袍哥大爺

袍哥聚會

陽雲“袍哥人家絕不拉稀擺帶”,是袍哥們的口頭語。四川名人範哈兒,是袍哥中的代表人物。今天,評說某人有袍哥性格,是褒義,表示耿直、義氣。

何爲袍哥?在四川,哥老會成員被稱爲袍哥。哥老會是一個幫會,幫會是在明末清初,一些反清人士和破產農民、失業手工業者,爲政治上的需要及生活上的互助而產生。源出於封建時期按同業(如船幫、糧幫)或同鄉關係(如福建幫、廣東幫)結合的各種組織,是民間的、封建性的、各種互助的、祕密的團體組織的總稱。幫常指青幫,會則指天地會、哥老會等。天地會自稱洪門,亦稱洪幫(紅幫)。

幫會是中國封建社會中反社會的民間團體。可分爲兩類:一是緣於一些業緣性或地緣性組織,目的在於獨佔某一地方的某種勞動職業,不使外幫侵入。二是屬於祕密結社式的幫會,沒有地方色彩的同鄉觀念,只是以幫會首領爲中心,凡擁護其首領,贊成其宗旨者皆可加入,受幫會保護,並聽從幫會制裁。如紅槍會、哥老會、洪幫、青幫、天地會、大刀會等。

幫會是進入城市的流民,在一種孤苦無援境地下,強烈願望建立具有親密交往的羣體以期相互扶持、共謀生存而產生的。

幫會林立 四川哥老會一枝獨大

民國時期幫會林立,各行業有會,有管仲會、文昌會、玄女會、無常會、魯班會、杜康會、龍王會、財神會等;各碼頭有幫,有哥老會(袍哥)、青幫、丐幫、順幫、渝幫、申幫、生死同盟會等。幫會組織中以哥老會勢力最強、人數最多、規模最大、覆蓋最廣,稱兄道弟,參加袍哥成爲當時社會的一種風氣。

在所有幫會中,洪門、哥老會、青幫是中國近現代史上最大的三個民間幫會組織。

哥老會發源於四川,最初出現在道光年間,是在清代前期四川“嘓嚕會”的胚型上,接受白蓮教和天地會的影響演變而成。以“反清復明”爲宗旨,在咸豐、同治、光緒年間得到大規模發展,流傳於雲南、貴州、湖北、湖南、江西等省,其蹤影遍佈全國(也有發源於湖南湖北一帶之說)。

四川、重慶的哥老會稱“袍哥會”、“袍哥”,長江中下游則稱“紅幫”。哥老會還有“哥弟會”“兄弟會”“袍皮鬧”“江湖”“哥老”“漢流”“漢留”“漢劉”“光棍”“嗨皮”等稱呼。

“袍哥”之名爲什麼叫“漢留”?袍哥們自己說是源於《三國演義》。關二爺被逼降曹後,曹操獎予很多金銀財帛,他一概不收,只收了一件錦袍。平時很少穿着,有事穿上,卻要把舊袍罩在外面。曹操問他原因,關二爺說:“舊袍是我大哥玄德賜的,受了丞相的新袍,不敢忘我大哥的舊袍。”因此,這個袍哥組織,老名稱又叫“漢留”,含義就是從漢朝遺留下來的精神氣節。明末清初的志士顧炎武、王船山、曾耀祖等人,暗中聯合志同道合的漢族人,搞民間祕密組織,以“反清復明”爲號召。這種民間組織,一直深入社會下層,蘊藏着潛在力量。故世俗有云:“你穿紅來我穿紅,大家服色一般同。你穿黑來我穿黑,咱們都是一個色。”即此義也(《漢留全史》第36頁)。看來袍哥組織,起源於明末清初,發展於清朝末年,氾濫於民國時代,也有一定可信度。

民國時期,哥老會由祕密轉爲公開,由反清、反社會組織演變成民間幫會組織。各公口放鬆香規禮節,手續從簡,入會人員身份不再限制,出現了女袍哥、洋人袍哥,哥老會呈興盛之勢,一時,山堂林立,碼頭遍佈四川城鄉,袍哥不計其數。民國三十六年(1947)前後,全川成年男子有30%-50%參加了袍哥組織,民國三十八年(1949),全川職業袍哥和半職業袍哥1700萬人,民國時30多萬川軍,袍哥就佔60%。

清代至民國,哥老會廣泛地活動於四川城鄉,存續時間長達300年之久。袍哥在四川近現代社會中影響巨大,如加入反清鬥爭、反洋教鬥爭、保路運動、護國戰爭、抗日戰爭等。辛亥革命時,很多哥老會首領經過革命黨人的介紹,加入同盟會,很多革命黨人參加哥老會,爲推翻清朝發揮了積極作用。

