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是病人。就像感冒似的,心理的疾病隨時襲來,需要承認這個,並且理解彼此都會生病,那樣的話,世界會比現在美麗一點。—《沒關係,是愛情啊》張載烈

 

前一陣子得空後二刷了《沒關係,是愛情啊》,沒錯,它就跟記憶一樣美好

更精確地說,比起記憶當中的樣子,是更美、更好,套句韓劇女婿總愛說的那句話:「就跟藝術品一樣」

《沒關係,是愛情啊》是一部每刷一次就能在看見不同東西的作品,毫不冗贅,剛剛好!

 

[ 總論 | 劇情分析製作篇 ]

【總論篇】

《沒關係,是愛情啊》是一部以心理醫學為基礎,講述推理小說家張載烈(趙寅成飾)與精神科醫師池海秀(孔曉振飾)之間,彼此相互擁抱傷口、相互療癒的愛情故事。

高中的時候就讀的是地區的第一志願,印象很深刻的是,每每問起班上功課好的同學以後想唸什麼樣的科系,像是串通好一樣,幾乎清一色的答案都是:心理醫生、牙醫...,而少有不同的答案。

心理醫生大概是所有心心念念醫科的孩子的夢想吧,想想,能夠參透一個人的內心所想,治癒他人內心的傷痛,是多麼有成就感,又或者說,是一個多麼療癒的存在呀

但《沒關係,是愛情啊》某一定程度上打碎了我過於美好的心理醫師想像

這棟屋子裡的每個人根本都有病啊(大笑

我以為精神科醫師很溫柔、很懂得理解他人的傷痛,但這羣人根本超級無敵暴躁XD

就像趙東民所說:「之所以會有精神疾病,是因為人類的溝通匱乏,所以我們纔要創造可以相互信任和依賴的世界,」我想這大概是住這棟房子的人都這麼暴躁的原因吧

這羣人真的是太可愛、太好笑了XDD

 

《沒關係,是愛情啊》劇情的操作手法與《主君的太陽》相似,前期用類似單元劇的方式呈現,每一集都是一個全新的案例。

如果硬要說《沒關係,是愛情啊》的缺點,那大概是這些類似單元劇的醫療案例,有可能考慮到觀眾注意力和劇情節奏的問題,在病患的治療過程當中,有些流於簡化和美好。

因為性別認同的因素而遭受家人暴力相待的孩子、有著嚴重潔癖的男人、不停畫出生殖器官的男孩、因自責而產生幻覺的媽媽。

每個案例都在在推觀眾一把,試圖推翻那些認為精神病患「不正常」的既定印象,其實精神病患們不過是困在他們認為安全的蛹裡面不願意出來罷了。

人們尋求安全會是「不正常」的事嗎?這是《沒關係,是愛情啊》溫柔的地方,讓觀眾透過故事回顧自己的人生,在回顧當中找到原因並且自我療癒。

劇中所呈現的橋段主要是協助病人突破心理轉機(感謝網友 本是無名氏 提供分享),看似簡短而容易的突破背後,有可能是幾年、幾個月的跌跌撞撞和痛苦地尋找原因,況且心理疾病也不可能如同劇中大多數的病人一樣只由單一原因構成,但這些部分有可能受限於劇情節奏和絕大部分觀眾的理解力而貼心地簡化掉了,所以要說是缺點嗎?也不盡然,因為畢竟是闔家共賞的電視劇,也應該更簡單地協助沒有這方面專業知識的觀眾去理解這些,這個編劇跟導演阿,真的很暖心呢

 

 

編劇在這些零碎的病例當中穿插一些小支線,大主線仍舊繼續跑,多條劇情線在同時進行卻不會叫人感到混亂。當觀眾以為「男女主角終於在一起了!」的時候,出現的並不是父母反對、出現第三者或是產生誤會嫌隙,而是出現從首集便埋下的深沉伏筆,使整體劇情環環相扣、前後呼應,打破過往傳統韓劇的劇情公式。

(圖片來源:《沒關係,是愛情啊》官方網站)

讚嘆盧編、感嘆盧編,賜給我們如此強劇!

盧編的臺詞常常寫得很精準,是很冷血的那種一針見血毫不留情、直中痛處,那一聲沒關係,對著池海秀、張載烈,也對著觀眾說著,是啊!因為愛著,因為有這麼多人愛著你,所以過去,都沒有關係了!

「這世界上最暴力的語言是,像個男人、像個女人、像個媽媽、像個醫生、像個學生...大概這樣的話,但我們都是第一次過自己的人生,所以會笨拙生疏、會覺得心痛,所以犯點錯也都是可以的!」,李永珍(趙東民的前妻)這麼說。

每一個人有不同的生命經歷,我們都不是對方,怎麼能理解乘載在對方心中的負累有多麼沉痛、沉重,然而這些精神疾病都只是我們生命當中生疏的部分,有些人跳開了、有些人卻陷在那些沉痛當中無法自拔。

雖然說是以心理醫學做為整齣戲劇的基調,但對我來說,眾多心理疾病充其量只是這部戲的調味品,主菜是那些靈魂背後的傷痕,對,大概是這麼說的,事出必有因。

不是為了讓題材新穎而有心理疾病,而是因為角色生命中這些歷程,構成一個獨一無二的性格和心理,自然地像是不喫香菜或是討厭牛奶;而之所以那麼讚賞這個作品,是因為被教訓了、被教育了,精神疾病只是心不小心感冒了,沒有什麼大不了的。

 

看更多↓

[ 總論 | 劇情分析製作篇 ]

 

第1頁|全文共3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