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這部劇中太后篡權這件事,這是一場陰謀,既是太后的陰謀,其實也是官家的陰謀,那麼若問誰纔是這場陰謀背後的受益者,這個問題可以分幾個面來回答了。

太后雖然是這場陰謀幕後的謀劃者,但是太后卻也是受益者,因為最終太后不僅沒有被皇帝處死,反而還得到了皇帝的諒解,搬出皇宮頤養天年,並且還得了劉貴妃的兒子永兒承歡膝下,這分明是得了天大的好處啊!

其實這場陰謀官家早已洞悉,而他也不過是將計就計,設計一舉搬倒這些餘黨罷了。所以官家其實也是這場陰謀背後的受益者,因為這場戰事下去,改受罰的都被罰了,哪些是可信的人,哪些是不可信的人,官家都看得一清二楚了。

另外官家既然是受益者,那麼國家沒有內訌,百姓自然也就安居樂業,其實最終的受益者就是老百姓了。

說完受益者,咱們再來說說受害者吧!在我看來,明蘭是這場陰謀最無辜的受害者,她是一心牽掛著二叔,擔心著二叔,剛生完孩子的女人,整日憂思過度,想辦法救自己的丈夫,多番籌謀,又是進宮撒潑,又是告御狀,整夜跪在宮門外,喊冤喊了一夜,人都虛脫了。

這部可不是活脫脫最無辜的受害者嘛!

另外其實劉貴妃在這場陰謀裏完全就成了太后和官家手中玩弄的一顆棋子了,兩邊被利用,最後為太后的罪行背了鍋不說,兒子還承歡太后膝下,並且還背了一個生母謀反的名聲,將來若是太后頤養天年,這孩子的日子怕是難熬了。

而劉貴妃的姐夫被自己的小姨子唆使謀反,謀反可是要株連九族的,所以說劉貴妃和姐夫他們一家子纔是這場陰謀中最慘的人。


《知否》中太后攥權失敗,受益者第一位的自然是皇帝,自此以後再無一種勢力可以干涉朝政,他心中的遠大抱負,為國為民的意願終於有了施展空間。

其次是顧廷燁,他被太后視為眼中釘,太后一直努力的方向也是把顧廷燁從皇帝身邊除去。顧廷燁有勇有謀,只要他在,皇帝就有支撐。也就是說,太后勢力一旦不在,顧廷燁也就少了一個極其強大的對手。

然後是皇后,太后攥權是假借貴妃之手,而劉貴妃是唯一一股可以與皇后抗衡的後宮勢力。太后失敗,也就是貴妃失敗,貴妃除去,對於皇后而言自然是好事兒。

接著是桓王,即是皇帝的長子,又深得皇帝青睞,他的才華和皇帝一樣,一直被太后壓得死死的,所以太后失敗,對他來說,也是好的。

還有,自然是明蘭,甚至整個盛家。

那些為國著想,為國盡心儘力的人有了施展空間,那麼對於老百姓,普通的人民來說堪稱天恩,安居樂業的生活指日可待。

若說誰最慘,我反而不認為是劉貴妃。她只是為了她的蠢買單而已,她沒有遠慮,沒有站到正確的隊伍,被人當了棋子,棋子被棄乃是常事。

所以,最慘的人應該是小秦氏。

小秦氏一生都在自己編織的夢裡,固執的只想讓兒子有個蔭封。而幫太后攥權,幫太后打垮顧廷燁,是她最後的,唯一的出路。

而這條路,在她最靠近重點的時候被封死了。

她的夢,碎了。

她才發現,她的一生,像個笑話,所以她瘋了。

她本是聰明人,本應該安享晚年,本應該活的榮耀,可是她沒有。


《知否》太后篡權失敗,這場陰謀背後最大的受益者應該是官家,新皇朝廷中分兩派:一派是以太后為首的舊臣,一派是以顧廷燁為首的新臣。

一朝天子一朝臣,由於新舊兩位皇帝的從政想法不同,況且官家不是舊皇帝的親兒子。雖然,官家看似高高在上、大權在握,通過兗王、邕王宮變獲得了舊皇帝的遺詔繼承皇位。但是,當時朝中已經分為擁立這兩位王為新皇的兩派,與太后也是有著沾親帶故的關係,最後兩王都沒有繼承皇位,而是宗親趙宗全當了皇帝。

