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大韓航空長公主家暴老公的新聞被推上了熱搜。

被曝光的長達兩分鐘的視頻中,夾雜着大人的吼叫聲和孩子的哭聲,長公主趙顯娥全程大怒,掐着腰高聲咒罵老公。

視頻是趙顯娥的老公樸某錄製的,樸某還以此視頻爲證據起訴妻子家暴,並且向法官陳訴妻子總是家暴自己,完全不管雙胞胎兒子是否在身邊,以此請求孩子的撫養權。

有人說這是一場蓄意已久的離婚,男方故意惹怒女方,拍下視頻,就是爲了離婚時能夠爭奪女方鉅額的家產。

也有人說男方活該,倒插門的豪門婚姻,哪有那麼容易,愛慕虛榮,捱打也是正常的。

說實話,我不太關心到底男方到底有沒有被施暴,是不是要蓄意爭奪家產,我只是心疼視頻裏那個,一直捂着耳朵、驚恐大哭的小男孩兒。

2分鐘的視頻裏,孩子一直努力的捂着自己的耳朵,雖然看不到他的臉,但能聽的出他哭的特別驚恐。

這樣的畫面,對他來講,實在太恐怖了:

媽媽雙手叉着腰,詛咒爸爸去死,趕緊去死,滾出去!聲音又尖又細。

爸爸面紅耳赤的一直在爭辯,不知道爲什麼一直拿着手機,惹的媽媽更生氣。

而他,只是喫了一顆糖,也只是因爲他喫了一顆糖,惹的爸爸媽媽爭吵不休。

看着爸爸媽媽這個樣子,他心裏應該很害怕吧。

想起很多年前看過的一部電視劇,名字已經忘了,可有句臺詞卻一直記得清楚:

“我已經忘了那天我爸我媽爲啥吵架,只記得那天他們都青着臉,好像怪獸一樣都長了獠牙,好多年,那天的他們一直都是我噩夢的主角。”

我想,那天晚上,那個孩子一定會哭着睡着,哭着驚醒,夢裏全都是青面獠牙的父母。

其實,單純從這件事情本身出發,孩子飯前喫零食肯定是不對的,媽媽想要管教孩子,無可厚非。

但最後發展成爲夫妻雙方聲嘶力竭的埋怨、咒罵,甚至是不避諱孩子的爭吵,這比飯前喫點零食的危害,可大多了。

經常性暴躁的父母對孩子影響有多大?

看看視頻中脾氣暴躁的長公主趙顯娥,就知道了。

有網友扒出,趙顯娥的媽媽曾經因爲辱罵菲傭被告上法庭,在菲傭提供的音頻裏,她聲嘶力竭,言語粗鄙,官方發出的音頻甚至不得不做消聲處理。

讓人痛心的是,在這樣暴躁的場景裏,她的孩子們總是在身邊,當然也包括今天的女主角長公主趙顯娥。

有評論說“這樣一看,我就能理解趙顯娥的暴躁了,她也只是個受害者,這樣的家庭環境裏,是不可能養出性情溫和的孩子的。”

沒錯,在養孩子這件事情,所有的果,都能找到因,沒有一絲絲可以僥倖。

從心理學上來說,幼年時,經常遭遇父母大吼大叫的孩子,會給他帶來巨大的精神傷害,甚至會形成這幾樣畸形的性格:

性格孤僻、懦弱、不自信

不善交際和不會處理人際關係

形成“討好型人格”,一味地遷就討好別人

情緒化嚴重,常常用暴躁和激烈的方法表達情緒

趙顯娥明顯是在長期暴躁的生長環境下,學會了母親的暴躁,而她的兒子,作爲一個男孩兒,也許會在強勢的母親控制和長期的語言暴力中,慢慢變得怯懦,不自信,甚至是性格孤僻。

真不希望是這樣的結果,但無奈的是,如果他的父母依然沒有認識到這些,那結局也只會是這個樣子。

日本作家谷口雅春曾說:

父母或教育者的日常行爲,對培養孩子的人格有最強的說服力,孩子的言行就像一面鏡子,反映着家庭和父母的精神。

在孩子面前,你是什麼樣的人,都會不可逆的折射到孩子心裏。

如果在一個家庭裏,父母總是毫不避諱孩子的爭吵,對孩子大吼大叫,孩子就會慢慢失去對家庭的安全感,這樣的危害是不可逆的。

去年河北一對夫妻打架,鄰居報案後,警察來覈實情況,狼藉一片的家裏,6歲的小男孩哭的上氣不接下氣,跟民警哭訴“我都不知道他們爲啥打架,也不管孩子害不害怕,你要把他們都抓走了,孩子咋辦啊?”

一句“孩子咋辦啊?”說哭了民警,民警擦着孩子的眼淚說“別怕,叔叔不會抓他們的。”

孩子還小,雖然被父母吵架嚇到渾身發抖,但卻沒有放棄對父母的依賴,還會爲他們求情,那是因爲,他們還愛爸爸媽媽。

但等他長大了,同樣的情況,也許就只剩下恨和逃離了。

曾經看過一個國外的紀錄片叫《我的家暴30年》,紀錄片的男主角,從小在父母爭吵暴力的的環境中長大,他痛恨這個家裏的一切,每天都盼望着自己快點長大好離開這個家。

20年後,他長大成家了,卻發現他身上全是父親的影子,他暴躁,易怒,多疑,根本無法控制的對妻子動手,對孩子爆粗口,之後的10年裏,他都在對自己懊惱,和痛苦糾結中度過…

無法緩解,也不能自愈。

長期遭受語言暴力的影響,孩子不僅是心理會有問題,更是生理上的問題。

哈佛醫學院附屬美國頂尖的精神病專科醫院——麥克萊恩醫院(McLean Hospital)精神病學副教授 Martin A. Teicher,對“父母言語攻擊對孩子的傷害“研究了十餘年,證實了經常遭受父母言語暴力的人,腦結構確實會受到損傷。

我們在孩子面前每一次情緒的失控,都會大大降低孩子對安全感的期許,和對親情的依賴。

那些傷害,看似無傷口,但最終會積壓起來,長大後就會成爲孩子無法治癒的頑疾。

養孩子這件事不容易,沒有任何捷徑,只能一步步的生抗,考驗的是家庭所有成員的共同努力。

記得小陶虹說過一句話,我特別認同:

“父母的最高職責,就是要給孩子安全感,如果爲了讓他經歷挫折,那後面的挫折多的是,他在父母這裏得到的應該是港灣,是安慰,是最好的擁抱。”

也許生活有時候就是糟到人想罵街,也許我們有時也無法控制暴躁中的自己,但爲人父母的不合格,換來的可能是孩子人生的差評。

誰都不想未來的某一天,在孩子身上看到自己曾經討厭的樣子吧。

所以,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吧,至少不要不明所以的吼孩子,不要在孩子面前發生激烈的爭執。

畢竟,用孩子的後半生爲我們的情緒失控買單,太虧了不是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