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叙述一名有著透明气质、纯真笑容的少年‧朝户,来到一个无名的乡下小镇,某天被街头小混混欺负之时,为外表放荡不羇的健夫所搭救;健夫因帮助朝户而使得手掌受伤,这时朝户抓起他的手,专注地凝视伤口,过了片刻,健夫手上的伤痕渐渐消失,而同样的伤痕却出现在朝户的手上……此片改编自日本作家‧乙一的作品《被遗忘的故事》其中所收录的短篇小说〈伤〉,日方将电影取名为《KIDS》,而台湾则将之译为《超感应》。以下若有提及片名的部分,将沿用原片名《KIDS》。


  首先来谈谈《KIDS》此片名的由来,据我推测,它可能有两种涵义,其一,在原作故事里,健夫与朝户其实为年仅 11 岁就读特教班的孩子;其二,在日文中「伤」的发音与 KIDS 非常接近,再者,健夫外貌成熟,亦在汽车废弃处理厂工作,和一般成人没有两样,而朝户虽不是就职当中,却也已经是高中生的年龄,再怎么看,这两人都不算是小孩子。但这两人的内在还存有赤子之心,有一道从孩提时候留到现在的伤疤,也因为他们的内心纯真如孩子一般,一遇到外在的种种挫折,就更容易受伤。台湾片商将之取名为《超感应》,多了一点科幻味道,却少了原作想传达的精神。


  本片最大的败笔,我认为有以下几点:第一,对先读完原著再来观看此片的观众而言,这样的改编虽不特别亮眼,但也恰如其分;不过对未看过原作的观众来说,故事的进展略嫌稍快,人物的心理铺陈还有发挥的空间,若能补足这点,更能增强戏剧的张力。第二,本片最重要的主角‧朝户,导演及编剧似乎有将他与母亲的冲突、矛盾关系给简单化的嫌疑,削弱了朝户在车祸现场一心求死的动机。第三,不知道导演是想凸显车祸现场的惨烈或是为了营造沉重气氛,那一段略嫌冗长的远景空拍镜头,我认为不但没有达到导演想要的效果,反倒让我有种在看卷动的清明上河图的错觉。


  但此片并非毫无看点。原作故事的格局本来就小,因此改编后的电影自然也不会脱轨太大。「友情」是这个故事的主轴。在影片里,健夫总是将不断伴随而来的烦躁,发泄在街头小混混身上,多次与他人打架,是镇上的「问题人物」;朝户则是抱持赎罪的心态,带著微笑,一遍又一遍地接收他人的伤痛。即便如此,他们心中的伤口始终没有痊愈,心里也未曾真正好过。直到两人的相遇,才慢慢开展转圜的契机。


  电影后段的高潮,车祸现场的那一幕,朝户对著健夫哭诉心仪的女孩离开他,连在狱中服刑的母亲也不肯原谅他,使他觉得自己是没人要的孩子;于是他失去活下去的动力,想借由转移受难者的伤口到自己身上求死的时候,健夫反倒对他大喊:「这世界并不是只有亲情啊!」这句话深深地撼动我了。对于现代越来越疏离的人际关系,不论是远居在外的游子,或是住在自己家里,却有著彷若寄人篱下之孤独心情;我们唯一能渴求的,便是与你年龄相仿的朋友及同侪。我们或许都曾有这样的想法:若是有个能与我分享快乐、分担烦忧的知己,那该有多好?《KIDS》便是将这样单纯却难以实现的理想给传递出来了。


  故事中最动人心弦的是这句话:「还记得一人一半吗?把你身上的伤分一半给我吧!这样伤就只剩一半,痛苦也只剩一半……」健夫在车祸现场对朝户如此说道。朝户终于放弃寻死的念头,将一半的伤转移到健夫身上。而后,天空降下了大雨,似是在扑熄火灾的同时,也连带了洗刷他们心中那道难以抹灭的疙瘩。当他们在医院的病床上醒来,发现对方身上都带有与自己一模一样的伤口时,不禁莞尔一笑。虽然伤痕并不容易抹去(无论是看得见或看不见的),但有对方愿意帮自己承担苦痛,那么未来仍有一丝希望,使人能够抱持著勇气走下去。本片结尾充满希望的转圜,而非让主角继续悲情下去的安排,再辅以愉悦轻快的片尾曲,这是最令我满意、激赏的地方。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故事。它没有什么大道理想要阐述。可就是因为如此微小、如此单纯,它更可能发生在我们的四周,只是我们太容易轻忽而过。我想,《KIDS》的魅力就在于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