雖然叛亂者已經伏法,但是,對於舊臣來說:他們是前皇帝的心腹,雖然不至於叛變,但在思想上更願意沿襲舊皇帝也就是太后一黨慣有的作風,而趙宗全是舊皇帝的繼承人在太后眼中理應繼承舊皇帝的從政作風。偏偏趙宗全與舊皇帝想法截然不同,初登皇位,又被太后垂簾聽政多時影響到了在朝中的擁戴和支持,可以說朝廷中心有不甘、蠢蠢欲動的勢力不少,可是趙宗全作為新皇帝根基不穩,不可能上來就肅清勢力,所以想做的變革很難實施,很多時候是很無奈的。

然而正是太后掀起的這場篡權,讓這些蠢蠢欲動的勢力徹底失敗了,名正言順的為趙宗全剷除了敵對勢力,也讓舊臣們更加看清局勢,這樣他這個新皇帝才能做得更穩、更得心應手。

要說最慘,我覺得是劉貴妃。因為,她本來是趙宗全的寵妃,也有自己的兒子,可以說如果安分點日子本來就挺好過,而且皇帝未立太子,可以說還有希望。但是由於被太后利用,不但兒子被太后搶去養,而且最後落得個叛黨的下場。其實,直到最後兵變,太后都沒有真正出面,這也是她精明的地方,正因為如此劉貴妃被當成了一枚棋子,最後官家並沒有殺太后,而劉貴妃卻成了替死鬼。


《知否》大結局中太后篡權失敗,你認為這場陰謀的背後的受益者自然是官家,因為本來就是官家設的局,因為先帝逝世,而趙宗全之前只是個親王,雖然起兵造反是被逼當了這個君王,到底是在朝中的勢力根基上不穩,而作為臣相的韓大相公,主張,讓太后出來垂簾聽政,鞏固一下朝綱,也好穩定君臣關係,讓天下社稷黎民蒼生過得更好,本來一切的事情都走上正軌,延著欣欣向榮的方向發展。

但是沒有想到的是,當官家逐漸羽翼豐滿的時候,太后卻拿著玉璽不願意下臺了,本來太后這垂簾聽政本來就是個過度,不是長久之計,但是太后卻嘗到了權力的滋味,欲罷不能,現在就形成了這樣的局面,無論官傢什麼態度,太后總要中間插一手,官家畢竟有點畏手畏腳,在這個沒有辦法的情況下,顧廷燁甩了個無賴的方法將玉璽騙來,然後大相公再勸太后撤簾還政,最後雖然太后都一一做了,但是終究是心不平,鼓動了朝常上一半的言官的勢力,對官家帶來一個不孝的理由而譴責他,並且集體撤官威脅官家,在宋朝,官家不能賜言官的死,但是可以罷免或貶官,這樣官家又不夠落入言官責難的境界。

在這樣的情況下,給太后設一個局的策略已迫在眉睫,於是顧廷燁就做了引君入甕的誘餌,因為他是官家的重要臂膀,當年趙宗全能夠當上皇上全靠了顧廷燁和禹州的那幫兄弟。於是太后開始出手,本來定的是桓王和段將軍前去巡查鹽商,但是小段將軍不明不白地發生了「強姦」賣魚的妻子,並且那個很快上吊自殺,這樣段將軍跳進黃河都洗不清了,只好讓顧廷燁跟著桓王前去,這樣朝中太后的勢力開始預備各項工作。

那個康王氏成為這件事情的導火線,太后應該感謝這個毒婦,打開了顧廷燁的缺口,因為康王氏意圖殺害明蘭和她剛出生的團哥兒,而顧廷燁正好趕來及時殺了她,康王氏看著是一個蛇蠍心腸的婦女,但是她好在出身好,王家是有個配享太廟的家族,最早太廟只是供奉皇帝先祖及歷代皇帝的地方。後來皇后、宗室、功臣的神位在皇帝的批准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廟,稱為配享太廟。說明他們世代有功臣,得天子庇護,有無上的榮光。沒想到被這個康王氏給揮霍一空。

而死了嫡女的王老太太自然是不甘心的,穿了誥命夫人的衣服去進宮覲見了太后,表面上太后語出酸溜,說自己沒有子女福,三個都死了,而王老太太雖然死了一女,這不還有一個兒子和女兒兩個嗎?但是卻三剪燈花暗示王老太太唯有團結起來擰成一股繩纔可以扳倒顧廷燁,而這個精明的王老太太終於看明白了。而這廂,顧家的小秦氏也坐不住,尋了四房做為同夥同仇敵愾,並出門去尋了楊州白家的大哥,再加上那個恨顧廷燁入骨的曼娘過來,由王老太太敲登聞鼓鳴冤,帶個自家的兒子和外孫,在朝堂上,夥同小秦氏、四房、白家大哥、朱曼娘,將顧廷燁顛倒黑白地給告了。

