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春節,又到了一年一度採購年貨的日子!說到買年貨,估計很多人的第一選擇就是去各種大型超市,一來東西的種類相對來說比較齊全,現在都流行“一站式購物”,能一次性買齊最好;二來東西的質量有保障,至少不用像在網上買東西那樣,還要研究半天到底是不是假貨。

號稱19年不關一家店,零售界沒有對手的大潤發,卻輸給了馬雲? 新聞 第1張

三分市場

目前中國市場上的大型綜合超市主要有三個:

沃爾瑪:這是一家美國品牌,已經連續六年在世界500強企業中排名第一了,1996年的時候進入中國市場,在深圳開了第一家店,截至2019年,它的店面已經覆蓋了全國200多個城市。

華潤萬家:這是在中國土生土長的國產超市,是一家中央企業——華潤集團旗下的零售連鎖品牌。1984年,華潤超市創立於香港,7年後,進駐了內地,在深圳開了第一家店;後在2002年,收購了萬佳百貨,一年之後,正式啟用了華潤萬家這個品牌。近年來,因為有央企這個強大的背景和資金支持,已經成為沃爾瑪的頭號勁敵。

號稱19年不關一家店,零售界沒有對手的大潤發,卻輸給了馬雲? 新聞 第2張

大潤發:這是一個臺灣的品牌,1996年潤泰集團成立了大潤發流通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次年,第一家門店開業。也正是在這一年,大潤發選擇了進軍大陸市場,設立了上海大潤發有限公司和濟南大潤發有限公司,2010年以404億元人民幣的營收額取代家樂福成為了中國大陸零售百貨業冠軍。

上面提到的這三個超市,大家都再熟悉不過了,隨便哪個商業街都能開個兩三家。可是沃爾瑪和華潤萬家到目前為止還是自己獨立的品牌,大潤發卻早在2017年就被馬雲的阿里巴巴給收購了,收購後的3個月,大潤發創始人離職,高層集體換血。而它的創始人離職時曾說:“我戰勝了所有對手,卻輸給了時代”。

號稱19年不關一家店,零售界沒有對手的大潤發,卻輸給了馬雲? 新聞 第3張

巨頭聯姻

在零售行業,大潤發曾經是一個傳奇,號稱19年不關閉一家店,2010年成大陸零售冠軍,2016年更是營收破千億,在商場這個領域裏,沒有人能打敗它,包括沃爾瑪。它是高鑫零售旗下的一個品牌,高鑫是中國最大的綜合大賣場營運商,除大潤發外,還有一大著名品牌就是歐尚,所以說高鑫零售是大潤發的母公司,而2017年,阿里巴巴斥巨資224億港元入股了高新零售,持股36.16%,與第一大股東歐尚的36.18%僅差0.02%,毫無疑問已經掌控了話語權。

號稱19年不關一家店,零售界沒有對手的大潤發,卻輸給了馬雲? 新聞 第4張

20多年來,大潤發輸給的不是沃爾瑪、家樂福等同行,卻被八竿子打不着的馬雲給打敗了,想來也是令人唏噓,正如它的創始人說的那樣,這個時代變了。互聯網的出現打破了既有的競爭規則,就像烏鴉喝水一樣,一堆烏鴉看着近在眼前的一瓶水卻毫無辦法,這時有一隻最聰明的老烏鴉終於想出了投石子的點子,它成為了眾多烏鴉崇拜的對象,可是不久卻飛來了一隻年輕的烏鴉,嘴裡叼着一根吸管,完全不按套路出牌,一上來就毫不留情的把老烏鴉擠下了神壇。

號稱19年不關一家店,零售界沒有對手的大潤發,卻輸給了馬雲? 新聞 第5張

跨界競爭

這就是目前的競爭,跨界成了常態,有時候打敗你的往往不是同行,而是另一個看起來毫不相關的領域。2016年,著名的數碼相機品牌——尼康,關閉了其在中國開設的工廠,理由是:智能手機的崛起,搶走了一大半客戶,相機的生存處境已經越來越艱難;本來專門做電腦的蘋果公司,轉行做起了智能手機,一上來就把曾經的手機之王諾基亞打的毫無還手之力;康師傅方便麵的銷量急劇下滑,不是因為質量有問題,更不是因為其它牌子的崛起,而是來自外賣的打壓。

2003年淘寶出現,由於市場、技術等種種因素的限制,剛起步的那幾年,發展比較緩慢,並沒有對各大實體店形成威脅,同樣地,大潤發也掉以輕心。可是後來,在電商彌補了自身短板之後,優勢開始顯現,它不斷擴張自身的同時也與實體零售業展開了競爭,期間,許多實體店受到沖擊,倒閉的不在少數。大潤發此時終於發現了這個危機,2013年,建立了自己的電商平臺——飛牛網,開始與淘寶正面剛,只是為時已晚,那時候的淘寶,在電商領域裏已形成了壟斷之勢,飛牛網的名聲,並沒有打出去。

號稱19年不關一家店,零售界沒有對手的大潤發,卻輸給了馬雲? 新聞 第6張

新零售

誠如大潤發這樣的行業巨頭,都逃不過被阿里收購的命運,那是否說明電商已經最終戰勝了實體店,統一了消費市場呢?恐怕事實並沒有這麼簡單,在這場持久戰中,雖然有眾多的實體店倒下,但也不能忽視,有許多品牌及時改變了發展策略,並沒有被時代所淘汰,反而藉助電商這個平臺,創新了經營理念,自身也不斷壯大。

阿里收購大潤發,只不過是其新零售佈局的其中一步,而絕不是什麼電商打敗了實體店,真正打敗實體店的只能是日益高漲的店鋪租金和不思進取的經營態度。曾經的線上巨頭已經開始搶佔線下市場,而線下的實體店如果還不依靠互聯網積極調整策略,必然只能被時代拋棄。說到底,電商只是一個平臺,而不是一個品牌,實體店和電商沒有誰打敗誰一說,只能看雙方的融合程度到底如何了,你覺得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