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100分父母》:騰訊育兒出品,每個父母對兒女的愛都是毫無保留,都想給他們最好的生活條件、最好的教育,在育兒之路上都想給孩子百分百的愛。

採訪、撰稿:林清歡 / 鳴謝:青豆書坊

2018年8月18號,常青藤爸爸黃任帶着不到5歲的兒子小小常踏上了美國求學之旅。

對於這個決定,已近40歲不惑之年的常爸在心裏至少打鼓了半年,從拿到哈佛的錄取offer開始,他就不斷糾結“去與不去”的問題。

對別人而言的夢寐以求,對此刻的他來說,卻是一道沒有標準答案的選擇題。

(一)

一直生活在北京,讓我們幾乎以爲世界只是這樣:爹媽總是忙碌的;上學的孩子在學校對付一頓午飯後,趴在桌子上就算午休了;晚上放學,不是在輔導班裏消磨,就是在去輔導班的路上。

常爸到北京讀大學之前,一直生活在節奏緩慢的南方小城。在那座城市裏,每天中午,工作的人都會回家吃飯,然後中午睡個午覺,然後該上學的去上學,該上班的上班。晚上也是如此,一家人聚在一起,看電視、做作業。

歲月如歌,靜謐美好。寬鬆而有序的家庭環境,父親豁達、母親嚴厲,賦予了他很多成長的正能量,自信、堅韌,和遵從內心。

少年時期的常爸就是個學霸,母親管他的學業。他說,母親的監管不像今天網文熱帖裏的陪寫作業的父母一樣糾結於日日夜夜的鬥爭,只是小學的時候,每週一篇作文是必不可少的。

在那個時期他就顯露出性格里的“大局觀”。一篇四、五百字的作文,他總先描繪一個大致的草稿框架,字也不用很好,寫完之後交給母親,母親看完就會給很多意見,起轉承合的流暢、細節上的較真,甚至通篇重寫。

“講故事,然後寫作文、給反饋”,今天的他特別受益於少年時期那段質量很高的親子陪伴時光,那爲他的閱讀和寫作打下了很紮實的基本功。做了常青藤爸爸這個公衆號之後,他很熱衷的跟家長們分享這段有益的經驗:“很多家長從孩子兩歲起,就拿着字卡強迫孩子認字,這其實沒有必要。小學畢業的時候,孩子認識的差不多是一樣多的字,有什麼區別呢?但閱讀的習慣和寫作的能力,到了小學六年級的時候,就能夠看出每個孩子身上的巨大差別。所以,教育是應該花時間在那些長遠來說有巨大差別的東西上,而不是糾結在一個早晚他都能一樣的一個學習上。所以我一直以來都不逼孩子認字,只是堅持親子閱讀,培養孩子一個好的閱讀習慣,讓他自然而然地在親子共讀中認字;同時我也開始培養他看圖說話的能力,爲將來的寫作打下一個好的基礎。”

生於80年代,我們的父輩不知道世界上還有蒙臺梭利、瑞吉歐,也沒有培訓班、閱讀課,他們依靠自己直覺的人生經驗,給孩子裝備屬於未來的能力。

常爸說,自己小時候其實自制力並不強,好在作業總能輕鬆完成,每週被母親盯着的也只有作文,這些功課做完就是玩。玩到了小學畢業,他覺得母親似乎不再怎麼管他了。現在回想起來,好像那時候的自己學習習慣已經在潛移默化中養成,“自學能力有了,自己就把事都解決了”。

男孩小時候總是很調皮,常爸沒少因爲調皮挨媽媽打。但在學業上,媽媽給了他受益終身的支持。

有一次,他語文考了99分,拿着卷子給媽媽看的時候,媽媽問:“那一分錯在哪裏,都搞清了吧?”他回答說,“我覺得這一題我沒錯,是老師的標準答案有問題。”媽媽沒有否定他,安慰他,也沒有給他答案,而說了一句很平淡的話:“如果是老師錯了,你就該找她把分補回來。”