看告狀人數眾多,而康王氏又是死了的,顧廷燁自然脫不了幹係,官家便順勢將他「關」進了監牢,同時顧廷燁又沒有將這個局告訴明蘭,那麼蒙在鼓裡的明蘭自然也要去敲鼓鳴冤,這戲只有不知真相才能演得更真。緊接著好戲開場,越演越順,官家一怒之下將顧廷燁發配邊疆,而正好又有探子回報有敵人攻打邊疆,而桓王請旨讓顧廷燁戴罪立功,不久便傳來,前去守衛邊疆的將士全部滅亡,那官家暈得可真真,不僅嚇壞了身邊的內官,也嚇壞了全朝堂的文武百官啊。

這下少了顧廷燁這個大患,太后終於露出了真面目,她先是要收養劉貴妃的兒子趙永,而劉貴妃也猛飲一杯酒答應了太后的要求,也算是和太后站在了一起,但是狡猾的太后卻深居後宮,一切運籌帷幄中,劉貴妃當了前峯,她竟然叫了姐夫的軍隊將官家的宮殿圍得水泄不通,而當這個關鍵時刻,顧廷燁卻從天而降,他復活的消息一出,太后下面反派的將士都嚇得武器都掉了,自然輕而易舉地拿下了劉貴妃和她姐夫。

劉貴妃是最慘的,給別人當了炮灰還不自知,被綁了死到臨頭,還相信太后,是因為太后的授意她才這麼乾的,官家跟她說如果不是的話,那她們家是要遭滿門抄斬的,當他和皇后去跟太后對質時,悄悄讓劉貴妃捆著站在外面,太后自知大勢已去,卻依然淡定如初,看來太后真不是一個省油的燈,死到臨頭還鎮定自若的,想著勝者為王,敗者為寇,如果她贏了那她就擁立劉貴妃的兒子趙永為帝,她就又可以光明正大的垂簾聽政,輔佐幼帝,操控他如傀儡,這招算盤是打得真心好。

但是如若失敗,她也是做好了被賜白綾或毒酒的準備,但是卻矢口否認有明確命令劉貴妃起兵造反的事實,但是聰明的官方,到底是原諒了太后,這個也是個權宜之計,畢竟是太后,如果他殺了她可是真的要失去所有的言官,並且被天下的老百姓所詬病。

而官家大方地讓太后出宮去頤養天年,這不僅讓皇室贏回了臉面,也平息了言官的不滿,同時也讓天下百姓更加敬愛這位官家,這一箭幾雕的好事,如果官家還不知道怎麼去做的話,那也就枉為天子了。相信從此在後,太后再也不會幹預朝政了,官家也可以安安心心地去當他的賢皇。

當然為他出生入死的顧廷燁因為「救駕有功」不僅不獲罪,還要加官進爵,比之前更加飛黃騰達。委屈一時,換來後半生的榮光富貴,太值得了!

而站在屋外的劉貴妃就慘了,這太后不承認,她家就滿門抄斬了,從此就沒有劉貴妃這個了,她纔是此件事情中最慘的人了。

本文由青舟書閣原創,切勿抄襲,一旦發現,必將追究到底!圖片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想了解更多有趣的影視資訊,請關注我哦!謝謝~


《知否》中,太后為什麼會奪權,因為她不是皇上的親生母親,對自己的地位肯定會擔心。不過劇版和原著有一些差別,劇版中改為過繼的兒子上位後想立生父為帝這個衝突點是非常好的。但是太后皇帝這一通造反反殺後,兩人反而跟沒事人一樣,這點就改得不是很好了,劇版完全可以保留小說中,新帝也有生母,和原太后便會有尊卑衝突,再帶上立生父這個衝突。引發宮變。最後原太后宮變失敗被囚禁。而且劇中大娘娘指責新帝立生父為皇帝,皇帝說了自己的志向,然後就沒有了?邏輯實在有點草率。

一切是自己的觀點,太后奪權失敗,受益的當然是皇帝了,奪權失敗的受益受害,相對應的就是奪權成功的受益和受害,如果太后奪權成功,最大的收益自然就是太后,最大的受害就是皇帝,反過來也一樣,所以,太厚奪權失敗,最大的受益是皇帝,最大的受害是太后,當然有人會說是劉貴妃,劉貴妃的結局是註定的,不管太后成功不成功,她結局都不會好,因為太后也不會任由她活著。


