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村不是一個傳統村落,也不是很新很雅緻的村落。而建築師發現王村具有夯土與水泥、傳統與非傳統相雜糅的特點,並以此為設計突破口,開啟新的創作視野:紀念館同時作為鄉村精神載體,成為村民生活的一個重要公共空間;混凝土結構和夯土護牆系統的結合也是對村莊傳統民居和水泥樓房的現狀的客觀呈現。被規劃為工業區的王村如今已完全被現代化的工廠所圍繞。在走進村莊之時,仍舊可以辨認出舊建築的肌理。許多3-4層的灰色水泥建築物,以及大部分的老夯土牆房屋皆已失修多年。

很難想像,這裡曾經是當地最興旺、歷史最為豐富的村莊。當地歷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明朝的大學士王景便出生於王村,他曾參與《永樂大典》的纂修。村民們談到王景時總是難掩自豪之情,而這一寶貴的文化遺產也正是村莊復興的出發點所在。

王景紀念館以王景一生經歷貫穿始終,講述他離開家鄉-入仕-返回家鄉-復入仕的經歷。用地面鋪裝代表時間軸去貫穿,引導訪者在建築中經歷王景跌宕起伏的精彩人生。

首先,建築按照村落的肌理分為幾個不同的體量。記載著王景生平16個重要階段的紀念柱以及1個引言紀念柱被佈局在建築的不同節點。其中王景歸鄉的兩個場景被放置在面向村莊和祠堂的位置。

精雕細琢的紀念柱以混凝土作為主要結構,並處在良好的光照之下。這17個節點兼顧了結構性與紀念性,共同講述了王景傳奇的一生。17座混凝土體量外部包覆著夯土牆壁,並一直延伸至屋頂之外,呼應了村莊內其他建築的外形。

紀念堂的屋頂提供了一處抬高的露臺,能夠用於觀景和舉行活動。

安靜而不張揚的外觀和充滿戲劇感的室內空間共同將這座紀念館變成一座神聖的舞臺,使每位村民都能夠通過建築中的每一處場景來體驗王景的人生經歷,從而將王村的歷史銘記於心。

從外表來看,王景紀念館按照村莊肌理被分割成四個空間體塊,每個體塊用夯土材料砌築,屋面結合內部結構以及細化後的村莊肌理做了部分凸起,並通過統一加註的水泥頂蓋完成了各體塊間高低錯落的組織。

紀念館的平面形體隨外部空間變化而契合,簡潔的立面材料運用與村莊風貌巧妙耦合,使建築與周邊呈現一種和諧的狀態。

鄭州樸之原實業有限公司是行業領先的裝飾材料(建築內外裝飾與景觀)提供商。作為國內集研發、生產、安裝施工於一體的綜合性實業公司,樸之原致力於把更科技更生態更耐用的裝飾交付每座建築、每處景觀,構建自然原初的美好生活。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