四川哥老會山堂分5個堂口,即仁、義、禮、智、信。各堂口之下設若干公口(即幫會成員出入的機關),堂口有班輩之分,仁字比義字長一輩,依次遞減。加入仁字堂以軍政界官員,名流士紳爲多;義字堂以軍警憲特、地主商紳爲主;禮字堂多是水旱兩道、匪盜、地痞惡棍和士兵;智字堂多爲手工業者,城市貧民、車伕、船伕等;信字堂大都來自下九流者,如賣唱、搓澡之類。

袍哥會有組織機構、幫規幫約、隱字(語)、聯絡暗號、手勢、茶碗陣等形式內容。大山堂設內八堂和外八堂,內八堂爲“龍、盟、香、佐、陪、刑、執、禮”,是公口的領導核心,主持開山堂、作方首、發會票等重大會務,有香長(山主)、總座(舵把子)、正印(副舵把子)、座堂(首席執事)、盟證(盟誓的監察者)等12位大爺;外八堂是內八堂領導下的組織機構,有牌把大爺、聖賢二爺、桓侯三爺、管事等10個序列。小山堂將香長、總座、牌把大爺集中爲一人,俗稱“龍頭大爺”或“龍頭舵爺”,將盟證、禮堂、聖賢二爺集中爲一人,陪堂、桓侯三爺集中爲一人,其餘內堂的人員幾乎不設。

袍哥組織是亦俠亦匪的幫會,成員複雜,良莠不一,有清水與渾水之分。清水袍哥有職業,有收入,多由有錢有權勢的官僚士紳掌握,即“官帶皮”,亦稱“紳帶袍”,講“五倫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多屬仁字號;渾水袍哥無職業,無收入,佔山爲王,乾的是打家劫舍,殺人綁票,“關圈拉肥”等土匪行爲,多屬義字號。清水與渾水身份也隨時轉化,場鎮的袍哥大多白天爲清水,晚上化妝後成了渾水;在本地是清水,到外地成了渾水,有的渾水鑽進了清水。

清代哥老會反清復明,被官府視爲“會匪”“會黨”,屢遭嚴厲禁止和殘酷鎮壓。曾國藩在制訂湘軍規時立了一條:“結拜哥老會、傳習邪教者斬”。《(民國)巴中縣誌》載:“洪秀全餘黨未清,州境哥老會復熾,爾卿於署前立大木作秤桿,緝獲魁首,倒懸立斃。”(爾卿,即咸豐年間任巴州知州的雷爾卿)

辛亥革命後,袍哥的活動公開化,聯絡的聚點由“山頭”“香堂”轉爲“公口”碼頭“,成員由早期的基層羣衆向上層轉化,有的與官紳勾結,插手基層政權,干預地方事務,袍哥中部分有識之士逐漸走上民主革命的道路,即”紅色袍哥“,也有相當多的龍頭大爺逐漸變成軍閥、官僚、地主的幫兇,助紂爲虐。有的袍哥被國民黨利用操縱,組建反共武裝,燒殺作惡;有的袍哥淪爲社會的渣滓,五毒俱全,販賣槍彈、運售鴉片等,成爲地方公害。

所以幫會具有兩面性,幫會內部,可能以“忠”“義”相約,幫會外乃至幫會與幫會之間則往往採用打、搶、訛、騙等流氓行徑擴張自己的勢力範圍,因而極大地危害社會的秩序並侵蝕社會的文化。幫會還會通過各種手段向社會上層滲透乃至與國外勢力勾結,擴大自己的生存能力和勢力範圍。中國幫會勢力經常淪爲反對政府和國外勢力的工具。

清末至民國,四川主要袍哥人物有尹昌衡、蒲殿俊、張培爵、吳玉章、熊克武、範紹增(範哈兒)、劉文輝、田頌堯、鄧錫侯、楊森、王陵基、王纘緒等。

立堂開山 川東北哥老會坐擁一方

哥老會成立的標誌是開山堂,即一個哥老會獨立組織的成立儀式。據川東北通江、南江、巴中、平昌四縣縣誌記載和文史愛好者王曉波考證,川東北哥老會(袍哥)的發展態勢,與全省狀況基本一致,其組織主要以民國年間巴中縣爲中心,向周邊幾個縣漫延,以縣城深入到鄉村,開山立堂一時成爲風尚。

