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很多項發明一樣,「種痘」這項醫學技術也誕生於古代中國,遺憾的是,一直到現在的偏遠地區,民間還在拜「痘神娘娘」。

唐宋時期,古籍中已經有關於有種痘技術的記載,明清時期,這項技術變得更加普及,有一種流傳度很廣的說法——順治帝亡於天花併發症之前,關於立儲事宜,採納了來自德國的傳教士湯若望的建議,由於康熙幼時患過天花,天花這種恐怖的病毒以後將不再光臨他,於是才選擇了康熙承續大統。

康熙朝被認為是個分水嶺,在此之前,宮內的人們得了天花,全靠祈求痘神娘娘保佑,康熙之後,種痘技術才在宮中開始大範圍適用。作為一項並不成熟的技術,那時接種的是人痘,它的反應比較神經刀,效果極其不穩定,事故率也相當高,至少有近20%的人本來活蹦亂跳,種完人痘就翹了。所以民間廟宇中的痘神娘娘一直保有比較穩定的客源,心安理得的笑納百姓的香火收益。

幾乎與康熙同時期,來自中國的人痘技術登陸歐洲,歐洲人也愛恨交織的重複著中國人民的命運,要不就等著感染天花致死,要不就在種人痘的過程中賭命,據統計,根據不同醫生的施行手法,死亡概率在2%到50%之間徘徊。

恐怖的十八世紀終於來臨,英倫三島開啟了天花的大流行時代,不列顛人民在可怖的現實面前,爭先恐後的加入賭命之旅,紛紛接種人痘,終於,一位叫愛德華·詹納的生物學家出現了,他開始致力於這方面的研究。

通過調查,他敏感的發覺,有一個人群幾乎總能得到天花病毒的繞行,那就是擠牛奶的女工。經過大量試驗後,他得到了一個結論,由於女工在工作時不斷接觸了得過天花的乳牛,因故產生了某種抗體。

愛德華·詹納的兒子被他的英雄老爹當做小白鼠,在他身上,愛德華·詹納親手接種了有史以來第一例牛痘,他兒子並無異常反應,之後也沒有患上天花。這種牛痘技術帶來極低死亡率,使它快速的流傳於歐陸。

牛痘很想乘勢回歸祖國大清,卻遭到了出乎意料強硬的抵制,在痘神娘娘與人痘的聯合夾擊之下,幾無反手之力。

1870年,愛德華(很有趣,恰好與牛痘發明者同名)博士就任上海公共租界衛生官,剛到任的他很快就遇到業務挑戰,天花在上海開始大流行,憂心忡忡的他找到了清政府的上海道台,懇求支持全民接種牛痘的計劃,道台倒是答應了,可推行計劃一點也不順利。

上海坊間謠言紛起,有著各種各樣的來源,洋博士的牛痘計劃就像驚濤駭浪中的小船。吃種人痘飯的江湖醫生、痘神娘娘的狂熱崇拜者、抵制洋教的愛國人群,瞬間結成統一陣線,愛德華博士頓時淪為一個笑柄。

該用哪種符合大清國情的方式推廣呢?租界工部局嘗試著貼出一則告示:凡自願接種牛痘的幼童,賞金三百文!

不貼倒好,一貼告示,民間更炸窩了,大清民間一直不缺少洋教的剜眼挖心各種謠傳,這則告示更是給了謠傳以有力的依據,一時群情激蕩。

鬧歸鬧,大清國情還是在緩慢而積極的發生作用,總有人在意這三百賞金,再加上愛德華號召老外的幼童在街頭光天化日之下排隊接種牛痘,一些開化的中國市民隨即響應,不知不覺中,牛痘方式就這麼打開了中國人的思想缺口。

老外也會「一招鮮吃遍天」,三十年代初的上海霍亂流行之際,為了阻斷傳染,上海公共租界當局規定了凡有疑似病患死亡,必須第一時間上報的統計制度。新規光榮的延續了執行不力的老傳統——沒有中國人搭理他們。於是,老謀深算的工部局再貼告示:報告病例者,賞銀一兩!

就憑著工部局這點小伎倆,當年肆虐全國的大瘟疫,上海硬是扛了過去。

1979年,世衛組織(WHO)莊嚴宣布,天花終於在全世界徹底完全滅絕。

2018年,中國的痘神娘娘還莊嚴的端坐廟宇之中,她痛心疾首的在營業範圍里划去了天花,默默把粉刺痤瘡濕疹字體描紅放大。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