這句話讓常爸記憶至今。當年,他找到了論據,跑和老師辯論,然後真的拿回了屬於自己的一百分。

考試總有標準答案,比如天是藍色的,人羣是熙攘的,但教育沒有標準答案。充滿智慧的家長會創造出最好的環境,幫助孩子獲得尋找答案的能力、挑戰權威的勇氣,以及對未來強大的自信。

(二)

過去的分分秒秒,成就了今天獨一無二的我。

站在老師面前爲了1分據理力爭的常爸,當時並沒有意識到,母親的鼓勵對自己意味着什麼。但閱讀寫作的能力、自學的能力,還有思辨的能力還是這樣積累沉澱了下來。

常爸黃任的學生時代從容不迫,一直從容不迫,然後甩下一堆耀眼的履歷。

高中文理分科時,文科成績更好的他卻選了理科,因爲“反正理科也前三”,要念大學的時候通信特別火,他就考到北郵的通信專業,大學時代參加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出了一本單片機和硬件設計語言入門指引。因爲優秀的比賽成績,大四通過三星的層層選拔,獲得專項獎學金到首爾大學學習電子工程專業,還沒入學就已鎖定了三星半導體總部的工作。

在韓國學習了兩年,又在三星工作了兩年,爲了學韓語他寫了一本韓語單詞書,這本書出版後5年加印10次,長期掛在噹噹的韓語詞彙書排行榜的首位。

如果給30歲的他一句評價,可能大部分都會說,這是“開掛了的人生”。然而對他而言,漸入佳境不是一個開始,而是一個結束。他聽見自己內心的一個聲音,那是對商業世界的極度熱望。於是,2011年他從三星半導體總部辭職,考入耶魯去讀MBA。

從工程師轉到商科,這次大跨度的跳躍證明了自己擁有的巨大彈性。

耶魯畢業後,常爸又實力擊敗重重對手,一路“披荊斬棘”,進入世界頂尖投行高盛工作,一路做到執行董事,年薪過百萬,是老闆眼中的Rising star。

30歲之後的他,真正滿檔開掛前進,是親戚朋友眼中公認的“金融業”金領,一直到2014年……遇到生命中的“他”。

他,就是小小常。

(三)

小小常出生,伴隨着媽媽的陣痛和爸爸黃任的“懵”。

“我覺得大部分男人可能都會有這種感覺,感覺好不真實。突然之間就當爸爸了,而不是懷了十個月以後生出來的。這種突然的降臨讓人手足無措。”

很多爸爸對於孩子的概念,都是從嬰兒出生的那一刻纔開始有的。面對新生命,他們不僅會大腦放空,甚至還會直覺生出第一反應:“怎麼長得這麼難看?”這讓人很難想象,面對兒子出國、女兒出嫁時,老父親那種難以割捨、老淚縱橫的情感都是從哪裏來的。

但孩子出生了,就意味着沒辦法拒絕的大量陌生家務、更多的家庭責任,新手爸爸走馬上任,雖然懵,在有限照顧嬰兒的時間裏,他也被鍛鍊成了一個換尿布、倒奶瓶的熟手。

認知、感受到情感連接,常爸和兒子小小常的這段路走了大半年。那大半年的時間,常爸忙於工作,小小常就在家當他稱職的小嬰兒,吃喝拉撒。

“七八個月的時候,他就比較能跟你去互動,帶娃開始變得有意思,然後慢慢地我就會多花點時間去帶他。”常爸覺得很多爸爸之所以不願意帶娃,主要是沒體會到帶娃樂趣,而且爸爸的粗線條帶娃方式也經常會被媽媽們矯枉過正。“還是得放手。比如約定週六就是爸爸帶娃的時間,帶他去看電影、喝果汁,玩什麼有點危險的遊戲,媽媽都不去管,讓爸爸和孩子好好培養感情,孩子就會整天黏着爸爸,對吧?”