巴中縣:清代中葉,哥老會傳入巴中。民國初,巴中縣的袍哥會已成氣候。民國九年(1920),縣城李子厚、雒海峯立堂開山,首開仁字號“翊漢社”,招收兄弟夥。恩陽河出現仁字號“聚英公”。爾後,全縣各場鎮以當地團總、保正、豪紳爲舵把子,相繼拉起袍哥隊伍。民國二十五年(1936),義字號興盛,建“大安社”,縣內各地聯保主任紛紛以義字樹起旗幟,把持本地碼頭。民國三十年(1941)後,禮字、智字號陸續出現,禮字號有“武英社”,智字號有“浚智社”。巴中縣四堂並存,各立山頭,各堂口爲壯大勢力,競相拉人入夥。義字號系當權派,資財較豐,入夥的人最多,堂口有830人。仁字號系老牌,頗具權勢,入夥的人較多,堂口有320人。民國三十四年(1945),仁字“翊漢社”的何沛另立山頭,在縣城關帝廟創建義字“復興社”,開山儀式,熱鬧非凡,全川有26個縣的袍哥組織派人前來恭賀。禮、智兩號系少壯派,入夥的人較少,禮字號敢鬧敢闖,堂口有110人,智字號堂口僅有45人,當時有“仁字號的權,義字號的錢,禮、智兩號的拳”;“仁字操面子,義字操銀子,禮字操刀子,智、信兩字滿身是蝨子”的說法。

自民國二十八年(1939)起,巴中縣哥老會逐漸擴大普及,成爲半清半渾袍哥組織。縣內男性成年人90%皆加入袍哥隊伍,以“嗨袍哥”爲榮,在社會上“吃得開”,袍哥勢力遍及城鄉,無人敢惹,無人與敵。興隆場鄉(今恩陽區興隆鎮)仁、禮2堂有4700餘人,石城鄉(今恩陽區石城鄉)仁、義、禮3堂有4300餘人。

巴中縣各地堂口多少不一,大場鎮一般都有4堂,同堂有若干大爺,小場鎮大都有3堂,無智字號。城內有“翊漢社”“大安社”“武英社”“浚智社”;恩陽河有“聚英公”義字號、“崇興公”禮字號、“武英公”智字號、“復漢公”;三匯溪(今巴州區三匯鎮)有仁字號“西伯堂”、義字號“中元堂”、禮字號“三福堂”、智字號“四喜堂”。

清晚期巴州民間武術家易華山爲仁字號大爺,開了“松柏堂”。光緒二十四年(1902),反洋教鬥爭中,在巴州柳林場(今恩陽區柳林鎮)天寶寨舉旗“造反”,攻打七顆石教堂,又聯合恩陽河、青木橋的袍哥大爺雷東山、徐坤山起義,口號爲“掃清滅洋”,時人號稱“三山起義”。聚集袍哥兄弟夥,打擊洋人,打爛教堂,抄了依仗洋人勢力欺壓百姓的教徒黨澤三、張漢臣的家,抵抗鎮壓起義的巴州清軍。

南江縣:宣統二年(1910),南江、陝南、渠河的袍哥組織在廣元團首姜維軍聯合下,組織保路同志會。宣統三年(1911)10月26日,孝義會(川東北袍哥組織)統領陳愷(南江縣八廟鄉人)等攻打巴州城,陳愷與李克豫、蔡受之、杜崑山被誘殺,全軍2000餘人慘死。孝義軍指揮李紹伊聞訊率軍攻克巴州。

民國時期,南江較大的場鎮上均有哥老會的“碼頭”。“公口”較大的碼頭有5個堂口,一般的碼頭有仁、義、禮3堂口,每堂口的人數衆多。

南江縣朱公埡(今朱公鄉)、錦雞埡都有袍哥組織活動,堂口有仁、義、禮。民國二十年(1931),朱公埡仁字號大爺龔玉如(富紳),義字號大爺孫佐卿(鄉團總)、禮字號大爺孫國藩(鄉聯保主任),一到農曆五月十三日,他們組織朱公埡等地的袍哥們在朱公埡場上關帝廟進行集會,舉辦“單刀會”(傳爲關羽單刀赴會的日子),張燈結綵,大排香案,接收新會員,處理內部事務,宴會全體成員。民國時,南江較有勢力的袍哥有仁字號大爺羅北辰,義字號大爺張曉康,付公亮,禮字號大爺熊清和等。

