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大俠仙逝,金庸武俠流傳不息,經典小說《倚天屠龍記》又雙叒叕搬上熒幕,小編除了看到芷若妹妹變滅絕師太忍不住“寄語青娥伴,早求仙”外,還忍不住感嘆:原來五散人這麼厲害,竟然有三位成仙了!他們是:冷麪先生冷謙、鐵冠道人張中和周顛。

注:新版劇作中的滅絕師太

小說絕不是歷史,金庸武俠卻從不缺乏厚重的歷史底蘊,箇中虛實交融,似真非真,讓小編真假難辨,查閱資料後才知,原來冷謙、張中、周顛這三位“明教高層”並非作者的憑空杜撰,而是借用了歷史上真實的道家人物,他們都活躍於元末明初,與明太祖朱元璋頗有交集,而且本身充滿了傳奇色彩。

我們先從五散人中武功最高的冷麪先生開始。歷史上的冷謙是一位“無書不讀”,“天文、地理、律歷、衆技皆能通”的全才,其中對易學尤爲深研。此外,冷謙還被寫入明代的樂史和畫史,明末姜紹書在《無聲詩史》中介紹說:“仙人冷謙,字起敬,武陵人,道號龍陽子。洪武初以善音律仕爲太常協律郎。”他著有《太古遺音》琴譜和《琴聲十六法》等,是明代郊廟樂章的重要奠基者。

注:冷謙乃是真實歷史人物

同時,冷謙還有非一般人所能企及的繪畫天賦。相傳他曾和趙孟頫一同觀摩唐代大畫家李思訓的畫作,“忽發胸臆效之”,在“不月餘”的時間內,所畫“山水、人物,悉臻其妙”。冷謙創作的《蓬萊仙弈圖》,更被視爲“神物”,圖後有張三丰祖師的題識,被認爲是“二仙聯璧”之作。

冷謙曾“遇異人,授中黃大丹,出示平叔《悟真》之旨,悟之如己作”,對丹道養生頗有心得。在明朝初已“百餘齡”的冷謙依然“綠鬢童顏,如方壯時”,直至永樂年間,冷謙因爲“畫鶴之誣”才神祕地“隱壁仙去”。在著述方面,他留有《修齡要旨》一書,講述道教清靜無爲的性命雙修法門。

注:冷謙 蓬萊仙弈圖卷(局部)

第二位是鐵冠道人張中,說起“鐵冠道人”的稱呼,它還是大才子蘇東坡的自號。與蘇大才子不同的是,這位張中真真確確是一位生平愛戴“鐵冠”的“道人”。

張中生於元世祖至元末年,字景華,又字涵素,道號虛靈子,臨川人。他“少讀書,應進士,舉不第,遂放情山水”。史書記載這位失意的士子“狷(ming)介(fan)寡(hua)合(gai)”,跟人談話一旦“稍涉倫理”,他便要“亂以他語”,如“佯狂亂世者”。跟冷謙一樣,他也曾“遇異人”,不過所傳非丹法,而是“數術之學”,所以張中以預言“禍福多奇中”著稱,留有《透天玄機》《玉景祕旨》《皇極體要論》《元元真書》等著作,被鐵冠派奉爲開山初祖。

注:鐵冠道人張中像

明太祖朱元璋數次召見張中,輔佐他破陳友諒於鄱陽湖、取豫章,召問兵事“遂如預言”。後來,張中“無故自投大中橋下,借水遁而去”。到建文帝時期,張中再次現身金陵,作歌說:“莫逐燕,逐燕自高飛,高飛入帝畿”,預言了史上的靖難之役。這位仙人張中再度神祕地“不知所終”。明成祖朱棣登基後爲張中“具槨招魂,葬於鳳陽”,並“敕封爲張太師”。

最後一位壓軸的是仙人周顛。周顛也稱周顛仙,《明史》記載他是“建昌人,無名字。年十四,得狂疾,走南昌市中乞食,語言無恆,皆呼之曰顛”。若說前兩位仙人或少或多與明太祖有些瓜葛,這位周顛仙則有朱元璋親自撰寫的《周顛仙人傳》一文,洪武二十六年(1393)朱元璋又在廬山建亭立碑,並親撰《周顛仙碑記》以資紀念。

注:周顛御亭碑

據記載,當時朱元璋攻克南昌返回金陵,周顛便接踵而至,屢屢“告太平”。朱元璋不勝其煩,於是派人將周顛用巨缸蓋住,在邊緣點燃薪火燒他。待到“薪盡火消,揭缸而視之”,周顛卻“儼然如故”。不信邪的皇帝下令加大火力繼續燒,如是再三,而周顛只是頂出微汗而已。這令朱元璋大爲驚異,於是命令周顛去蔣山寺寄食。不久和尚來告知說,周顛和小沙彌爭飯,生氣後已有半個月沒吃飯了。而當朱元璋過去看他時,周顛卻毫無飢色。

朱元璋西征九江前特地向他詢問戰事吉凶,周顛回答說:“可”。朱元璋繼續問道:“彼已稱帝,克之不亦難乎?”周顛仰首際天,然後正兒八經地告訴朱元璋,“天上無他座”。

後來,朱元璋“患熱症,幾將去世”。這時來了一位赤腳僧人,說是言天眼尊者和周顛仙人派遣他來送藥。朱元璋服藥之後,“當夜病癒,精神日強一日”,明太祖的《周顛仙人傳》案語說,語云:“神仙有無何杳茫,天下豈有神仙,盡妖妄耳。”今觀國初周顛仙之事,則又歷歷皆實,有不可盡以爲誣者。

注:劇照,明教五散人

話說回來,爲何明教的五散人都是非僧即道?這還要考究“散人”一詞的來源了。《墨子·非儒下》說:“君子笑之,怒曰:‘散人焉知良儒!’”《莊子·人間世》中的“櫟社”反駁“匠石”說:“而幾死之散人,又惡知散木!”唐代陸龜蒙在《江湖散人傳》中解釋說:“散人者,散誕之人也。心散、意散、形散、神散,既無羈限,爲時之怪民,束於禮樂者外之曰:‘此散人也。’”白玉蟾祖師自號“武夷散人”,孫不二祖師號“清靜散人”,王處一祖師號“玄靖散人”。而僧道二者,出於世俗之外,自然是無羈限的逍遙散人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