走心”等影片宣傳標籤,成爲新時期的影片代名詞?“硬核”電影時代是否即將到來?難道現在一部電影要被貼上“硬核”的標籤纔是一部好的電影嗎?

  電影宣傳用“硬核”匹配年輕人的口味

  說到“硬核電影”,我們先來看看何爲“硬核”。根據百度百科的定義,“硬核”作爲網絡流行用語,原本的含義爲形容遊戲和說唱音樂。因此早有硬核說唱和硬核遊戲的說法。硬核說唱是更具有力量感的音樂形式,熱情奔放猛烈強勁,而硬核遊戲指存在一定難度並有特定受衆的遊戲。

  但是不管是“硬核遊戲”或者“硬核說唱音樂”,都因爲“難度過大”或者“音樂個性太鮮明”成爲一小部分人“炫技”般的存在,表現出來的則是如操作過於複雜,導致難度太高,或音樂太標新立異、注重技巧而難以被人模仿等等。因此“硬核”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就有了小衆的含義。

  可就是因爲小衆,這樣的“硬核”代表了一種態度。遊戲中“硬核”代表了難度,說唱音樂中“硬核”代表了酷炫、技術含量,這些特質正是如今年輕人所爭相追捧的。

  但是作爲網絡語而被廣泛使用的“硬核”所涵蓋範圍更加寬泛,“硬核”更多地被理解爲一種很厲害、很酷、很彪悍、很剛硬的意思。這時的“硬核”不只侷限於說唱和遊戲領域,也開始廣泛應用於電影領域。

  考慮到遊戲、說唱,以及所謂網絡流行語的使用上,主要受衆大多都是年輕人羣,同時這一人羣也是目前電影市場的主流消費人羣,有鑑於此,宣傳方在宣傳一部影片時打出貼近這類人羣、或者說讓這類人羣感到熟悉的宣傳語,也在情理之中。

  當“硬核”遇到電影,兩者結合,產生了新的化學反應。能被稱之爲“硬核電影”的影片,普遍具有“時尚”、“優質”、“技術含量高”等特質,這部影片在有態度有個性之外,同時具有廣泛的觀賞性和娛樂性。“硬核”與“電影”的結合,讓一部影片給人以態度與觀賞性並存的印象。

  “硬核”題材關鍵詞:青春、現實、科幻、技術、創意

  在2018年和2019年的交接拐點,“硬核電影”一詞,“與時俱進”地出現在人們眼前。

  2018年12月7日曹保平導演《狗十三》上映,這部被封禁5年的電影,在宣傳期時稱:“硬核現實主義題材,致力於揭露現實幻覺的電影《狗十三》......”影片中“硬核”電影符號一時間成爲了影迷所熱議的話題。諸如中國式親子關係,“打你是因爲愛你”、“男尊女卑”、“中國式教育”等等“重口味現實主義”被影迷所津津樂道,《狗十三》也因此被冠上“硬核現實主義電影”的稱號。

  《狗十三》劇照

  2019年1月17日《小豬佩奇過大年》的宣傳短片《啥是佩奇》火爆網絡,霸屏朋友圈。“神級創意”、“硬核短片”、“2019年開年第一宣發模板”以及“預告比正片牛系列”等等正面評論席捲社交網絡。影片最後用鼓風機制作的小豬佩奇被網友譽爲年度最“硬核”鏡頭。短片因腦洞大開的廣告創意,被冠以“硬核創意短片”的稱號。

  2019年2月5日,《流浪地球》上映。“年度硬核科幻電影”、“硬核科幻元年”、“硬核特技視覺效果”,幾乎任何有關《流浪地球》的文章,都離不開“硬核”二字。相較套以科幻元素講述情感人性的“軟科幻”電影,《流浪地球》憑藉令人信服且製作精良充滿匠心精神的特效場景、科幻元素終於成爲了中國第一部“硬核科幻電影”。

  2019年3月15日上映的《過春天》,因“深刻”揭露十六歲少女骨感現實意義的故事被標榜爲“最硬核的十六歲少女”、“最殘酷硬核青春電影”。

  從這些影片中我們似乎找到了通常被冠以“硬核”稱謂的影片中的一些共性。

  從影片類型上看,一類是被冠以“硬核”稱謂的電影多爲討論、揭露社會問題的現實主義題材電影,諸如《狗十三》、《過春天》等。其次是那些真正具有令觀衆“折服”的創意題材的影片,如短片《啥是佩奇》、日本小成本影片《攝影機不要停!》等都被網友冠上了“硬核”二字。

  最後則是比較直接詮釋“硬核”一詞的科幻電影。通常被認爲是“硬核科幻片”的影片,大多製作技術過關、視覺效果精良、科幻設定符合邏輯。

  如此看來,“硬核”絕對與優質電影分不開,其中不僅包括品質優良,還兼具“重口味”“與衆不同”“高能不斷”等品質。這麼看“硬核”幾乎打包所有吸引觀衆走進電影的氣質。他是否會成爲製作電影的第一標準。

  “硬核時代”或短暫

  近些年在電影宣發上,我們時常見到被冠以“硬核”之名的電影。正如上文所述,“硬核”一詞也因其獨特的含義被很多年輕人用來表達自己的態度。那麼在電影方面,“硬核電影”代表了什麼?

