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或許知道南倫敦有個水晶宮公園(Crystal Palace Park),可能還聽說有支存在感薄弱的球隊也以此為名,你隱約曉得這個莫名其妙的公園其實和世界第一個萬國博覽會有關,但你很難想像,它其實和維多利亞時期大英帝國的海外擴張與工業革命脫不了關係。

事情必須回溯至15世紀初,隨著葡萄牙積極地拓展海上霸權,大航海時代興起也讓歐洲人將目光從自身轉向了全世界。他們重新發現了樹影婆娑、斑斕鸚鵡、奇珍走獸、膚色黝黑的土著,並將此帶回母國展示。

與此同時,大航海時代也開拓了許多貿易路線,貴族們爭相建造珍奇屋,無論中國精緻的瓷瓶、日本黝黑美麗的漆具或是墨西哥的閃閃發光的銀器,皆成為歐洲貴族社交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

然後啟蒙運動開展,博物館學在17世紀興起,珍奇陳列室不單是貴族們彼此誇耀炫富的工具,幾位有見識的貴族如英國史隆爵士也將收藏遺贈給帝國,作為公眾博物館的起源。

珍奇屋從私人收藏移向公眾視野的進程,也促使了博覽會的興起。

世界第一個萬國博覽會1851年在倫敦海德公園(Hyde Park)盛大展開,但為什麼是英國呢?畢竟博覽會的興起該歸功於法國。

1789年法國大革命結束,王權徹底垮台,貿易與工業的產業振興成為新政府的首要之務。1797年在巴黎舉辦的產業博覽會率先成功,各地的工商團體紛紛要求加入舉辦。

這時候,產業博覽會不只是勞工教育,它還肩負著宣揚國威的責任,鼓舞國民士氣並對外國嗆聲本國產品才是世界第一。博覽會旋風式席捲了整個歐洲,無論義大利、德意志、荷蘭、比利時、瑞典、俄羅斯都紛紛由政府或地方主導辦起博覽會來相互拼搏。

不幸的是,隔著一個海峽的英國,工業革命得風生水起,在蒸汽機、煤炭、鋼鐵的蓬勃興起下,日不落帝國的機械製品已成為歐洲霸主,即便有許多地區的博覽會籌辦方已開始討論是否該舉辦萬國博覽會,但在工業保護政策下仍打消念頭,因此當國際型博覽會的發展箭在弦上時,唯一能舉辦的地方就是大英帝國了。

由於其他國家的產品根本不是他們的對手,舉辦萬國博覽會更能夠讓他們挺起胸膛宣揚其世界第一的品質。

1851年,第一屆萬國博覽會皇家委員會公開招標,但245個提案又都被否決,他們自行提出一個磚造煉瓦建築,卻造價高昂又審美俗氣,受到輿論批評後,改采Joseph Paxton的玻璃鋼構設計。

這個建築的原型取自於植物園的溫室,其主要材料鋼鐵與玻璃,正是英國工業革命發展的象徵,因自18世紀開始,熔煉技術和制鐵業的蓬勃發展,鑄鐵逐漸被應用於鐵橋、鐵道、工廠、教堂的建造上,與此同時,玻璃也被頻繁運用於住宅中。

如此一來,沒有陰影、璀璨的水晶宮誕生了。

通透而開闊的視野,展區切割兩半,一半為大英帝國的產品,另一半是世界各國的展示區,各式繚亂的物品被排列其中,大風琴、離心幫浦、鳥糞石、鬧鐘、瓦斯爐??陽光透過玻璃灑落在物品上製造出夢幻的光澤。

商品只供展示不供觸摸買賣,人們摩肩擦踵,眼神死死盯在各個物品上。6個月期間,仰賴於鐵路網的發達,400多萬人從英國各地湧入水晶宮,此外,造紙與印刷術進步使報紙大眾化。日日夜夜,大眾的目光投注在水晶宮之上,商品拜物教的神殿卓然而生。

展覽結束後,博覽會組織委員會宣告他們將利用萬國博覽會的利潤購買海德公園以南,如今南肯辛頓的土地。

這個土地也陸續成立了英國最具指標性的表演場館——皇家亞伯廳、英國第一個工藝品博物館——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如今倫敦科學博物館和自然史博物館。

而水晶宮也被被控股公司買下,他們在南倫敦以海德公園的水晶宮為原型,重新建造了更為宏偉的建築。

1854重新開幕時再度引起風潮,直到1936年11月底一場無名火燒毀建筑前,這個場館舉辦了大型展覽、航空博覽會、馬戲團、選美比賽等大型活動,也曾在一戰時被當作皇家海軍訓練場地,並在戰後結束後成為目前落址蘭貝斯的帝國戰爭博物館前身。

水晶宮作為維多利亞時期大英帝國的偉大象徵,更是當時倫敦人心目中不可或缺的地標,英國首相邱吉爾在耳聞火災時,還感嘆:這是一個時代的結束。

如今,水晶宮已在倫敦人的視野中消失,只剩下廣袤的公園與部分遺迹,讓人一窺水晶宮曾經的繁華。

廣場兩側矗立的人面獅身獸連結著大英帝國對世界的探勘與殖民,最受歡迎的恐龍島爬滿因找不到特殊景點只好鋌而走險的網紅們,然而這個恐龍島在建造當初,可是英國古生物研究與考古學興盛的象徵;水族館與賽車場早已從消失,只剩下義大利花園與樹藤高起的迷宮供我們回溯時人假日娛樂.

今天,水晶宮公園仍舊在那,儘管不在觀光客目光和車程內,它還是充滿這奇妙的魅力,成為維多利亞時代繁華的某塊碎片。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