當然,爸爸也需要成果的正向激勵。比如帶娃爬高、游泳,帶娃讀書,當看到自己的努力、榜樣作用帶給孩子一點一滴的進步,爸爸就會成就感爆棚。常爸說,給兒子讀了幾年的英文繪本,現在小小常居然還能在美國幼兒園給小朋友講故事,這讓他覺得一切“很值得”。

開始感受帶娃樂趣的常爸,卻遭遇了一次“心碎式打擊”。

爲了給小小常最好的一切,黃任做爸爸的責任感愈發強烈,他拼命工作爲小小常賺奶粉錢。直到有一次,因爲一個海外項目出差了一個月,他回到家想抱抱兒子,兒子卻大哭,完全不認識爸爸了。追溯回憶,他說那一刻自己才突然意識到,“原來孩子需要的,不是最好的嬰兒車,最好的奶粉,最好的玩具,而是簡單的陪伴。”他想陪着這個小小的生命,一天天的成長。

爲了這最簡單想法,他做了一個很不簡單的決定。

2015年,這顆Rising star離開了工作了三年的高盛,捨棄了過去創造的所有的成績,成爲了一名正式的奶爸。

幾個月之後,家長羣開始盛傳一個叫“常青藤爸爸”的公號文章,常青藤爸爸黃任正式出道。

(四)

見到常爸是在北京入冬最冷的一天,他帶着小小常在哈佛已經讀了四個月的書。在過去的四個月,他生活節奏就是早晨8點送兒子入園,然後自己上學,下午6點再把小小常接回家。

小小常在美國幼兒園適應的很快,“他主要是語言基礎很好,沒有語言障礙。”剛開始的時候語法還有點顛倒、支離破碎,一週之後就可以模仿別人說話漸入佳境。兒子融入幼兒園的速度和熱情讓常爸都感覺有點匪夷所思,“每天都想要最後一個走,早接還不行。放假不用去幼兒園,也還是想要去幼兒園。”

小小常對上學的熱情從何而來?常爸一直在琢磨,畢竟在國內小小常讀的蒙氏園價格不菲,老師親和,質量也不錯。想了半天,他說極大的可能是因爲“美國幼兒園戶外活動時間特別多,特別多。”

美國的教育很重視體育,甚至有些學校,從幼兒園到小學會拿出半天的時間讓孩子們在戶外各種玩。在很多美國家庭的院子裏,都有籃球架,投沙包箱。他們的信仰是“沒有太冷的天氣,只有不適當的穿衣”,任何氣候,都可以穿着適當去戶外進行各種活動。

就像小小常所在的幼兒園,每天上下午都有長時間的戶外活動,就算是下雨天,武裝好雨天裝備的孩子們都會去戶外玩。到了長假,老師還發郵件提醒家長,要注意給孩子足夠的戶外活動時間。

雖然每週只有媽媽視頻的陪伴,小小常過去四個月過得依然很開心,這讓常爸幾乎忘了半年前的各種糾結、頂着酷暑在使館排簽證的燥熱、打水痘疫苗中了長春長生的梗。

想起當初拿到哈佛offer被常媽質疑“你到底是圖個啥”,奔四又再次中斷事業上升期的他,對自己選擇重返校園,此刻有了明確的答案。“我就是去學習沒什麼可說的,但對孩子來說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小小常在上小學之前,有機會去一個真正國際化的幼兒園。他們幼兒園的孩子有美國本地的和從英國來的、新加坡來的、韓國來的小朋友。這讓他有機會操練他的英語,也增長見識,瞭解了更多風土人情。”

小小常在過去四個月,生活的很開心。他在一個真正國際化的環境裏,變得更生動更有創造力。他在班裏成了講故事的人,和小朋友分享着有趣的繪本,也和爸爸分享着有趣的故事。

“我們最近在讀小豬小象繪本。第一次讀,翻一翻,小小常自己就能讀了,和我用英語對話。他裝小豬,讓我裝小象,然後我們兩個人就把這本書讀完了。”常爸覺得這個特別有意思,放棄年薪百萬的工作而換來的陪伴兒子的時光,漸漸長成一株充滿生命力的植物,總是在不經意處開花結果,給人驚喜。“你經常會發現他在一些地方的進步和提升,而這些都是和你相關的,你就會高興。”