  從“硬核電影”字面意義上來講,它代表了技術含量過硬,品質更爲優秀的電影。這也是以“技術性”“高科技含量”爲製作核心的不少科幻電影,甚至是動作電影,選擇用“硬核”給影片做“標籤”的原因。

  在2019年春節檔,《流浪地球》橫空出世,給中國科幻電影樹立了一個“里程碑”,它預示着中國科幻作品從雜誌、圖書走向了影視的新時代。這部影片甚至被冠以“硬核科幻元年”的影片稱號。

  《流浪地球》的“硬核”之處,從這部電影的製作過程就可以見一斑。根據公開報道,爲完成這部科幻影片的拍攝,團隊歷時4年,畫了3000張概念設計圖、8000長分鏡頭畫稿、製作10000件道具,導演組甚至製作了編年史、教材、發動機維護手冊、礦車維護手冊等等的與影片相關資料的編寫。在資金投入上,《流浪地球》也堪稱中國科幻片的大手筆。據報道,影片總投資超過5億元人民幣,其中製作了超過2000個特效鏡頭,就花費5000萬美元。

  《流浪地球》劇照

  “硬核電影”還代表了影片的價值觀及創作者的態度表達。隨着近年各大影視公司片庫告急,影視寒冬,電影內容市場的投資愈發謹慎,在這樣的環境下,集中出現了多部優秀的現實主義題材的影片,其中就包括《我不是藥神》《無名之輩》《狗十三》等影片。

  現實主義題材往往會涉及“揭露社會現象”、“敏感話題”等方面,這種“挖掘社會問題”、“展現某一個階層真實生活”的影片,因內容題材也被認爲是“硬核”電影。不過,區別於以技術、資金、製作投入等方面展現“硬核”精神的科幻片、動作片,這類影片的“硬核”更多的體現在創作者的態度、影片的價值觀體現上。2018年上映的《狗十三》,今年即將上映的《過春天》和《風中有朵雨做的雲》就是此類“硬核”電影的代表。

  “硬核電影”開始取代之前的“情懷電影”、“走心電影”,越來越成爲宣傳方主打的一張營銷牌。其事件本身並無好壞之分,只是鑑於以往的經驗,“硬核電影”頻現報端,不由引發我們的一些思考:就目前宣傳方所標榜的“硬核電影”來看,無論是技術流的“硬核電影”,如《流浪地球》,還是價值觀流的《過春天》和《狗十三》,或者是創意流的《啥是佩奇》,都是與宣傳關鍵詞“硬核”相匹配的,“硬核”也藉助這些優秀影片,在電影領域進一步鞏固了其“態度”、“品質”代名詞的意義。

  通過這些影片在宣發上的成功推動,“硬核電影”所代表的意義更加深入人心,勢必會有大量冠以“硬核”之名的影片在宣傳期與觀衆見面,其中不免會出現寄希望藉助“硬核”一詞,提升影片噱頭的影片。這點已經在發生了,除了以上我們提到的片子類型和創作內容之外,勤勞的硬核還陪伴着“硬核愛情”、“硬核喜劇”等等,而多半我們找到這些電影的真實評價後,會大失所望。

  可以預見的是,隨着名不副實之作的增加,人們逐漸不會再相信被“硬核”標籤化的影片,“硬核”也會像之前的“情懷”、“走心”一樣,逐漸失去了公信力,最終退出電影宣發環節。而那時是不是會有新的流行詞接替“硬核”來展現某些電影的特質呢?

  一句“硬核”的宣傳語口號是蒼白的,從這句宣傳語的釋義,宣傳方能找到適合的電影題材去做引導,但“硬核”也僅是現在的一個流行語,如“走心”和“情懷”一樣,終有一日會被人“聽厭”。

  無論形容電影的標籤如何變化,時代發展和市場觀衆還是會尊重那些經過匠心打磨的影片、那些蘊含創作者深刻感悟和觸動人心的影片,所以,創作者們,與其事後讓宣傳方大張旗鼓地高喊自己電影“硬核”,不如現在真正“硬核”地創作起來,到那時你的電影纔不需要用硬核形容硬核。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