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張雨綺入駐某APP平臺,推薦值得買的“好物”。與其他明星走“平易近人”人設不同的是,向來我行我素的張雨綺直接推薦了“女明星的買菜包”——10多萬人民幣的“愛馬仕鉑金包”,耿直的性格拉了一波好感。

  特立獨行的她,緊接着發大招——教大家買鑽石!並直言道:“不要買一克拉以下的鑽石,一克拉以下的鑽石統稱爲碎鑽,碎鑽在鑽石裏是不值錢的,沒有收藏價值。”

  一顆寶石價值幾何?

  衡量它們價值的標準是什麼?

  我們到底如何測算一顆寶石的價值?

  根據它們美觀的程度?

  “美觀”是很重要,但這也是一個非常主觀的指標。“大小”這個指標也很重要,但也得建立在基本的價值標準已經確定好之後纔有意義。一顆大的紅寶石的價值比一顆小的紅寶石的價值更大。但是一顆小的紅寶石有可能比一大塊大理石地板要值錢,所以說大小也不是絕對的。“品質”也同樣如此:一塊完全沒有瑕疵的石英也就只是石英。所以,一顆石頭的價值到底是什麼?是什麼讓石頭變成了珠寶?又是什麼讓珠寶價值連城?

  寶石的價值完全取決於稀缺性。這也是人們一定要得到寶石的最根本的原因。這是一種無與倫比的興奮感,它來自你擁有別人無法擁有,或者只有極少數人能夠擁有的東西。

  鑽石並不“恆久遠”。鑽石訂婚戒指成爲必需的奢侈品的歷史才僅僅80年。我們認爲佩戴鑽石訂婚戒指的傳統是理所當然的,以爲它的歷史與婚姻的歷史一樣長。但其實我們都錯了,它的歷史僅僅與微波爐的歷史差不多。

  150年以前,鑽石非常稀有。直到南非出現鑽石狂潮之前,整個世界每年鑽石的產量只有區區數磅。鑽石在印度和巴西的某些河牀上也曾經被發現過,但也只是零星的。這些鑽石是比較大的石頭,有時候還有豐富的色彩。其中最好的鑽石是來自印度戈爾康達地區的戈爾康達鑽石,這種鑽石的質量好到了極致,以至於最早的一種評估鑽石好壞的標準在戈爾康達鑽石產量枯竭之後再也沒有了用武之地,完全遭到了棄用。

  當代評估鑽石的4C標準——顏色(color)、淨度(clarity)、切工(cut)和克拉數(carat)是在20世紀60年代發明的,這也是爲鑽石進行市場營銷的一部分,讓中產階級的人在購買比較小的鑽石時也會感覺不錯。

  鑽石既不稀有,本質上也沒有價值。鑽石的價值都是由擁有鑽石的人在腦海裏創造出來的。一個物品的價值來自想要被擁有而並非其他。一件擁有地位的商品有很高的價值,並不是因爲它是必需品或者它有良好的功能,只是因爲人們都想得到它。因此一件物品的價值只能被相對地進行評估,而不能做絕對的判斷。寶石就是這種物品。

  人對各類寶石——鑽石、珍珠、祖母綠,甚至是腕錶的慾望和癡迷,譜寫了一段段匪夷所思的歷史,這些故事堆疊出了今天的世界。

  以上內容選自《 石惑: 珠寶、癡迷以及慾望如何塑造世界 》

  書名:《 石惑: 珠寶、癡迷以及慾望如何塑造世界 》

  ISBN 978-7-220-10737-5

  作者:[美]阿賈·拉登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