如果真的有時光機器,小小常長大成人之後,就會看到爸爸留下的這段期望:“他能夠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不輕易地受別人的干擾,他能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樣的生活,無論是平淡安逸,還是社會理想,他都有追求自己想要的那種生活的能力,我覺得這就算是合格了。”

(五)

合格,是他對兒子的要求,也是對自己做爸爸的要求。就算他在取捨之間,選擇了奶爸這種生活方式,他依然肯定地說“做父母,60分夠了”。

“如果父母一百分,孩子就廢了。爲什麼呢?你自己對自己都要求完美,就一定會要求別人完美,如果你一旦要求孩子完美,就會給孩子過度的關注,事無鉅細你都得管,你都得想到。”強加的愛只能給孩子巨大的壓力,常爸把剩下的40分留下,讓孩子有空間,去犯錯,去成長。“喜怒哀樂,你都得都去體會,我不能每天讓你都覺得很開開心心快快樂樂的,這個不是生活的常態。”

人所想要的一切,都在畏懼的彼岸,要有試錯的膽量、打破墨守成規的勇氣、突破想象的邊界,才能前往生命遼闊之地,活成內心渴望的樣子。

Let life be beautiful like summer flowers and death like autumn leaves。

“耶魯讀書的時候,正好遇到了金融危機,身在美國商學院,第一時間感受到了金融危機的愁雲慘霧,工作極其難找。屢屢受挫後,開始懷疑自己辭掉三星穩定的工作、折騰着轉行是否明智。不知道前面路在何方的時候,總會翻出這首歌,單曲循環。”

朴樹的《生如夏花》,就算如驚鴻一樣短暫,也要像夏花一樣絢爛。這是黃任的選擇。

“雁過留聲,人過留名。人生就是幾十年的短暫,我無法甘於平淡而安全的生活方式,我所追求的,是那種就是說無論如何都要留下點什麼,在一個領域裏,就要做出一點成績來。”

從工程師到投行,從投行到奶爸,不管別人投來如何審視質疑的眼光,常爸黃任都像少年時一樣“遵從內心”。

他在TED演講裏說:我一路以來所有的跨界與改變也許都在踐行着自己的人生理念,就是如果可以更好,就值得我跨出自己的舒適區,去嘗試、去改變,哪怕承擔更多的風險與辛勞,它讓我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也讓我能夠幫助和影響更多的人,擁有更加有意義的人生。

“‘常青藤爸爸’可能是爲數不多的,做了三年還沒有盈利的公號了。因爲我們把所有盈利,都重新投入到內容的研發製作中去。”常爸說,但作爲耶魯管理學院的一名學生,社會責任、創造社會價值比“割韭菜”更重要。他想留下的,不是留給小小常多少錢,而是給一代一代的孩子以豐厚的精神養料。這養料是被小小常驗證過的0-9歲中國孩子英語啓蒙學習路線圖,是兩年幾易其稿纔出版的《別錯過孩子英語學習敏感期》;是《教孩子唱學最美古詩詞》,是爲了體會詩詞意境,找真正的蒙古族人彈奏的一曲馬頭琴。

自詡特別能折騰的常爸,這次做給孩子的內容的時候慢了下來,慢到了極致,慢到60首詩詞兒歌足足錄了兩年。青豆書坊創始人王媛說常爸對內容的追求細緻到“龜毛”,他把這定義爲”板凳坐滿十年冷,作品方得百年傳”。

教育沒有絕對路徑,時間也敵不過“用心”二字。

尾聲

日本導演北野武所說:“人類的智慧和想象力,因爲撞上了牆壁遇到了障礙,所以會全面地發揮出來。智慧和想象力在突破了阻礙它們的那道牆時,會感受到自由的喜悅。”

“如果不是因爲有孩子,我不會想到進入幼教領域。”工科男大答案總是直接了當,“我太太英語八級,剛開始教孩子,不知道怎麼教,就買了一本劍橋少兒英語的教科書。孩子才一歲多,都不知道你在說什麼,根本不看。所以這個東西總要有人研究,每個階段,孩子要做什麼樣的事。”

這就是黃任成爲“常青藤爸爸”的原點。

一個百萬粉奶爸的故事。

一切,剛剛開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