民國二十四年(1935)2月,四川省政府改組,名義上歸屬於國民政府,此時,國民政府正推行“新生活運動”,要求勤儉節約。而南江、巴縣、江津等地哥老會首領卻以祝壽慶生爲名,“做大酒席,辦迎賓會”,奢侈浪費,聚衆賭博,擾亂治安,與“新生活運動”所提倡的生活方式不符合,省政府迫於中央的壓力,下令禁止哥老會舉辦類似聚會。

通江縣:民國通江縣哥老會堂口有仁、義、禮、智,主要分縣城系統、劉坪系統、廣納系統。其餘各鄉鎮的袍哥大多源出縣城。

民國二十五年(1936)農曆五月十三日,施愷章在涪陽壩(今涪陽鎮)關帝廟舉辦盛大的“單刀會”,祭“關公”,論功行賞,發展組織,提升了屈植三等5人——“一步登天”(直升大爺)。

縣城系統有仁字號“復興通”,社長向衡平、楊特修,下有龍溪溝、馬家坪、毛浴、碑壩、沙溪5個分社,共有2000餘人。義字號“翠峯祥”,司明璋、魯良臣、司文斌先後任社長,下有毛浴、木溪浩、龍溪溝、瓦石鋪、張清壩、涪陽、大公、新場、平溪、永安、沙溪、馬家坪、鐵溪、鳴盛、大石橋15個分社,共有5000餘人。禮字號“集雲軒”,先後由熊子谷、嶽紹程、袁明星任社長,下有毛浴、瓦石鋪、龍溪溝3個分社,共有800餘人。

劉坪系統有義字號“大同社”,社長何道南、王瑞卿,下有分社“同心社”,共有1000餘人。禮字號“忠益祥”,社長張耀庚、李凡圖,下有6個分社,分別爲益和社、益羣社、廣益社、益興社、益明社、協益社,共有2000多人。禮字號還有中興公、中心公、繼禮社3個分社,共有500餘人。智字號由張天倫、肖文清等人掌舵把子。

廣納系統有義字號“自誠社”,坐堂大爺張開華、張上達,陪堂大爺有張顯圖等6人。分社有梓潼廟“同仁社”,共有200餘人。禮字號“精誠社”和“至誠社”,“精誠社”坐堂大爺張顯修、張開武;“至誠社”負責人肖作霖、盧厚安,共有200餘人。

平昌縣:平昌縣哥老會先後在境內大部分場鎮設堂口、碼頭,大場鎮一般都有仁、義、禮、智、信5個堂口,小場鎮設有一、二個堂口。全縣袍哥組織盛行於民國二十六年(1937)至民國三十七年(1948)。其間,僅福申、響灘、白衣等地入會近2000人,石埡鄉的袍哥常到山頭密林裏聚會商討幫會中的事。

福申場(今福申鄉)的袍哥在五聖宮內設“香水堂”。立堂開山時有讚語:“山水少華氣勢揚,一堂英俊輔家邦,水流清白連巴字,人後淙飛萬留香”,堂口共有300餘人,先後任坐堂大爺的有李龍成、王元貞、嚴和鳴、王撫民、李煥等。

民國初,響灘場(今響灘鎮)的袍哥組織設仁、義、禮、智4個堂口。仁字號有大爺陳維喜、王福安等;義字號“同德宮”,後改名爲“同德社”,設在坐堂大爺胥採臣店內;智字號“智成社”,設在李廷章店內;禮字號“福康社”,設在舵把子羅剛店內,禮字人多勢衆,富商羅剛是各堂口總頭目,是遠近聞名的碼頭大爺。

瞭解近代四川歷史,必須要說到袍哥組織。在民國時期,袍哥組織達到什麼情況呢?據統計最盛時70%四川男子加入了袍哥。從民國年間的巴中袍哥組織來看,不僅在巴中這樣的中心縣城,而且影響到偏遠的鄉鎮,並深入到農村,參與的人之普遍令人不可思議。恩陽的興隆、石城鄉就是典型例子。說當時的社會治理,呈現多種力量的摻和,估計全國其他省是沒有的。官紳、軍閥、袍哥、土匪紛紛加入其中,都有各自的組織系統,有地盤、財力、物力,這之中又互相摻雜。以袍哥爲例,袍哥力量瀰漫全社會,參與到了黨政軍方方面面,與地方政府交織,有着亦敵亦友的複雜關係,往往是江湖壓倒廟堂。軍閥執政時,軍閥中有袍哥,袍哥中有軍閥,誰也分不清。同時袍哥的渾水袍哥又與土匪聯繫密切,又是變相的土匪。袍哥的組成成分也十分複雜。