我覺得最大的受益哲應該是皇帝,新帝登基。雖然是皇帝可是還是由太后垂簾聽政,所以皇帝仍然不能夠當家做主,而且皇帝和太后的矛盾越來越多。肯定是有一天要爆發的。所以皇帝設局請太后入翁。最後皇帝勝利了。皇帝真正的看清楚了人心。到底誰是可用的。太后也被皇帝給征服了。太后也出宮頤養天年。可見皇帝是最大受益者。

第二受益的人是顧廷燁,最碼徹底斷了小秦氏的妄想,雖然顧廷燁不喜歡爵位。可是小秦氏聯合王家陷害顧廷燁。是經過太后的暗示的。所以當小秦氏知道太后沒有篡權成功,小秦氏最後一個稻草也沒有了。所以小秦氏自殺身亡。可以說顧廷燁間接的成了收益人。再也不用整日跟小秦氏胡攪蠻纏了。

受害者肯定是劉貴妃。劉貴妃聽了太后是暗示。起兵造反,當大勢已去的時候。太后竟然可以把一切推脫的一乾二淨。可以說劉貴妃是最慘是背鍋俠了。太后沒有明示只是暗示。讓劉貴妃百口莫辯。還有受到暗示是王老太太。拉上自己的身家和太后拚死一博。以為可以扳倒皇帝和顧廷燁。可是最後還是成了太后的棋子。其實王家不能算是完全是受害者。他們/先害人為先。還有小秦氏。


《知否》中最後的陰謀,太后是策劃者,官家也是策劃者,圈中圈套中套,誰贏贏輸要看怎麼想了。太后在劇中的身份是皇帝的繼母,是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傳位給了這個官家,根本就沒什麼感情可談,也沒有信任在。所以,太后感覺自己家的產業被繼子霸佔後,又不知道感恩,還認了自己的親父親,那老官家又置於何地,她總覺得委屈,是自己瞎了眼後悔了,可並沒有想太多國家,她的眼光只放在自己的世界裡,可是她是國家的太后,是萬民的父母,由於自己的自私險些害了所有人。事情的結局雖然太后徹底失敗,可太后並沒有失去什麼,還養了劉貴妃的兒子,承歡膝下能享受天倫,比她想的還要好。官家能受到太后的接納,真心地放開手腳去治理國家,去為國為民謀福祉,這不是他想要的結局嗎?

最慘的應該是被人利用的棋子吧,為了私慾個人恩怨不惜攪亂朝廷,亂殺無辜,試圖謀害朝廷命官,這種種的一切是不忠不義之舉,絕對不會得逞,世間的邪惡永遠戰勝不了正義。

劉貴妃的自作聰明後果是滿門抄斬,那王家老太太呢?為了給一個罪惡滿身的女兒報仇,本身就是錯,還要錯上加錯,冠冕堂皇的為了計深遠,沒讓他王家滅全族就不錯了。跟對人很重要,太后並沒有說什麼,是什麼讓他們這麼肆無忌憚的,是皇帝的縱容嗎?還有小秦氏,她在兗王作亂的時候就知道不會成功,為什麼後來跟著太后呢?

是不是同病相憐,她也是繼母,她的家產侯爵都歸了顧廷燁自己謀劃了那麼多年,卻成了空,她也是豁出去了,所以她也是明知道會失敗也為了,結果可想而知。失敗者應該早就料到自己的下場,朱曼娘死了比活著還好受,解脫她的罪惡還有對孩子的虧欠,小秦氏為了活回自己就葬身火海,也是無顏再活了,她的兒子沒有大志,不願意當侯爺她再強迫也無用了,小秦氏是失望透頂,沒有活下去的理由了。


太后篡權失敗受益者應該是皇帝。最開始趙宗全受命入京勤王,然而他卻憂心忡忡,瞻前顧後,他只想要安穩無爭的過平凡的日子,並不想要捲入皇權之爭中。即便如此,自己還是被命運選中,最終在顧廷燁和眾人們的勸說下,趙宗全帶兵入京,粉碎了兗王的篡位陰謀,也名正言順的繼位,成了北宋的新皇帝。不過太后掌權,遲遲不肯放權,正所謂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皇帝跟顧廷燁等等一起演了一場戲從而粉碎太后一黨,皇帝也就大權在握。


最大受益者是天下的老百姓啊,最慘的就是被當槍使的劉貴妃及其哥哥。

新帝心存壯志,他贏了,等於天下百姓可以繼續過好日子啊。

劉貴妃黨目光短淺,走一步看半步,對己方能力評估太高,對對方實力又評估太低,尤其是對新帝的瞭解簡直就是無知,也就只有盲目拼一次了。他們慘就慘在這裡,完全沒有摸透知己知彼。


這個戲劇,我沒有看過,無從回答你的提問,不好意思。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