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所周知,二戰中日軍在中國戰場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慘重代價,但是在東南亞,日軍卻以11個師團的兵力大敗英、美、法、荷等國34萬大軍,一舉征服了1.5億人口和45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美國軍事學家因此評論道:“在過去的軍事史中從未有過以如此小的代價取得如此大的戰果的事例”。

  東南亞不僅是東西方海上交通的咽喉要道,同時還是石油、橡膠、錫礦、奎寧等戰略物資的重要產地。東南亞戰略地位如此險要,歐美各國實力強勁卻爲何能讓日軍輕易得手呢?

  1936年,日本內閣提出了“國策基準”,即把“北進”和“南進”定爲基本國策。爲了實現基本國策,日本率先發動了侵華戰爭。日軍原計劃三個月結束戰爭,不料卻陷入了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

  爲了擺脫中國戰場的泥潭,日軍急需在北方或南方戰場尋找突破口。1938年和1939年,日軍試探性地攻擊蘇聯,結果卻以慘敗告終。北進策略雖然宣告破產,但國際形勢又發生了鉅變。

  德軍大舉進攻蘇聯,在蘇軍的頑強抵抗下,希特勒幻想的“閃擊戰”變成了持久戰。同時德國滅亡法國、荷蘭後,又開始轟炸英國本土。歐美各國都將精力放在西歐,東南亞則成了“真空”地帶。

  日本人認爲南進的時機已到,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了美國珍珠港,同時又向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地發起進攻。英美兩國在軍事上的潰敗是日軍迅速奪取東南亞的根本原因,但軍事上的失敗又是各種原因促成的。

  長期以來,列強佔領東南亞僅是將其當成原材料的供應基地和商品的傾銷市場。歐洲告急後,他們採取“先歐後亞”的策略。英法兩國一方面極力引導日本向蘇聯開戰,另一方面又寄希望於讓出在華的所有利益,以犧牲中國人民爲代價,換取東南亞的安全。

  1940年6月,英國與日本簽訂協定,對威脅在華日軍安全者採取聯合行動,同時還將存在英、法兩國銀行,價值4000萬美元的中國白銀轉交給日軍。7月又禁止緬甸向中國運輸戰略物資。

  日本對歐美的綏靖主義政策洞若觀火,不能在中國戰場坐以待斃,不敢北上與蘇軍開戰,能做的就是向英美的薄弱地帶進軍。羅斯福和丘吉爾卻自恃國力雄厚,工業發達,認爲:“以菲律賓爲基地的戰略轟炸攻勢,外加迅速開往遠東的英國軍艦,就可以嚇得日軍不敢開戰”。

  相比於英美的麻痹和輕敵,日軍則做了周密的計劃。在外交上,日本針對東南亞各國提出了“亞洲是亞洲人的亞洲”,鼓吹“欲排除美英之暴政,使東亞恢復其明朗之本來面貌,互相提攜,同享共榮之樂”,拉攏東南亞諸國反抗歐美的殖民統治。

  在軍事上,日軍從1940年秋天開始就在九州、馬來亞沿岸和海南島等地做了多次大規模的海陸空聯合演習,總結出了一套多兵種協同作戰的方案。反之盟軍卻未做任何動員,開戰後不僅沒有統一的指揮系統,還存在語言障礙,給了日軍逐個擊破的可能。

  英美等過在政治上的綏靖主義,在軍事上的輕敵,讓日軍僅用五個月多一點的時間,就征服了比日本國土面積還大13倍的東南亞,僅石油一項,荷蘭的東印度就送給日本每年800萬噸的產能,而日軍一年的消耗才500萬噸。靠着東南亞豐富的戰略物資,日本終於又能苟延殘喘幾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