哥老會組織力量強大,對於普通老百姓,加入哥老會,也是時勢逼迫,是爲自己的生存找到一個護身符,爲了自保的需要。當遇到什麼重大事時,有哥老會的組織罩住,纔會暫時求得平安。父親經常說起,當年要不是爺爺入了哥老會,他就被拉了壯丁。父親十多歲時,同樂場那個叫馮保長的,兇得很,想拉父親的壯丁。有一天看見父親在棉花地裏摘棉花,他從邊上過路,看到父親就說,這個小牛兒有法耕田了。晚上父親把白天的事給爺爺說了,爺爺一聽,知道問題嚴重,就趕快叫父親打起火把跑到祖爺住的三星地盤上。原來三星與同樂不同鄉,不同鄉就不同堡了。三星是肖保長管,爺爺幾兄弟都是入了哥老會的,肖保長是教內大哥。進了哥老會,認了大哥,就要受大哥保護。父親說哥老會也不是白入,每年正月都要去給肖保長拜年送財禮,那是交了硬賬的,所以纔不得拉壯丁,同樂的馮保長也就莫得辦法。

考察川東北的哥老會組織,相信每個家庭直接或間接都會與哥老會聯繫。

如影隨形 袍哥的江湖背影依稀可見

哥老會組織到了1949年底至1950年初,隨着川東北各縣解放,與四川其他地方一樣,通過清匪反霸,政府對罪大惡極的袍哥頭子作了鎮壓與處理,一般成員不加追究,對袍哥成員進行登記和教育,袍哥組織作爲封建社團,自行解散,最終解體,退出歷史舞臺。

雖然袍哥組織不存在已有六七十年,卻不能說對今天的四川各地已完全沒有影響。我們撇開袍哥組織中糟粕的東西,有些內容已成爲一種文化遺產被人們接受了,成爲地域文化標誌。以四川的方言詞彙爲例,袍哥無論清水、渾水,都有一套內部使用的“切口”(即隱語,俗稱江湖黑話)。渾水袍哥雖然人數不多,但他們使用的切口還有少數至今保留在現在的方言詞彙中,如“點水”(出賣同夥)、“劃盤子”(毀人容貌)等。而清水袍哥由於人數衆多,他們使用的不少“切口”在當時已不再是隱語而公開使用,逐漸成爲通用的語言而保留在四川的方言中,如至今還在普遍使用的:“散眼子”(散漫無組織)“臊皮”(傷了面子)“乘火”(頂住)“天棒”(無法無天的人)“吃得通”(到處行得通)“抽底火”(揭露底細)“管火”(能起決定作用)“落教”(按規矩辦事)“操社會”(在社會上拉幫結派)“紮起”(大力相助或袒護)“放黃”(失約)“打平夥”(共同分攤伙食錢)“肘起”(幫忙舉薦)“吃欺頭”(撿便宜)“扯地皮風”(散佈流言)“提口袋”(掌管錢財)等等。

除開語言外,袍哥對四川的社會風尚、四川人的性格塑造等方面同樣有着極爲重要的影響,甚至在今天也能看到它的很多痕跡:

在社會風尚上,講誠實守信,講責任感、擔當精神。如“認黃認教”(黃:信用;約定。認黃:按約定守信用。教:袍哥教規、規矩。認教:叫落教,即按袍哥規矩辦事)。

在人的性格上,四川人性情忠勇耿直、仁義厚道有其影子。如“袍哥人家,絕不拉稀擺帶”。我們說袍哥組織似乎有點黑社會的性質,也有點綠林好漢那種感覺,但主要還是江湖道義多。“是男人的,絕不姑到(意爲蹲着)屙尿。”雖土俗,有對女人不尊意,但也體現一種豪氣。

我們今天成立的各種民間社會組織,如行會、協會,同學會、戰友會、鄉友會等,與過去的幫會組織也有一點相通,自發性,民間性,有章程,能約束會內每個成員。雖不賭咒發誓,但明確權利和義務,大家要共同遵守。成員之間用現代一點的話說,要講團結和諧,遵章守紀,按老話說,要講江湖道義。規矩不存,組織不存,不守規矩,將被組織拋棄。

袍哥文化是在深厚的社會歷史土壤中產生的,有久遠的傳統承襲,它瀰漫的力量對社會和人有深刻的影響,物理性的絕對割裂不現實,要正確分析其產生原因,表現形式,社會影響,剃除潛存的袍哥、碼頭文化中江湖習氣,將其積極性部分引導到新時代社會建設主流文化中,移風易俗,形成正能量。

形式上的袍哥組織已遠,但袍哥的江湖背影卻還是依稀可見,偶爾還會向我們回頭一望,撥弄時下的生活。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