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腫瘤中膠質細胞瘤發病率最高,約佔40.49%,綜合發病年齡高峯在30-40歲,或10-20歲。腦幹膠質瘤佔顱內腫瘤的1.4%。主要爲神經膠質瘤,其中以星形細胞瘤和極性成膠質細胞瘤較爲多見。

要怎麼發現這種病?臨牀表現典不典型?

與其他腫瘤不同,腦腫瘤病人的臨牀表現取決於位置和生長方式。所以,隱匿的症狀不容忽視:

1、經常嘔吐的病人, 最終可能僅僅表現爲發育遲緩;

2、學齡兒童因爲腦積水導致的視力改變而使得學習成績下降;

3、同時有顱神經受累表現的兒童可能不被病人和家長髮現;

4、輕微誤吸而致的頻繁的上呼吸道感染, 可能是由於腦幹病變所導致的吞嚥障礙所引起。

容易和哪種疾病混淆?

當然有,在臨牀上有時會與脫髓鞘疾病(多發性硬化)搞混淆。還有一些其他疾病需要鑑別,包括血管畸形、腦炎、罕見的寄生蟲囊腫以及成人神經纖維瘤病中的錯構瘤都是最常見的腦幹非腫瘤性疾病。罕見的來自顱外癌腫的轉移性腫瘤也可見於橋腦。

一經確診,要如何治療呢?

目前,國內外對於膠質瘤的治療普遍爲手術、放療、化療等。

對於有明確邊界、突出腦幹的腫瘤以手術切除爲好。局竈型和腹側外生型腦幹膠質瘤應爭取手術治療。

外生型腦幹膠質瘤突向四腦室、一側小腦橋腦角或小腦半球;

局竈型非外生型腫瘤;

較大囊性變或出血壞死病竈。手術目的是在保留神經功能下儘可能在手術顯微鏡下操作切除腫瘤。中腦頂蓋部位膠質瘤,自然史較長,僅適合分流手術和定期觀察。

腦幹是腦神經核、神經傳導束和網狀結構集中的部位,亦是心跳、呼吸中樞所在地,腦幹損傷後,除有局部顱神經受損的表現外,意識障礙、運動感覺障礙的表現往往較重。而且還可有呼吸、循環功能的衰竭,因此切除腫瘤時必須細心、輕柔,術中嚴密觀察生命體徵改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